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常讀書的同學不但寫作水平高,而且語文成績大多名列前茅。事實證明,要想學好語文,不讀書是萬萬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同學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
一、按課文內容填空。
1、《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發生在()時期,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早在()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利用()傳遞信息了。
2、《“我們勝利了”》這個故事中,信息是通過()相傳的;《裝在瓶子里的信》中,哥倫布利用()傳遞信息。
3、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信息世界里,獲取信息的方式非常多,有()、()、()等。
4、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分別是()、()、()、(),它們的作者分別是()、()、()、()。
5、本單元的學習,使我們認識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有()的藺相如,神機妙算的(),()的()和()的()等。
二、把下面詞語補充完整。
( )機妙算 理直氣( ) 戰無不( ) 完( )歸趙 無( )之寶 負( )請罪 同心( )力 疑( )不解
三、選詞填空。
探望 眺望 渴望 期望 展望
1、星期天,我和家人一起去鄉下( )爺爺奶奶。
2、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 )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
3、家里雖窮,但他非常( )讀書。
4、( )未來,我的心中滿是喜悅。
5、去左海公園過隊日,是我們的( )已久的一項活動。
四、按要求改寫句子。
1、我怎能忘記那令人激動無比的升旗儀式?( 改為陳述句 )
2、皎潔的月光把池塘照得通亮無比.(改為“被”字句)
3、孫悟空神通廣大。小朋友都喜歡他。(用關聯詞合成一句話)
五、重排句子并在括號里填上序號。
( )老百姓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
( )商鞅做了秦孝公的丞相后,想立新變法。
( )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南門立“三丈之木”,告示人們,如有人將木頭移到北門,獎金10金。
( )立木取信的事實,終于使老百姓確信新發是可信的,從而新法得以推行。
( )后來,商鞅告示能移動者給予50金。
( )終于有個大膽的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
六、你的一個同學沉迷于網絡游戲,成績下降,你知道后會怎么勸導他?( )
七、課外閱讀。
三顧茅廬
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著。
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崗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在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諸葛亮翻了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這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雨霧見到了青天。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我得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
1、 給下列括號里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三(顧)茅廬(A、轉過頭看;B、注意,照管;C、拜訪)
(2)清脆(欲)滴(A、欲望;B、想要;C、將要)
2、寫出文中一個打比方的句子,它用()比喻() 。
3、細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個詞語最能表現劉備對諸葛亮的態度,請寫下來:()
4、說說你喜歡或不喜歡短文中的哪個人物,并說出理由()
八、習作。
縮寫《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魚鉤》,字數不超過400字。
更多熱門試題推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