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生活處處有語文手抄報

時間:2023-08-09 10:30:56 穎聰 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生活處處有語文手抄報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語文隨處可見。長輩之間的溝通、草坪上的標語、企業(yè)公司的招牌、報紙書刊上的文字……這都是語文,語文無處不在。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砩钐幪幱姓Z文手抄報,快來看看吧!

生活處處有語文手抄報

  生活處處有語文手抄報內容

  語文知識點口訣(一)

  一、記敘文知識點

  時間地點和人物,主要人物中心定;(中心:中心思想)

  起因經過和結果,記敘要素要分清;

  記敘順序有四種,順插倒補看事情;(順插倒補:順敘、插敘、倒敘、補敘)

  第一人稱以我寫,局外人寫三人稱;

  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議抒描和說明;(敘議抒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

  人物描寫有四種,肖像動作和言心;(言心:語言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

  環(huán)境描寫記分明,社會自然要分清;

  記敘文體多線索,時空物人和感情;(時空物人:時間、空間、事物和人物)

  抑揚對比和陪襯,象征手法加擬人。(抑揚: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手法:寫作手法)

  二、說明文知識點

  給人知識說明文,介紹事物闡事理;

  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來表意;(特征:事物的特征;方法:說明方法)

  圖表數(shù)字和舉例,詮釋分類下定義;(畫圖表、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詮釋、分類別)

  還有比較和比方,閱讀寫作要注意;(作比較、打比方)

  說明順序只三種,時間空間和邏輯;

  說明語言要準確,簡潔平實求淺易;

  總分并列和遞進,說明結構細分析。(總分:包括總分關系、總分總關系和分總關系)

  三、議論文知識點

  表明觀點和主張,以理服人議論文;

  觀點態(tài)度要鮮明,論據(jù)一定要充分;

  例證引證和喻證,對比論證要分明;(四種論證方法)

  提出問題是引證,分析問題即本論;

  解決問題是結論,議論結構須分清;

  議論語言要準確,更是要求嚴密性。

  生活處處有語文作文(二)

  語文如一杯透徹鮮亮的紅酒;語文如一幅秀麗多姿的山水畫;語文如一片絢麗迷人的彩霞;語文如一股滋潤心田的甘露。“語文”這個詞想必對于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它是每天必學的學科,它是我們課堂上的常客。但往往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忽略。

  語文帶給我們的影響是無法想象的。我曾單純的以為“語文”只是一門學科,學習它的作用就是為考試打基礎。可通過那件事,我知道了它真正的意義。小學時,老師和父母經常對我說:“學習語文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學好它需要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和課外積累。”當時我不懂,心想:“學習語文哪用那么麻煩把語文書學好不就行了嗎?”當時在較低的年級用這種學習方法還勉強可以堅持,但后來語文成績逐漸下滑,我才意識到這種學習方法的嚴重疏漏。現(xiàn)在我明白了真正的“語文”,它不是一門學科、一本教材而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只有它才能讓生活更充實、讓生命更有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次我感受到了語文的含義。

  語文帶給生活的影響是無法比擬的。有人說:“生活有多寬廣,生活的外延就多寬廣。”語文是調劑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語文帶給人心靈的震撼是巨大的。一個人心煩意躁時,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個人心情低落時,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那次我感受到了語文的廣闊。

  語文帶給世界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語文的世界里,處處都有語文。無論讀書看報、與人聊天還是看電視、常規(guī)的或神奇的、抽象的或具體的、淺顯的或深奧的等等都來自語文這個大家庭,在這有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和詩詞歌賦。那次我感受到了語文的淵博。

  種子的萌芽,有潤人心田的雨露相伴;葉枝的成長,有溫暖明亮的陽光相伴;輪船的遠航,有堅強睿智的舵手相守;我們的成長,愿一直有語文相伴。

  語文像一把鑰匙,幫我們開啟成功的大門。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美麗,語文就是生活,生活源于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語文的由來

  我國古代是沒有“語文”這個詞的,直到近現(xiàn)代才出現(xiàn)“語文”這個詞。“語文”一詞首用者為誰。王本華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主任,編審,中語會副會長)2012年著文(《少為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認為“葉圣陶是‘語文’一詞的創(chuàng)始人,江西真語文陳金海老師指出,該文存在嚴重錯誤,是經不起推敲的,在漢語語言學上和語文課程論上都不適當。2013年張毅《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從語文教育發(fā)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語文”一詞的流變,從學理上辨析了關于“語文”的各種闡釋的源頭,還原了“語文”的本義,即“語言(口語)文字(書面語)”。

  “語文”產生于19世紀末,1887年張之洞首用,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中國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后,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后,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于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圣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葉圣陶、夏丏尊聯(lián)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并嘗試編寫了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后,葉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采納,隨后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tǒng)稱。現(xiàn)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制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陳金海《釋“語文”》)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fā)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高尚的語文”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么呢。細讀《修辭學發(fā)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于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于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發(fā)展道路,與上層建筑關系密切的語文教育也面臨著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需要。恰逢此時,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圣陶先生提出了“語文”這個新概念。1949年8月,葉老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時,首次使用“語文”作為學科名稱,用來取代當時的小學和中學“國文”。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tǒng)一名為“語文”,并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里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jù)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簡稱為:"聽說讀寫"。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語文”是一個歷史誤會》考證,除了綜合“國語”“國文”不復偏指的意圖外,“國文”“國語”改為“語文”的原因還有:第一,改朝換代的政治原因,“國”容易讓人想到國民黨,所以“國幣”“國會”“國語”“國樂”“國術”“國軍”等一律不允許再繼續(xù)用了。第二,不再講文言文,所以中學的“國文”和小學的“國語”不再有區(qū)別,合二為一。第三,40年代末的文化思潮正處于將廢除漢字作為國策、追求世界文字統(tǒng)一的狂熱誤區(qū)中(去國別或族稱)。[1]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fā)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正式開始使用。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60多年了。

  葉圣陶先生在60年代給友人的信中采用事后回溯的方式講述了“語文”的一個由來:“語文”一詞,始用于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此前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tǒng)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雖葉圣陶先生有此說,但并未得到學界普遍認同,對“語文”各自闡釋的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現(xiàn)今。要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泥淖,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必須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并取得共識,徹底厘清語文學科基礎理論的這一問題。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引用自《陳金海:釋“語文”》)需要指出的是,“語文”自1950年定位中國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課程的名稱以來,質疑聲一直不斷。在1952年,李克非在《關于“語文”的解釋》,高楚在《關于“語文”這個名稱》,姜仲民在《“語文”質疑》中就對“語文”命名提出了異議。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浙江師大潘涌、紹興文理學院的王松泉、河南師范大學王文彥、江蘇無錫城市職業(yè)學院馬智強等眾多知名教授以及李希貴、王麗、張毅、畢唐書、鄧維策、李俊、馬得清、龔仁貴、陳新民等中小學語文研究專家紛紛要求重新討論這一名稱,要求中國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課程的名稱更名為“國語”或“漢語”“華語”。

  近年來,學界王尚文、張毅、蔡可等學者也有很多關于語文應實行分科(分課)教學的探討。

【生活處處有語文手抄報】相關文章:

生活處處有語文05-16

生活處處有語文08-03

生活處處有語文06-24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06-23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05-09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07-16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04-23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05-09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04-2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网 | 亚洲AV有码在线天堂 | 亚洲成眠在线观看毛卡片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