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綜合試卷
(本試卷滿分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30分,每小題3分)
一、(12分)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猿猱(náo) 魚鳧(fú)
巉巖(chán) 捫心自問(mín)
B.青冢(zhǒnɡ) 嘲哳(zhōu)
荻花(dí) 豺狼(chái)
C.銀鈿(diàn) 恬然(tián)
馬嵬(wéi) 宵柝(tuò)
D.蝦蟆(xiā) 鬢角(bìn)
喧豗(huī) 咨嗟(jiē)
【答案】 C(A 捫心自問(mén);B嘲哳(zhāo);D蝦蟆(há)。)
2.下列各組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閣樓 凋零 湍急 宣鬧
B.贗品 蕭瑟 環珮 繚倒
C.溝壑 嘈雜 信手 憫然
D.汲取 鑲嵌 收斂 杜娟
【答案】 C(A喧鬧;B潦倒;D杜鵑。)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地震發生后,當大批子弟兵前往救援的同時,許多專業心理救助人員也趕赴災區,幫助災民恢復地震造成的心理創傷。
B.中航發動機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機發動機的研制,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大型飛機配套產業的發展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C.普達措國家公園是一座占地1243平方英里、由眾多的山與湖組成的、包括紅熊在內的近100種瀕危物種的棲息地。
D.為改善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狀況,未來3年里,不僅國家將修路以方便農民外出就醫,同時還將修建兩千個縣級醫院。
【答案】 B(A“當”與“同時”搭配不當。“恢復……創作”不合邏輯,應為“治愈……創傷”。C“公園是……”與“是……棲息地”句式雜糅。“物種”與“棲息地”搭配不當,“物種”應改為“動物”,等等。D語序不當,“國家”應放在“不僅”前。)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文學史上的“風騷”,指的是《詩經》中“國風”與屈原的《離騷》,它們分別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與浪漫主義詩歌的創作源頭。
B.唐代的韓愈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他們倡導“古文運動”,主張寫內容充實的文章,《師說》《捕蛇者說》分別是他們的代表作。
C.普希金,被稱為“俄羅斯文學之父”,《復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契訶夫是法國短篇小說大師,代表作有《裝在套子里的人》等。
D.詞,詩歌的一種。又稱曲子詞、長短句等。詞有詞牌,即曲調,如“永遇樂”。文人依照樂譜寫新詞,叫做“填詞”,盛行于宋代。
【答案】 C(《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作品。契訶夫是俄國短篇小說大師。)
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5~7題。
文化理論模型的建構是為了闡釋文化的現實。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對這樣一個大文化主題,梁漱溟指出,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窮水盡”,中國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國文化將替代西方文化成為世界的主流文化。第一,從經濟上說,西方文化已露敗相。雖然資本主義經濟曾給人類帶來過許多利益,但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貧富懸殊,權力集中在資方,生產過剩,失業的恐慌等等,足見人們生活得太累、太苦、太空虛、太沒有情義,這種不堪忍受的局面斷不會長此延留。西方經濟的危機預示著中國文化的復興,因為人類將從人對物質的問題的時代而轉入人對人的問題的時代,由物質的不滿足時代轉入精神的不安寧時代,西方文化適宜于解決求生存的問題,中國文化更適宜解決人和精神的問題,它的復興理所當然。第二,從見解方面說,西方文化已出現了轉向。以前,西方的心理學一直重理性。現在關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它說明西方人兩眼睛的視線與孔子兩眼睛的視線漸漸相合。就進化論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講競爭本能論,現在出現了互助本能論,這與中國尚情毋我的文化視角漸漸重合。這都標志著中國文化的必然復興。
賀麟提出,應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為主體,去吸收融化、超出、揚棄那外來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時間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種文化能夠啟發我們的性靈,擴充我們的人格,發揚民族精神,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文化。
盡管梁漱溟、賀麟主張保守和發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優秀成分,但他們卻具有開放的心懷,在中國現實文化的選擇和建構上,堅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雙向互動的原則,為今天的文化建構留下了深刻的啟示。人類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各自的獨立性,但獨立性不等于孤立性。尤其是今天,由于傳播媒介的現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閉起來,滲透融會是必然的趨勢。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結合,是中華民族新文化再造的必由之路。
(節選自柴文華《中國哲學史(現代部分)》有刪改)
5.為什么說“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窮水盡”,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們生活得太累、太苦、太空虛、太沒有情義,需要精神慰藉。
B.西方文化適宜于解決求生存的問題而不適宜于解決精神的問題。
C.中西文化在解決人的生存問題和精神問題下存在著一定的分歧。
D.西方文化只講競爭缺乏互助,缺少從尚情毋我的視角看待問題。
【答案】 C(沒有從為什么“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窮水盡’”上去解釋,“存在分歧”不是原因)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文化的復興是人類從解決物質的問題(求生存)到解決精神的問題(精神的不安寧)的需要。
B.西方文化適宜于解決求生存的問題,所以適宜于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人對物質的問題的時代。
C.中國文化更適宜解決人和精神的問題,所以適宜于人類社會發展中人的精神不安寧的時代。
D.傳播媒介的現代化打破了文化封閉,使文化達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結合以及民族新文化的再造。
【答案】 D(原文“由于傳播媒介的現代化……是必然的趨勢”,還不能說傳播媒介的作用能夠“達到……再造”)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粱漱溟認為西方文化解決不了經濟危機問題,所以西方經濟的危機預示著中國文化的復興。
B.賀麟的以自由主義的精神或理性為主體對待中外文化的文化觀是具有開放意識的文化觀。
C.梁漱溟從西方心理學關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上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必然復興。
D.在如何融會不同文化為我所用上,賀麟的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為主體的看法比梁漱溟的更為實用。
【答案】 D(說“更為實用”不妥,原文沒有這方面的比較,且這里談的是哲學問題,不能以實用不實用為標準來判斷)
三、(9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題。
林類①年且百歲,底春被裘,拾遺穗于故畦,并歌并進。孔子適衛,望之于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嘆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輟。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
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子貢曰:“然則賜②息無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壙③,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賜!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游于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蕩之人矣。又有人鐘賢世、矜巧能、修名譽、夸張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為智謀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與一不與一。唯圣人知所與,知所去。”
(選自《列子⑥?天瑞》)
【注】 ①林類:古代隱士,事跡不詳。②賜:子貢之名。③壙:墳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戰國時期鄭國人,學說屬于道家之流。《列子》為道教經典之一。
8.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年且百歲,底春被裘 被:穿著
B.子貢聞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 非:不是
D.有人鐘賢世、矜巧能 矜:自夸
【答案】 C(責怪)
9.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古人對待死亡的達觀認識的一組是( )
①死期將至,亦有何樂 ②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 ③死之與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答案】 B(①認識不達觀⑤是對生的認識。)
10.對原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列子用林類的故事告訴人們,以求生為快樂,也許正是人們憂慮的根源;超越生與死來看待人生,也許才能像林類那樣充滿快樂。
B.人們戀生懼死是因為留戀這屬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類看來,人人都會死,死后還會在別處重生,所以死亡沒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貢倦于學的故事告訴人們,生命是與辛勞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徹底的休息和解脫,才能使人回到和諧安寧的狀態之中。
D.孔子認為,無論“狂蕩之士”還是“智謀之士”都是有所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贊揚其中的哪一種人,反對其中的哪一種人。
【答案】 D(孔子認為,無論“狂蕩之士”還是“智謀之士”都是有所失的,這兩種人都不值得贊揚,只有圣人知道所贊揚的是什么,所反對的是什么。)
參考譯文:
林類的年紀將近一百歲了,到了春天穿著粗皮衣,在收割后的田地里拾取遺留下來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衛國去,在田野上看見了他,回頭對學生說:“那位老人是個值得和(他)對話的人,試試去問問他。”子貢請求前往。(子貢在)田埂的一頭迎面走去,面對他感嘆道:“先生竟不后悔嗎?卻邊走邊唱拾谷穗?”林類行走不停,唱歌不止。子貢問個不停,(林類)才仰著頭回答說:“我后悔什么呢?”子貢說:“先生少年時不勤奮做事,年長時又不爭取時間,老了沒有妻子兒女,(現在)死期要到了,又有什么快樂(值得)拾谷穗(時)邊走邊唱歌呢?”林類笑著說:“我快樂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人們)反而把(這個)當作憂愁。(我)少年時不勤奮做事,年長時又不爭取時間,所以才能像這樣長壽。老了沒有妻子兒女,(現在)死期要到了,所以才能像這樣快樂。”子貢問:“長壽是人們所希望的,死亡是人們所厭惡的。您把死亡當作快樂,為什么呢?”林類說:“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因此在這兒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生呢?所以我怎么知道死與生不一樣呢?我又怎么知道忙忙碌碌地求生存不是頭腦糊涂呢?又怎么知道我現在的死亡不比過去活著更好呢?”子貢聽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來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知道他是值得和(他)對話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的生死的道理卻并不透徹。”
子貢對學習厭倦了,對孔子說:“(我)希望有休息的時候。”孔子說:“活著(就)沒有休息的時候。”子貢問:“既然如此,那么我就沒有休息的時候了嗎?”孔子回答說:“有休息的時候啊。你看那墓穴,就知道休息的時候了。”子貢說:“死亡真偉大啊!君子在那時休息了,小人在那時被埋葬了。”孔子說:“賜!你(現在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了。人們都知道活著的快樂,(卻)不知道活著的勞苦;知道老年的疲憊,(卻)不知道老年的安逸;知道死亡的不好,(卻)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說過:‘自古以來就有死亡,真好啊!仁者在那時休息,不仁者在那時被埋葬。’死亡是德求取的事情。古人叫死人是歸人。說死人是歸人,那么活著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卻不知道回家,是拋棄了家的人。一個人拋棄了家,世上所有的人都責怪他;天下的人都拋棄了家,(卻)沒有誰知道責怪。有人離開了鄉土、拋棄了親人、荒廢了家業、到天下各地游蕩卻不知道回家,(這是)怎樣的人呢?世人一定說他是瘋狂而放蕩的人啊。又有人專注于盛世之治、自夸聰明能干、博取聲譽名望、在世上驕傲張狂卻不知道停止,(這)又是怎樣的人呢?世人一定認為(他是)有智慧謀略的人。這兩種人,都是有所失的,而世人卻贊揚一種人, 反對一種人。只有圣人知道所贊揚的(是什么),所反對的(是什么)。”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見譯文。
12.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2)題。(8分)
蘇幕遮(般涉調)
[宋]張先
柳飛綿,花實少。
鏤板音清,淺發江南調。
斜日兩竿留碧 。
馬足重重,又近青門道。
去塵濃,人散了。
回首旗亭,漸漸紅裳小。
莫訝安仁①頭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終須老。
【注】 ①安仁:晉代潘岳的字,他著有《秋興賦》,序中說自己三十多歲,鬢邊已生白發。
(1)在不少古籍中,這首詞上片的 處少了一個字,請你補上這個字,并簡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這首詞抒寫的是什么情感?請結合詞作簡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言之成理即可,如補“草”,可從押韻角度談;補“影”,可從意境角度談;補“波”,可從詞語搭配的角度談。補出2分,言之成理2分。
(2)離愁別緒(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分)。結合詞作分析(1分)合乎情理(1分)。
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5分)
(1)屈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__________________。(司馬遷《屈原列傳》)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告天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宮賦》)
【答案】 (1)正道直行 竭忠盡智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蓋自怨生也
(2)必先苦其心志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五、(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小山村
申弓
小山村,樹綠,水清;開門見山,山路彎彎;早有鳥兒啁啾,晚有山霧繚繞。雖然遠離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質文明,可他們卻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來。
小山村有一個衛生室,衛生室的主人是個中年漢子,叫什么來著,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手絕技,那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到了他,已是第四代傳人了。
醫生的拿手技術是治療各種疼痛,幾代人都有著極好的口碑,為人解痛,不圖不取,一家人始終住著那座低矮小瓦房。不過小瓦房也沒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是住這種小瓦房的。
醫生也附設了內科外科兒科婦科,這樣一來,小小的衛生室就門庭若市了。
不管怎么,醫生總是有條不紊地工作,他在門口設個排隊處,那排隊方式竟也獨特,每人一塊瓦片,或方形或長形或矩形或不規則形,上面也用瓦片寫著一個號。瓦片作筆,瓦片作紙,寫出的號碼倒也清晰可辨。每次進來一個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號碼是不會錯的,依次順序,不亂不棄。來的都是本村本鄉,再急也得排隊,除非別人主動讓你,否則還真不好意思往前插隊。
醫生的瓦片,成了小山村的次序規則,換到其他場合,人多了,村人也就提議,用瓦片,那就是排隊了。
這方法挺好,這些年堅持下來,沒有爭拗,沒有矛盾,小村人一團和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餓肚吃飯,病痛抓藥,沒有些絲的紊亂。
時代在發展。到了近年,小山村也通了公路。這天來了輛小轎車,賊黑賊黑的,一直開到了衛生室門口。車里下來一個年輕人,再轉來右邊的門,扶出另外一個人。被扶的是個上了年紀的男人,看他一手支著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輕。醫生正在給村人看病。門外集著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來人自然沒有瓦片。坐在最外邊的黎三盯那小車看了一眼。是來看病嗎?是啊。不來看病跑這來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來這干什么,說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歡這種大大咧咧的樣子。黎三隨手遞給他一塊瓦片。他卻不要,擠到前面,先是掏出煙,順手抽出一根,塞到醫生嘴上,隨手“得”地打著火機伸過,不由你不抽。一口噴出來的白煙,使得整屋都香了起來。醫生說,是啥煙,這么香?
香嗎?那就留你慢慢抽。那人將那包煙放到了桌上,告訴你,大中華,3元5角一根。啊?那可不敢要你的喲。
那算什么,我們來路遠,先幫個忙,讓我們看吧。醫生稍作為難地看了看外邊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見來人也不多,就一個,也就默許了。
大概一刻鐘,看好了,那人將一張大票留在桌上,說夠了嗎?要不了這么多,我找你。不用找了。說著便扶起男人往外走。外人走了,瓦片又恢復了正常。
過了幾天,那車那人又來了。照樣是不用瓦片,照樣留下一包好煙,照樣先看,照樣是給了一張大錢。只是在走時,問醫生要了這里的電話。
以后的日子,好幾天沒見那人那車來了。這天有人跑來叫醫生到大隊部去接電話。醫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了去。好一會回來,跟村人說,真對不起,我有點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來。說著收拾東西,匆匆出門。村人便只好將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沒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醫生真的回來了,還是那輛賊黑賊黑的小車送回來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場了。大概又過了十來天,那輛賊黑賊黑的車又來了,是那個開車的單獨來的。醫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雖然眼里掠過了一絲的內疚,還是上了那車一溜煙地走了。從此,醫生十天半月也沒回來一次,回來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現了一幢小洋樓,那是醫生家的。
小洋樓面對小瓦房,鶴立雞群,自成風景,只是村人每每路過,那眼睛總是斜視的。
(文章有刪節)
14.小說中“瓦片”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故事情節的起伏通過瓦片呈現出來,起到了線索的作用。②“瓦片”由用到停,反映了醫生對村人態度的變化,突出了人物形象。③瓦片代表了山村的次序規則,它的消失標志著淳樸民風的消失,深化主題。
15.本篇小說的語言很有表現力,請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1)樹綠,水清;開門見山,山路彎彎;早有鳥兒啁啾,晚有山霧繚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卻不要,擠到前面,先是掏出煙,順手抽出一根,塞到醫生嘴上,隨手“得”地打著火機伸過,不由你不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運用短句,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協調,描寫了小山村清新寧靜的桃源式的環境,交待了故事背景。(2)運用了“擠”“掏”“抽”“塞”等一系列富有表現力的動詞,表明了來人逼人的氣勢,描寫了他自認為物質上高人一等的蠻橫情態。
16.對比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表現手法,試舉兩例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村人排隊就醫和城里來人不排隊相對比,表現了外來者對山村原有秩序的破壞②醫生開始為人解痛、不圖不取與后來追逐物質利益相對比,表現了醫生性格的改變。③瓦房與小洋樓相對比,表現了山村原有平衡被打破,出現了貧富的分化。④山村的和諧鄉風與銜恨(斜視小洋樓)相對比,表現了沒有爭拗、矛盾、一團和氣的鄉風的消失。
17.文章結尾說:“只是村人每每路過,那眼睛總是斜視的。”你對村人斜視有何看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村人應該“斜視”。小山村雖然缺少物質文明,但生活祥和安寧。小洋樓的出現表明純樸民風受到了外界的沖擊,醫生的變化應該受到村人的鄙視。②村人不應“斜視”。小山村雖然環境優美,人們生活得寧靜祥和,但閉塞,不可能作為一個世外桃源永遠與外界隔絕。隨著與外界聯系的增強,人們追求物質的富有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損人利己。
(從其它方面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須緊扣文本,談出自己觀點)
六、(15分)
18.將下面的文字概括為表明“濕地”功能的兩個比喻句。每句不超過15個字。(4分)
濕地具有很強的蓄水能力。它能夠儲存和調節在時空上分配不均的降水,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避免水旱災害。它還具有強大的凈化污水的能力。當含有毒物和雜質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于毒物和雜質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則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凈化水質的能力;同森林相比,濕地是同等地域森林凈化能力的15倍。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濕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天然水庫)。
(2)濕地是生態系統的清潔工(過濾器)。
(從文段中不難看出,“蓄水”“凈化污水”是濕地的兩個功能。濕地的兩個功能還要用比喻句表述出來,要選擇合適的喻體。)
19.下面是某校學生寫的一張海報,其中在語法規范、用語得體、文體等方面有多處錯誤。請把它們找出來并改正。(5分)
海報
為配合第五屆中學生影評征文活動,促進同學們的電影欣賞和電影評論寫作,我們榮幸地邀請到我省著名影評家張東先生光顧我校作題為“電影欣賞與評論入門”的講座,會后張老師將為大家簽名贈書以方便大家惠存。時間為本月28日下午4時。屆時歡迎同學們參加。
明天中學學生會
4月25日
用語不得體的兩處:
(1)______________改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改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語病一處:______________改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補充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改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語不得體的兩處:(1)“光顧”改為“蒞臨”;“惠存”改為“保存”。
有語病的一處:①“促進同學們的電影欣賞和電影評論寫作”改為“促進同學們的電影欣賞和電影評論寫作水平的提高”。
應補充的內容:缺少講座的地點。
(光顧:多用于商店對顧客。惠存:敬辭,請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寫的上款。)
20.選兩個適合的抒情對象,寫一組與上下文內容相關的文字并構成排比句式。(6分)
我們要感謝美麗的校園,她給我溫馨,催我奮進;我們要感謝辛勤的老師,她給我知識,教我做人;我要感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感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要感謝)課本 她帶給我翰墨書香 帶給我許多做人的華章 (我要感謝)課桌 她任勞任怨 給我的學習帶來方便
(選擇抒情對象時,應該考慮給定的抒寫對象“校園”,內容最好一致;符合排比的特點。)
七、(60分)
21.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瑞士,嬰兒降生,醫院就會在戶籍卡中輸入孩子的姓名、性別、出生時間及家庭住址。由于嬰兒和大人一樣用統一規格的戶籍卡,因此每一個嬰兒都有“財產狀況”這一欄。
瑞士人在為自己的孩子填寫擁有的財產時,寫的都是“時間”。他們認為,對一個人,尤其是對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來講,他所擁有的財富,除時間外,不會有其他東西。
一個人出生后,到底擁有些什么?說到底,無非是幾十年的時間。所謂生命,也就是一個逐漸支出時間的過程。有些人需要地位、財富,就用自己的時間去換取權力、金錢;有些人需要閑適,于是就在寧靜和安謐中從容地度過自己的時日……
瑞士人對財富的理解,對我們或許有所啟迪。
請根據你對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探索】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一般來說,材料作文比話題作文要難,因為話題作文給出了話題,規定了構思立意的范圍,而材料作文沒有指定話題,需要我們仔細閱讀材料,發掘材料中所蘊含的能給人以感悟和啟迪的要素,所以,材料作文不僅比話題作文多了一個分析材料、提煉話題的步驟,而且還帶來了偏離題意的風險。
發掘材料作文的話題,提煉文章要表達的主題或中心,最保險最簡便的方法是先劃分材料的層次,概括材料的主旨,然后圍繞材料的主旨來立意,
這則材料可分為兩個層次:第1、2段是第一層,介紹瑞士人在孩子出生時,在其戶籍卡“財產狀況”一欄填寫“時間”,并說明這樣填寫的原因——他們對財富的理解就是時間,這是正面介紹;第3、4段是第二層,對瑞士人關于財富是時間的觀念表示了認同。由此可見,材料的主旨就是瑞士人對財富的理解,即時間是人生的財富,只有擁有了時間,才可能擁有財富。
【佳作賞讀】
時間——生命的財富
當赤裸的嬰兒呱呱墜地時,他便擁有了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數十年的光陰。面對這樣一筆巨大的財富,有些人善于支配,在生命的終結之時,他可以欣慰地說:“我一生無悔。”有些人不善于支配,彌留之際,他只能遺憾地說:“真希望從頭再來。”由此可見,如何正確利用生命的財富便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一個人該如何正確利用生命的財富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七歲進私塾讀書,十一歲開始讀《資治通鑒》,而且一直堅持不懈地讀了幾十年的書。正是由于他正確利用生命的財富充實了自己的頭腦,才使他為后人留下《日知錄》等許多富有思想和學術價值的著作。可見,生命的財富——時間,應該用來充實自己的頭腦。
人的一生可以燃燒也可以腐朽,關鍵在于自己。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在身體已經十分衰弱時對人說:“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為了它,我已經犧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他就是這樣利用生命的財富實現著自己的價值,直到在椅子上溘然長逝。可見,生命的財富——時間,應該用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是社會給予了我們一切,我們就應該知恩圖報,用自己一生的時間來回報社會。敬愛的周總理從小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新中國成立后,又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獻給了社會。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一生從事文學創作,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國民的劣根性,喚醒沉睡在黑屋子里的人們,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教育家陶行知致力于新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用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回報了他的祖國。可見,生命的財富——時間,應該用來回報我的社會。
生命的財富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用來充實自己的頭腦,實現自己的價值,回報我們的社會,而不應該用來換取權力,換取金錢,換取名利,也不應該在安樂享受中揮霍。
時間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最大財富。如果我們善于支配它,就可以使我們的人生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如果我們不能合理利用它,就注定一生只能碌碌無為。何去何從,由我們自己選擇。朋友,請利用時間這筆生命的財富去創造、去經營、去收獲一個美麗無悔的人生吧!
【名師點評】
這篇議論文正確地把握了材料的主旨,提煉出“時間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最大財富,要善于支配時間”的觀點,審題、立論正確,文體選擇恰當。圍繞“一個人該如何正確利用生命的財富”這個核心話題,從“充實自己的頭腦”“實現自己的價值”“回報我們的社會”三個方面分別闡述,分論點的設置合理,論據充實,能給人有益的啟示。
從整體布局上看,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完整嚴謹,過渡自然。
從論證過程和方法上看,文章合理運用了例證、引證、對比論證等方法,論據充足、論證有力。
文章審題準確,感悟深刻,思維縝密,結構嚴謹。
上一篇:高中語文必修三綜合能力測試題及答案
下一篇:高一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綜合能力測試題及答案
相關推薦
- 高一語文第四單元作文10-24
-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四單元作文:互助10-22
- 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高一語文組05—06學年05-23
- 高一語文期末考試作文范文01-13
- 2015高一語文上學期教學計劃08-11
- 高一語文備課組工作總結-學校工作總結_學校01-28
- 高一語文教師個人工作總結12-16
- 高一語文第三單元作文10-27
精彩搶先看New Top
1
2016高一語文上第三次月考試題2
2016人教版高一語文第三次月考試題及答3
2016高一語文第三次月考試題(上冊)4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測試題及5
6
7
2016-2017高一語文10月月考試卷(人教版8
2016-2017高一語文10月月考試卷(附答案
最熱文章榜Hot Top
1
高一語文下冊旅夜書懷同步練習題及答案2
鴻門宴練習題(含答案)3
俞平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賞析4
《荷塘月色》課文分析練習題5
高一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競賽試題6
迢迢牽牛星同步練習題(含答案)7
高一語文杜甫詩三首練習題及答案8
《大堰河——我的保姆》測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