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主題內容:“信”是建立朋友關系的基礎和維護朋友關系的準則
“誠信”這一道德要求,從其本質上看,是應當貫穿于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中的。但在諸種人際關系中,最需強調誠信的則是朋友關系。孟子將人際關系劃分為五種,即“五倫”,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相對而言,朋友關系是人一生中數量最多、最寬泛,但也最松散、最易變動的一層關系,因而也是最適宜和最需要強調誠信這一道德規范的一層關系。可以說,廣義的“信”應運用于所有人,而狹義的信”則主要針對朋友。當然,這里的朋友應寬泛地理解為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產生了一定關系的任何人。
誠實守信手抄報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孔子及其學生一貫非常重視學生,而學習的目的是“知道義”,做好人,但如果有人沒經過學習便能做到尚賢輕色,竭其力事奉父母,忘己忘家事君主,同朋友交往誠實守信,那就等于學過了。因而,朋友之間的誠信是學習做人的重要內容。曾參每日反省的內容中也就有一條:“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誠信是建立朋友關系的基礎,是維護朋友關系的準則,而朋友之間的相互信任則是朋友關系的理想狀態和境界。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認為賢者不會輕易去懷疑別人。孔子在談到交友之道時指出:“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主張要與正直、誠實、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孔子與顏回、子路談到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其中一條就是使朋友相互得到信任。而子路也著著實實地 履行誠信,作到了“無宿諾”, 連打官司的人都不愿去欺騙他,從而“片言可以折獄”, 受到了孔子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