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注冊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設計(3)

時間:2017-08-16 編輯:美新 手機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在誦讀中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分類歸納文言知識,注重詞句積累。進行拓展訓練,使學有所獲。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或滾動式背誦。

  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結構嚴謹。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形象生動,文字顯得從容不迫。

  氣勢充沛。語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節鏗鏘,氣勢非凡。

  學生隨此背誦相關部分。

  教師再次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合書循聲低和,從中體會孟子的論辯氣勢。

  三、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多媒體逐題顯示

  (1)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①樹之以桑

  ②可以衣帛

  ③然而不王者

  ④王無罪歲

  ⑤既來之,則安之

  ⑥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項是( )

  ①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②忌不自信

  ③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

  ④行李之往來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養生喪死無憾

  (3)與“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惟利是圖 B.各是其所是

  C.誰能定是非之真 D.是誰之過與

  (4)選出與“各不可勝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5)分別說出下列句中的加黑字的詞義和用法。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

  填然鼓之 移其民于河東

  之 王道之始 于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樹之以桑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無失其時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7)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直不百步耳。

  譯:只是沒有逃跑一百步罷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譯: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C.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譯:這怎么能對刺傷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

  譯: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選7名學生依次回答,其他學生指出對與錯。

  明確:(1)⑤與例句是使動用法。(①②③④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⑥是名詞作狀語)

  (2)⑤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義為成年男子,今義為妻子的配偶。自信:古義為賓語前置,即相信自己,今義為一個雙音節詞。宣言:古義為發表議論,今義為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養生:古義為供養活著的人,俱與今義不同)

  (3)D(A.提賓標志,無意義;B.動詞,贊同、肯定;C.名詞,正確)

  (4)C(A.表句中停頓,B.表疑問,D.表句中停頓)

  (5)“之”(結構助詞,主謂之間;襯字,無意義;結構助詞,定中之間“的”;代詞,否定句中作賓語前置;襯字,無意義)

  “于”(對于,到,比,在,跟、與,均為介詞)

  (6)①“無”通“毋”,不要。

  ②“無”通“毋”,不要。

  ③“頒”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餓死的人。

  (7)C(注意“是何異于”應譯為“這與……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2.師生共同完成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引導學生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明確:

  1.數目 1.發射

  數 2.幾,若干 發 2.派遣

  3.shuò,屢次 3.打開

  4.cù,密 4.花開

  1.不彎曲 1.兵器

  直 2.僅 兵 2.戰爭

  3.價值 3.軍隊

  4.兵士

  1.能承受

  勝 2.盡

  3.勝利

  4.超過

  5.優美的

  四、課堂練習

  教師預先將此部分內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課堂閱讀。

  君與民

  梁惠王①曰:“晉國②,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以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③。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頸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 ①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梁惠王又稱魏惠王,他在位期間,曾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所以又稱梁惠王。

  ②晉國:這里指魏國,梁惠王自稱本國為晉國。

  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閱讀本文,真正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請學生談談閱讀體會。(教師可作適當指導,但不能動輒評判)

  (本語段譯文見備課資料部分)

  五、課堂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不是嗎?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極其強大的金融風波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無不勝的黨,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WTO的勝利加入,無不證明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將帶領人民向著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行進。

  六、布置作業

  1.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說說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學說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

  2.閱讀《讀本》P250《墨子》中的片斷《非攻》,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2.高二語文《登高》教案設計

3.《信條》教案設計

4.高二語文競賽試卷

5.高二語文暑假復習試題

6.高二語文升學練習試卷

7.高二語文暑假練習試卷

8.高二語文進階練習試卷

9.高二語文暑假復習試卷

10.《離騷》教案設計

精彩搶先看NewTop
最熱文章榜Hot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 中一区二区三区性爱视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第十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