小學生我愛我家的有關辦報內容:家庭禮儀之稱呼禮儀
家庭禮儀的核心是長幼有序,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家庭不睦,多半是在禮儀方面出了問題。
父母:多用于書面或對第三方稱呼自己父母,如父親、母親(大人),“這是我父親”,而口頭則稱爸(爸)、媽(媽),北方農村流行爹、娘。上述稱呼親切、神圣。除了一些地方性習慣稱呼,如山西農村稱爸為“大”等,而其他稱呼,如當面呼自己的父母為“老爺子”、“老太太”,就有失親切;而“老爸”、“老媽”,則顯得不夠嚴肅;在中文環境下稱呼自己的父母為“爹地”、“媽咪”,就不倫不類了。妻子應隨丈夫稱呼公婆為爸媽(爹娘);丈夫亦應隨妻子稱呼岳父母為爸媽(山東省等地習慣稱大爺大娘)。某些家庭不睦,不少是因為稱呼出了問題。有的女婿或兒媳,常年不肯對岳父岳母或公公婆婆叫一聲爸媽。
夫妻:常見口頭互稱名字;有時,為避開過分親密的嫌疑,也常聽到連名帶姓稱呼;而稱“小×”、“老×”也有;至于互稱“老公”、“老婆”,有顯親昵之感,有調侃意味,只適合在夫妻私密空間使用,最好不要對別人也這么稱呼自己的那一半。年紀大的夫妻則互稱“老伴”。農村夫妻之間稱呼語,與城里人區別較大,雖然互稱名者也有,但更多見的只是以“你”、“我”相稱,也有稱呼“孩他爹(娘)”、“孩他爸(媽)”、“當家的”、“家里的”等。
我愛我家手抄報
面對第三方,我們仍習慣稱“我愛人”;而對外國人,則應說“我丈夫(先生)”、“我妻子(夫人)。東北、北京等地流行稱呼自己的妻子為“媳婦兒”,屬于方言。
子女:父母稱子女常直呼其名,或愛稱、昵稱,如兒子張向明,則有“向明”、“明明”、“阿明”等,或稱“小子”、“大小子”、“二小子”,或“老大”、“老二”等;女兒張向麗,則稱“向麗”、“麗麗”、“阿麗”,或稱為“丫頭”、“妞兒”。父母在同子女進行嚴肅對話時,有時會加上姓。父母痛恨子女時,或罵其為“白眼狼”、“小妖精”等。父母稱呼兒媳,城里人多用名,關系密切的可能加上愛稱,如李秀芳,則為“秀芳”、“阿芳”等;而在北方農村,還可能稱作“××(其夫名)家的”,有了孩子,也可能被稱作“××(其子或女)他(她)娘”。
祖父母:口頭稱“爺爺”(姥爺)、“奶奶”(姥姥),曾祖父母則為“老爺爺”、“老奶奶”,北京也有人稱“老祖”。
平輩:年長者一般稱年幼者的名字,或×弟、×妹,或老二、老三;反之,則是哥(大哥、二哥)、姐(大姐、二姐)。城里人,也有平輩之間皆以名字相稱的,有的甚至加上姓,這或多或少讓人感到有悖于長幼有序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