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注冊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時間:2017-08-27 編輯:秀紅 手機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一、品析鑒賞

  (一)老人形象

  作品開篇通過“戴鋼絲邊眼睛”、“塵土”、“浮橋”已經忙著逃命的車輛、人群的各種動作以簡單的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戰爭來臨前忙亂的極富寫實效果的畫面,又佐以后文對于“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邊的塵土中坐了下去”等動作的描寫,剔透地寫出生活現實,烘托出了在人們競相逃命之際,一個樸實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過其好似不斷在重復著同樣內容的質樸語言,表現出一個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戰爭,一個簡簡單單的飼養員,一個最普通的人在戰爭是的心態,這與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面對戰爭的那種一心想著撤離的恐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將坐化的老僧,表現不出一絲對死亡的畏懼,然而并非他不恐懼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戰爭的來臨,死亡的即將到來,將主題表現的淋漓盡致。

  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通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盡管如此,我們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場面描寫和與老人的談話以及催促老人離開這些細節,還是可以看出,“我”是對老人同情的,對戰爭厭惡的。

  (三)敘述視角

  1、介紹敘述視角。

  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敘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敘述人稱。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3、《橋邊的老人》敘述視角分析

  小說一開始,是一段場面描寫: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坐在戰火即將燃至的橋邊,似乎這是一個“全知”的敘述角度。只是隨著第二段的進入,“我”的出現,才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然而,雖然用了第一人稱,有“我”的參與,“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這是一種出自講述者主觀的認定,與“全知”的敘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觀察角度。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是一種“現在進行時”的敘述。作者是在講述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情,由“我”來作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這樣的細節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四)人物對話

  1、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對話成為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這篇小說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小說的情節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借助人物對話。小說里的對話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3、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老人對動物如數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出來,讓讀者憑借小說所透露地信息推導出來。這也正體現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五)動物意象

  小說的主體部分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展開。在不長的篇幅里,小說反復出現著這樣的細節: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作者在強調什么呢?在老人的話語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的晚景。然而,殘酷的戰爭使這一溫馨都無處存身,一無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可依靠的伴侶。前景的悲涼顯而易見,這也許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離,也不懼怕戰火的緣故。這些動物被拋棄,無辜地面對人類制造的戰火,對人類的仇恨一無所知。戰爭雙方,有誰會關注生命的被扼殺被銷毀被剝奪呢?在老人的眼中,這卻是世界的價值所在。

  二、主旨探討

  提問:“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橋邊的老人》仿佛一個小小的窗口,顯示出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小說是通過關注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來彰顯主題的。

  三、作業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照看的小動物們,表現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3、再找幾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2.高二語文《在橋邊》教案設計

3.高二語文《竇娥冤》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4.高二語文必修三《 老人與海》教案設計

5.高二語文《竇娥冤》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6.高二語文《興賢》教案設計

7.高二語文《邊城》教案設計

8.高二語文《沙之書》教案設計

9.高二語文《哈姆萊特》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10.高二語文選修《娜塔莎》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精彩搶先看NewTop
最熱文章榜Hot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剧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 | 正在播放约酒店少妇高潮 |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中文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