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1作業本答案
語文必修1
參考答案
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
板塊一吟誦青春
1.(1)絮絮妄曳惆悵
2.(1)比喻超越尋常,不平常。(2)比喻事物的盛衰、消長。(3)用文字來抨擊丑惡的現象,贊揚美好的事物。(4)比喻不屈服。
3.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4.同意。例如,從詞的上闋由“看”字所總領的七句詩,可以體驗到樹林染上了紅色,秋水碧綠清澄,水面千帆競發,雄鷹翱翔長空,魚兒輕快游動,萬物在秋日里競相呈現自由的生命狀態,充滿了生命的壯美和力度。
5.冒號在這里起了總結上文的作用,三節詩都用“相信未來”結尾,好比樂曲中的主題句反復出現,強化了詩歌的主旋律,即詩人在絕望中誕生的堅定信念,以及由于對這種信念的執著而產生的崇高的悲劇感。
6.《沁園春·長沙》應該讀得大氣磅礴,《相信未來》應該讀得沉重自信,《讓我們一起奔騰吧》應該讀得熱烈而富有激情。
7.主要的意象有:被蜘蛛網查封的爐臺、灰燼的余煙、纏繞在周圍的貧困。這些意象帶有灰暗的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飽含著許多矛盾復雜、難以言明的情感。
8.現實環境的惡劣并沒有澆滅詩人內心的理想,他以一種欲破繭而出的決心,對未來充滿了強烈的憧憬,“相信未來”是身處絕境的詩人得以精神存活的惟一支撐。
9.(1)“看海去”在詩中反復出現,而且每次都是以“看海去看海去”重疊的形式出現,直接傳達出“我們”要去遠方看海、要去追逐理想的愿望之強烈、迫切。(2)從形式上說,這種反復產生了一種復沓的效果,“看海去看海去”在首句、尾句與中間(第?輥?輲?訛句)三次出現,使得全詩具有一種整體的節奏感與音樂美。
10.緊承第⑩句“登上陽臺眺望”的內容,詩人選取了風中飄舞的“長發”這一意象,加上長發如同《藍色多瑙河》音樂般飄蕩的瑰麗想像,充分傳達出年輕人對生活、對未來的“遠方”充滿幻想、充滿期待的特點。
11.兩處重疊都鮮明地表達了年輕人特有的自信與執著。第?輥?輰?訛句表現了“我們”面對現實的充分自信;訛句以否定的形式,傳達出“我們”不滿于現有的安逸、單調而希望去遠方闖蕩的決心。
12.“我們”年輕,富于朝氣、活力、幻想,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而眼前的現實生活卻充滿著單調、痛苦(“和知識苦戀”),令“我們”心生不滿和厭倦(“淡淡的憂傷”)。
13.來到海邊,“我們”與遼闊的`大海擁抱在一起,“我們”可以拋開一切煩惱,心無掛礙,放松自己,盡情地享受海浪、海灘帶給“我們”的快樂(“赤裸的情感”)。
板塊二體悟人生
1.定比學生高明。
10.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例證法、引證法。
11.(1)“那些書”指的是經典,經典在今天已經被太多的人冷落,在生活中已經被人忽視,因此作者說它們像冬天。(意思對即可,其中“經典正在遭受多數人的冷落”這一層意思一定要表達出來。)(2)經典就像那些老榕樹,有旺盛的生命力,表面上看它們很“老”了,實際上它們有極大的存在意義和生存價值,能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滋養。(意思對即可,重點在對“仿佛”和“郁郁蔥蔥”兩詞的解釋要正確。)
12.經典樸實厚重的紙色,清新香醇的油墨,灰舊的沉默的鉛字,不那么“刺激”的內容,不夠“新潮”的裝幀。
13.前者指人們破壞自然環境、自身生存環境的悲哀。加上“不啻”指的是人們對經典的漠視比破壞大自然更無知,會帶來更深的悲哀。
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