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主題的內容:給孩子讀書的頻率、時長和地點
提到讀書這件事情,無論對于成人還是孩子來說,只要我們愿意,我想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讀書的好地方。關鍵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的身心是否處于最放松的狀態。家長為孩子讀書時,不需要特別拘泥于讓孩子端坐在書桌前,或者關注孩子是否是目不轉睛的盯著書的內容,有時孩子在玩玩具,也并不代表他沒有聽,或者對讀書這種活動表示抗拒。
父母為孩子讀書,本身并不困難,難的是持之以恒。每天的時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意愿或者年齡而定,從剛開始的幾分鐘,但慢慢習慣后的半小時,四十分鐘,都是可以的。我身邊有些朋友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每天為孩子讀書,已經堅持了四五年。其實只要孩子愿意,讀到小學、初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臺灣親子作家汪培珽就在自己的書中寫到,只要她的孩子們愿意,她可以為他們讀書到成人。
讀書的手抄報
給孩子讀書時的忌諱
記得小時候上學時,老師總會布置寫讀后感一類的作業。本來對于讀某本書還充滿了很大的熱情,但一想到讀完要給老師寫讀后感,就頓時泄了氣。松居直在《我的圖畫書論》一書中提到,當你讀完一本書,正沉浸在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滿足中時,有一位非常熱情的朋友打來電話,刨根問底的問你讀后感受,這時你會怎么樣?如果只是偶爾被詢問一次,也許你會禮貌的回答對方,或者你剛好很想和別人共享讀后的感動,你也會很高興的回答對方的問題。但是,如果這種情況反復出現,你一定會感到厭倦。最后的結果是,即使你正在讀書,但一想到讀完后會有很多的問題等著你,你讀書的興致就會一掃而空吧。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時常出現在父母給孩子念完一本書后?這本書有意思嗎?哪個地方最有意思?你能重新給爸爸媽媽講講這個故事嗎?家長的問題似乎寫滿一張紙都不夠。孩子本來在聽故事的時候,聽的興致滿滿,沉醉在故事的世界中,可卻要時時提醒自己應付故事后爸媽的提問。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不可能心甘情愿的愛上讀書這件事情的。還有的父母,甚至喜歡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仿佛教導出很小年紀的孩子念出很難的內容是件榮耀無比的事情。
松居直在他的書中提到,當我們讀完一本有趣的書時,有時會特別想和人交流,而有時則很想默默的玩味讀后的感動。讀書不在于閱讀的過程,更重要的應該是讀完之后的那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是寶貴而充實的,當我們與自己的體驗相對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時,也是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時刻。所以,請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為他們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