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同步練習(xí)題及答案

發(fā)布時間:2017-01-28  編輯:admin 手機(jī)版

  課后鞏固

  梯級演練

  檢查我的基礎(chǔ)

  1.下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

  A湓浦口(pén)     賈人(ɡǔ)

  六幺(yāo) 遷謫(dí)

  B轉(zhuǎn)軸(zhóu) 撥弦(xián)

  幽咽(yè)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衣裳(shánɡ)

  信手(xìn) 蝦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鈿頭(diàn) 琵琶行(xínɡ)

  提示:A項遷謫zhé;C項衣裳chánɡ;D項慢捻niǎn。

  答案:B

  2.默寫填空。

  (1)座中泣下誰最多?_____________。

  (2)千呼萬喚始出來,_____________。

  (3)同是天涯淪落人,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此時無聲勝有聲。

  (5)東船西舫悄無言,_____________。

  (6)嘈嘈切切錯雜彈,_____________。

  答案:(1)江州司馬青衫濕  (2)猶抱琵琶半遮面

  (3)相逢何必曾相識  (4)別有幽愁暗恨生

  (5)唯見江心秋月白  (6)大珠小珠落玉盤

  3.下面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快彈數(shù)曲(暢快)/歌以贈之(作歌)/欲語遲(遲疑)

  B低眉信手(隨手)/銀瓶乍破(忽然)/卻坐(退)

  C聲聲思(思考)/闌干(縱橫交錯)/是夕(這)

  D漂淪(漂泊淪落)/間關(guān)(形容鳥鳴聲)/弦轉(zhuǎn)急(變化)

  提示:C思:悲傷。

  答案:C

  14.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為”字相同,兩個“其”字相同

  B兩個“為”字不同,兩個“其”字不同

  C兩個“為”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

  D兩個“為”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

  提示:為:①寫作,②替。其:③那個聲音,④那個人。

  答案:B

  5.所用的修辭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馬客在船 B終歲不聞絲竹聲

  C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D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提示:A、C、D三項互文。

  答案:B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最喜歡用景物描寫反襯人物心境和音樂效果,請找出三處描寫景色的句子。

  參考答案:①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②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③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7.《琵琶行》中“行”屬“歌行體”古詩的標(biāo)志,從本詩看,這種詩體的主要特點是哪一項(  )

 、倨^長、谄^短、垡艄(jié)、格律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芫涫介L短偏差,富于變化、菀艄(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拗v究對仗、聲調(diào)和韻律

  A①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提示:“歌行體”是古詩,所以②“篇幅較短”不對,③“音節(jié)、格律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不對,⑥應(yīng)是近體詩的要求。

  答案:B

  8.對詩句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

  A“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第二句通過環(huán)境描寫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第一句點明了送別的基調(diào):“慘”。第二句用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謂情景交融:與友分別心緒難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樣,一片茫然。

  C“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僅與開頭“夜”“船”“月”相呼應(yīng),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涼氣氛,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廣闊空間。

  D“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該句運用了反問和借代修辭手法將詩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敖菟抉R青衫濕”一句實為畫龍點睛之筆,同時也是全詩的主題即上段“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形象化說明。

  提示:D“反問”應(yīng)為“設(shè)問”。

  答案:D

  9.對詩句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該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彈奏者的尊重,“欲語遲”三字,用語精練,直接刻畫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絕不輕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熱情相邀、急于相見的心情,又精練而細(xì)膩地表現(xiàn)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復(fù)雜的心情,本不愿出場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處很典型的細(xì)節(jié)描寫,也是一個特寫鏡頭,生動地表現(xiàn)出琵琶女的羞澀情態(tài)。

  C“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這是描寫琵琶女調(diào)弦校音的動作,進(jìn)而表現(xiàn)她此時已進(jìn)入樂曲的境界之中,也顯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豐富的感情。

  D“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寫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嫻熟。輕輕的攏,慢慢的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一連串的動作,具體地表現(xiàn)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順弦、回?fù)芟业膭幼魇炀,技藝精湛?/p>

  提示:A項人物未出場露面,應(yīng)是個人感受,并非直接刻畫。

  答案:A

  10.對詩句及詞語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

  A“終歲不聞絲竹聲”——“絲竹聲”借指美妙的音樂!敖z竹”是借代修辭格,詩人用原來終年聽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樂,來襯托聽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暫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極大。它濃縮了春秋兩季,又融進(jìn)了江花月三景。足見詩人的煉字功夫爐火純青。

  C從“五陵年少爭纏頭”到“門前冷落鞍馬稀”,詩人選取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兩個細(xì)節(jié),從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運的突變。這種描寫的審美價值在于以點帶面凸現(xiàn)她沉淪的社會根源。

  D“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全詩的“詩眼”,是全詩的主旨句。詩人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和自己被貶不得志的悲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冷酷與黑暗。

  提示:B項以偏概全,詩歌不僅濃縮春秋二季,還有朝夜兩時。

  答案:B

  11.對詩中描寫有關(guān)音樂的鑒賞不準(zhǔn)確的一項是(  )

  A詩人運用生動的比喻,同時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讀者在想象中親聆琵琶女的美妙音樂和旋律的發(fā)展變化。

  B從“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可理解為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jìn)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xiàn)了樂音的急切,圓潤清脆。

  C第二樂段從“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間關(guān)”句表現(xiàn)了樂音的婉轉(zhuǎn)、流暢、動聽,接著描寫樂音由低沉至緩慢半終止的狀態(tài),“此時無聲勝有聲”提供給讀者充分的思維空間,激發(fā)人的想象力,從而深化了人們對詩人所描繪的琵琶樂音的玩味和品評。

  D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音樂高潮到來的信號;“鐵騎突出刀槍鳴”,樂音激越雄壯,強(qiáng)化了熱烈而緊張的場面,是音樂的高潮所在;樂曲的終止也寫得非常精彩,“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撕心裂肺戛然而止,與“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樣,均從側(cè)面烘托,使聽眾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韻味中。

  提示:D并非一樣,前者未從側(cè)面烘托。

  答案:D

  12.俞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詩人與琵琶女則是素昧平生,兩人的情感是如何產(chǎn)生共鳴的?(開放性試題。)

  參考答案:他們的心靈呼應(yīng)并非空穴來風(fēng)。詩人是在“醉不成歡慘將別”時,在“終歲不聞絲竹聲”的潯陽江頭,聽到了琵琶聲,他“尋聲暗問”“移船相近邀相見”“千呼萬喚”,而琵琶女則是“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此時兩人的感情是有隔膜的。而一旦“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琴弦便成了心弦,自然地流露出“心中無限事”,琵琶女的彈奏與訴說,使詩人積蓄已久的情感變得波瀾澎湃。對琵琶聲,他不僅用耳朵聽,更用整個心靈去感應(yīng),兩人雖身份不同,經(jīng)歷各異,但失意飄零的情感卻是相同的,兩道感情的激流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這條河床上相遇、相交、相融。

  綜合拓展提升

  閱讀下面描寫音樂的詩,完成13—16題。

  聽蜀僧濬彈琴

  李 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響入霜鐘③。

  不覺暮山碧,秋云幾萬重。

  注:①綠綺:古代名琴,傳為司馬相如之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鐘:《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半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13.“蜀僧抱綠綺”中寫“綠綺”意思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泛指名貴之琴,襯托演奏者技藝高超。

  14.“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中“一揮手”“萬壑松”分別表現(xiàn)了什么?

  參考答案:“一揮手”,彈琴的動作(語出“伯牙揮手,鐘期聽聲”),暗含了蜀僧彈琴的高妙,是自己的知音!叭f壑松”從感受角度聯(lián)想到深山大谷,萬壑松聲用大自然雄渾的聲音比喻了琴聲鏗鏘有力。

  15.“馀響入霜鐘”意思是什么?與蘇軾《前赤壁賦》里哪兩個成語意思接近?

  參考答案:音樂停止后,余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鐘聲融合在一起!坝嘁粞U裊”“三日不絕”。

  16.結(jié)合全詩談?wù)勀銓Φ谒穆?lián)“不覺暮山碧,秋云幾萬重”的理解。(開放性試題。)

  參考答案:聽完音樂,不知不覺四周遠(yuǎn)山又罩上了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時間過得真快啊!

  (2006廣東珠海測試,13)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7—19題。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fēng)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垂 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fēng)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②學(xué)不成。

  注:①樂游苑:長安東南名勝,地勢很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dāng)時仕女節(jié)日游賞之處。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②“餓損纖腰”暗含“楚王愛細(xì)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

  17.這兩首唐詩按詩歌體裁分類都是__________,按內(nèi)容分類都是_____________。

  18古典詩歌講究煉字。前一首詩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詩中的“絆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19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刻畫“柳”的形象?請簡要分析兩首詩中的“柳”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

  參考答案:17七言絕句 詠物詩

  18本是東風(fēng)吹得柳枝飄拂,用“逐”字則說是柳枝在追逐東風(fēng),變被動為主動,更加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機(jī)。唐詩“絆惹”用法同李詩“逐”字,本是春風(fēng)吹柳,卻說柳枝有意撩逗春風(fēng),表現(xiàn)出垂柳的調(diào)皮與風(fēng)情萬種。

  19擬人表現(xiàn)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華得意反襯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遲暮之傷與沉淪之痛。后一首一、二兩句先極寫垂柳之美,三、四兩句筆鋒一轉(zhuǎn),聯(lián)想到“楚王愛細(xì)腰,宮中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諷刺了世人以善于窺測皇帝意向為能,極盡逢迎諂媚之能事的丑惡現(xiàn)象。

  時文 鏈接

  行板悠悠,明凈如歌

  蕭伯納說:“貝多芬的音樂是使你清醒的音樂,當(dāng)你想獨自靜一會兒時,你就怕聽他的音樂!贝苏Z并非玄虛,對音樂的認(rèn)同,原本帶著感情色彩,當(dāng)一個人靜靜處守,尋求音樂慰藉的心情,就像碌碌于塵世的教徒,終于得暇跨入穹頂下的殿堂,沐浴寧靜。蕭翁獨自銜著煙斗踱于書房時,聽什么音樂,無從得知。靜下來時,我常聽的是大提琴獨奏的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早先曾癡迷于老柴的《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一遍遍反復(fù)聆聽。也許是旋律優(yōu)美淺顯,適于入門,應(yīng)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之說。隨著選聽曲目的開闊,對老柴的音樂漸乏沖動,惟這個不到10分鐘的迷人樂章,常是我清醒時自甘湮沒的一片夢境。

  有一段美麗的文字,為這首樂曲添上了一筆霧里看花般的朦朧色彩:1869年夏,柴可夫斯基只身來到風(fēng)景宜人的烏克蘭鄉(xiāng)村妹妹家度假。靜謐的白晝,每當(dāng)他靜坐房中時,總聽見不遠(yuǎn)處有個泥瓦工獨自在哼唱一支烏克蘭民歌。那美麗的旋律使柴可夫斯基驚嘆不已,深深印入他腦中。他原想將這個主題寫成一段鋼琴二重奏。兩年后,當(dāng)他著手寫《D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時,這段旋律卻像輕柔的水波,止不住地悄然流瀉于筆端,化作了第二樂章的主題《如歌的行板》。

  盡管在弦樂四重奏里,柴可夫斯基也將這段優(yōu)美的旋律托付給大提琴這重要角色來詠唱,可當(dāng)?shù)谝淮温犚姸韲筇崆偌饮溗够莫氉郈D時,頓有一種錯位感,覺得原版的弦樂四重奏反更應(yīng)是改編曲。有些曲子,只能由一種特定的樂器來演奏,像圣桑的《天鵝》、舒曼的《夢幻曲》一般,天生就屬于大提琴,鋼琴奏來固然動聽,但骨子里已走了味。

  肖斯塔科維奇說:“柴可夫斯基在獲得慰藉的誘惑前讓了步,這是他懦弱的表現(xiàn)。”姑且不論此語準(zhǔn)確與否,但柴可夫斯基溫柔痛苦的個性以及他曲調(diào)的天賦,卻注定了其一生將與大提琴這最富詠唱性的樂器結(jié)下不解之緣。其實何止是《如歌的行板》,他作品中許多動人的旋律,一經(jīng)大提琴演奏,都極其感人。俄國的大提琴家,像卡爾?戴維多夫等細(xì)膩精湛的演奏技巧,更將柴氏的作品升華至一新的高度。藝術(shù)家對柴氏為大提琴所作的貢獻(xiàn)難以言表,已故的波蘭大提琴家韋茨波羅維奇,甚至冒著被傳染霍亂的危險,俯身向柴可夫斯基的遺體深深吻別。

  那支樸素的旋律,就像空碧悠悠的藍(lán)天下,彌漫在空氣里的一支恬淡的牧歌。大提琴緩緩低沉的吟唱,似剖露于自然下的靈魂,從深處發(fā)出的嘆息,美麗得讓人想掉眼淚,難怪托爾斯泰都被它惹哭了。

  是的,個性是音樂的靈魂。貝多芬式的命運搏擊固然英勇,然人之追求,卻也未必都得以勃勃高昂的進(jìn)取姿態(tài)來呈現(xiàn),這是聽柴可夫斯基音樂給我的啟示。

  點評:音樂,是所有藝術(shù)中最原始而又最抽象的東西,當(dāng)它是樂譜時,它只是一堆奇異的符號;當(dāng)它被演出時,它只是一些和語言遠(yuǎn)離了的、稍縱即逝的音響。

  有音樂的世界是一個溫馨的世界。但音樂究竟是被用來做什么的呢?——用來給我們一些安全感!心靈枯竭時,它可以潤澤心靈;情緒混亂時,它可以穩(wěn)定情緒;心中凄苦時,它可以安慰哀傷。

  愿人間充滿最美的音樂,更愿去享受音樂的都是美好的心靈。

  7 近體詩六首

  晨誦夜吟

  無 題 之 三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坐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

  賞析:李商隱的“無題詩”大多隱約、朦朧,表現(xiàn)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對李商隱“無題詩”的評析也眾說紛紜。比如這首“無題詩”,有人認(rèn)為是政治詩,也有人認(rèn)為是愛情詩。

  以此詩為例。詩的首句中“昨夜”二字連續(xù)出現(xiàn)兩次,提示詩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說明詩人的記憶刻骨銘心。“星辰”與“風(fēng)”、“畫樓”與“桂堂”,暗示了詩人所經(jīng)歷的幸福時光和生活情景。

  第二聯(lián)表現(xiàn)對愛情的體驗與理解。彩鳳比翼雙飛,是美滿愛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紋理貫通兩端,故又稱通犀。詩人以此比喻雙方情感的相通,展現(xiàn)心靈的感應(yīng)和情意的契合,雖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卻是息息相通的。這兩句詩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蘊,使后人賦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內(nèi)涵。

  第三聯(lián)中寫到的“送鉤”“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戲,類似猜謎。二句以極華麗的語言描述了熱烈歡快、酒暖燈紅的場面。

  然而,正當(dāng)詩人沉浸于對昨夜良辰美景的回憶時,遠(yuǎn)處傳來了陣陣鼓聲,天要亮了,詩人又該上朝了。“應(yīng)官”也就是應(yīng)付官差,包含著無可奈何、百無聊賴的心境!芭睢笔且环N很小很輕的草,隨風(fēng)四處飄轉(zhuǎn),所以,在古代詩歌中,常以它來比喻飄零的生活,李商隱在這里也通過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況。

  酬 樂 天 揚 州 初 逢 席 上 見 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賞析:唐寶歷二年(826),劉禹錫和白居易在揚州相逢。在飲宴中,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詩云:“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fēng)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會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對劉禹錫長期遭受貶謫深表同情,無限感慨。

  劉禹錫在酬答詩中,對白居易的友情表示了深深的理解和感謝。詩一開頭直接接白詩的尾聯(lián)回顧自己被貶二十三年的切膚之痛,又借王質(zhì)爛柯的歷史典故抒發(fā)自己對舊朋謝世、世事“蹉跎”的感慨。后四句更以昂揚的情緒、歡快的精神點明對友人贈詩的酬答,以意味深長的“長精神”三字自勉作結(jié)!俺林蹅(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從字面上看,是對贈詩“舉眼風(fēng)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的答語,表示了只要別人活得比自己好,自己不以榮辱得失為懷的豁達(dá)胸襟,從內(nèi)容看,是“病樹”“長精神”“沉舟”不沉淪的寫照;從表現(xiàn)手法看,則含蓄而形象,使全詩跌宕有致,意趣盎然;從思想境界看,則有面向未來,一切向前看的哲理的意義深涵。所以讀后,使人胸襟開闊,精神振奮。

  課前預(yù)習(xí)

  積土成山

  一、基礎(chǔ)字詞

  1識讀字音

  山居秋暝(mínɡ) 江渚(zhǔ)

  祠堂(cí) 開濟(jì)(jì)

  黃鸝(lí) 空好音(hǎo)

  空城(kōnɡ) 惘然(wǎnɡ)

  塞外(sài)

  2識別字形

  山居秋暝(瞑) 頻煩(繁)

  長(常)使英雄淚滿襟(巾) 惘(易將“罔”外部分誤為“門”)然

  3一詞多義

  二、文學(xué)文化常識

  1.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是盛唐時期著名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作家,由于音樂方面的卓越才能,被任命為大樂丞,最后死于尚書右丞相任上,世稱“王右丞”。早期因不滿時政而屢遭貶謫,半官半隱,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氣概豪邁,對于權(quán)貴專權(quán)、政治黑暗有所抨擊。但通觀一生的創(chuàng)作,最主要的是山水詩。后期于藍(lán)田別墅,拜佛念經(jīng),“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巴砟晡ê渺o,萬事不關(guān)心”(《酬張少府》),便是他這種悠閑生活情緒的寫照。他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藝術(shù)極見功力,體物精細(xì),狀寫傳神。其風(fēng)格清幽恬靜,樸素自然,詞秀調(diào)雅,別樹一幟。有“詩佛”之稱,與孟浩然同時而齊名,世稱“王孟”。蘇軾曾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作過中肯的評價。

  2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鞏縣(河南),曾居長安南,少陵以西,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曾做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后人稱之為“杜工部”。他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以畢生的精力從事創(chuàng)作,一生寫了一千四百多首詩歌。內(nèi)容十分豐富,或抨擊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度,巧取豪奪;或反映人民災(zāi)難深重,啼嘰號寒;或感時狀國,慨嘆今昔。甚至連一些寫景詠物題畫詩,也都蘊藉著詩人對國事的深沉憂思以及個人身世飄零的無限感喟。他的詩作大膽地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泛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顯示出唐代由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fēng)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描寫生動具體,因而被稱為“詩圣”,代表作有“三吏”(包括《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三別”(包括《新婚別》《重老別》《無家別》)等。

  3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現(xiàn)在河南洛陽)人,后因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永貞元年(805)年,參加王叔文等新集團(tuán),謀奪宦官兵權(quán),失敗后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夔州等刺史,他的政治諷刺詩及詠物詩,或托諷禽鳥,或寄情草木,表現(xiàn)了對權(quán)奸的諷刺、蔑視以及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斗爭精神。他的《竹枝詞》《楊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或記地方風(fēng)物,或?qū)懩信異矍,都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4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書,號玉谿生,原籍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出生于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yīng)試,至開成二年(837),由于令狐氏的推薦,得中進(jìn)士,因受牛(僧孺)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既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又能大膽開拓和創(chuàng)新,對后世的婉約詞及愛情題材的戲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他的詩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最有特色。他的詩擅長律詩、絕句,富有文采、想象豐富、構(gòu)思精密、工于比興、典雅精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但格調(diào)纏綿、凄涼、晦澀。他是晚唐著名的詩人。

  5陸游(1125—1220),字務(wù)觀,號放翁,趙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少年時期即深受家庭中愛國主義的熏陶,后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zhàn),充實軍備,一直受到統(tǒng)治集團(tuán)排擠和打擊。晚年仍心系邊關(guān),抗金報國矢志不渝,去世前的絕筆《示兒》還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一生創(chuàng)作詩詞近萬首,“言談收復(fù)者十之五六”。詩作《示兒》《書憤》《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很出名。詞作《釵頭風(fēng)》《訴衷情》等很有藝術(shù)特色。散文《過小孤山大孤山》影響較廣。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6與杜甫有關(guān)的名聯(lián)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來源:高考資源網(wǎng)高考資源網(wǎng)]

  (3)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4)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7古體詩與近體詩

  主要從音律角度劃分,近體詩在聲韻、字?jǐn)?shù)、對仗方面都有格律的規(guī)定,古體詩則比較靈活寬泛。從時間來看,近體詩開始形成于唐初,古體詩往往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詩歌,唐代及其以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8律詩和絕句

  主要是從句數(shù)區(qū)別,絕句四句,律詩共八句。絕句又叫“截句”,從律詩中截取四句而形成的一種詩體。絕句不要求一定對仗。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律詩有五言和七言之別,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四聯(lián)八句組成,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9我國古典詩歌最常見的情境

  平沙落雁 遠(yuǎn)浦歸航 山市晴嵐 江天暮雪

  洞庭秋月 蕭汀夜雨 古寺曉鐘 漁村落照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蘭、竹、菊

  問題導(dǎo)引

  1.《山居秋暝》表達(dá)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的藝術(shù)特色是什么?

  提示:這首詩表現(xiàn)了王維對清靜幽美的山居自然環(huán)境的傾心和留戀,透露出他對塵世喧囂、對官場污濁生活的厭惡和回避。

  在藝術(shù)上,一是寫景隨意揮灑,清新自然,毫無著力雕琢的地方,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境地。二是善于運用動靜相襯的手法,以動寫靜,如詩中的清泉、竹喧、蓮動,對靜景起著映襯作用,使靜景顯得富有生氣,做到幽而不冷,靜而不寂。三是善于運用色彩、明暗,構(gòu)圖,如明月、清泉一聯(lián)便構(gòu)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有明暗,有色彩;構(gòu)圖也很講究,凌空的明月與山石的清泉,高下映襯,中間襯以松林,使畫面虛實、疏密和諧搭配。因此,王維的這種寫景藝術(shù)極富繪畫性,達(dá)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

  2《蜀相》是怎樣借古人抒發(fā)自己懷抱的?

  提示: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六年后,即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到了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參觀后又寫了一首詩,這就是《詠懷古跡(其五)》。兩相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主要是借古人抒發(fā)自己的懷抱,它的核心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而后一首主要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功業(yè)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下面我們只說前一首。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抱負(fù),自比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又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懷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边@是寫詩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況,他一邊走一邊問路,終于看到了一片蒼松翠柏,有人告訴他武侯祠就在那里,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著寫入祠后所見:“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边@已經(jīng)包含著詩人的感嘆了,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時間已過了五百年,像諸葛亮那樣的人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由此自然轉(zhuǎn)到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yè)上:“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其實是從側(cè)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fù);下句則是諸葛亮一生功業(yè)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諸葛亮并沒有完成他的事業(yè),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他惋惜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地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千多年來,這一名句震撼著千千萬萬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了這兩句詩,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了人世。

  課堂互動

  1明明有“浣女”“漁舟”,為什么要說是“空山“呢?

  師:王維晚期“奉佛長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后世人稱之為“詩佛”,這個“空”字就有佛的似空非空的特點!翱铡睉(yīng)是全詩的詩眼。

  生:“空”帶有佛教“空”的意味,那么本詩是如何自然反映出來的呢?

  師:山高林密本不見人,一場秋雨后,山中更是一片空寂,加之夜幕降臨,月華如練,靜照松林,青松如蓋,竹林茂密,說是“空山”自有其理。泉水清澈,泠泠作響,漁歌唱晚,笑聲清脆,更襯托出山間的寧靜幽美。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山間月夜圖。

  2《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那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注意呢?

  師:從詩的具體內(nèi)容看,開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yuǎn)眺的壯闊圖景。時當(dāng)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其迢迢無極,所以說“高”;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囀不絕,所以說“哀”;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fēng)霜高潔,水落石出,所以說“白”。

  師:下面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說“風(fēng)急”“鳥飛回”?

  生: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fēng)大,所以說“急”。

  生:風(fēng)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

  師:說得好,三、四兩句寫遠(yuǎn)眺之景,從大處落筆,上句寫山景,承首句;下句寫江景,承次句。鑒賞家認(rèn)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得非常好,請問好在哪里?

  生:“落木”而以“無邊”來形容,則見其境界之闊大;“長江”而以“不盡”來形容,則見大江之無窮。

  師:是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極其蕭颯荒涼的景象中,又充滿著一種渾灝奔放的氣勢。兩句又多用雙聲疊字,讀來音調(diào)鏗鏘,充滿著聲韻之美。

  生:五、六兩句抒情,有人說這兩句寫了八種悲,請問真是如此嗎?

  師:是的,這種說法是宋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乙編卷十五)中說的,他說:“‘萬里’,地之遠(yuǎn)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

  這兩句寫出自己身多疾病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和秋景蕭瑟觸景生悲的愁苦心情!叭f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間方面說,即所謂“橫說”;“百年多病獨登臺”,是就時間方面說,即所謂“縱說”。

  總之,《登高》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而享譽古今,是實至名歸呀。

  3《錦瑟》的主旨,歷來是歧說紛紜,愛情說、悼亡說、自傷身世說、政治寓意說等等,請老師給我們談一談《錦瑟》這首詩。

  師:好,《錦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謎”,主旨紛繁,莫衷一是,其實我們閱讀本詩不必像閱讀杜甫的詩一樣,要求甚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有些詩是重于理解與分析,此詩卻重于感受,感受詩的意象,這一點有些像音樂,《錦瑟》就像一首優(yōu)美的音樂,聽后使人不覺忘情。

  首聯(lián)“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錦”正與“華年”相呼應(yīng),反映了詩人年邁的悲涼感受,表達(dá)自己對華年身世的傷感和華年時光的留戀!盁o端”二字,其既有怪怨之意,又給人以十分深幽的感受,該詩的氣氛也由此奠定下來。以下兩聯(lián)“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lán)田日暖玉生煙”,幾個神話故事和一連串的夢幻詞語把讀者帶入了一個縹緲的夢幻世界。傳奇的人物、美麗的蟲鳥、動人的故事,以及“夢”“迷”“托”“淚”“煙”等詞語的運用更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如夢如幻、光怪陸離的世界,使人不自覺地投入其中,禁不住癡了。正當(dāng)人們癡迷之時,接下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又點破了這個夢幻世界,使人如大夢初醒癡癡迷迷,甚是惘然。

  詩是痛苦之后的沉淀。在該詩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深切的苦痛,而當(dāng)這種苦痛用華麗的語言表達(dá)出來,便感受到透骨的悲涼。燦爛之極歸于平淡,痛苦之極歸于無奈。在這種無奈的痛苦中,許多人往往游戲人生,為詩作文采取戲謔的態(tài)度,李商隱卻沒有從其流,足見李對自己靈魂、心靈的守護(hù)的執(zhí)著,對于美好的東西是不愿輕褻的。正因如此,我們從李商隱的詩中總能隱約體驗到美的東西,盡管這種美的表現(xiàn)是朦朧的,甚至不乏苦澀的滋味。

  孤獨使人崇高,而痛苦又讓詩如此美麗。使人能有深切感受的美,往往是病態(tài)的,這種美更容易觸動人的靈魂,引起人們對美的憧憬、向往。

  課后鞏固

  梯級演練

  檢查我的基礎(chǔ)

相關(guān)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国产网页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久久播播影院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长视频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AV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