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二下語文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一 基礎積累(18分)
1 下列注音全都正確的是( )
A 澹 澹 (dàn) 長 嗟 (chà) 江 皋 (gāo) 鳥萃蘋中 (píng)
B 搗衣砧 (zhēn) 巖 扉 (fěi) 芙蓉浦 (bǔ) 流水潺湲 (chán)
C 霓 裳 (cháng) 淥 水(lù) 燎沉香 (liáo) 漁陽鼙鼓 (pí)
D 耆 舊 (qí) 神 嫗 (yú) 殷巖泉(yǐn) 玉盤珍饈 (xiū)
2 下列選項中,沒有錯別字的是( )
A 寂廖 惻隱 渡假村 淥水蕩漾B 喧鬧 船艄 阜盛 鞭辟入里
C 修葺 謬種 躑躅 虛無縹渺D 彌漫 鬼秘 兩頰 鐘鼓撰玉
3下列各項中,標點符號的使用合乎規范的一項是( )
A.我想養只鴿子,讓它生鴿蛋給小孩兒玩。可是目前嚴重的問題是,有沒有壁虎,假定有了,會不會偷鴿蛋?
B.紅絲帶——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標識象征著我們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關心,象征著我們對生命的熱愛,象征著我們要用“心”來參與預防艾滋病的工作。
C.上海電影譯制片廠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樂之聲》、《王子復仇記》等等,為什么令人百看不厭?這首先還是歸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D.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復興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
4下列各句中,劃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司機張師傅冒著生命危險解救乘客的事跡,一經新聞媒體報道,就被傳得滿城風雨,感動了無數市民。
B.近年來,在種種災害面前,各級政府防患未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力爭把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C.“生命的價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長度,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獲取……”院士的一番話入木三分,讓我們深受教育。
D.這些“環保老人”利用晨練的機會,將游客丟棄在景點的垃圾信手拈來,集中帶到山下,分類處理。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表明,人類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氣污染引起的,空氣中的細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推行有償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培養人們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袋,這無疑會對減少白色污染、凈化環境產生積極作用。
C.許多地方以較低的價格征用耕地蓋起高樓大廈,這給國家不但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也給老百姓造成極大的利益傷害。
D.在當今時代,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軟實力”硬不硬、強不強、大不大,與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強大與否直接關聯。
6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
A 堂吉訶德由于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駑骍難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當游俠,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后面。《堂吉訶德》
B 賈政長女惜春加封賢德妃,皇帝恩準省親。榮國府為了迎接這大典,修建極盡奢華的大觀園,又采辦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門的妙玉也進榮府。《紅樓夢》
C 在愚人節那一天。巴黎民眾抬著殘廢畸形的“愚人之王”,在圣母院前面的格萊夫廣場上歡呼游行。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帶著一只小羊跳舞賣藝,窮詩人甘果瓦被她的美貌和舞姿迷住了。《巴黎圣母院》
D 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高老太爺直接管著他們。覺新是長子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家》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9分)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境”是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上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康德曾經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
(摘編自葉朗《說意境》)
7.下列關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
B.所謂“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量上總是處于劣勢。
C.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涵解釋為“情景交融”,可見從近代開始人們就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了。
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則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道”。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對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B.西方古代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現世界上的具體物象,所以古希臘雕塑家認為把人體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身處一個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
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于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生一種對于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
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
D.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中國傳統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
三、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閱讀文,完成10—13題。
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數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于火,后聞其妻、子卒,一慟而止。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
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尸,因徙居華陰,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節度使劉遂凝數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節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屋壁,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與遨同時張薦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學游河朔,后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尸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薦明聞宮中奉時鼓,曰:“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賜號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終。
(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隱逸傳》)
10、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 . 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 字:書法
B 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 大:贊賞
C .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 餌:誘餌
D .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徒:門徒
11、下列各組中,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于:敏于文辭 以勇氣聞于諸侯
B 其:其妻不從 其孰能譏之乎
C 以:少以儒學游河朔 敢以煩執事
D 之:高祖善之 填然鼓之
1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遨年輕時好學能文,后來考進士卻落第了,又恰逢社會動蕩,于是隱居山林,當了道士。
B.鄭遨隱居山林,但經常有詩稿散落民間,人們對這些詩稿珍愛有加,甚至把它們謄寫在絲絹上,作為饋贈佳品。
C.張薦明與鄭遨同為當時著名的隱士,他曾喜好儒學,后來則一心崇奉道家學說,他認為道家學說對治國大有裨益。
D.鄭遨與道友李道殷、羅隱交情深厚,三人雖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潔之士。
13、翻譯文言閱讀中劃線的句子。(9分)
(1)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3分)
(2)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遨之節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3)
14 默寫題(10分)
(1) ------------------------------,渺滄海之一粟。 《赤壁賦》
(2)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定風波》
(3) ------------------------------,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4) 往者不可諫,---------------------------------。 《論語》
(5) 民之歸仁也,------------------------------------。《孟子》
(6) 裊裊兮秋風,------------------------------------。《湘夫人》
(7) 出師未捷身先死,------------------------------。《蜀相》
(8) ------------------------------,漁梁渡頭爭渡喧。《夜歸鹿門歌》
(9) 臥龍躍馬終黃土,------------------------------。《閣夜》
(10)------------------------------,芙蓉泣露香蘭笑。《李憑箜篌引》
四 詩歌鑒賞(10分)
清 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15 詩中一二兩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繪了清明怎樣的一幅景象?請簡要分析。(5分)
16 找出詩中兩句用典詩句。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20分)
雪野里的精靈
李存葆
東坡居士面對邈遠天昊,曾浩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我真正體會出這兩
句話的奧義,是在多次晉謁了一棵大巨樹之后。
那是莒縣城西定林寺中的銀杏樹。它蒼勁蔥郁,主枝周逸旁出,狀若碩大無朋的蓮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時,頓被一種強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懾,所征服,所溶解。它那騰游時空的氣魄,吐納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黃謝綠的頑強,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來,我又多次拜謁它,每每都會對蘇軾的話產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暫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滄海一粟。人類雖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這棵古樹前,仰望著無涯無際的時空,我們便會感到:在宇宙間,地球僅是一粒微塵,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過俄爾一瞬,稍縱即逝。
博大與渺小,久遠與短暫,都是相對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銀杏樹無疑是一支巍峨崢嶸的生命進行曲。后來我在雪野中兩次偶然所見,則又領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禮贊。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個暮冬,我到嶗山頂峰的駐軍觀察所采訪。大雪后的嶗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鑄。我與哨長扶石踏雪,拽枝騰挪,來到一向陽處的山坳。這時,我猛然發現,向陽的竹林邊,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這銀色的世界里,織出了一小片綠毯。
哨長在這綠毯邊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扒開雪層,并喚我過去觀看。當我走至巨石下,呈現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攢攢擠擠,比肩爭頭。這些小花僅比米粒兒稍大,白的、紫的、藍的、紅的、黃的,五顏六色,星星點點。看到如此眾多的小生命,堅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燦爛起來。我驚異地看著這些小生命,它們也仿佛睜著深情的眼睛凝望著我……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戀、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質。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們也會頑強地舉起美的萌芽,決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輕易降落。
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啟明星,正在呼喚著春蕊的艷麗,春樹的繁茂,春蠶的吐絲……
前年元宵節前夕,我應長白山林場友人之邀,曾到雪國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驀地,有幾點藍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閃動,一下躍入我的眼簾,燃亮了我的雙瞳。我趨前蹲下細瞧,竟是幾朵藍色的小花。這藍色的小生命,由纖纖的細莖挑著,那吹彈得破的花萼,顯得那樣稚嫩和孱弱。
這雪國中的藍色小生命,纖細里充溢著堅韌,孱弱里蘊藏著剛強,微小里含納著博大;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著星的璀璨,月的嫵媚,日的明麗。它們以小小的藍色火焰與巨大的寒流搏擊,它們以火熱的心律終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們是這漫漫雪國里生命的精靈!友人告訴我,這藍色的小花名叫“白頭翁”。
定林寺里的銀杏樹,嶗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還有這雪國中的“白頭翁”,都是造物主無與倫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觀……
人們慣常喜愛吟詠參天的大樹,喜愛聆聽它們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種境界,寂寞也是一種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與旗幟,寂寞則是春的預告和序曲。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對憧憬著春天卻不能轟轟烈烈、大紅大紫的眾多的小花小草,誰也沒有權利去有意或無意地踐踏它們……
17.文章把小花稱作“雪野里的精靈”,意在表現小花的哪些特點?(4分)
答:
18.請賞析“看到如此眾多的小生命,堅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燦爛起來”這句話。(4分)
答:
19.文章說“浩歌是一種境界,寂寞也是一種境界”。兩種“境界”分別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點?(6分)
答:
20.人類為什么會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作者認為人類怎樣做才是正確的?(6分)
答:
六、語言表達(15分)
2013年鳳凰衛視重磅推出全新社會觀察節目《社會正能量》,透過一個個感動人心的故事,見證人間大愛與真善美,并由各界學者、專家、名人發表意見或精辟見解,共同構建當代公共話語空間,堅守轉型期的社會倫理底線,尋找并傳遞推進社會前行的正能量。
作為一名當代的高中生,你將如何來看待“社會正能量”?請發表你的觀點。
要求:1 使用排比、比喻修辭;2觀點明確,語言流暢;3 不得少于200字。
七、 作 文(50分)
一只蝸牛,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開始它想東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頂,可一計算,要實現這個計劃,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只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后來它又想南下爬到長江邊上,看一看奔騰的江水,可一計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蝸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終死在了野草叢中。
根據以上所給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議論文。
參考答案
四、古代詩文鑒賞(10分)
15 (1)運用擬人、對比的修辭,描寫清明時兩種不同景色。(2分)(或答: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哀情,均可得分)
(2)清明時節,桃李含笑盛開,但野田荒墳卻是一片凄涼,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驚天動地,驚醒了蟄伏的龍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長得很柔嫩。(3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給分)
16 (1)“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2分)
(2)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詩人對賢愚混雜、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憤慨,表現出詩人一種無奈的超脫。(3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給分)
五、現代文閱讀(20分)
17、美麗/纖弱稚嫩/頑強不怕困難/充滿活力 (每點一分,共4分)
18、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小生命頑強的生命力。(2分)用鮮活生動的語言,寫出了“我”見到這些小生命時的驚喜與感動之情。(2分) (共4分)
19、浩歌的境界:宏大壯麗的生命形態,轟轟烈烈、激蕩人心。(2分)
寂寞的境界:纖小柔弱的生命形態,默默無聞、自強不息。(2分)
相同點: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觀,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2分) (共6分)
20、人類自以為比“朝菌”、“蟪蛄”偉大,于是嘲笑“朝菌”、“蟪蛄”渺小與卑微;(3分)然而,博大與渺小,久遠與短暫都是相對而言的,我們要公平地對待偉大的生命和弱小的生命。(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