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于端午節手抄報資料大全

發布時間:2017-05-26  編輯:cgf 手機版

   小故事1:關于端午節的傳說(適合3-8歲的孩子)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中國家家吃粽子,很多地方還帶香包、插艾蒿、賽龍舟。

  屈原是春秋時楚國的大官,他非常有才華,曾經建立過很多功績。由于壞人陷害,他被國王免職。以后又被放逐,過著很艱苦的流浪生活。但是屈原一直都非常熱愛祖國,他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后來楚國被秦兵攻破,屈原眼看國家被占,自己卻幫不上忙,非常失望和傷心,他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跳進汨羅江,用生命激起人民的熱情。

  楚國百姓非常懷念屈原,就把米投入江中祭祀他。后來又怕米被魚蝦吃去,便用葦葉把米包起來,用絲線扎緊,做成粽子投到江里。人們還用五色絲線做成香包掛在身上,又用菖蒲、艾蒿插在門首,象征刀劍,鎮服邪惡。

  (故事來自《中國十個節日傳說》,懶媽做了增補和改寫)

  小故事2:端午節掛艾草習俗的由來(適合4-10歲的孩子)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小故事3: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是舊歷的五月初五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因“端”、“初”二字同義;“五”、“午”相通,按舊歷以干支的寅月為歲首(即正月),依次排下來,五月即午月。又,午時為“陽辰”,所以又稱“端陽”。如此看來,一個節日竟有多種名字,但群眾的習慣總是稱它為五月節。端午節始于戰國時代,起源于江南。其由來是紀念楚大夫屈原的,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定此日為詩人節。

  我國的傳統節日都內涵著與之相關的故事,唯端午節的故事最多、最動人。

  古時,南方的五月端午為祀龍的節日。戰國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遭讒言而被楚王革職、放逐。他目睹朝廷腐敗,國事日非,郢都(楚國國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北)又被秦兵所破,國家淪亡的厄運迫在眉睫,滿懷愛國激情隨著逃難的群眾一路向西南方走去,行至長沙附近的汩羅江畔,身心陷入絕望的狀態,再也不愿往前走了。在他與當地群眾交談中,人們認出了他就是被人敬重的三閭大夫屈原。這時,他望著滾滾西北流的汩羅江,乘眾人不注意,便抱起一塊大石投江自沉。屈原在群眾面前突然投江,大家都驚呆了,在猛省之后,已不及阻攔,這時才大呼救人,有人緊忙跳上漁舟劃向江心,不多時,江上集聚了許多船只,用盡心機設法打撈營救。可惜來不及了,屈原已被江水吞沒,而無影無蹤。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日。此后,楚國民眾為紀念他,每逢五月初五日,都要駛船江河舉行劃船競賽,作為當年營救屈原的象征,用以寄托悼念之情。到了漢代,端午競渡之風已盛。

  據《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汩羅江后,民眾每逢此日,便爭相用竹筒貯米投進江中,作為祭食。到了東漢之時,在長沙有個叫歐回的人,在江邊祭祀屈原后,夢見屈原對他說,你們拿竹筒盛米給我,可惜都被蛟龍吃了。今后如再投祭,應用楝葉將竹筒塞住,再用五色絲線捆牢。因為這兩種東西都是蛟龍最害怕的,它就不敢吃了。其后,人們又把用竹筒貯米改為用竹葉或葦葉包裹黍米,用五色絲線扎成多角形狀,稱為“角黍”。按《本草綱目》解釋,因“角黍”多尖角,很像棕櫚葉心之形,所以又稱“棕子”,后訛為“粽子”。黍米也逐漸改為糯米,并且添加了豆沙、小棗、火腿、咸肉等餡子,成為人們喜歡的美食。“競渡拯屈”與“投粽祭屈”的習俗很快傳遍大江南北。逐漸形成傳統,流傳至今。

  另外,在端午節還有插榆柳枝懸掛紙葫蘆的習俗。相傳伍子胥(春秋時楚人,名員。父、兄均被楚平王殺害。他逃奔吳國,與孫武共佐吳王伐楚)奔吳時,中途乞食。漁父某送他逃出昭關。臨別時,他告訴漁父復楚之義,屆期要在門首懸掛葫蘆,以示區別。漁父回鄉遍告鄰人,一鄉賴以免受刀兵之災。相沿歷久,如今每當端午家家都懸掛各樣葫蘆,豈知此乃千年遺留下來的祈免兵燹的意愿。

  還有,就是采菖蒲、艾蒿,系五色線等等。古來,人們將菖蒲稱為“蒲劍”,又名“水劍”,并引申為“寶劍”,謂懸于門戶,可驅鬼祟騷擾。艾蒿又叫作“艾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葉子有香氣,可入藥,又供灸法使用。古人認為二者都具有除邪氣的作用。每當初夏之季,菖蒲已拔出翠綠的劍葉,艾蒿也正萋萋繁茂、香氣襲人。人們趕在端午節前到郊外采割,然后扎綁成小捆,上市販賣,可得薄利。過去,在端午之前,小姑娘們都在辮梢或衣襟上扎戴用五彩絲線纏的“小粽子”,謂之“長命縷”。有的在頭上戴個小小的“絨老虎”。男孩子們則在額頭上用雄黃酒(用雄黃泡的酒)涂一個“王”字,即古時所謂的“持艾簪蒲額頭。”等過了節就將“長命縷”和貼在窗戶上的剪紙統統摘下來,一齊扔掉,謂之“扔災”,反映了人們除邪防病的愿望。

  從以上故事可知,許多民俗都與歷史有關,而且從江南延蔓到塞外,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民俗文化的滲透力和它所具有的頑強的民族意識。

affaf.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端午節的民謠和諺語

  有一些端午節的民謠和諺語簡單有趣、朗朗上口,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誦讀:

  棕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是端午,

  背個竹簍入山谷;

  溪邊百草香,

  最香是菖蒲。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有趣的諺語: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網友評論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你懂的在线 | 最新精品视频精久久综合 | 五月天久久综合色午夜影院 | 最新性爱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在线在线看片 | 午夜少妇高潮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