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七年級語文下冊《狼》同步練習有答案一份整理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30.狼
【積累·感知】
一.給加點字注音
綴行___ 大窘___ 苫蔽成丘___ 弛擔___
目似瞑___ 意暇甚___ 尻尾___ 假寐___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含義
1.自后斷其股 古義: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
2.蓋以誘敵 古義: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
3.亦斃之 古義: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
4.方欲行 古義: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多義詞
止:止有剩骨_____
一狼得骨止_____
前:狼不敢前_____
其一犬坐于前_____
意:意暇甚_____
意將隧入_____
敵:恐前后受其敵_____
善以誘敵_____
四.說說下列“其”字各指代什么?
1.恐前后受其敵。
2.場主積薪其中。
3.屠乃奔倚其下。
4.一狼洞其中。
5.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6.屠自后斷其股。
7.其一犬坐于前。
五.翻譯下列句子
1.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體驗·探究】
六.根據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用“屠夫遇狼”概括第一段內容,后三段的內容分別該怎樣概括?
2.哪些詞語表現屠夫害怕,對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
3.前狼假寐的姿勢、神態,目的分別是什么?
4.哪一句表現了狼貪婪的本性?
5.課文主要使用了哪兩種表達方式?
6.哪一句能概括文章的主題?
【實踐·拓展】
七.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賣羊
梁時有一書生,性癡而微有詞辨,不曾識羊。有人餉其一羝羊,乃繩系項,牽入市賣之。得價不多,頻賣不售。市人知其癡鈍,眾乃以獼猴來換之。
書生既見獼猴,還謂是其舊羊,惟怪其無角,而目頓改。又見獼猴手腳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為獼猴頭上無瘡痕,不可為驗,遂隱忍不言。乃牽獼猴歸家而詠曰:“吾有一奇獸,能肥亦能瘦。向者寧馨膻,今來爾許臭。數回牽入市,三朝賣不售。頭上失卻皂莢子,面孔即作橘皮皺。
[注釋]:詞辯:辯論的言詞。 寧馨:這樣。 膻( shān):羊肉的氣味。 皂莢子:皂莢樹上結的果實,狀如豆角。
1.羊為什么賣不出去?
2.文中形容這個書生的詞語有哪些?
3.文中的性癡書生代表什么形象?
4.文中多次出現“其“字,都是代詞,指出它的具體意思。
5.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單元評價與建議
參考答案
30.狼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可是兩只狼像原來那樣一起追趕。 2.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 3.打算從洞里進來攻擊屠戶的背后。 4.禽獸的花招能有多少呢?
六.1.屠戶懼狼、屠戶御狼、屠戶殺狼 2.屠懼、投以骨、復投之、屠大窘 3.犬坐,目似暝、意暇甚,誘敵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5.記敘、議論 6.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七.1.因為是一只公羊,不能生小羊,所以難以賣出。 2.性癡:癡鈍。 3.代表了某些讀書的人,一心只讀書,不分五谷、牲畜,專鉆牛角尖。 4.惟怪其無角:它。 5.告訴我們,讀書不能只鉆進故紙堆里,還要有一定的實踐活動,積累一些社會經驗,不然,會鬧出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