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的手抄報資料: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這個概念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徑和方式時,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實現大同以后,民族特征與民族差別逐漸消失,形成一個沒有民族界限的人類整體的歷史過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為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來看待,它是指歷史上兩個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為一個民族的現象。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
從我國以及世界上的民族關系來看,一個民族合于另一個民族,存在著兩種情況或方式。一種是采取政治強制手段把一個民族合于另一個民族;一種是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經過自然的過程合于另一個民族。為了比較妥當和科學地表示這兩種客觀存在的情況或方式,人們又習慣地把通過政治強制使一個民族合于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同化;把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融合。在中國多民族的關系史上,既有強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間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錯綜而又復雜。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一個互相滲透的過程,在我國歷史大量存在,且有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于先進民族。如我國匈奴族從后漢至南北朝的漢化,鮮卑族在南北朝時期的漢化,契丹、女真在遼、金、元時的漢化。一是先進民族的部分成員,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如夏時的淳維,秦漢時的趙佗,南北朝時的桓誕,北齊時的高歡。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幾千年來,在中國古代文明滋生的這塊東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過許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興起。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
然而,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而言,我國現代的以及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民族,其血統都不是純而又純的,都曾經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融合與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親密關系,在歷史上曾起過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如今,我們所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基于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