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辦報資料:中國傳統尊老文化的產生
人類社會還處于狩獵階段時,男女老少一齊出動,共同圍捕野獸,力量是族群求得生存的關鍵因素,老人因力量不如青年人而不受重視。同時氏族部落為追隨野獸群而發生大規模的遷徙,老人身體衰弱,行動遲緩,被視為累贅。由于生活條件艱苦,能生存下來是最重要的法則,基于上述原因,侮老傾向普遍存在。《史記》記載古代匈奴“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貴健壯,賤老弱”。
重陽節主題手抄報圖畫
中國進入了農業社會后,老人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由于生產力水平相對于狩獵時期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收入較穩定。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尊老有了物質基礎。相伴而來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衰老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尊老自尊。同時,受人類自然情感因素的影響,出于人類敬老扶弱的本性,人們表現出對老者生理功能減退、心理功能衰竭的深切同情,尊老觀念的產生有了情感基礎。加之農耕時代是依靠經驗而生產的,老人歷經生產生活,將生產知識、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能集于一身,在教育只能依賴口耳相傳的情況下,老人德高望重,成為了受人尊敬的對象。老人還是部族內部維系血緣關系的紐帶,使整個族群部落團結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