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手抄報內容

發布時間:2017-08-17  編輯:pinda 手機版

   科學手抄報的辦報內容:古代中國的三大技術

  1.陶瓷技術

  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年前中國人就已制造陶器。4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出現了以高嶺土制成的白陶,以后逐漸發展成為瓷。瓷器的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科技的獨特貢獻。東漢時期制瓷技術已漸趨成熟。唐宋時期的青姿稱盛一時,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美譽。宋元時期制瓷工藝技術達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無論在瓷器的胎質、釉料、紋飾,還是在瓷窯結構和燒制技術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離。明清時期是制瓷業高度發展的階段,精致白釉燒制"窯變"袖色,以及各種彩瓷的制造是這一時期制瓷技術的重大成就,推出了大量精品和傳世之寶。中國的瓷器早在隋唐時期即遠銷國外,10世紀以后制瓷技術陸續傳到亞洲一些國家。歐洲人則是在15世紀下半葉學會制瓷的。

kexue20.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科學手抄報圖畫

  2.絲織技術

  中國是最早養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商代的絲織物已有斜紋、花紋等一些復雜紋樣。西漢時絲織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織物品種有絹、羅紗、錦、繡、締等;制作方法有織、繡、繪等;顏色和圖形也多種多樣,極為豐富。此時已發明提花織機,其功能是可以按事先設計好的程序使經緯線交錯變化而織出預定的圖樣來。唐宋時期絲綢印染和印花工藝進一步發展,并織造出"織錦"和"緙絲"等新的高級絲織品。元代發展出了"織金錦",明清兩代又發展出了"妝花"。我國的絲織物在公元前4世紀就遠銷國外,公元5~6世紀間波斯曾派專人來我國學習,其后絲織技術才又傳到歐洲。

  3.建筑技術

 

  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在奴隸制時代與一些文明古國相比是落后的。戰國時期以后,我國的建筑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杰作。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筑奇跡之一。唐代長安城,明清兩代的北京城,其建筑的宏偉、規劃的嚴整,代表了我國古代都市建設與宮殿建筑的高超水平。我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特點,山西應縣宋代木塔,高達67.31米,經歷近千年的風雨和多次地震,仍完好屹立,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構架結構建筑。我國古代許多橋梁和水利設施的建設也表現出了形式多樣、構思精巧、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建筑技術。如隋代工匠李春設計的河北趙州橋,采用了"敞肩拱"橋形,比國外要早1200多年。北宋時期福建泉州建洛陽橋,先拋石入海筑堤,又種妨以固基,建成長為834米的大橋使用至今。戰國時李冰父子帶領修建的四川都江堪,在總體布局、堤壩修筑、水道疏浚、就地取材、灌溉與防洪兼顧等方面,都相當完善,相當科學。北宋時李誡(?~1110)編著的《營造法式》是一部重要的建筑技術專著,該書全面地總結了古代建筑經驗,對設計和規范、技術和生產管理等都有系統論述,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貴文獻。

網友評論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手机在线 | 欲求不满放荡的女老板bd中文 | 亚洲高清91在线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动漫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