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七彩教育網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坍弛(dān) 債券(juàn) 勾當(gòu) 盡管(jìn) 逡(qūn)巡畏義
B.歆羨(xīn) 編纂(zuǎn) 混沌(hùn) 抹桌子(mā) 呱呱而泣(gū)
C.攢射(zǎn) 洞穴(xué) 癖好(pì) 懲創(chuàng) 垣墻周庭(yuán)
D.浸漬(zì) 汀洲(tīng) 熨帖(yù) 契約(qiè) 長歌當哭(dàng)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慪氣 桀驁 狼藉 措手不及 明眸皓齒 防微杜漸
B.庇佑 廢黜 祈禱 一愁莫展 嚴懲不貸 殺一警百
C.荒辟 寂寥 盥沐 首屈一指 隕身不恤 憂患倍嘗
D.戴孝 暇疵 端祥 集思廣益 人才薈萃 各行其事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熟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一總再算賬!
B.這件藝術作品,精致絕倫,巧奪天工,讓人莫名其妙。
C.日元貶值勢如破竹,亞洲經濟災難深重。
D.古人十分推崇君子之交,而真正的友誼是要經受時間的考驗的,所以人們常說“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能引起嚴厲,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來的。
B.他的所有作品僅僅形成了一部書,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
C.以“和諧之旅”命名的北京奧運火炬全球傳遞活動,激發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關注。
D.這項研究還具有與眾不同的歷史意義在于:愛國中學的這一課題研究成果,充分地顯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蔡元培先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共9分)
鄭和之謎與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提到一個問題:為什么近代科學誕生在歐洲,而不是出自此前科學技術一直領先的中國?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停滯不前的現象大約始于15世紀,也正是在那個時期,還有一個讓今天的學者困惑的事件一一鄭和之謎。
毋庸置疑,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見的壯舉。它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國在海外諸國的聲望。特別是鄭和的出使遠航是和平目的,沒有征討和殺伐;而哥倫布等人把掠奪、殖民和屠殺帶給了沿途人民。在這一方面,他們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與鄭和相比,實有天壤之別。哥倫布等人的航海不僅在時間上要比鄭和晚了幾十到上百年不等,而且航程、船舶數量及噸位,都遠不及鄭和船隊。但為什么鄭和卻沒有像哥倫布等人那樣,對世界歷史和文明的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什么更
早的鄭和寶船卻沒有把中國較歐洲更早地“載入”工業文明?為什么鄭和之后沒有鄭和,而哥倫布之后有無數哥倫布呢?
鄭和之謎和李約瑟難題有顯而易見的共同之處,那就是,中國一度的領先優勢并沒有保持下去,沒有產生更積極的歷史影響,而是走向了衰落(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衰落以1433年鄭和下西洋活動被罷停為標志,中國古代科技停滯不前通常公認發生在明末清初),而且這種衰落都發生得出乎意料,為什么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這樣兩件如此相像的事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明朝強勢的封建秩序下,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得不到正常的發展,因而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和傳統航海事業均缺乏新興社會力量帶來的創新活力,缺乏深刻的社會動力,特別是來自經濟方面的動力。
明代已經產生了向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自發過渡的種種跡象,但明朝統治者為了穩固其封建統治基礎,強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因為商業的平等、互利、自主等特點與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關系和等級秩序是互相沖突的。活躍的航海貿易自然會帶來商品交換的活躍,這是為封建統治秩序所忌諱的。再反觀同一時期的歐洲,哥倫布曾經說,“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把靈魂送上天堂”,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心理寫照。新興的資產階級更是希望通過航海獲得更多的原始積累,當時歐洲的航海行為就整體而言是被一種內在的經濟力量所推動的行為。
因此,可以推測,即便鄭和早在哥倫布之前就到過美洲,早在麥哲倫之前就實現了環球航行,世界格局也不會有什么變化。因為鄭和船隊與哥倫布船隊的最大區別不在于規模與航程,而在于:一個是曾經強大的結果,一個是開始強大的起因。
李約瑟難題早已超出了單純的學術范疇,這也正是鄭和之謎在中國受到空前關注的原因所在。
5.下列對近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明朝社會沒有新興的社會動力,尤其是經濟方面的動力。
B.明朝社會缺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得不到正常發展。
C.明朝統治者在強勢封建秩序下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
D.明朝社會還沒有要通過航海來獲得原始積累的心理準備。
6.下面是對鄭和船隊與哥倫布船隊所作的比較,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和船隊以和平交流為目的,哥倫布船隊卻以掠奪、殖民和屠殺為目的。
B.鄭和船隊提高了中國在海外的聲望,哥倫布船隊因其丑行將永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C.鄭和船隊象征著強盛中國的結束,哥倫布船隊卻象征著強大歐洲的開始。
D.鄭和船隊并沒有為中國帶來工業文明,哥倫布船隊卻將歐洲帶入了工業文明社會。
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鄭和船隊的和平之旅沒能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可見,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不能對世界文明史產生積極的影響。
B.中國古代航海業的衰落與中國古代科技的停滯不前幾乎在同一時期,這說明,沒有發達的航海業,便不能有科技的發展。
C.哥倫布的航海是一種內在經濟力量所推動的行為,因此可以說,沒有來自經濟方面的動力,就沒有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D.“鄭和之謎”已超出學術范疇而受國人空前關注,這不僅是民族自豪感的反映,更是國人對民族命運深層思考的體現。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題。(9分,每小題3分)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為仁。不仁于他物,獨仁于人,猶若為仁。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賣親績,所以見致
民利也。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而時往來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則天下歸之矣。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殺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眾矣,而事皆不同,其當世之急,憂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輸般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義,則曷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輸般,天下之巧工也,已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請令公輸般試攻之,臣請試守之。”于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公輸般九攻之,墨子九卻之,不能入,故荊輟不攻宋。墨子能以術御荊,免宋之難者,此之謂也。
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無有。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于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干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勤勞為民,無苦乎禹者矣。
選自《呂氏春秋·開春論》
8.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 要:謀求
B.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 王:國王或諸侯王
C.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 信:確實
D.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 滅:淹沒
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士有當年而不耕者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B. 必得宋乃攻之乎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 墨子能以術御荊,免宋之難者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D. 無苦乎禹者矣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如果成年男女不去從事耕織,就會有人受凍挨餓,所以神農身體力行,以表示要為百姓謀求利益的誠意。
B.上古帝王的事跡各有千秋,但是在國家遇到急難的時候,他們都能夠心系百姓利益,為百姓祛除禍患災害。
C.墨子之所以能打消楚王攻宋的欲望,不僅因為他善于利用戰術,還因為他有一顆為百姓謀利的仁愛之心。
D.上古時代,龍門山和呂梁山都未曾開發,黃河泛濫成災,禹不辭辛勞治理水害,拯救了東方許許多多國家。
四、(26分)
11.翻譯。(12分)
(1)將前文言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
(2)翻譯下列課文中的句子。(8分,每句2分)
①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⑧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張溥《五人墓碑記》)
④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12.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問題。(9分)
春日
(宋)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春雨
(宋)周邦彥
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
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兩首詩都描寫了春雨之后的情景,兩詩的情感基調相同嗎?為什么?(5分)
答:
(2) 兩首詩都寫得委婉含蓄,但又各有不同,請簡析。(4分)
答:
13.填空。(任選一題,5分)
(1)① ,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②羈鳥戀舊林, 。(陶淵明《歸園田居》)
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蘇洵《六國論》)
④《五人墓碑記》認為生命是有價值的,認為平常人也可以推動歷史的發展。表現這個觀點的語句是: , 。
⑤古人云:“ , ,薪不盡,火不滅。”(蘇洵《六國論》)
(2)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論語》)
② ,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③ ,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
④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述周瑜卓越軍事才能的句子是: 。
⑤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伶官傳序》)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19分)
鷹之戀
楊天斌
鷹的翅膀在記憶里抖動著。
已經是秋天了。太陽白熾的光芒已不再那么赤烈地燃燒了,天空很恬靜,沒有一朵云或一只鳥飄過,使人覺得頭頂之上那湛藍的天空如同沒有拍到任何景物的底片,使我們煩躁的心得到暫時的安慰。
那么我們渴望什么呢?呆板的天空已多年不見充滿陽剛之氣的鳥類飛過,基本上被燕雀等溫柔的鳥兒占據著,偶爾劃一兩道生存和愛情的弧線。仰望天空絲毫沒有令人蕩氣回腸的感覺,倒是有無數扯不斷的離愁思緒牽系著你。老鷹捉小雞,孩子們津津樂道的童話,白菜一樣腐爛了,我們仍固執地千百次向天空翹首凝望,尋找記憶里那只黑顏色的風箏。其實生存鷹的天空,遠比鷹的翅膀凋零得早。
我至今仍很難忘卻最初見到鷹時那種令人精神振奮的感覺。那是在青藏高原上的軍營里,我們幾個好友牧馬歸來,斜臥在草坡上神聊,不知是誰忽然說:“看,那只鷹!”于是我們的視線全被那天空中懸浮的飛行物高高釣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我看見一只鐵青色的大鳥在天空寫意,漫不經心地滑翔著,翅膀切割氣流嚯嚯有聲,連雪峰上滑下的一朵云兒都像是它利爪下的一團獵物。也許是把我們幾個也當成攻擊的目標了吧,它傲氣地在我們頭頂超低空盤旋起來,一圈、兩圈,忽然就一動不動地停在空中。骨質的彎嘴,犀利的雙眸,粗糙的羽毛,尖利的鷹爪,看上去是那樣清晰,簡直讓人觸目驚心。多么難耐的對峙,僅僅半分鐘,它又開始向前飛行了。至今,我仍并不清楚,它何以竟飛得那么平穩、輕松。在停止不動的那一剎那,沒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貼在白紙上的剪紙。那傲視一切,大大咧咧的神態太叫人折服了。望著它遠去凝成的一枚小黑點,我也仿佛生出雙翼,融入蒼茫云天里。鷹留給我的最初印象竟是這般美妙。
第二次見到鷹是在偏遠的阿克塞草原上。那天施工初歇,我信步閑游,被一條景色秀麗、危峽陡壁的山谷迷住了,尋幽探勝的好奇心使我誤入歧途。在一處崖壁相擠、枯藤相結的幽谷里,我發現了一只鷹,它死在我腳下兩米遠的巖石旁。我生平還是第一次在這么近的地方觀察一只鷹,盡管它已死去多時,再也沒有鋒芒畢露、不可一世的精氣神,但我還是為它平目的氣質所威懾,不敢輕易接近它,半晌才試探著向它靠攏。它周身褐色的羽毛粗糙而零亂,犀利的眸子緊緊閉著,雙翅耷拉,爛掉的皮肉處脫落一堆粗硬的毛管。怎么也難讓人相信,這就是天空中“展翅三千里,扶搖上九霄”的勇者?是什么力量摧毀了它?是飲彈,是中矢,還是老死谷底?這時我猛然想起一位詩人寫鷹的詩:
衰老的鷹決不會死于窠穴/雄禽的尸體,也不作鼠輩的食物/鷹之將死,它會躍向深淵,滑翔著尋找向上的勁風/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
哦,這就是鷹的性格、鷹的終結。它竟是這么倔強,這般壯美,我的血一點點地熱起來了,不能不對這草原的精靈、高原的猛禽肅然起敬。而眼前我則對這只突然遭逢厄運的大鳥產生莫名的同情和嘆息,它一定是猝不及防,無可奈何地落到了這般田地。我不禁為它默默祈禱,在心里默誦著墓志銘。
自此,鷹就這樣闖入我心靈的天空,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鍥入我血脈之中,它的色澤、它的亮翅、它的律動、它的思想都構成了我詩意中的佳句,以至于一切鳥雀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可眼下我們已多年沒有見到鷹那矯健的身姿了。生存鷹的天空遠比老奶奶的童話腐爛得早。我們曾無數次友好地尋找它,呼喚它,可失神的天空一次次呈現在眼前的是失望的謎底。我常常從幻想中逃出來,我感到壓抑,有些承受不了天空的寧靜、空曠和寂寞。
鷹呵,我們還能聽到遼遠的空中傳來的嘯叫聲么?那的確離我們太遙遠了,遙遠得只能從記憶中尋找。可對我來說,鷹永遠是童心上的一支最銳利的響箭,射向蒼穹,射向邃遠。
(選自2006年第4期《散文選刊》)
14.文章題目是“鷹之戀”,文中具體寫到了哪幾種狀態下的鷹?他們各自具有什么特點?帶給作者怎樣的心靈感受?(5分)
答:
15.文章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請賞析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表達效果。(4分)
①于是我們的視線全被那天天空中懸浮的飛行物高高釣起,并目肆牢地粘住了。(2分)
答:
②在停止不動的那一剎那,沒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貼在白紙上的剪紙。(2分)
答:
16.文章第三段中說,“其實生存鷹的天空,遠比鷹的翅膀凋零得早”,結尾又說“生存鷹的天空遠比老奶奶的童話腐爛得早”。這兩句話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義?(4分)
答:
17.仔細品讀文章結尾畫線處的句子,試分析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一段話中有不夠簡明、不合事理的地方,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必須刪除的有3處,請將序號填入后面的橫線上。(3分)
Internet已經成為①當今信息社會中最繁忙、最富有挑戰性、最具活力的系統。它跨越時空②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③有用信息快速地送到你的面前,④不僅能傳送文字、圖像,還能傳送聲音和視頻。它將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⑤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⑥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聯系在一起,人們可以在Internet上討論⑦他們關心的問題,查閱他們所需的資料,還可以在網上聽音樂、看電影、交友,甚至④還可以在網上觀光旅游和購物。
答:必須刪除的3處是 、 、 。
19.改寫下列三條提示語,使之親切、友善、生動又保持原意。(6分)
例:(醫院里)禁止隨地吐痰,保持地面清潔。
改寫為:保持清潔,你不會用痰相幫。
(1)(公園草坪)嚴禁入內
改寫為:
(2)(街道上)嚴禁跨越欄桿,違者罰款!
改寫為:
(3)提示語:(閱覽室內)嚴禁大聲喧嘩
改寫為:
20.以下列情景中提供的意象為主體,分別按要求擴展為一個不少于40字的段落。(6分,每個情景3分)
情景一、春日 清晨 我 看雨
情景二、秋日 夜晚 我 聽雨
七、作文(60分)
21.以美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自定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抄襲,不套作。
2008——2009學年度上期期末調研測試題
高二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
第Ⅰ卷(30分,每題3分)
1.B.(A坍tān、券quàn、盡jǐn;C攢cuán、癖pǐ;D契qì)
2.A.(B一籌莫展、殺一儆百:C荒僻、殞身不恤、憂患備嘗;D瑕疵、端詳、各行其是)
3.A.(B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C勢如破竹: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用于褒義語境;D“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重在患難見真情,與時間無關。應改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4.B.(A語序不當。見教材。C搭配不當,“吸引”和“關注”不能搭配,可將“吸引”改為“引起”。D“還具有……在于”雜糅。)
5.C.(A、B、D三項所述的原因都是C項“統治者在強勢封建秩序下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的,均不是根本原因。另外,B項“缺乏商品經濟”的表述與原文不符。)
6.A.(原文第二段說:“哥倫布等人把掠奪、殖民和屠殺帶給了沿途人民”,這里說的并非“目的”,而是結果。B見原文第二段“大大提高了中國在海外諸國的聲望……他們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C見原文倒數第二段“一個是曾經強大的結果,一個是開始強大的起因”。D見原文第二段“為什么更早的鄭和寶船卻沒有把中國較歐洲更早地‘載入’工業文明”。)
7.D.(“鄭和之謎”現今受國人空前關注,并超出學術范疇,實際上是國人在思考:明代中國科技發展為什么沒有領先于世界?鄭和為什么沒有像哥倫布等人那樣對世界歷史和文明的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正是對國家民族命運深層思考的體現。A鄭和船隊雖然沒能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但并不能因此推斷“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不能對世界文明史產生積極的影響”。B發達的航海業并不是科技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不能因為“中國古代航海業與中國古代科技的停滯不前幾乎是同一時期”,就作此推斷。C鄭和的航海壯舉本身就缺乏來自經濟方面的動力。)
8.B.(王,“為王天下”或“統治天下”。)
9.A.(轉折連詞。B副詞,相當于“才”/竟。C介詞,憑借/目的連詞,來。D同介詞“于”,比/助詞。)
10.B.(“其當世之急”,應翻譯為“他們承擔社會的急難”,此項中錯解為“在國家遇到急難的時候”。“當”在這里是動詞,不是介詞。)
第Ⅱ卷(120分)
四、(26分)
11.(1)(4分)所謂仁,(1分)就是對自己的同類仁愛。(1分)所以仁德的人對于百姓,(1分)(如果)能使百姓便利,就沒有不去做的。(1分。)(2)(8分)①治理國家的人不能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②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③在這個時候,趁著他(或毛一鷺)厲聲呵罵的時候,就一齊喊叫著追趕他。④山石被敲打時鏗鏘作聲,到處都是這樣。(①一④每句2分,譯對整句才能得分。)
12.(1)(4分)不相同。(1分)《春日》詩現出“愁”緒,“含春淚”“無力”“臥曉枝”等詞語,寫出芍藥和薔薇經雨之后的凄艷之態;(2分)《春雨》詩顯出“喜”意,借農人、花叢、鷗鳥、野塘寫春雨及時。(2分)
(2)(4分)《春日》詩寫“愁”但不著一“愁”字,(1分)而是借對芍藥和薔薇的擬人化描寫,寫出凄艷之美,讓人在“凄艷”中感受詩人惜花的情感。(1分)《春雨》寫“喜”也未
著一“喜”字,(1分)而是間接通過農人“語林丘”的暢快、花叢外時時飛落的鷗鳥、“可回舟”的池塘寫對春雨之喜。(1分)
13.(選答一題,5分,每句1分)(1)①紙上得來終覺淺。②池魚思故淵。③弊在賂秦。④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⑤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2)①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②且放白鹿青崖間。③莊生曉夢迷蝴蝶。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⑤禍患常積于忽微。
五、(19分)
14.(5分)兩種:飛翔的鷹和死去的鷹。(1分)飛翔的鷹飛得平穩、輕松,傲視一切。(1分)讓人觸目驚心,叫人折服(1分)。死去的鷹突遭厄運,仍顯得倔強壯美。(1分)令人肅然起敬而又產生莫名的同情和嘆息。(1分)
15.(4分)①化無形為有形,形象地描繪出我們翹首仰望、視線被飛翔的鷹所牽引的情狀,突出了我們內心對鷹的折服仰慕之情。(2分)②化動為靜,捕捉住翱翔的雄鷹剎那間定格于藍天的剪影,突出飛翔的矯健平穩、輕松自如。(2分)
16.(4分)生存鷹的“天空”早已不復存在。作者對適合鷹生存的環境的消失飽含悵惘失落,(2分)熱切呼喚和諧的、有利于鷹生存發展的空間再現。(2分)
17.(6分)①結構上:與第一段首尾呼應,使文章顯得更加緊湊;(3分)②思想內容上:再次表達“我”對鷹的仰慕神往之情,呼喚鷹所代表的那種令人振奮的充滿陽剛之氣的“精神力量”的回歸。(3分)
六、(15分)
18.(3分) ③⑤⑧(③多余;⑤“不同膚色”與“不同種族”重復;⑧“還可以”與“甚至”重復。)
19.(6分)參考示例:(1)你珍惜我的生命,我綠化您的視野。(2)也許您正從生命的這邊翻向死亡的那邊。(3)喧鬧在這里停止,思想在這里升華。(每句2分,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20.(6分)參考示例:情景一:春日的清晨,空氣異常清新而濕潤。站在屋檐下,蒙蒙細雨飄入我的眼簾,如織,如煙,如飄逸的云霧。嫩綠的樹葉,純青的麥苗在雨中流淌著動人的詩意。(3分)
情景二:秋日的夜晚,天空褪去了灰沉的顏色,漆黑的面紗籠罩了下來,罩住了我的心,夜雨淅淅瀝瀝地下著,落在枯枝敗葉上,像一個苦難人在哭泣。(3分)
七、作文評分以高考作文評分細則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