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的手抄報有關(guān)資料:中國感恩傳統(tǒng)之愛悌同胞
儒家提出和倡導(dǎo)的“仁愛”精神內(nèi)涵,從孝敬父母引申出尊敬兄長、悌愛手足的自然情感。《孟子•公孫丑上》:“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感恩教育的手抄報圖片
孟子明確指出:“仁”的本質(zhì)就是孝敬父母親,“義”的本質(zhì)即弟弟對兄長的尊敬。《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盡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
儒家認(rèn)為,“孝悌”是“仁”的思想的反映和載體,是最重要的倫理基礎(chǔ)。《論語•學(xué)而》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汎(泛)愛眾而親仁。’”儒家主張弟弟對兄長恭敬感恩,后世有長兄為父之說,背后都包含了兄長在引導(dǎo)、護(hù)佑、幫助弟弟成長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