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語文必修三專題一綜合檢測題含解析

時間:2017-11-14 08:29:11 高一 我要投稿

語文必修三專題一綜合檢測題(含解析)

  語文的學習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語文必修三專題一綜合檢測題(含解析),希望大家喜歡!

  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3分) ( )

  A.池沼(zhǎo) 齏(jī)粉 高擎(qǐnɡ) 淤(yū)灘

  B.緋(fēi)紅 胚(pēi)芽 勒(lè)緊 隧(suì)洞

  C.澄(chénɡ)澈 吟哦(é) 氛(fēn)圍 荒誕(dàn)

  D.通衢(qú) 角逐(jiáo) 心弦(xuán) 瘠薄(bó)

  答案:C A項“擎”應讀qínɡ;B項“勒”應讀lēi;D項“角”應讀jué,“弦”應讀xián。

  2.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①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 著災難與不幸。

  ②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喂養了/迷惘的我、 的我、沸騰的我。

  ③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那些痛苦的呼喚經常在我內心深處引起 。”

  ④但我們都躺進它的懷里/和它化為一體/ 才不拘禮節地稱呼它:自己的土地。A.傾訴 沉思 回響 因此

  B.傾訴 深思 反響 于是

  C.傾瀉 沉思 反響 于是

  D.傾瀉 深思 回響 因此

  答案:D “傾瀉”與前面詩句“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照應,且形象地寫出了北方的不幸與災難之多。“沉思”即深思,但此處更強調“對歷史進行深沉思索”。“回響”指回聲或響應,內心深處的活動是一種觸動、一種共鳴,用“回響”恰當。而“反響”指反應,多指人們對外在事物的反應。“因此”體現因果關系,與原詩句體現的愛國情感一致,更見親切。

  3.(2010哈爾濱模擬)有位老者寫下了這樣一首詩:“風吹雨打不回頭,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計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這首詩可以想象成若干電影鏡頭,前兩個鏡頭的腳本已經寫出,請續寫最后一個特寫鏡頭。(特寫是一種電影藝術手法,把人和事物的局部放大、突出,造成清晰而強烈的視覺現象。)

  要求:(1)想象合理,與上面的鏡頭相連貫;(2)能表現拓荒牛的精神面貌;(3)字數不超過80字。(5分)

  遠景:灰色的天幕下,廣袤荒蕪的原野一直鋪展到天盡頭。風冷冷地吹著,冰涼的雨斜斜地打在地上。若有若無的綠意浮在空氣中,一塊塊黝黑的泥土一片片翻開來。

  近景:一個農夫,戴著斗笠,穿著蓑衣,扶著犁,在齊膝深的泥土里艱難地行走著。手中的皮鞭高高舉起,猛地一揮,在空中發出“啪”“啪”的鳴響。

  特寫:

  答案:牛弓著背吃力的往前走,喘著粗氣。它的頭微微低著,木軛深深勒緊脖根,肩峰上的牛毛在冷風中抖動。但是,它眼睛熱切地直視著前方,透著一股犟勁、韌勁和頑強不屈的精神。

  4.根據下面的例句,任選一題運用比喻仿寫一個句子,與前面句子構成排比句。(4分)

  山水田園詩是鄉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幽雅,綠林、青山、落日、孤煙、盡收眼底李白的詩是倚天長嘯的一柄長劍,逸興遄飛,蜀道、飛瀑、美酒、芙蓉,縱情山水。

  (1)邊塞詩是 。

  (2)杜甫的詩是 。

  答案:(1)(邊塞詩是)大漠沙場的一彎冷月,清遠瑰奇,黃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2)(杜甫的詩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憂憤慷慨,風急、天哀、濁酒、涕流,腸熱黎民。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辛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也。父暢,汝南、鄉郡二郡太守。雄有孝性,居父憂,殆不可識。清河王懌為司空,辟為左曹。懌遷司徒,仍授左曹。雄用心平直,加以閑明政事,經其斷割,莫不悅服。懌每謂人曰:“必也無訟,辛雄有焉。”歷尚書駕部、三公郎。會淘汰郎官,唯雄與羊深等八人見留,余悉罷遣。

  初,廷尉少卿袁翻以犯罪之人,經恩競訴,枉直難明。遂奏曾染風聞者,不問曲直,推為獄成,悉不斷理。詔門下、尚書、廷尉議之。雄議曰:“《春秋》之義,不幸而失,寧僭不濫。僭則失罪人,濫乃害善人。今議者不忍罪奸吏,使出入縱情,令君子小人,薰蕕不別,豈所謂賞善罰惡,殷勤隱恤者也?古人唯患察獄之不精,未聞知冤而不理。”詔從雄議。

  時諸方賊盛,而南寇侵境,山蠻作逆。孝明欲親討,以荊州為先。詔雄為行臺左丞,與臨淮王彧東趣葉城;別將裴衍,西通鴉路。衍稽留未進,議師已次汝濱。逢北溝求救,議以處分道別,不欲應之。雄曰:“王執麾閫外,唯利是從,見可而進,何必守道?”彧恐后有得失之責,要雄符下。雄以車駕將親伐,蠻夷必懷震動,乘彼離心,無往不破,遂符彧軍,令速赴擊。賊聞,果自走散。

  及爾朱榮入洛,河陰之難,人情未安,雄潛竄不出。孝莊欲以雄為尚書,門下奏曰:“辛雄不出,存亡未知。”孝莊曰:“寧失亡而用之,可失存而不用也?”遂除度支尚書。

  永熙三年,兼吏部尚書。時近習專恣,雄懼其讒匿,不能守正,論者頗譏之。孝武南狩,雄兼左仆射,留守京師。永熙末,兼侍中。帝入關右,齊神武至洛,于永寧寺大集朝士,責雄及尚書崔孝芬、劉廞、楊機等曰:“為臣奉主,匡危救亂。若處不諫諍,出不陪隨,緩則耽寵,急便竄避,臣節安在?”乃誅之。

  (選自《北史列傳卷三十八》,有刪節)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清河王懌為司空,辟為左曹 辟:征辟

  B.與臨淮王彧東趣葉城 趣:同“趨”,奔赴

  C.議師已次汝濱 次:按次序

  D.遂除度支尚書 除:任命

  答案:C 次:駐扎。

  6.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辛雄“閑于政事”和“不能守正”的一組是(3分)( )

  A.①經其斷割,莫不悅服

  ②緩則耽寵,急便竄避

  B.①詔從雄議

  ②雄潛竄不出

  C.①詔雄為行臺左丞

  ②處不諫諍,出不陪隨

  D.①遂符彧軍,令速赴擊

  ②雄兼左仆射,留守京師

  答案:A “閑于政事”指對政事處理嫻熟清楚。“不能守正”指不能堅守正義。B①“詔從雄議”是辛雄建議的結果;C①指辛雄擔任職務的情況;D②指辛雄留守京城,不屬于“不能守正”。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辛雄是隴西狄道人,他很有孝心,在他父親去世守喪期間,由于悲傷過度,面容枯槁,人們幾乎認不出他來了。

  B.辛雄在對袁翻他們處理案件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借助《春秋》的道理,指出要獎賞好人懲辦壞人,做到案件審理的公正明斷。

  C.辛雄看到臨淮王元彧不敢擔責任去救援北溝,感到有機可乘,趁著他們心志不一致,便主動下令給元彧的軍隊,命令火速前去進擊。

  D.由于辛雄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孝莊皇帝力排眾議,在不知辛雄下落時,還是授予了辛雄度支尚書的職務。

  答案:C 給軍隊下命令是臨淮王元彧要求辛雄做的,并不是辛雄主動做的。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雄用心平直,加以閑明政事,經其斷割,莫不悅服。

  譯文:

  (2)若處不諫諍,出不陪隨,緩則耽寵,急便竄避,臣節安在?

  譯文:

  答案:(1)辛雄辦事用心,公平正直,加上他施政辦事嫻熟精明,事情經過他的裁斷,人們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2)如果處于朝廷之內不諫諍,皇帝外出不陪同隨往,平時沉溺于尊寵之中,有事便逃竄躲避,臣子的節義到哪里去了呢?

  參考譯文

  辛雄,字世賓,是隴西狄道人。他的父親辛暢,曾做過汝南、鄉郡兩郡的太守。辛雄有孝敬長輩的品性,他在父親去世守喪期間,(由于悲傷過度)(人們)幾乎都認不出他來了。清河王元懌擔任司空時,征召辛雄作了左曹,(后來)元懌升任司徒,仍授予辛雄左曹的職務。辛雄辦事用心,公平正直,加上他施政辦事嫻熟精明,事情經過他的裁斷,人們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元懌常常對人說:“要么沒有訴訟,如果有辛雄就有明斷的才能。”歷任尚書駕部、三公郎。當時趕上精簡郎官,只有辛雄和羊深等八人被留用,其他人全都被罷官遣送。

  當初,廷尉少卿袁翻作為犯罪的人,得到恩準多次上訴,但卻難以明辨是非。(袁翻)于是就上奏控告那些曾經傳播風言風語的人,說他們不問是非曲直,就把他陷入罪案,而又完全不加審理。皇帝下詔到門下、尚書、廷尉那里討論這件事。辛雄議論說:“按《春秋》中的道理,斷案如果失誤,寧可失之于執法不嚴也不要濫用刑罰。枉法執法不嚴會放過一些罪人,而濫用法卻會傷害好人。現在討論這件事的人不忍心得罪奸邪的官吏,使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讓君子和小人、好事和壞事沒有區別,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說的要賞勵好人懲辦壞人,要情意懇切地同情并體恤他人嗎?古代的人只擔心審查案件不能精細,沒有聽說明知道有冤情卻不審理的。”皇帝下詔依從了辛雄的建議。

  當時各個地方的盜賊四起,而南寇又侵犯邊境,山中的蠻人作亂,孝明皇帝準備御駕親征,擬先到達荊州。下詔讓辛雄擔任行臺左丞,與臨淮王元彧從東面趕赴葉城;偏將裴衍,從西面打通鴉路。裴衍拖延時間沒有前進,元彧的軍隊已經駐扎在汝水河邊。趕上北溝方面求救,元彧因為所部與北溝部隊不屬同一戰區,不想救應他們。辛雄說:“您在外指揮軍隊,凡是有利的事就可以做,見到合適的機會就要上前,何必死守戰區劃分的規定呢?”元彧害怕以后有失誤受到指責,要辛雄發給兵符。辛雄認為皇帝將親自征伐,蠻夷的人一定心懷恐懼,趁著他們心志不一致,就會無往而不勝,于是辛雄就給元彧的軍隊發了兵符,命令火速前去進擊。賊人聽說后,果然自行逃散了。

  當爾朱榮進入洛陽,制造了河陰之難時,人心不能安定下來,辛雄躲藏起來沒有出來。孝莊皇帝想讓辛雄作尚書,門下上奏說:“辛雄不出現,死活還不知道。”孝莊帝說:“寧可錯在不知他下落時任命他,怎么能錯在他還活著而不任用他呢?”于是發布了授予辛雄度支尚書的文告。

  永熙三年,辛雄兼任吏部尚書。當時皇帝的親信專橫跋扈,辛雄害怕他們的讒言和陷害,不能堅守正道,評論的人很是譏諷他。孝武帝到南方征討,辛雄兼任左仆射,留守京城。永熙末年,兼任侍中。皇帝逃入關內,齊神武帝到了洛陽,在永寧寺召集朝廷官員們,指責辛雄及尚書崔孝芬、劉廞、楊機等人說:“作為臣子侍奉君王,要拯救危難。如果處于朝廷之內不諫諍,皇帝外出不陪同隨往,平時沉溺于尊寵之中,有事便逃竄躲避,臣子的節義到哪里去了呢?”于是就殺掉了辛雄。

  三、詩歌鑒賞(10分)

  9.閱讀下面的外國詩歌,回答問題。

  我愿意是激流(節選)

  裴多菲

  我愿意是激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巖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

  在廣漠的空中

  ……

  我愿意是廢墟,

  在峻峭的山巖上,

  這靜默的毀滅

  并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著我荒涼的額,

  親密地攀援上升。

  ……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廣漠的空中

  懶懶地飄來蕩去……

  只要我的愛人

  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著我蒼白的臉,

  顯出鮮艷的輝煌。

  本詩中喻指自己和愛人的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答:

  答案:激流、小河、廢墟、云朵和破旗等喻指自己的意象,比較闊大、粗獷,富有男性的陽剛之氣,給人壯美之感;小魚、常青藤和珊瑚似的夕陽等喻指戀人的意象,比較嬌小、細膩,有女性的柔媚,給人以秀美之感。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 。 , 。(杜甫《詠懷古跡》)

  (2)子曰:“知者不惑, , 。”(《論語子罕》)

  (3)蜂房水渦, 。(杜牧《阿房宮賦》)

  (4)月出于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答案:(1)群山萬壑赴荊門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2)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3)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4)徘徊于斗牛之間

  五、現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23分)

  (2010濰坊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光明在低頭的一瞬

  遲子建

  俄羅斯的教堂,與街頭隨處可見的人物雕像一樣多。雕像多是這個民族歷史中各個階層的偉大人物。大理石、青銅、石膏雕刻著的無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態,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質中如花朵一樣綻放。至于這軀殼里的靈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與圣彼得堡那幾座著名的東正教堂,并沒有給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為它們太富麗堂皇了。五彩壁龕中供奉的圣像無一不是鍍金的,圣經故事的壁畫絢麗得讓人眼暈,支撐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勾銀,充滿奢華之氣。宗教是樸素的,我總覺得教堂的氛圍與宗教精神有點相悖。

  即使這樣,我還是在教堂中領略到了俗世中難以感受到的清涼與圣潔之氣。比如安靜地在圣洗盆前排著長隊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臺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贊美詩的教士。但是這些感動與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見掃燭油的老婦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東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環繞的小城——弗拉基米爾,城邊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羅斯大畫師安德烈魯勃廖夫的壁畫作品。我看過關于這位畫師的傳記電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畫,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教堂里參觀的人并不多。同樣是畫基督,他的用色是單純的,橘黃占據了大部分空間,仿佛又老又舊的夕照在彌漫,人物的形態如刀削般直立,其莊嚴感一覽無余,是宗教類壁畫中的翹楚。我在心底慨嘆:畢竟是大畫師啊,敢于用單一的色彩、簡約的線條來描繪人物。

  透過這些畫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魯勃寥夫故鄉的泥土、樹木、河流、風雨雷電和那一縷縷炊煙,沒有它們的滋養,是不可能有這種深沉樸素的藝術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滿懷感慨低下頭來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畫面所打動了:有一位裹著頭巾的老婦人,正在安靜地打掃著凝結在祭壇下面的燭油!

  她起碼有六十歲了,她掃燭油時腰是佝僂的,直身的時候腰仍然是佝僂的,足見她承受了歲月的滄桑和重負。她身穿灰藍色的長袍,戴藍色的暗花頭巾,一手握著把小鐵鏟,一手提著笤帚,腳畔放著盛燭油的撮子,一絲不茍地打掃著燭油。她像是一個虔誠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窩深陷,臉頰有兩道深深的半月形皺紋微微抿著嘴,表情沉靜。教堂里偶爾有游客經過,她絕不張望一眼,而是耐心細致地鏟著燭油,待它們聚焦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掃到鐵鏟里,倒在撮子中。她做這活兒的時候是那么虔誠,手中的工具沒有發出一聲刺耳的響聲,她大概是怕驚擾了上帝吧——雖然說幾個世紀以來,上帝不斷聽到刀戈相擊的聲音,聽到槍炮聲中貧民的哀號。

  我悄悄地站在老婦人的側面,看著祭壇,看著祭壇下的她。以她的年齡,還在教堂里做著清掃的事務,其家境大約是貧寒的。上帝只有一個,朝拜者卻有無數,所以祭壇上蠟炬無數。它們播撒光明的時候,也在流淚。從祭壇上蜂飛蝶舞般飛濺下來的燭淚,最終凝結在一起,匯成一片,牛乳般潤澤,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斷了的翅膀。老婦人打掃著的,既是人類祈禱的心聲,也是上帝安撫塵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這樣一個掃燭油的老婦人,使弗拉基米爾之行變得有了意義: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曉,也永遠不會像莫斯科街頭佇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樣,被人紀念著,拜謁著。但她的形象卻深深地鐫刻在了我心中!鐫刻在心中的雕像,該是不會輕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歡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幾句詩,它們像星星一樣閃耀在結尾《最后的幻想》中:

  無比寬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膽敢長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盡!

  那個掃燭油的老婦人,也許看到了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勞作是安然的,而我從她身上,看到另一種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獲得不是在仰望的時刻,而是于低頭的一瞬!

  (有刪節)

  11.作者為什么說莫斯科與圣彼得堡著名的東正教堂“并沒有給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6分)

  答:

  答案:①教堂和人物雕像一樣,只有外表的精美,沒有內在的美麗(或:只有軀殼,沒有靈魂)。②它們太富麗堂皇,氛圍與樸素的宗教精神相悖。

  12.文章用了不少筆寫安德烈魯勃廖夫的壁畫,有何用意?請作簡要分析。(5分)

  答:

  答案:正面襯托:作者贊美安德烈魯勃廖夫技藝的高妙,以及蘊涵的深沉樸素之美,目的是正面映襯老婦人的樸素與圣潔。(答為“為贊美老婦人作鋪墊”亦可)

  13.“光明的獲得不是在仰望的時刻,而是于低頭的一瞬”一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結構上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真正的虔誠和信仰應該與自己的努力勞作結合起來。在文中起揭示和升華主題的作用。

  14.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請結合文本,談談它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6分)

  答:

  答案:①抓住細節的觸動,于細微處落墨。②對比鮮明。靜與動、神圣與卑微、崇高于渺小、短暫與永恒等方面的對比,擴大了文章的思考范圍和深度。③多用比喻,擴大了語言的信息內涵,也提升了語言的藝術魅力。④用肖像和動作描寫刻畫人物。

  六、現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15分)

  (2010江蘇江堰質檢)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異化心態腐蝕“上流”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整體“向上流動”,社會成員在經濟收入、個人尊嚴等方面全面上升,可謂是真正的“上流”社會。但需要指出的是,社會向上流動時,異化的“往上爬”心態,常常把權力、金錢作為打拼的終極目的,并以此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從而使人被金錢與權力所奴役。

  中國人向來是不缺乏功利和實用主義精神的,否則也許很難理解“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怎樣被許多人自動地解釋為“書中自有黃金屋”。孔子曾一再強調學問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讀書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然而他的學說本身最終卻也成為后世讀書人謀求功名的一塊敲門磚。若真從動機上考察,當下真正從事所謂“為己之學”的大概寥寥無幾。一些學術研究,如果把從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變異為研究者個人加官進祿的工具,那么這種學術活動的合理性甚至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了,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學術大師難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本應歸為目的的事當作手段,考量它帶來的報酬,這種現象遠不止于學術界。官員的政績卓著是為了政治前途;勤奮工作的員工可能并非真的多么愛崗敬業,而只是為了升職機會;學生挑燈夜讀更是絕少樂在其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半還是為了今后有望得到高的薪水。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往上爬”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社會成員對其加以內化之后,又不自覺地通過教育的方式在代際之間傳遞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之類名言警句是大多數國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人上人”的意義在于“人下人”的存在,而“往上爬”的目的就是前者對后者的統治和支配。在這個眾人爭先恐后的大潮流中,又有多少人因為“爬不動”或“爬不上去”而成為犧牲品和鋪路石呢?而我們的教育在一味鼓勵人們尋求成功的同時,一個嚴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們領會人生中“喪失”、“舍棄”的積極意義和功能,它也很少教人們掌握怎樣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喪失,接受不完美。其結果不僅讓成功者面臨更大的壓力,更使由于種種原因沒能達到成功標準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客觀來看,在過去短短幾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變,從一個物質貧乏的時代進入到豐富多元的物質生活時代;從一個很少競爭的時代到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從一個可以想見自己未來的時代到一個完全無法預期的時代。快速的變化在人們的心里投射下不安的陰影,因此安全感在越來越富足的現代社會中倒成了稀缺的珍品。我們周圍生活著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的收入足可以溫飽,甚至小康,但是他們卻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擔心:企業破產、投資失敗、事業停滯、失業下崗、婚姻解體……由此而產生的不安全感,讓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某種近似于焦灼的精神狀態里。

  在著急“往上爬”之前,我們是否應該先問問自己,究竟需要怎么樣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是否也應該具有這樣一種包容的態度和寬松的氛圍,能讓人成為他想成為的人,而不是社會要求他成為的人。我們是否可以不再用“成功”與“失敗”作為評價標準,而是充分尊重人的多樣性及其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請記住一句話: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師都值得稱贊。

  15.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開頭一段,作者的意思是說,雖然中國社會整體在“向上流動”,但一些突出的異化心態使之與真正的上流社會還相去甚遠。

  B.作者以孔子的學說反被人普遍用來謀求功名的一塊敲門磚這樣的事實說明,中國人的功利意識和實用主義是一種普遍現象。

  C.“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作者引用這句名言警句意在從反面說明,中國的教育只是一味鼓勵人們尋求成功,很少教人正確對待失敗。

  D.作者說安全感在富足的現代社會成了稀缺的珍品,意在說明中國社會經歷的社會劇變太快,人們因競爭激烈和無法預知未來而精神壓力極大。

  答案:D “意在說明中國社會經歷的社會劇變太快,人們因競爭激烈和無法預知未來而精神壓力極大”說法錯誤。實際上,從論述的思路看,第五段證明的觀點是第四段的后半部分:中國教育的一個嚴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們領會人生中“喪失”、“舍棄”的積極意義和功能,很少教人們掌握怎樣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喪失,接受不完美。結果不僅讓成功者面臨更大的壓力,更使由于種種原因沒能達到成功標準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簡而言之,作者說安全感在富足的現代社會成了稀缺的珍品,是在說明中國教育存在問題。

  16.作者認為異化心態會對社會造成怎樣的腐蝕?請分條概述。(6分)

  答:

  答案:(1)以權力、金錢作為打拼的終極目的,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會讓人成為金錢與權力的奴隸。

  (2)讀書、做學問、為官等皆以功利和實用主義至上;

  (3)代際之間傳遞的“往上爬”的'錯誤教育,使失敗者成為了犧牲品;

  (4)因缺少失敗教育、不完美教育,物質的富足反讓人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心里充斥著不安全感和精神的焦灼。

  (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得滿分)

  17.針對異化心態,作者認為應該持有怎樣的正常心態?作者在文章結尾認為“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師都值得稱贊”,為什么?(6分)

  答:

  答案:⑴一是人自己要明白究竟需要怎么樣的生活,不要盲目往上爬;二是社會是要有包容的態度和寬松的氛圍,讓人成為他想成為的人;三是不用“成功”與“失敗”作為評價標準,充分尊重人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以上三點,每點1分)

  ⑵這句話的意思是:木匠雖是“下流”,但他們獻身于工作并不是為了追求權力、金錢和名望,而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工作中發揮自身的潛能,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把做自己所愛的工作作為最高的享受。(3分)(意思對即可)

  七、作文(70分)

  18.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如果你有能力獲得一枚奧運獎牌——銀牌或銅牌,銀牌會讓你更快樂嗎?有關專家通過對奧運獎牌獲得者進行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是:銅牌獲得者雖然只站在第三名的位置上,但他們遠比銀牌獲得者快樂。銀牌獲得者因沒能獲得第一,像失敗者一樣沮喪;而銅牌獲得者因能夠贏得一枚寶貴的獎牌,往往高興得熱淚盈眶。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針對這則材料,我們首先要注意到如下關鍵信息:銀牌獲得者——沮喪;銅牌獲得者——快樂。據此我們可以揣摩出命題者的用意是讓我們在對比中思考“銀牌的獎勵高于銅牌,但是為什么銀牌獲得者會很沮喪,而銅牌獲得者卻高興得熱淚盈眶呢”。通過對文章關鍵詞句的提煉進行因果探究,我們可以發現:“銀牌獲得者——第二名——與第一名失之交臂——沮喪;銅牌獲得者——第三名——能夠贏得一枚寶貴的獎牌——高興”。據此,可以得出如下立意:

  1.擺正心態和位置,才會得到快樂

  一次失敗并不能說明自己就是失敗者,與冠軍失之交臂不一定是壞事,在以后前進的道路上會有一個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態,才能走出沮喪,獲得快樂。

  2.知足常樂

  銅牌獲得者獲得第三名已經很滿足,銀牌獲得者卻因為只是獲得第二名而感到沮喪,知道滿足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

  3.快樂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的過程

  我們也可以反彈琵琶,銀牌獲得者的沮喪,其實是一種不滿足于現有成績的表現,不滿足于現狀,追求人生的最高目標,這是前進的動力,正是由于不斷追求才能不斷進步。從而提煉出“人生要有大追求,不能滿足于小快樂”“不知足常樂”等主題。

  【佳作展臺】

  忽視那“一點點”

  有時,我們會距成功只差一點點距離,所以便有人為此而捶胸頓足,郁郁寡歡。我們何不忽視那“一點點”的差距,讓自己既有收獲,又有快樂呢?

  人生總有那么一點點遺憾:學習上為差一點滿分而遺憾;工作上為差一點評先進遺憾;買彩 票為差一點中獎而遺憾……刻意計較那“一點點”遺憾的你就只能“抱憾終生”了。其實,忽視那一點點的瑕疵,會帶來飽滿精彩的人生。

  雖然差“一點點”,但這并不能否定我們的價值。因為,我們已做得很出色,我們同樣在努力,同樣風雨兼程、披荊斬棘,我們與冠軍相比,只是差了一些機遇。雖不是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但我們卻同樣成為第一批登月的人類,沒有成為登月第一人的宇航員同樣是人類的驕傲。

  成功的喜悅并不只是鮮花與掌聲,更重要的是對自己流過的淚、流過的汗的肯定,只要努力過,即使“差一點”,我們也同樣有資格開心地為自己慶賀。其實你做得很好,已是超越碌碌之輩的英才,只因自己鉆不出那“一點點”之牛角,掙不開那“一點點”之枷鎖,終成一個傷心人。所以,忽視那“一點點”的遺憾,做一個快樂的人,繼續創造新的成功,豈不樂哉?

  人生有太多的“一點點”,我們應跨過心中的那道坎,繼續向心中的制高點努力,也許這一次的金牌不屬于你,但你已成為脫穎而出的勝利者,只要擁有自信,總有一次冠軍是屬于你的。快樂地向前,也許,在下一個轉角,閃閃的桂冠正等著你去摘取。

  忽視那“一點點”,你會感到雨后空山的清爽宜人,看到海天一線的壯闊美麗,收獲金秋十月的碩果累累,享受月白風清的胸無纖塵。

  放下你對“一點點”的苛求,享受同樣的勝利喜悅吧!

  [評析]本文從“走出那一點點的差距造成的遺憾才能獲得快樂”這一角度立意,論述精當有力。作者從“人生總有一點點遺憾”入手,先談只有擺脫遺憾才能有精彩人生,進而分析“一點點的差距”并不能否定我們的價值,之后舉例說明退出“一點點”的牛角尖才能得到快樂。文章結構清晰,層層深入,語言不乏亮點,實為一篇議論佳作。

  第Ⅱ卷(附加題)

  一、(2010江蘇省栟茶統考)閱讀材料,完成19~21題。(10分)

  19.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中劃線處斷句(限6處)。(6分)

  嗚呼!公之功德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

  選自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有刪節)

  答案:公之功德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

  參考譯文:

  唉!范公的功德,不需要文章而能昭顯,范公的文章,也不待序文而自能流傳。然而我所以不敢推辭而為范公遺稿作序,因為自從八歲懂得敬愛范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而惟獨沒能結識范公,我把這看作一生的遺憾。如果能在范公的文集中掛名,從而使自己成為范公最后的門下士,難道不是向來的愿望嗎?

  20.文中的“公”是誰?其散文代表作是哪篇?請寫出姓名及篇名。(2分)

  答:

  答案:范仲淹 《岳陽樓記》

  21.用自己的語言說明蘇軾不推辭為文正公文集作序的主要原因。 (2分)

  答:

  答案:從八歲起四十七年中一直敬愛范仲淹。

  二、(2010.江蘇省栟茶統考)名著閱讀題(15分)

  22.下面對有關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

  A.《紅樓夢》的序幕由前四回構成,分別從各個不同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各有側重。比如第二回就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介紹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關系,展現了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

  B.《家》中的覺慧是一個封建專制叛逆者的典型,對愛情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同情受壓制的青年,如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兄弟離家出走。

  C.《邊城》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D.在騙女兒的繼承權并要女兒簽字時, 葛朗臺“眼光從文書轉到女兒,從女兒轉到文書,緊張得腦門上盡是汗,一刻也不停地抹著。”這里的“轉”和“抹”深刻地揭示出葛朗臺貪婪、自私、焦慮的心理,反映出他愛財如命的本質。

  E.《老人與海》的開頭和結尾都寫到老人夢見獅子,作者這樣安排主要目的是讓屢遭厄運、孤獨貧困的老人,能從百獸之王獅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斷進取。

  答案:AB A應為“第四回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B相關情節說的是“覺新”。

  23.簡答題(10分)

  (1)下面是《紅樓夢》中人物的“別號”,請分別寫出是哪些人物?(5分)

  ①稻香老農 ②瀟湘妃子 ③蘅蕪君 ④枕霞舊友 ⑤蕉下客

  答:① ② ③ ④ ⑤

  (2)“錦囊妙計”是一個源于《三國演義》的成語,請簡要寫出于此成語相應的人物及故事。(5分)

  答:

  答案:(1)①李紈 ②林黛玉③薛寶釵④史湘云 ⑤賈探春

  (2)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云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云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徐,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相應人物2分,故事情節較完整3分)

  三、(2010江蘇卷)材料概括分析題(15分)

  在健康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不能以剝奪農村為手段來發展自己。因為城市并不必然代表先進,農村更不意味著落后。工業區邊界的推進和農田的退縮并非天然正當的。如果單純依據經濟效率,則自然用地必然比不上農用地,而農用地又必然比不上工業和城市用地。但這不是城市無止境地侵蝕農村的理由。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農村的價值會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增加。在延續傳統基礎上實現了現代化的農村,是現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園。城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于是人們渴望田園生活的舒緩;城市人口擁擠,空間狹隘,于是人們向往農村的遼闊、寬廣;城市繁華而嘈雜,于是農村的樸素、寧靜變得格外可貴;城市過于人工化,于是農村自然風貌的價值就越來越大。潔凈的農村,能夠以可持續方式為城市提供凈化服務、景觀服務和其他寶貴的服務。所以,推進健康的城市化,必須從狂熱圈地中清醒過來,善待農村,反哺農村。因此,考察一座城市的發展是否健康,一定要看它與周邊農村的關系是否和諧。

  24.文中認為當前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是什么?(3分)

  答案:城市不顧實際需要,狂熱圈地。

  25.農村對城市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5分)

  答案:農村可以成為現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園;農村能夠以可持續方式為城市提供凈化服務、景觀服務和其他寶貴的服務(如:為城市提供勞動力或農副產品等)。

  26.現代進程中,城市和農村的發展不能“單純依據經濟效率”,那么,你認為應該注意哪些方面?(7分)

  答案:(1)要依據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原則;(2)正確認識城市和農村各自的價值;(3)正確處理城鄉關系;(4)做到生態平衡,城鄉互助,和諧發展。

【語文必修三專題一綜合檢測題(含解析)】相關文章:

1.人教版語文必修5第三單元綜合檢測題

2.人教版語文必修5第一單元綜合檢測題

3.高二語文必修5第一單元綜合檢測題

4.2018年高考語文必修單元專題復習檢測題

5.2016—2017年蘇教版語文必修三綜合檢測題(帶答案)

6.人教版語文必修5第四單元綜合檢測題

7.高一語文必修三專題檢測試卷

8.高一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復習檢測題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 亚洲女人天堂免费视频 | 日本韩国偷拍视频对白不卡高清精品 | 日韩精品一本中文在线 |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