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讀書手抄報相關辦報素材:讀書之歌
如果人生是一首歌,那讀書就是它的主旋律;如果人生是一個舞臺,那讀書就是你我的“同一首歌”。
歌的前奏是兒時的“小人書、連環畫”。還依稀記得那些《雞毛信》、《鐵道游擊隊》《閃閃紅星》等畫書,在當時是要拿自己的給別人換著看的,拿到后就會一口氣看完,因為還有好多人排號呢(當然今天的孩子和我們的經歷不一樣了)。
不久,就開始讀詩啦,那時的我不僅讀詩,而且還寫詩。難怪梁實秋說:“大概每個人都有做詩人的一段經歷。在怨黃鶯兒作對,怪粉蝶兒成雙的時節;在看花謝也會流淚,聽鳥鳴也會心驚的時候。詩就來了。”翻開少年時代的小本子,那青澀的句子還在空中回響。
緊接著便是散文。散文是具有情感特質的,需用赤子之心才能體會。只記得當時讀的文章都半懂不懂的,有一些在老師講給我們之后還是懵懵懂懂的,只記住了片言只語的詞。
我愛讀書手抄報圖
等到散文失去了引力,人生的樂章也到了第一個高潮,記錄人間悲喜的小說便來找我們了。看,一章一回,悲歡離合;聽,一高一低,跌宕起伏。這大部頭的小說看多了,世態冷暖也就明白了。可是這一明白就不了得了,這一明白就想表達看法、發表見解了。
可能這"見解"、“看法”就屬于哲學了吧,不管那“看法、見解”是否達觀或是偏激,都會漸漸的使人透徹。而透徹也會漸漸讓人心變得空虛。就會感到孤寂。這時就想該昄依點什么了,該信點什么了,找點宗教讀物吧,于是乎向宗教靠攏了。道教?佛教?
最后當人情練達、世事洞明的時候,也就深淺皆可、雅俗共賞了吧?我想,那時也該曲終人散,就像我們的國學大師季羨林了(我崇拜他,他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當然,有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卻總是在原地打轉,就像唱歌只記住了一兩句。于是有的人永遠只讀“武俠”;有的人只看“言情”;有的讀讀(看看)卡通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