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的相關資料:先秦時期中國航海技術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并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并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云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范》“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科技的手抄報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并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