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手抄報資料內容:我是一個兵的來歷
陸原原名陸占春,1922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豐潤縣湯家嵩子村。1942年,20歲的他參加了八路軍。陸原雖文化程度不高,但酷愛寫作,尤其喜歡音樂。抗日戰爭后期,他曾經到延安抗大一分校學習,抗戰勝利后到冀東軍區獨立第13旅宣傳隊。在這里,他認識了《我是一個兵》的曲作者岳侖。后來陸原的部隊整編為第四野戰軍,他參加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
1949年,四野46軍南下至湖南衡山富塘鎮做短暫休整時,傳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駐地軍民一片歡騰。歡樂之余,陸原和岳侖激動地說,軍中文藝工作者要為新中國寫歌曲。部隊繼續南下作戰,陸原被任命為師文工團的文美分隊長,岳侖任音樂分隊長。依據解放軍從松花江打到海南島的戰斗歷程,兩人共同完成了一首歌———《人民戰斗員》。但是這首歌拿到部隊試唱,戰士們反映冷淡,說歌詞沒有新意。
由于沒有新歌,戰士們還在唱《向江南進軍》《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有的連隊還在唱《大叔大嬸救救我》。每天出操前、吃飯前、開會之前都要唱歌的。作為專職文藝工作者,陸原和岳侖焦急萬分。連隊指導員也來找他們:“你們聽聽,這群大老爺們敞開嗓門一起哭,像話嗎?沒有一點陽剛之氣,哪像打了勝仗的兵?音樂家,快點給咱寫新歌吧!”
軍訓手抄報
時值1950年,陸原所在的中南軍區藝術劇院駐扎在湖南位于湘江邊上的祁陽縣,這時朝鮮戰爭爆發了,仗已經打到了釜山。剛剛誕生的共和國受到了侵略者的威脅。指戰員們個個義憤填膺,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
當時師里正在開展“寫自己,憶過去”的業余創作活動,在連隊的黑板報上、小晚會上,快板、詩歌、順口溜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陸原從中發現了一首稍微完整的敘事《槍桿詩》,其中幾句是:俺本來是一個老百姓/放下鋤頭來當兵……,這首詩給了陸原直接的靈感和啟示,陸原不禁想起了一首抗日歌曲中的“老百姓/老百姓/扛起槍桿就是兵”的歌詞。兩下加起來一摻和,陸原嘴里就冒出了《我是一個兵》的歌詞:我是中華一個兵/來自苦難老百姓/打敗萬惡的日本鬼/消滅反動蔣匪軍。
過了幾天,陸原剛從剿匪隊回來,遇到了岳侖。飯后,趁大家出去洗澡的功夫,他倆在司務處宿舍的木板閣樓上,全神貫注你一句,我一句反復推敲著,滿身是汗也顧不得。最后他們將陸原原來的七字一句的歌詞修改成為了長短句:“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垮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
岳侖吸取民歌樂曲和鼓點節奏,一鼓作氣譜出了《我是一個兵》的曲調,譜曲幾乎沖口而出。不到1個小時,這首傳世之作就在兩個激情滿懷的解放軍戰士手里產生了。
軍訓手抄報
歌曲寫出來了,首先讓演員試唱,大家一聽歌詞就十分高興,認為簡單、質樸、有力量。所以不到1個小時就合唱、輪唱全背會了。接著師部又在連隊教唱,不到一袋煙的功夫,戰士也學會了。甚至連駐地的老鄉和兒童也能唱出來。后來在領導和同志們的建議下,將原詞中“帝國主義敢來侵犯”改成“誰敢發動戰爭”。戰士們非常喜歡,說:“這歌兒唱著痛快,起勁兒,又充滿光榮感和責任感。”“唱著這首歌,真比吃紅燒肉還香呢!”
當年被西方輿論界稱為“中國在朝鮮的兩顆重磅炸彈”之一的《我是一個兵》就這樣問世了。(另一顆“炸彈”是作家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因為它鏗鏘有力,曲調質樸,很快就在連隊熱火朝天地唱了起來。不久,解放軍總政治部通知各部隊搜集近年來創作歌曲作品,師里就將這首《我是一個兵》上報到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