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辦報素材:古籍名稱的由來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為古籍的名稱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實,古人著作集名的由來,也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詩人杜審言的詩集稱《杜審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別號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貫作集名,如唐代張九齡為曲江(今屬廣東)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別墅在樊川,集名即為《樊川文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手抄報
以作者的官銜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銜作集名,有的則以作者詩文創(chuàng)作較多或成名時的官銜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時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集名《杜工部詩集》。
以作者的封、謚作集名,如南北朝時謝靈運襲封康樂公,集名即為《謝康樂集》;北宋司馬光封溫國公,謚文正,集名《溫國文正司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還有專為進行讀書、藏書的處所,多以堂、室、齋、居、軒、亭、庵、館為名,講究點兒的稱樓稱閣,便以此給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湯顯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處筑有隨園,集名《隨園詩話》。
以成書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詩文集編于穆宗長慶年間,集名《白氏長慶集》、《元氏長慶集》。
以上幾種命名方法,有時交互使用,這就造成了同書異名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