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5
粵教版必修三《唐詩五首》課時訓練
一、語言基礎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對的一組是:
A、錦瑟(sè) 粗糙(zāo) 湍急(tuān) B、浣女(huàn) 諂媚(xiàn) 邂逅(xiè)
C、惘然(wǎng) 哨卡(qiǎ) 癖好(pǐ) D、蝴蝶(dié) 殲滅(jiān) 熾熱(zhì)
2、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清泉 秋瞑 淮河 望帝春心 B、漁舟 遙望 潮濕 藍田日暖
C、樓蘭 寂寞 矮城 杜鵑啼血 D、艱難 蓮藕 盤旋 芳草萋萋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人如果一味不圖上進,得過且過,往往一事無成。
B、公司重組后,努力擴大服務項目,增加收入,并注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扭轉虧損局面,去年又盈利三十萬元。
C、他們幾經摸索、總結,確定了這套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案,從而縮短了病程,大大地提高了治愈率。
D、戰斗經驗告訴他,現在分外需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分析。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李夢鄉與三十年前的同學張永久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們高興得熱淚盈眶。
B、在科春之交的日子里,氣象多變,雨、雪天氣基本上是平分秋色,這使得環城路擁堵不堪。
C、“天涯共此時”這個欄目使所有炎黃子孫在內心深處都受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可謂感同身受。
D、美國的“倒薩”計劃正緊鑼密鼓地實施,戰火一旦燃起,人類的自下而上環境將遭受巨大破壞。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拿我們國有企業來說,就是要不斷加強改革的力度和范圍,通過深化企業改革,更好地適應市場,都能創造出新的生產力水平。
B、我國稅務機關正在加緊完美涉外稅收征管體系,以便更好地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后帶來的新變化。
C、19日1時30分起觀測到迸發猛烈的獅子座流星雨,目測最大強度估計超過每小時1萬顆以上。
D、近些年來,國外教育機構不僅在尋求與我國包括民辦高校在內的各類學校合作,而且許多人也開始將注意力投向民辦教育,并以此作為創業的新起點。
二、賞析實踐
閱讀《山居秋暝》,回答下面的問題
1、詩中哪些詞語表明了詩人內心的“寧靜”?
2、蘇軾評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結合王維《山居秋暝》的頷聯和頸聯,談一談你的看法。
三、新題導練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鳥鳴這些動態的描寫,來反襯出春山月夜闃無人聲的幽寂。
B、第四句中詩人用“時”來修飾“鳴”從聽覺上給人動靜的對比,起了更生動的烘托作用。
C、全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遠的春山月夜圖,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D、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卻細致地表現出自然光色和音響的變化。
2、詩人將靜與動巧妙地統一在本詩中,共同構成的動人的意境,頗有藝術辯證法。下列唐人詩句沒有運用動靜相稱手法的一項是:
A.橋響犬遙吠,庭空人散眼。(許渾《夜歸丁卯橋村舍》) B、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李白《秋浦歌》)
C、寒樹鳥初動,霜橋人未行。(劉禹錫《途中早發》)D、鶴鳴楚山靜,露白秋江曉。(柳宗元《與崔策登西山》)
14課:《唐詩五首》
一、1、C C(A糙cāo B諂chǎn D熾chì) 2、A A(“瞑”改為“暝”) 3、C(A句“往往”表示在多數情況下是這樣,而此句中假設的前提與結論合不起來,“不圖上進,得過且過”一定“一事無成”,沒有例外的可能,不能用“往往”;B句“又”有“再”、“還”的意思,表示重復。句中講“扭轉虧損局面”說明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并未盈利,用“又”字不能接應,造成前后矛盾,應刪去;D句“分外”多用在形容詞前面,一般不修飾動詞,此處應用“格外”。) 4、D(萍水相逢:浮萍隨水漂泊,偶然聚集在一處。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平分秋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晝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財物、聲譽等。感同身受:多用于代別人向對方表示謝意,與句意不符。緊鑼密鼓:不含貶義,為中性詞。)5、B(A“加強……范圍”動賓搭配不當;C“超過”、“以上”前后重復;D“不僅”位置不當,應放在“國外教育機構”的前面,“許多人”存在歧義。)
二、1、答案:“空山”表明山中人跡罕至,這個“空”字也是作者內心的一種超然物外的寧靜。“喧”與“動”,反襯山中月夜的幽靜,陣陣歌聲笑語,天真無邪的姑娘們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恬靜的環境中,生活著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種“動”,正表明了詩人向往純樸安靜的生活,同時也反襯出對潮濕官場的無比厭惡。
2、詩人僅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明月”二句,寫雨后的山 給人以明靜、清幽的感覺,泉水從石上流過也淙淙有聲像優美的奏鳴曲一樣在身邊響起,以動襯靜。“竹喧”二句通過詩人所聞所見,寫村民的活動,它從不同側面寫出了山村居民的淳厚、樸實的風尚。
三、1A(本題考查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A項中“花落”“月出”“鳥鳴”是動態描寫,而“山空”則是靜態描寫,對詩的藝術技巧鑒賞不當)
2、B(A項用“橋響”之動襯托“犬吠”之遙,以“庭空”襯托環境之靜。C項用“寒樹”“霜橋”襯托環境之靜。D項用“鶴鳴”襯托“楚山”之靜,用“露白”襯托“秋江”之“曉”。B項采用直陳式描寫。)
文章來 源
精彩搶先看New Top
1
2016人教版高二語文(上)第三次月考試2
3
2016新人教版高二語文第三次月考試題及4
2016高中語文必修5第三單元測試題及答案5
2016-2017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測試題6
2016-2017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測試題7
8
2016-2017高二語文10月月考試卷(附答案
最熱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