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注冊

高二語文必修三《指南錄后序》教案設計

時間:2017-08-26 編輯:春玲 手機版

  文天祥的詩歌,特別是他后期的詩歌,大多是敘述他抗元的戰(zhàn)斗經歷和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下面一起來學習蘇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指南錄后序》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高二語文必修三《指南錄后序》教案設計

高二語文必修三《指南錄后序》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序言的寫法。

  2認知和識記某些實詞的形、音、義和理解“莫”“者”“所”等幾個虛詞以及“……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敘述兼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作用,和長短句、排比句、對偶句的交錯使用的表達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報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通過考試曾出現(xiàn)過許多進士、狀元,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堪稱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個人物卻不是因為他曾經是狀元而被人們熟記,而是因為他凜然的正氣和忠貞的愛國精神而留傳千古,這個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們在初中第六冊的古代詩歌中曾學過他的一首七言律詩,有誰還記得這首詩的篇名和名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詩歌,特別是他后期的詩歌,大多是敘述他抗元的戰(zhàn)斗經歷和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今天我們要講讀的這篇課文(板書課題、作者)就是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寫的一篇序言。簡介作者(參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冊《教參》第166頁)。

  二、指導預習:

  學生閱讀“預習提示”,教師提問并歸納“提示”要點:(1)為什么稱《后序》;(2)詩集的命名由來;(3)課文的主要內容(書序的一般格式);(4)課文采用的表達方式和遣詞造句的特色。根據(jù)要點讓學生:

  1.初讀課文,給全文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記敘部分);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部分)。

  2.細讀(或誦讀)課文,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堂進行答疑、提問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課本已有注釋的除外):

  縉紳:原意是插笏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修辭上稱為借代。縉,也寫作“ ”,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帶子。

  萃:聚集。

  會使轍交馳:使,使者。名詞。

  奉使往來:使,使命。名詞。

  意使遇哨:使,假使。連詞。

  使北營:使,出使。動詞。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謂……為……”,“說……是……”。

  覘(ch1n):窺視、觀測。

  遽(j)):匆忙。

  自度(duó):度,估計,忖度。

  付之度(d$)外:度,所考慮的、所打算的。

  庶幾(j9):也許可以,表示希望。

  無聊:無所依托。

  迥(ji%ng):遠。

  靡(m!):無。

  虛詞(參看課本第296頁,虛詞用法(三),并要求學生摘抄或畫出有關例句):

  莫知計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詞,充當主語,相當于“沒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詞,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名詞性短語。全句譯為:誰都想不出辦法來。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所字結構,后面有名詞“舍”(或名詞性結構),則此“所”字結構起定語作用。

  為巡船所物色:“為”和“所”相呼應,表示被動。

  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當國者:者,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譯為“……的人”。

  以上字詞的釋義或正音,不必在“指導預習”一欄中全部列出。為便于歸納,像一詞多義的“使”“度”,還有“數(shù)”“分”“間”等字詞可放在講讀有關句段時詳細解釋。

  三、整體感知

  按段落順序進行,先作補充注釋,然后朗讀,并歸納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會使轍交馳——在元軍逼近首都臨安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為茍延殘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營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營的有陸秀夫、劉(ji6)、楊應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猜想元軍統(tǒng)帥也還可以用言辭來打動的。意,猜想、揣度。

  ④覘(ch1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敘述出使元營的背景和意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脫……叔侄為逆——伯顏嘗引天祥與吳堅等同坐。天祥面斥賈余慶賣國,且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諭解之,天祥并斥文煥及其侄師孟:“父子兄弟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乃合族為逆,尚何言?”文煥等慚恚。伯顏遂拘天祥,隨祈請使北行。

  ②“將以有為也”——語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城陷,賊以刃脅降云(南霽云);巡(張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張巡、南霽云皆唐代名將,守睢陽,殺安祿山叛軍十余萬人,終因兵盡糧絕,城被叛軍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敘述被元營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間奔真州——天祥與其客杜滸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撫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兩淮兵為主力進攻元軍的計劃,所以下文說“中興機會,庶幾在此”。這計劃后來未能實現(xiàn)。

  ②維揚帥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緝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護送文天祥,抵揚州城時,夜方四鼓,聽守門人說:“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變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敘述從京口脫險,輾轉逃亡,達于永嘉的經歷。

  4.第4段。

  ①出無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晝夜事也——“死生”是偏義復詞,偏“死”,“生”字無義。

  ③層見(xi4n)錯出——不斷出現(xiàn)的 意思。錯出,交錯出現(xiàn)。

  本段大意:抒發(fā)以死報國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說明詩集中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四、文本研讀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②說明了哪些問題?(見段意)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shù)、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lián)系?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tài)。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③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書示例(在全班討論中隨手寫出)。

  4.據(jù)板書即可歸納出記敘、抒情和說明相結合的寫法(說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議論成分,把議論加進去也可)。

  五、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1.復述的準備。

  分兩步:先逐段討論復述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全班齊讀一遍。

  第1段應注意的是:①時間(只有兩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營原因(兵臨城下、“北邀當國者相見”)。③作者的意圖(“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④作者任職及官銜。

  第2段應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挾北行二事。②先說初至北營的情況,后說情況的變化;說情況的變化,又是先說變化的原因,后說變化的過程。③說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語;說被挾北行一事,重在“隱忍以行”一語。

  第3段應注意的是:①重點是在真州和維揚兩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說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說南返的路線。

  2.學生分段復述。(略)

  提示:復述中可適當?shù)乩米⑨屩刑峁┑氖妨稀?/p>

  六、文章誦讀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出大的層次。可分兩層:前一層(開頭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發(fā)在所歷險境中的情懷;后一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至段末)抒發(fā)作序時“痛定思痛”的情懷。

  前一層是誦讀中的難點。用“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統(tǒng)領出以下18個排比句,關鍵是要記住這18個排比句的順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簡表,有助于記憶(學生邊讀邊歸納)。

  ①在臨安城外北關:詆大酋;罵逆賊;與貴酋爭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備不測;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揚州:竟使遇哨;進退不由。

  ④揚州至高郵;桂公塘土圍中;賈家莊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與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幾以不納死。

  ⑥航海南歸:以小舟涉鯨波。

  2.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指導誦讀的要點:

  ①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項,即由揚州經高郵至通州這一段經歷)要反復進行練習。

  ②要提示學生,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xiàn)出這種基調來。

  ③為了有效地表現(xiàn)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④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xiàn)的語氣是有區(qū)別的。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第一個“矣”處于統(tǒng)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第二個“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輕讀;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層(第二個“嗚呼”至段末)語氣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達于高潮。

  七、歸納中心思想。

  1.討論問題。

  ①文天祥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為“不得脫”,以死保全名節(jié);“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這句話是否可以刪去?(刪去后并不影響上下文的連貫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限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點出詩集的題名,有什么含義?(以磁針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國的強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達了作者在國難當頭時刻銳身自任的氣概、堅貞不渝的節(jié)操和以死報國的決心。


[高二語文必修三《指南錄后序》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蘇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祖國土》教案設計

2.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勸學》教案設計

3.高二語文必修三《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4.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設計

5.高二語文必修三《 老人與海》教案設計

6.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師說》教案設計

7.蘇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長江三峽》教案設計

8.高二語文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教案設計

9.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動物游戲之迷》教案設計

10.蘇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肖邦故園》教案設計

精彩搶先看NewTop
最熱文章榜Hot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亚洲AV福利永久看片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三区 | 页面升级亚洲综合久久 |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