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蘇教版高一上學期語文期中考試卷及答案

發布時間:2017-10-27  編輯:沈舒文 手機版

  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3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灰燼(jìn) 瓜蔓(wàn) 發軔(rèn) 崢嶸歲月(zhēng)

  B.黑魆魆(xū) 餓殍(piǎo) 烏桕樹(jìu) 強勁有力(jìn)

  C.窈窕(yáo) 赭色(zhě) 田塍(chéng) 面面相覷(qù)

  D.誑語(kuáng) 恣意(zì) 愧煞(shà) 鎩羽而歸(shā)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 慰籍 炫耀 潦倒 怡笑大方 B. 筆竿 跋涉 消譴 容銷金鏡

  C. 悲愴 矯飾 震撼 恪盡職守 D. 霧靄 蜇居 惶惑 得失具亡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A.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浸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

  B. 在北京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埃蒙斯最后一槍戲劇性地打出了4.4環,中國選手邱健功敗垂成,為中國代表團再添一枚金牌。

  C. 蕪湖那個面臨破產的公司在改制以后,理順了各種關系,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生產,很快出現了回光返照的良好局面。

  D.近年來網絡文學泛濫,出現一些觀點奇詭、情節荒誕、格調低俗的作品,真可謂奇文共賞,點擊率非常高,批評的熱帖子也比比皆是。

  4.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從無到有,中國航母出現在東方的海平面上。從試航、改裝到正式入列,“遼寧艦”邁出的這一步,注定是中國航母從夢想走向現實的一大步。

  B.松下公司這個新產品14毫米的厚度給人的視覺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產品那樣,有一種比實際厚度稍薄的錯覺。

  C.55年來,我國核工業堅持自主創新,形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才擁有的完整的新型核工業體系,實現了從以軍為主向軍民結合、軍民融合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D.網絡游戲與電子競技運動有著本質區別。電子競技是相互比勝負爭上游,有著明確的回合對抗或時間對抗性,能夠鍛煉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團隊合作精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遍布華夏的古村落,作為鄉土建筑的精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形成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①卻輝映著輝煌的過去 ②鮮明地折射出中國悠久的歷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④它們看似陳舊 ⑤生動地展現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 ⑥成為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6.請根據下面提供的八篇交流論文的題目,推斷出“浙江省第四屆名校長論壇”的主題。(不超15字)(4分)

  《打造強勢品牌學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學科建設為突破口創建特色學校》《創特色•樹品牌•促發展》《辦學特色與特色辦學》《學校特色教育及其支點》《實施品牌戰略,培養國際人才》《以新的教學理念創學校質量品牌》

  .

  7. 漢語是非常奇妙的一種語言,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有人喜歡用生動形象的說法來記憶成語,別有一番趣味。比如:最難聽的歌曲——陳詞濫調,最綿長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請用這種思維方式,任意趣解兩個成語。(4分)

  (1) .

  (2) .

  二、現代文閱讀(共34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通過電腦屏幕閱讀一頁頁的網絡文章,看似與閱讀一頁頁的印刷文章差不多,但事實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所有的閱讀都是涉及多種感覺的活動,書面作品的物質性感覺—運動經驗和文本內容的認知處理過程之間存在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從紙面轉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閱讀方式,它還影響了我們投入閱讀的專注程度和沉浸在閱讀之中的深入程度。更令人不安的是,心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教育專家以及網站設計員進行了大量研究,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結論:當我們上網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鼓勵粗略閱讀、三心二意、膚淺學習的環境。

  2008年,以色列一家名為“點擊報告”的公司收集匯總了全球一百萬名網站訪問者的行為數據,分析發現在大部分國家,人們閱讀當前網頁的平均時間在十九至二十七秒,其中包括網頁內容載入的時間。在網上,不存在氣定神閑地從容瀏覽這回事,我們只是想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搜集信息。同年,一項針對二萬七千五百名年齡介于十八至四十五歲的成年人的國際性上網時間調查顯示,人們把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閑暇時間用于上網,其中,中國人上網時間占業余閑暇時間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一方面是長時間的上網,另一方面是每張網頁的短暫停留,這恰恰說明了人們在網上的大部分時間是從一張網頁跳轉到另一張。網站上的內容猶如碎布拼成的床單,我們的大腦在神經通路重新排布后,已經完全適應此種安排,而傳媒企業針對這一特點所設計的網頁更是將之不斷地“正強化”,即越簡短、越細碎越受歡迎,一種惡性循環產生了。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一針見血的評論:“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內容。”

  互聯網空前地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卻又空前地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這或許是互聯網對我們思維產生長遠影響的最大悖論了。大部分時候,人們就是在一次接一次的走神造成的分神狀態中匆匆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淺瀏覽,既沒有深度閱讀的可能,也沒有深度思考的空間,創造性思考更是無從談起。可以說,互聯網的興盛宣告了淺瀏覽時代的全面到來。

  科學研究表明,智力深度養成的關鍵在于形成長期記憶,而長期記憶得以鞏固和內化的關鍵在于專注(精力集中)。以往扮演這一角色的是基于書本媒介的深度閱讀,書的讀者和作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共生關系,作者的文字充當著讀者頭腦中的催化劑,激發讀者產生新的洞見、新的聯想與新的領悟,長期的深度閱讀甚至可以使人與書本、紙張間產生情感升華。很不幸的是,如今的互聯網所鼓勵的卻是持續不斷的精力分散,它以遠超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強迫性,讓我們在精力投注與精力轉移之間疲于奔命,在“忙者生存”的腦細胞大戰中,支持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大腦功能徹底失敗了。

  8.下列不屬于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方式特征的一項是( )

  A. 從紙面轉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閱讀方式,它還影響了我們投入閱讀的專注程度和沉浸在閱讀之中的深入程度。

  B. 不存在氣定神閑地從容瀏覽這回事,我們只是想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搜集信息。

  C. 空前地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在閱讀中不致于分散注意力。

  D. 人們是在分神狀態中匆匆完成瀏覽,既沒有深度閱讀,也沒有深度思考,更無創造性思考。

  9. 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根據心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教育專家以及網站設計員進行大量研究的結論,我們要徹底遠離和拋棄網絡閱讀方式。

  B. 中國人上網時間占業余閑暇時間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說明中國人特別喜歡這種簡短、支離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閱讀方式。

  C. 互聯網的興盛宣告了淺瀏覽時代的全面到來,人們已經沒有了深度閱讀的習慣。

  D. 書本媒介時代的閱讀是一種深度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能夠激發讀者作深入的思考和創造。

  10.根據文意,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旨。(3分)

  .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題。(25分)

  (一)想北平 老舍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的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夸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只是說不出而已。

  ……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倫敦的情形,巴黎與羅馬只是到過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沒有去過。就倫敦、巴黎、羅馬來說,巴黎更近似北平,不過,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的感到寂苦。巴黎,據我看,還太熱鬧。雖然,那里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象北平那樣既復雜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是的,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巴黎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與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溫和的香片茶就夠了。

  11.作者說“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這個”指的是什么意思?(2分)

  答: .

  .

  12.作者為什么說假如住在巴黎會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說巴黎“太熱鬧”?(4分)

  答: .

  .

  (二)燒 夢 李 銳

  從東京到仙臺只用兩個多小時,時速兩百多公里的新干線子彈頭列車,帶著我們一頭扎進沉沉的夜幕。

  現在回想起來,在黑夜進入仙臺是最恰當的。當歷史在歲月的磨蝕下面目全非的時候,只有黑夜是不會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當時的歷史底色,最符合魯迅先生的心境。離開仙臺二十年后,魯迅在《藤野先生》里回首往事說:“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日暮里”,一個和黑夜銜接的地名,頑固地留在他記憶深處。

  一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歲的魯迅只身遠離東京,遠離身邊的中國同胞們,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求學。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說,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鐵的自我放逐。這一去,就到了四百公里外的“東北”,就到了沒有一個中國人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

  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被所有的發達國家打敗,被所有的發達國家看不起的時候,一定會有什么說法、有什么關于身體的符號會被人挑選出來到處流傳。比如膚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現成的佐料。這就好比是給人起綽號,一下子就能記住。“支那人”丑陋的特點太鮮明:女人腿下的小腳,男人腦后的辮子,舉國皆同。魯迅先生當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還是逃脫不掉這兩樣東西。其實,魯迅自己當年也是拖著一條辮子來到日本的。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發辮后特地照了一張“斷發照”。一個“斷”字流露出強烈的心理動作,所謂一刀兩斷,所謂洗心革面。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說:“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他明白,自己就是恥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沉沉的夜幕是魯迅記憶的底色,所以他在來仙臺的路上牢牢記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遠離人群的魯迅,就是從“日暮里”開始獨自一個走進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時也走進了對這黑夜的反抗和掙扎。

  離開東京,離開同胞的魯迅,到底還是躲不開歷史的陰影。在仙臺的學校里發生的兩件事情讓他最終決定輟學離開仙臺。先是所謂“泄題”作弊,學生會的干事無中生有地認定魯迅的考試及格是靠了藤野先生的泄漏考題。接著,就是那個著名的幻燈片事件。魯迅在日本同學的歡呼聲中看見自己的同胞被當作俄國間諜砍頭,而身旁卻站滿了麻木的中國圍觀者。于是,被人鄙視,而又看清楚了被鄙視者的麻木和無可救藥,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這是一種熬人的雙重的鄙視,這是一種黑暗無邊的精神籠罩。最為難言的是,在這鄙視中有自己對自己難以寬宥的鄙視。

  畢竟,那時的魯迅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年輕是要靠夢想來滋養的。遭遇了這樣的鄙視之后,青春的夢想非但沒有折斷,反而把小夢換成了大夢。換夢的結果是魯迅毅然輟學,棄醫從文,離開仙臺回到東京,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很快,他就嘗到了失敗的滋味。不止是失敗,是比失敗更讓人難熬的寂寞。

  獨自一人走進黑夜,原本以為可以用夢想來引路。可夢想幻滅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無望。就此,我們可以循著那個雙重的鄙視和反省的軌跡,看到魯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掙扎——那就是點燃絕望為自己照明。在東京的失敗之后,魯迅又經歷了辛亥革命的夭折,軍閥們的血腥屠殺,文人的投降......所謂用小說改造“國民性”的宏圖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進黑夜。青春不再,夢想幻滅,淹沒在無邊的歷史黑暗中,一個既不相信光明也不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點燃絕望為自己照明。這讓我想起龔自珍的詩句:

  “今年燒夢先燒筆,檢點青天白日詩。”

  不由得反復思量:魯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兩斷和洗心革面。當中國一片無邊黑暗的時候,是什么給了他走進黑夜的勇氣,又是什么支持了魯迅終其一生獨自對抗比歷史還要黑暗的絕望?這深不可測的黑暗里,有多少是日本給他的鄙視,又有多少是日本給他的滋養?

  本來是紅葉的季節,可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沒有見到過像樣的紅葉。大阪沒有,京都沒有,東京沒有,仙臺似乎也沒有。就在我已經不抱任何希望的時候,卻突然意外地在魯迅先生曾經學習過的教室外邊看見了一片氣勢恢宏的紅葉。就在階梯教室的旁邊,有一座已經廢棄的三層舊樓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舊樓的墻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緊緊地包裹起來,紅葉像瀑布一樣從樓頂傾瀉而下。如水的秋陽,透徹,清亮,灑滿在紅葉上,瀑布就變成了火焰的峭壁,一場沖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騰,盤繞,幻化,閃耀......整座樓都在燦爛的火焰里燃燒,歡呼。仿佛能聽見從火焰里傳出的狂歌和浩嘆:

  “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13.初到日本的魯迅是“拖著一條辮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辮子并留“斷發照”,再過一年,魯迅到了仙臺學醫,作者借這個細節刻畫了一個什么樣的魯迅形象?(3分)

  答: .

  .

  14.如何理解“在這鄙視中有自己對自己難以寬宥的鄙視”這句話的含意。(6分)

  答: .

  .

  15.本文以如“沖天大火”的紅葉的火焰和仿佛從其中傳出的狂歌收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4分)

  答: .

  .

  16.“燒夢”出自龔自珍的詩句,原是反映龔自珍思想上的“絕望的吶喊”的,本文以此為題想要表現魯迅當時一種什么樣的精神狀態?請結合全文回答。(6分)

  答: .

  .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3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題。(19分)

  墨妙亭記 (宋)蘇軾

  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①自廣德移守吳興。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

  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其民足于魚稻蒲蓮之利,寡求而不爭。賓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自莘老之至,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饑,將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廩勸分,躬自撫循勞來,出于至誠。富有余者,皆爭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勝計。當是時,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為莘老當日夜治文書,赴期會,不能復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賓客,賦詩飲酒為樂,又以其余暇,網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百篇,以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僵仆斷缺于荒陂野草之間者,又皆集于此亭。是歲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覽嘆息,而莘老求文為記。

  或以謂余,凡有物必歸于盡,而恃形以為固者,尤不可長,雖金石之堅,俄而變壞,至于功名文章,其傳世垂后,乃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壞。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將深檐大屋以錮留之,推是意也,其無乃幾于不知命也夫。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謂知命。是亭之作否,無可爭者,而其理則不可不辨。故具載其說,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孫莘老:名覺,曾任吳興(湖州)太守,熙寧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午:交錯;紛繁。

  17.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躬自撫循勞來,出于至誠 撫循:撫恤 B.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 適:適合

  C.不能復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18.下列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寡求而不爭      蟹六跪而二螯 B.賓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學者必有師

  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萬頃之茫然 D.故具載其說 其皆出于此乎

  19.下列對文章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項是( )

  A.文章第一段點題,交代孫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時間、地點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為反論,然后引出己論,闡明了自己關于知命的觀點。

  C.作者認為雖然“物必歸于盡”,但“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畫龍點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議論的方法批判孫莘老的做法糊涂。

  20.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謂知命

  21.把下面選自課文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3分)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2—23題。(6分)

  過山農家 (唐)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22. 標題的含意是拜訪山農,詩中無一“山”字,卻可以從 、 看出“山”在其中。(2分)

  23 .三、四兩句是以山農的口吻寫的,你認為哪些詞語傳達了山農的什么性格和感情?(4分)

  答: .

  .

  (三)古詩文默寫。(8分)

  24.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4小題)

  (1) ,風華正茂;書生意氣, 。

  (2)故不積跬步, ,不積小流, 。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聞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4)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5)桂棹兮蘭槳, 。渺渺兮予懷, 。

  四、作文(60分)

  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60分)

  痕 跡 約翰·羅斯金

  把每一個黎明看作生命的開始/把每一個黃昏看作生命的小結/讓每一個這樣短短的生命

  都能為自己留下一點兒可愛的事業的腳印/和你心靈得到實質的痕跡

  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留下自己的腳印和痕跡,只是這腳印和痕跡有的清晰,歷經歲月而不蝕;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

  請以“痕跡”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②感情真摯,不得抄襲;③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一、語言文字運用 1. A.( B.強勁有力(jìng)C. 窈窕(yǎo) D. 愧煞(shā))

  2. C(A.慰藉,貽笑大方 B.筆桿,消遣 D.蟄居,得失俱亡)

  3.D(A“浸染”逐漸沾染或感染,此處應用“濡染”,受熏陶之意。 B“功敗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時候遭到失敗(含惋惜意)。C“回光返照”為貶義詞,感情色彩錯誤)

  4.C (A項語序不當;應為:“改裝、試航到正式入列”。B項“有一種比實際厚度稍薄的錯覺”是指“松下公司這個新產品”還是“索尼公司的產品”,所指不明確,有歧義。D“鍛煉……精神”搭配不當。)

  5.C(注意⑥,是一個帶有總結性的句子,先說文化,再說歷史,然后轉折)

  6.參考答案:樹立品牌意識,辦好特色學校。(答對一個方面給2分。)

  7.參考答案: 最有學問的人——博古通今 ;最怕寒冷的人——不寒而栗 ;最荒涼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高大的超人——頂天立地 ;最難治的疾病——肝腸寸斷 ;最怪異的動物——虎頭蛇尾 ;最漂亮的帽子——冠冕堂皇 ;最反常的天氣——晴天霹靂 ;最絕望的前程——山窮水盡 ;最神秘的行動——神出鬼沒 ;最遙遠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寬闊的胸懷——虛懷若谷 ;最昂貴的時間——一刻千金 ;最為吝嗇的人——一毛不拔 ;最急速的流水——一瀉千里 ;最狹窄的海洋——一衣帶水 ;最豐厚的稿酬——一字千金 ;最堅固的工事——固若金湯

  二、現代文閱讀 8.C (此項表述錯誤。) 9. D(其他三項的推論都是錯誤的。)

  10. 由于互聯網的興盛,人類全面進入淺瀏覽時代,傳統的書本媒介時代的深度閱讀將可能終結。(原因1分,“全面進入淺瀏覽時代”1分,“深度閱讀將可能終結”1分。)

  11.指作者對北平的愛像愛母親一樣是想說而說不出來的。

  12.感到“寂苦” 是因為住在巴黎會思鄉。“太熱鬧”指的是巴黎不象北平那樣動中有靜,有很多地方使人疲乏,需要酒精和咖啡的刺激。

  13.斷發學醫,是魯迅人生中的一次掙扎和反抗,刻畫了一個要和過去決裂,從而開始堅定走自己的路的、孤獨的先行者(前行者)形象。(意思對即可)

  14.(1)自己屬于被鄙視者;(2)自己作為被鄙視者也鄙視(或“痛心于”)中國圍觀者的“麻木”;(3)對自己不能改變被鄙視者的“麻木”和“無可救藥”的自責。(每點2分,共6分,)

  15.①照應題目"燒夢",同時暗寓魯迅的夢想正在照亮黑暗照亮人生。(2分)

  ②照應開頭,文章以黑夜始,以火焰結束,給人一種敞亮光明熱烈的美的感受。(2分)

  16.(1)"燒掉"(拋棄)以前不切實際的學醫救人的夢想,(2分)和過去的思想一刀兩斷(或:徹底決裂)。(1分)

  (2)點燃絕望為自己照明,為自己找一條出路,(2分)也為國人照亮,找一條生存發展之路。(1分)("燒"在文中有兩層意思:一是"燒掉""燒毀";一是"燃燒""照亮")

  三、古代詩文閱讀 17. B 適:恰逢,剛好 18. A (A.“而”均表并列 B.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代詞,……的人。C.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定語后置的標志。 D.代詞,這些/語氣詞,表推測,大概)

  19.D(第三段,批判孫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達作者要“知命”的觀點)

  20. 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謂知命 21. (1)我認為凡是永州特異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覽了,而未曾知道還有個奇異獨特的西山。

  (2) 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

  22.“板橋”“泉聲” 23.“莫嗔”、“卻喜”反映了山農的豪爽性格,體現了淳樸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時煙霧彌漫而見怪;同時與“卻喜”相對,表現了山農在豐收以后趕晴天曬糧食的喜悅之情。(意對即可)

  24.(1) 恰同學少年 揮斥方遒(2) 無以至千里 無以成江海

  (3) 師不必賢于弟子 術業有專攻(4)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5) 擊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墨妙亭記》譯文 :宋神宗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從廣德調任吳興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邊,逍遙堂的東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從漢代以來吳興境內的古文和前代遺存的碑刻來充實墨妙亭。

  從東晉以來,吳興就是好地方,被稱為山水清美幽遠。當地老百姓滿足于魚稻蒲蓮的收入,欲求少,相處和睦。不是有特別的事情,很少有賓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吳興的太守,大抵把嘯歌吟詩、投壺飲酒之事作為消遣。自從孫莘老到任后,那年吳興恰逢遭遇水災,土質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糧非常嚴重,準備相隨離開那里。孫莘老開倉放糧賑災,親自撫恤慰勞前來的百姓.非常真誠。有余糧的富裕人家,都爭相拿出糧食幫助官府賑災,救活的人不計其數。這個時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頻繁往來,以為孫莘老會日夜處理文書,前往約期聚會,不能夠再像以前那樣舉止從容自得其樂。可是孫莘老更加喜歡與賓客聚會,吟詩飲酒作樂,又在空閑時間,搜集遺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數百篇文章,編輯成《吳興新集》,又把那些遺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跡尚存的殘破碑刻,匯集到墨妙亭中。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覽后頓生嘆息,孫莘老求我為墨妙亭寫一篇記述的文章。

  有人對我說,一切事物都要歸于消亡,而依靠形體堅固的物體,更不能夠長久,即使是堅固的金石,不久就會變壞。至于功業、名聲和文章,它們流傳到后世,才可以略為長久一些,現在竟然把功業、名聲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東西反而求助于速壞的東西。這已經是前人的糊涂,可孫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來保存它們,推測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決定的道理。我認為知命的人,一定要盡人事,這以后理當如此也就沒有遺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毀壞,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國有興盛一定會有滅亡一樣。雖然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君子保養身體,大凡可以生緩死的東西沒有不用的,那治理國家,大凡可以保存國家挽救亡的措施沒有不使用的,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才罷了。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決定的道理。這個亭子是否該建造,不值得爭辯,但其中的道理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我把這些情況全部記載下來,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種文物記錄如下。

  《過山農家》鑒賞:這是一首訪問山農的紀行六言絕句。六言絕句一體,整個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顧況的這首六言絕句質樸清淡、蕭散自然,寫出了地道的農家本色。

  首句“板橋人渡泉聲”,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當作者走過橫跨山溪的木板橋時,有淙淙的泉聲伴隨著他。句中并沒有出現“山”字,只寫了與山景相關的“板橋”與“泉聲”,便頗有氣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環境。“人渡泉聲”,看似無理,卻真切地表達了人渡板橋時滿耳泉聲淙淙的獨特感受。“泉聲”的“聲”字,寫活了泉水,反襯出山間的幽靜。這一句寫出農家附近的環境,暗點“過”字。“人渡”的“人”,實即詩人自己,寫來卻似畫外觀己,抒情的主體好像融入客體,成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時那種心曠神怡之情。

  從首句到次句,有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跳躍。“茅檐日午雞鳴”,是作者穿山跨坡來到農家門前的情景。這時,太陽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農家的雞咯咯鳴叫,像是在歡迎來客。雞鳴并不新奇,但安排在這句詩中,卻使深山中的農舍頓時充滿喧鬧的世間情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茅檐陋舍,乃“山農家”本色;日午雞鳴,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靜的,卻更透出了山村農家特有的悠然寧靜。這句中的六個字,依次構成三組情事,與首句中按同樣方式構成的三組情事相對,表現出六言詩體的特點。在音節上,又正好構成兩字一頓的三個“音步”。由于采用這種句子結構和下平聲八庚韻的韻腳,讀起來特別富于節奏感,而且音節響亮。

  前兩句可以說是各自獨立又緊相承接的兩幅圖畫。前一幅“板橋人渡泉聲”,畫的是山農家近旁的一座板橋,橋下有潺湲的山泉流過,人行橋上,目之所接,耳之所聞,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聲。詩中有畫,這畫便是仿佛能聽到泉聲的有聲畫。后一幅“茅檐日午雞鳴”,正寫“到山農家”。在溫煦的陽光下,茅檐靜寂無聲,只傳出幾聲悠長的雞鳴。這就把一個遠離塵囂、全家都在勞作中的山農家特有的氣氛傳達出來了。“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王維《新晴野望》)。這里寫日午雞鳴的閑靜,正是為了反托閑靜后面的忙碌。從表現手法說,這句是以動襯靜;從內容的暗示性說,則是以表面的閑靜暗寫繁忙。故而到了三四兩句,筆觸便自然接到山農家的勞作上來。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這兩句是詩人到了山農家后,正忙于勞作的主人對他講的表示歉意的話。詩人到山農家的前幾天,這里連日陰雨,茶葉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無法曝曬;來的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著趁晴焙茶、曬谷。屋子里因為焙茶燒柴充滿煙霧,屋外曬場上的谷子又時時需要翻曬。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說:您別怪罪焙茶弄得屋里烏煙瘴氣,將就著在破茅屋里歇歇腳;可喜的是今天正好有大太陽,場上的谷子要趁晴曬干,分不開身來招待您,請千萬包涵。山農的話不僅神情口吻畢肖,而且生動地表現了山農的樸實、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際農家的繁忙與喜悅。如此本色的語言,質樸的人物,與前面所描繪的清幽環境和諧統一,呈現出一種樸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聲”暗示雨后,次句“雞鳴”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貫通密合,渾然一體。通過“板橋”、“泉聲”表現了“山”:既有板橋,下必有溪;溪流有聲,其為山溪無疑。

  前兩句從環境著筆,點出人物,而第三句是從人物著筆,帶出環境。筆法的改變是為了突出山農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煙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現勞動場景的同時,寫出了山農的感情。從山農請客人不要責怪被煙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勞動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韻。繼“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卻喜”二字再一次表現了山農感情的淳樸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對山農形象的刻畫,也為全詩的明朗色調增添了鮮明的一筆。

  六言絕句,由于每句字數都是偶數,六字明顯分為三頓,因此天然趨于對偶駢儷,趨于工致整飭,絕大多數對起對結,語言較為工麗。顧況的這首六言絕雖也采取對起對結格式,但由于純用樸素自然的語言進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變化,讀來絲毫不感單調、板滯,而是顯得相當輕快自然、清新樸素,詩的風格和內容呈現出一種高度的和諧美。如果按司空圖的《詩品》歸類,這首詩似屬于“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經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卻給人以一種美的藝術享受。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免费 | 天天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日本韩国不卡中文字幕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久久 |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欧美一二区一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