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手抄報資料2015

發布時間:2017-08-29  編輯:pinda 手機版

  愛國的手抄報有關資料:釋迦牟尼的愛國事跡及其護國思想

  釋迦牟尼出生的迦毗羅衛城是印度一個弱小的國家,時常面臨著大國的威脅。釋迦牟尼雖然出家修行,但時刻不忘祖國,當自己的國家迦毗羅衛城遭受鄰國憍薩彌羅國的入侵時,多次用自己的行動來拯救他的國家。釋迦牟尼前三年,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之子毗琉璃王即位后,率領大軍欲攻伐迦毗羅衛城。釋迦牟尼聽到這個消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國家的安危,他便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道路上,在一棵沒有枝葉遮蔽的枯樹下靜坐。毗琉璃王見到釋迦牟尼后,便下車對他說:“佛陀,那邊有枝葉繁茂的大樹,您為何不坐到那里乘涼,卻在這枯樹下靜坐?”釋迦牟尼回答道:“親族之蔭,故勝外人。”意思是說,自己的國家都快要被滅亡了,還有什么蔭涼能比得上祖國和親祖的蔭涼呢。兇暴的毗琉璃王聽到此話也深受感動,立即停止了進攻,暫時延緩了迦毗羅衛城和釋迦族的滅亡。此后,毗琉璃王又向迦毗羅衛城發動了兩次戰爭,都被釋迦牟尼所制止。雖然在強大憍薩彌羅國的進攻下,迦毗羅衛國最終被滅,但釋迦牟尼不忍祖國和親祖的不幸,他的護國之舉令人感動。還有一次,拘利族與釋迦族人在爭奪水源,準備為水一戰,佛陀阻止他們說:“以血換水,請問水貴還是血貴?”兩族人聽后終于省悟,放下干戈,使自己的父母之邦避免了一場戰爭之苦。從釋迦牟尼的護國的行動可以看出,他雖然出家,但依然熱愛著自己的故鄉,并努力用實際行動拯救自己的祖國,他的護國之情為后來的佛教徒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釋迦牟尼的愛國主義思想,主要反映在報國王恩、報眾生恩的慈悲利他精神中。佛教的報國王恩,是說國王福德最勝,國界中的一切山河大地都由他統領,如果國王政治清明,則能使人民安居樂業。相反,如果國王統治昏庸,人民則會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民要安居樂業,必需要有國家,若無國家,不但無法抵御外患,國內人民的生命也沒有保障。所以報國王恩,說明佛教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尊重賢明的君王對國家的治理,勤修善行,以佛法輔助國家的教化。所謂報眾生恩,就是因為世間因緣無盡,一切眾生猶如自己的父母一樣,應當時刻常思報答。《華嚴經》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這說明佛教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增一阿含經?力品》中釋迦牟尼曾說:“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就是說為了國家的安寧,為了世界的和平,要不惜放棄個人和小集體的利益。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釋迦牟尼對弟子說:“將一滴水放到大海中去,那么這一滴水就永遠不會干。”就是要行菩薩的大悲愿力,積極利益世間眾生。總之,從佛教的報國王恩和報眾生恩此可以看出,個人的修行解脫離不開眾生的成就和國家的護持,所以佛教的愛教是以愛國為前提的。

  釋迦牟尼的時代,當時印度大國之間戰爭頻繁,釋迦牟尼在反對此類戰爭,大力宣揚慈悲濟世的和平教義。在《中阿含?雨勢經》等經典里,提出富國的方法。在《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經》中講述一個國家要具足“邊城七事”和“四食豐饒”,才能不被外敵所破。“邊城七事”就是要在邊境地區修造堅固的防御瞭望樓,開鑿深廣的護城池,修建開闊平坦的道路,訓練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四種兵力,預備弓、箭、鉾、戟等各種兵刃,有勇敢智謀的守衛大將、修筑高峻牢固的城墻等七項保衛國家的措施。“四食豐饒”就是要邊城多儲備水、草、樵木,稻谷、畜麥,秥豆和大小豆,以及酥油、蜜、甘蔗、糖、魚、鹽、脯肉等生活食品。釋迦牟尼的這些主張,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對于國家的自我防御觀念已相當完備。可以看出,這些防御措施的提出,完全是出于對自己祖國的真切熱愛。

aiguo.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愛國的手抄報圖

  根據史料記載,釋迦牟尼經常游化五印各國,積極倡導和平,教化當時各國國王,努力熄滅戰爭。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中,釋迦牟尼專門為波斯匿王等十六國王宣講救護和保衛國家的道理,指明護國應采取的措施。釋迦牟尼認為,仁慈之心是護國的根本,有了仁慈之心,人人安居守道,國家就會和平富強,天下才能太平。《中阿含經》說“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親族展轉共諍。……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共相諍故,以種種器杖轉向加害:或以手叉,或以石擲,或以杖打刀斫”。欲望是造成家庭、社會、國際間爭斗的重要原因,所以釋迦牟尼認為,只要人類的欲望得不到扼制,內心得不到凈化,世界就沒有真正的和平。當時的波斯匿王、阿阇世王、頻婆娑羅王、優填王等,無形中受到釋迦牟尼人格與道德所感化,在政治上出現和平安寧的景象。據《長阿含?游行經》記載,摩竭陀國阿阇世王準備討伐鄰國跋祗族,派遣雨勢大臣拜訪佛陀,佛陀借此機緣說服并阻止了這場戰爭。在《雜阿含經》卷四十六中也記載,一次摩竭陀國阿阇世王與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發生了戰爭,結果波斯匿王軍隊大敗。釋迦牟尼因此而說法,指出:“戰勝增怨敵,戰敗臥不安,勝敗兩俱舍,臥覺寂靜樂。”這是釋迦牟尼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重要思想。在佛教經典中,有很多內容是對和平思想的闡述和對國王的教導。后來的馬鳴、龍樹等人以書信的形式,留下了若干篇論述政治的文章。這些內容都是教導國王要憐恤人民,使人民生活安樂,決不能與他國發生戰爭。

  佛教從不以武力征服,而是靠道德來感化對方。如果萬不得已發生了殘暴的事情或者戰爭,首先應該不主動開戰,想出擊退對方的方法。如果處于非戰不可的狀態,在大乘佛教中也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五百商人將證阿羅漢,而有一惡人想殺這五百商人,于是其中一個商人出于慈悲心,將惡人殺死。這一商人雖然殺了人,但在大乘佛教看來卻有功德。因為他不但救了五百商人,而且不讓惡人犯極大的惡罪,如果惡人殺了五百商人,那么他將墮入無間地獄。所以《菩薩戒本》上說:“我寧殺彼,墮捺落迦,終不令其無間業成。”所以殺敵實是救敵,因為敵人無間業沒有造成,把他殺掉,他決不會墮捺落迦。而在殺者方面,雖犯殺戒,卻又是為護國愛民的菩薩心所驅使,不但不成罪業,反而植了功德。所以《菩薩戒本》又說:“于菩薩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愛國之心,可算無所不至。佛教的這一說法無疑具有靈活性,推而廣之,當國家遭受外敵的入侵時,為佛教信徒起來保家衛國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比如《華嚴經》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中,就有從事于烽火戰爭及嚴刑峻法的菩薩;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中,也說觀世音菩薩現有大將軍身。說明出于菩薩利益眾生的悲愿,以勇猛的精神,努力制止邪惡的戰爭,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許可的。

 

  佛教的愛國主義思想對后世佛教徒的影響是巨大的,阿育王是實現佛教和平理想的一個典型。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承襲自祖父以來的強大帝國,并擴張其勢力,曾以武力統一印度各國。當他征服了東印度迦林迦國時,死傷者不計其數。阿育王由此產生了懺悔之情,歸依了佛教,立下把作為和平宗教的佛教弘揚世界的志愿。此后,阿育王停止了一切戰爭,國土和平,人民也生活安樂,并且幫助疾病、貧窮的人建立了福利設施。阿育王還積極地將佛教從印度傳播到國外,為弘揚佛法,向希臘人居住的王國派遣使者,以期傳播自己的理想。而且,阿育王時代,佛教始于斯里蘭卡、緬甸和中亞一帶。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為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網友評論

精彩搶先看New  Top

最熱文章榜Hot  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精品网国产在线 | 午夜福利院中文字幕 | 先锋影音ⅴa中文资源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在线观看 |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 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