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魯迅愛書的故事
魯迅先生的全部生活內容里,書籍占著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稱為“愛書如命”的人。
幼年時期的魯迅,看書以前,總要先把手洗干凈了,然后才捧書閱讀,避免把書弄臟。
成年以后,魯迅一直把讀書、買書、借書、抄書、修書,作為自己一直一種極大的樂趣和事業。對稀有的好書,他還親自動手翻印,裝訂成冊。
在魯迅博物館里,陳列著一盒修書的工具,那是一些簡單的劃線儀器,幾根鋼針,一團絲線,幾塊砂紙以及兩塊磨書用的石頭。魯迅就是用這些極其平常的東西,使得他珍藏的1萬多冊圖書歷久常新。沒有一冊出現污損、破散的情況。
魯迅先生一向樂意把書借給別人看,特別是青年學生。但是,歸還時,如果書面上有破邊卷角等損壞的情況,那他是不會高興的。對于那種不愛護書的借閱者,魯迅寧愿把書送給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躪”過的書再轉回來。
魯迅先生常把一些好書主動寄贈給需要的人。每次把書送出去,總是非常仔細地包扎妥帖。這種花在書本上的心力,是為了友人,更是為了書籍。
1、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⑴ 稀有:
⑵ 歷久常新:
⑶ 被“蹂躪”過的書:
⑷ 珍藏:
2、第1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
3、文章圍繞魯迅是一個“ ”的人這個主題,一共寫了( )件事。第一件是( ),第二件是( )第三件是(
),第四件是( ) 。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不動筆墨不讀書
禹強讀小學的時候,最怕寫文章,費了好大勁,寫出來的作文,老師總是說內容( ),詞匯( ),她心里非常( )。
她的爺爺徐特立知道以后,對她說:“禹強,要想寫好文章,就要多讀多寫。多讀,就要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這樣既可以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又可以學習別人寫文章的經驗。多寫,就是要練習自己的筆頭,肯于(克、刻)苦實踐。”
于是,禹強就下工夫多讀。( )是報紙、雜志、小說,也( )是短篇、中篇、長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來讀。可是,提起筆來寫作文,進步卻不大。徐老看到孫女這種學習方法,搖著頭對她說:“你讀書的方法不對,讀書應該慢慢地讀,一邊讀,一邊動腦筋想一想:這本書講了哪些道理,是怎樣講清楚這些道理的;書上有哪些好的語言、好的描寫,也要想一想。嚴格地說:有些好的段落,光讀光想還不夠,你們小孩子要能夠背誦才行。另外,還要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可以做摘抄,記提要,也要寫心得,記體會,這就是我常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
從那以后,禹強看書的時候,身邊總帶著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一邊想一邊記。而且,又勤練習寫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績(居然、果然)提高了。
1、讀短文,選擇()里恰當的字和詞,劃去錯誤的。
2、在( )里填上恰當的詞語和關聯詞。
3、聯系上下文,判斷文中帶點字的意思。
“費了好大勁”的“費”:
“光讀光想還不夠”的“光”:
“詞匯貧乏”的“貧”:
4、用“ ”線劃出具體說“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語句。
5、根據的話,我們可以知道,要寫好文章必須達到兩個條件:( )和( ),其中( )必須要做到“動筆墨”。
6、請結合你自己的寫作經驗,寫寫你對徐特立老爺爺的話的理解。
死亡的陷阱——流沙
呼嘯聲傳來,一枚炸彈落在了車隊的前方,“轟!”炸彈爆炸了,溫內斯下意識地轉動方向盤,駕駛汽車離開公路,向公路旁的一塊長著草的沙灘沖去。但是,車身猛地一歪,汽車滅火了。
溫內斯從車窗探出頭去向外張望,車身已傾斜過去,車輪陷入沙中。溫內斯打算推開車門,跳下車看一看,令他驚詫的是,眨眼間,沙子已淹至車門,車門推不動了,而且,沙子還在繼續上升。溫內斯慌了,急忙從車窗爬了出去,爬到駕駛室頂蓋上。
卡車像一艘下沉的船,迅速地向沙中沉去。溫內斯眼睜睜地看著沙子淹沒了車門,淹沒了擋風玻璃,淹到了駕駛室頂蓋……
溫內斯連忙爬上蓋著帆布的貨堆。
沙子發出“嘶嘶”的吸吮聲,向溫內斯的腳下涌來。
再也無處可逃了。溫內斯看看數米外的公路,看看已涌到帆布上的沙子,橫下一條心,孤注一擲,奮力向公路縱身一躍。上帝保佑!溫內斯雖然沒能路上公路路面,而且兩條腿還落在沙中,但身軀向前公傾倒在路基上,雙手抓住了路基上的野草,而這些野草是扎根在結實的地面上的。
這時候,車隊中的其他司機停下車,跳出車門,跑了過來,七手八腳地把溫內斯拖上公路路面。
溫內斯和司機們定下神來,扭頭去看溫內斯的那輛陷在沙中的卡車——沙灘平坦如初,哪里有卡車的蹤影!
這沙即是我們今天說的“流沙”。
流沙是一個可怕的“死亡陷阱”,多分布在沙漠的邊緣地帶和沙漠綠洲旁,在中國有,在世界各地都有。
為什么絕大多數的沙地都能讓人畜平安通過,而流沙地區卻是“死亡的陷阱”呢?
著名地質學教授史密斯博士決心解開流沙之謎,他來到一個有流沙分布的地區,放眼望去,流沙與普通的沙地毫無兩樣。他隨手撿起一塊石頭扔去,石頭落在流沙上面,一眨眼,就被流沙吞食了。史密斯小心地取回一些流沙區的沙子,裝在桶中,并讓沙子保持原有的濕度,然后將一塊小石子放在沙子上面,但是石子并不下沉。史密斯博士因此認為流沙陷阱的形成與沙子的濕度沒有關系。
史密斯博士再次來到流沙分布地區,向當地百姓了解有關流沙的情況。當地的百姓告訴博士,流沙并不是總陷人,到了每年的8月份,人們甚至可以在流沙上跳舞,沒有任何危險。史密斯博士大受啟發。
史密斯博士心想,8月份是干旱季節,看來還是水在作怪。史密斯用一保大桶裝滿了沙子,在桶的上部、下部分別裝置了幾個水管,使水既能從上部輸入,從下面流出,又能從下面流入,從上部流出,然后制作了一個與人體比重相同的玩具人放在桶內的沙子上面。
史密斯進行了幾種不同的實驗:當沙桶仙的沙子干燥時,玩具人能在沙子上站立或躺臥;當沙子濕潤時,玩具人并不下沉;當水從上面注入時,玩具人也不下沉;當水從下面注入,向上透過沙層流出時,玩具人馬上下沉;玩具人的比重越大,沙粒越細,水流越強,玩具人下沉的速度越快。
史密斯博士由此得出結論是水流上涌,形成了流沙。水流的上沖力會使沙粒相互離散,不再互相疊接,而是被水托著,呈半飄浮狀態,從而導致比重大于水的物體下沉。
流沙之謎終于被解開了。
遇到流沙怎么辦?第一,馬上甩掉身上的負重物,迅速躺倒,因為人的比重小于水,不會馬上下沉;第二,要鎮定,不要亂跳亂動;第三,如果附近無人來救援,可小心、緩慢地滾動或匍匐爬行,盡早脫離流沙區。
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正確打,錯誤打)
1、沙漠中處處是流沙,人通過時必須十分小心。()
2、流沙的形成與沙粒的粗細有關。()
3、流沙在干旱季節對人畜沒有威脅。()
4、人遇到流沙時要慢慢地走才不會陷下去。()
5、史密斯博士一共進行了4種不同的實驗后,才解開了流沙之謎。()
6、溫內斯無處可逃時從駕駛室頂蓋上奮力向公路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