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2月調研考試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銅鏡在青銅時代屬禮器,春秋戰國時代為貴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銅鏡,功能有限,如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鑒察形。漢代的銅鏡已經相當精巧,用途也更廣泛。尤其是漢代銅鏡背后的銘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的文化,成為了解漢代文化的一個窗口。
②銅鏡的銘文本是制鏡者表達對佩用銅鏡者的祝福、慶禱、期盼的文字,有的也反映了制鏡者與佩用者的特殊關系,從中可見制鏡者的內心愿望,使得銅鏡的使用價值增加了意義。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銅鏡制作的商業化,從前制鏡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變為適用眾多買者的套話式的吉語。但無論是制鏡或買鏡,送人或自用,銘文上的吉語無疑都反映了當時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念。就是說,銘文表達的這些價值觀念不僅僅是使用銅鏡的社會階層的價值觀念,因為有很多價值觀念是不同階層的人所共享的。換句話說,這些銘文中表達的價值觀主體,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部分,也不是最低俗的部分,而是屬于社會一般流行的、各階層都接受的觀念。這對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流行觀念,具有相當的價值。
③漢代銅鏡的銘文,包含多種文化元素,表現為多樣的形式。比如有的銘文就有東王公、西王母的神話記載,反映了這些神話在漢代生活中的影響。又如漢代銅鏡銘文多七言形式,對研究七言詩的出現有價值,故受到一些學者的重視;同時,這些銘文所表現的價值觀對了解漢代社會價值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④比如向往世俗幸福的內容在漢鏡銘文中十分突出。如“延壽萬年”等不僅反映了人們追求長壽的愿望,也應與漢代流行神仙觀念有關;“大樂貴富毋極”等主要反映了當時官僚階層對貴富的企盼。這些是漢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價值觀的體現,其中把快樂作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關注的。
⑤有更多的銘文是把對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倫理結合在一起表達的,體現出家庭倫理觀念是漢代人的深切關懷。如銘文中有大量表達“保二親”“宜子孫”“宜兄弟”的語句,這表示,在漢代人心目中,對幸福的追求,不是僅僅追求個人的幸福,而是關切家庭幸福,關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孫的幸福。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相思鏡銘文,如“長相思,毋相忘”這一類情感相思銘文在漢鏡中甚多,多屬夫婦、男女之間真摯情感的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離別情況之多。
⑥還有表達道德追求和家國情懷的銘文,如“可以取誠”是個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視父如帝,視母如王,愛其弟,敬其兄,忠信以為高”是家庭和社會倫理觀念。這些都說明銅鏡銘文也有道德警誡的功能,雖然這類銘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對漢代社會的深入影響。
(選自《漢鏡銘文體現的價值觀》,有刪改;作者陳來,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的銅鏡功能有限,但不同時期的銅鏡也有著不同的作用,如比青銅器時代銅鏡是禮器,但到后來就成為“照鑒察形”的工具。
B、古代銅鏡的銘文指銅鏡上的文字,是制鏡者表達對佩用銅鏡的人的祝福、期盼等情感的文字,也有的表現了制鏡者與佩用者的特殊關系,增加銅鏡的使用價值的意義。
C、漢代銅鏡銘文是了解漢代文化的窗口,漢代銅鏡上的東王公、西王母的神話記載反映了漢代銅鏡銘文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元素。
D、漢代銅鏡上的銘文有表達道德追求和家國情懷的內容,涉及個人立身的道德、家庭和社會倫理觀念,反映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銅鏡上的銘文本是制鏡者表達的一些吉祥話,無論是代表制鏡者特殊愿望的銘文還是銅鏡制作商業化后的銅鏡銘文都反映了當時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念。
B、漢代銅鏡銘文中既有神話記載,也有人們對世俗幸福的追求、對道德的追求等,這使漢代銅鏡銘文成為了解漢代社會流行觀念的窗口。
C、漢代銅鏡的銘文體現了漢代人的價值觀,對我們了解漢代社會的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是研究漢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D、漢代銅鏡的銘文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比較突出的內容是對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集中體現在對長壽、官爵和長樂等方面的追求上。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戰國時代的銅鏡是用來佩戴和享用的,到了漢代銅鏡的功能變得更廣泛,能夠反映制鏡者與佩用者關系的特殊性。
B、銅鏡銘文表達的價值觀念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而是屬于社會一般流行的、各階層都能夠接受的觀念,因為很多價值觀念是不同階層的人所共享的。
C、漢代人的幸福觀有著個性特點,不僅關注個人的幸福,而且關心家庭幸福,關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孫的幸福等,這體現出漢代人對家庭倫理的深切關懷。
D、相思鏡上的銘文在漢代銅鏡銘文中占的比例很大,大多屬于夫婦、男女之間的真摯情感的表達,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離別情況之多。
二、古代詩文閱讀(52分)
(一)課內文言文部分(12分)
4、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被:受,遭受 B. 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 潦:積水
C.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D.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輦:驅趕
5、下列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B. 吾之所好者道也 極登臨之勝,徙移久之而歸
C.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D.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
6、下列句子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組是( )(3分)
例句:良庖歲更刀,割也
A. 信造化之尤物也 B. 然今卒困于此
C. 秦人不暇自哀 D. 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7、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組是( )(3分)
A. 我國古代有王室祀祖的宗廟,士大夫祀祖的家廟,廟不單祭祖,也可敬神。《過小孤山大孤山》中的“廟祝”指的是寺廟中管香火的人。
B. “丁”可表示順序第四,也是天干第四位。它的意思還很多,如“人丁興旺”中“丁”指人口,“壯丁”中“丁”指成年男子,“丁憂”中“丁”是遭逢、碰到的意思等等。“庖丁解牛”中“丁”是廚師的名。
C.《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我們所學課文《項羽之死》和《鴻門宴》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D.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中文體,這種文體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題。(19分)
齊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舉應天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歷禮、兵二部主事。雷震謹身殿,太祖禱郊廟,擇歷官九年無過者陪祀,德與焉,賜名泰。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太祖嘗問邊將姓名,泰歷數無遺。又問諸圖籍,出袖中手冊以進,簡要詳密,大奇之。皇太孫素重泰。及即位,命與黃子澄同參國政。尋進尚書。時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先是,帝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擁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議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齊、岷五王相繼以罪廢。七月,燕王舉兵反,師名“靖難”。指泰、子澄為奸臣。事聞,泰請削燕屬籍,聲罪致討。或難之,泰曰:“明其為賊,敵乃可克。”遂定議伐燕,布告天下。時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帥師分道北伐,至真定為燕所敗。子澄薦曹國公李景隆代將,泰極言不可。子澄不聽,卒命景隆將。當是時,帝舉五十萬兵畀景隆,謂燕可旦夕滅。燕王顧大喜曰:“昔漢高止能將十萬,景隆何才,其眾適足為吾資也!”是冬,景隆果敗。帝有懼色,會燕王上書極詆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謝燕,而陰留之京師,仍參密議。景隆遺燕王書,言二人已竄,可息兵。燕王不聽。明年,盛庸捷東昌,帝告廟,命二人任職如故。及夾河之敗,復解二人官求罷兵,燕王曰:“此緩我也。”進益急。
始削藩議起,帝入泰、子澄言,謂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屢敗,意中悔,是以進退失據。迨燕兵日逼,復召泰還。未至,京師已不守,泰走外郡謀興復。時購泰急。泰墨白馬走,行稍遠,汗出墨脫。或曰:“此齊尚書馬也。”遂被執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從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時永、陽彥等謫戍。子甫六歲,免死給配,仕宗時赦還。
選自《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明其為賊,敵乃可克 克: 戰勝
B.景隆遺燕王書,言二人已竄 竄:逃竄
C.時購泰急 購:重金收買
D.泰從兄弟敬宗等皆坐死 坐:定罪、連坐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時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
B、時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
C、時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
D、時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齊泰做官多年都沒有過失,有一年,天雷震壞了謹身殿,太祖到寺廟祭祀禱告,讓他參與,并賜給他名字為齊泰。
B.建文帝素來器重齊泰,在未做皇帝時就看重他,后來即位,就讓齊泰與黃子澄共同參與國家政事,不久將他的官職提升為尚書。
C.齊泰很有見識,在燕王初造反時,就建議對天下昭示燕王叛賊的身份,因此受到燕王忌恨。燕王直指齊泰、黃子澄是奸臣,要求對他們懲辦。
D.齊泰是一個忠義之士,他被捕后,忠于建文帝,不屈而死,他的親人受他牽連被判死刑或被流放,兒子因為年幼,沒有被處死。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燕王顧大喜曰:“昔漢高止能將十萬,景隆何才,其眾適足為吾資也!”(5分)
(2)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項羽之死》)(5分)
(三)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完成12—13題。
春夕旅懷 崔涂①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 子規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 華發春唯滿鏡生。自是不歸歸便得, 五湖②煙景有誰爭?
注:①崔涂:唐代詩人,浙江人。公元888年舉進士,終生飄泊,久在湘、鄂等地做官,自稱是“孤獨異鄉人”,此詩是詩人旅居湘鄂的時候寫的。 ②五湖: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歸隱之處。這里詩人指他的家鄉浙江桐廬一代的大好山水。
12.頷聯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分析其中兩種。(5分)
13.全詩除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外,還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6分)
(四)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10分)
14.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阿房宮賦》中寫秦人對珍寶毫不愛惜,奢侈浪費無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阿房宮賦》中作者在向當朝統治者敲響警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詩句是:_____,_____。
(4)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體現新舊更替生活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求之不得,_________。《關雎》
(6)蒹葭萋萋,_________。《蒹葭》
三、科普文閱讀(15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17題(15分)。
閱讀地圖與理論模型
①工程師在設計汽車時會按比例制作汽車模型,這種實物模型可以直觀地呈現出汽車的構造,而且可以讓一些實驗更加便捷。舉辦一場宴會前,我們會思考應該邀請誰參加、需要準備哪些食物等,這時我們其實也構建了一個模型。這種模型與汽車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種實物,而是一種“理論”。科學家的工作與此相似,也是構建某種理論模型,只是這類模型的特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②地圖也是一種模型。地圖與理論模型的類比有助于我們了解理論模型的特點。我們先來做一個練習。請看一張某大學校園的局部地圖:
③這張地圖的右邊畫有一個箭頭。請問:箭頭指示的東西是什么?
④人們通常會回答:箭頭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說這答案不僅是錯的,而且根本不著邊,你會怎么想?你肯定會懷疑這是個把戲,沒錯,你的懷疑是正確的,但這個把戲的背后卻是最為核心的問題。
⑤正確的答案是,箭頭指示的是一個矩形圖框。這就是真正為箭頭所指的東西。人們會回答箭頭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為根據地圖和與之對應的實際環境,矩形圖框顯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圖框所表示的物體,而不是矩形圖框本身。
⑥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指出地圖與其所表示的對象不是一碼事。當然,這只是一個把戲,生活中沒有人會混淆地圖上的一個矩形圖框和現實中的一幢建筑。畢竟,你可以將一張街道地圖折起來放進你的口袋,卻不可能把一個街道折起來放進口袋。而理論模型與客觀對象間的差別卻容易被人忽略,這需要我們格外注意。
⑦我們都知道地圖和它所表示的對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間又存在著重要的聯系。那么,地圖是如何與一個特定空間發生聯系的呢?
⑧第一,地圖與它所表示的對象在結構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圖而言,結構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間上的。例如,地圖中的線條的空間關系,與地圖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間關系相對應。
⑨第二,我們擁有一套社會約定來繪制和閱讀地圖。沒有這些約定,地圖只是繪有不同線條的紙。這套約定十分淺顯,并為人們熟知,所以大多數人在看地圖時,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使用了這些約定。
⑩理論模型也離不開約定,只是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沒有幾個人知道用來解釋宇宙大爆炸這一理論模型的約定。人們需要了解更多的學科專業知識,才能“繪制”和“閱讀”理論模型。
⑪通過地圖與理論模型的類比,我們還發現了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有趣的問題:存在完美的地圖嗎?答案依賴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圖”。如果“完美的地圖”是指對一個地方的所有特征進行完整、精確表征的地圖,那么,這樣的地圖幾乎不可能存在。
⑫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著不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點,而且還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舊程度,甚至還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丟棄的自行車等等。所以,地圖不那么完美的一個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圖只是有選擇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間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舊程度等。另外,地圖表示出來的特征有多精確?例如,上海地圖能精確表示出東方明珠塔和虹橋機場之間的距離嗎?它精確到千米、米、厘米了嗎?顯然,沒有一張地圖能做到完全的精確。
⑬地圖的上述特點,理論模型也同樣具有。不妨說,理論模型就是科學家為了我們理解世界而繪制的“地圖”。
15. 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第①段中用汽車模型的例子是為了通過類比引出宴會模型。
B.第⑥段畫線部分使用夸張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絕無可能。
C.第⑫段寫到“植物”“ 自行車”,不屬于舉例子這一說明方法。
D.舉東方明珠塔和虹橋機場為例是因為他們間的距離不易精確測量。
E.全文以地圖作類比形象直觀地說明理論模型的特點。
16.作為說明文,本文的語言除嚴謹準確外還有其他特點,請舉例分析。(4分)
17.綜覽全文,概括理論模型的特點。(6分)
四、語言文字運用(14分)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分)
A.學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問題 ,是關系到祖國建設事業后繼有人的大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B.美國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強勢美元,但這到底只是嘴上說說還是要采取果斷措施,經濟學家對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 圍于垓下之時的四面楚歌,雖是敵人的奸計,但它終是唱得“將軍白發征夫淚”,只因為那是故土的呼喚在心頭踢踏的音韻。
D.高速磁浮列車運行時,與軌道完全不接觸,列車的懸浮、導向、驅動和制動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
19.下列劃線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是( ) (3分)
A.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考上了名牌大學。手捧錄取通知書,他游刃有余,意氣昂揚。
B.駕車到二三線城市的村落里看看,到處是空置的房地產,滿眼是賣房廣告。當年那片綠油油的田野,新鮮的空氣,早已切中肯綮。
C.作者在描述山川景物時,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信手拈來,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雅致,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引人入勝
D.老首長批評他說,你這種片面地看問題,目無全牛的辦事方式讓我感到失望。
20.按順序排列下面的語句,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語,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由補山亭登四百余階,即可達
②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
③寺內現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2米,可容1100升,頗為引人注目
④鐘聲來自半山上的慶云寺
⑤慶云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⑥古剎當年的盛況,于此可見一斑
A.④②①⑤③⑥ B、②①④③⑥⑤ C、⑤④②①③⑥ D、④⑤②③①⑥
21. 請從7個詞語或短語中挑選出4個,寫一段話。要求:語意完整,合乎情理,90字左右;請在你寫的這段話中,在所選用的詞語或短語下劃橫線。(5分)
孝道 傳統 精神 核心 規范 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
五、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一次,童話大王鄭淵潔到鄭州簽名售書,有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女孩對他說:“我長大后能不能去你身邊工作?”鄭淵潔隨口回答說:“可以啊!”因鄭淵潔自己不懂外語,曾出現跟外國出版商打交道上當受騙的事,于是就跟小女孩說:“我身邊還缺一個會說英語的,其他的人都有了。”不料,那小女孩很認真地說:“那你給我寫在書上吧!”于是,鄭淵潔就在她的書上寫下了“長大以后,學好英語到我這里來”。寫完以后,以為這件事就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漸漸淡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的是,那小女孩卻當了真。自拿到鄭淵潔的簽字之后,她學習成績大變,從班里排名靠后,慢慢成了全班第一。后來,她考上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同時,還學會了好幾門外語。畢業之后,當其它同學為找工作發愁時,她卻拿著當年鄭淵潔給她簽字的書,真的去找鄭淵潔。后來,她成為了鄭淵潔的私人助理。
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選好角度,明確立意,寫一篇議論文,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1、C (C項,答案區間在原文第①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由原文第③自然段可知,“東王公、西王母的神話記載”只是“漢代銅鏡銘文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元素”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只是“反映了這些神話在漢代生活中的影響”。)
2、D (D項,“集中體現在對長壽、官爵和長樂等方面的追求上”表述錯誤,答案區間在原文第④自然段,這里主要表現的是對“長壽、貴福、快樂”等方面的追求。)
3、A (A項,“能夠反映制鏡者與佩用者關系的特殊性”表述錯誤,由原文第②自然段可知,有的銅鏡的銘文“反映了制鏡者與陪用者的特殊關系”,而不是指所有“漢代銅鏡”。)
二、古代詩文閱讀(52分)
(一)課內文言文部分(12分)
4、D (輦:皇帝的車子,這里用作動詞)
5、C (C.于:介詞,用。 A.焉:語氣助詞,無實義,不譯;兼詞,相當于“于之”,可譯為“從這里”。 B.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音節助詞。 D.乃:副詞,只,僅僅;副詞,才)
6、A (例句為判斷句。A.判斷句,B.被動句,C.賓語前置句,D.狀語后置句)
7、C (黃帝時期)
(二)課外文言文,8—11小題。(19分)
8、B (竄:放逐、流放)
9、D
10、C (事件的順序顛倒。燕王直指齊泰、黃子澄是奸臣,要求對他們懲辦發生在前,齊泰建議對天下昭示燕王叛賊的身份發生在后。且強加因果)
11、(1) 燕王朱棣(知道之后)卻很高興地說:“昔日漢高祖那樣的英才也只能率領十萬兵馬,李景隆有什么才能,他的人馬正好足夠成為我的軍資。”(“止”“將”“適”“資”每處1分,句意通順1分)
(2)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惜(我)而奉我為王(讓我稱王),我有什么面目去見他們呢?縱然他們不說什么,我項籍難道在心中不感到有愧嗎?(“王”、“獨”每處1分,狀語后置1分,句意通順2分)
【參考譯文】
齊泰,溧水人,原名德。洪武十七年在應天進行鄉試獲得第一名。洪武十八年又中進士。后來任禮部、兵部的主事。皇宮三大殿的謹身殿不幸被雷擊中,明太祖去郊外的祖廟進行祭拜,選擇朝中為官九年并且沒有過錯的官員陪同祭祀,齊泰符合這些條件所以陪同明太祖前去祭祀,明太祖為他賜名泰。洪武二十八年,齊泰從兵部郎中被提拔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曾經問過邊境將領的姓名,齊泰一個不錯地說了出來。然后明太祖又詢問各種圖籍,齊泰拿出袖中的手冊給明太祖,簡要而詳細地說出了各種圖集,于是明太祖很重視他,并且皇太孫朱允炆也素來很重視他。建文帝繼位之后,命齊泰與黃子澄共同參與國政。很快齊泰就被晉封為兵部尚書。當時明太祖遺詔諸王都要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前去南京奔喪,各藩王所在的王國無論官吏還是平民都要聽朝廷的節制。諸王聽了之后都說齊泰在矯詔,離間皇族骨肉親情,都不高興。之前,建文帝為皇太孫之時,諸王大多都享受很多特權,個個手擁重兵,時間長了必為朝廷的心腹之患。于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與齊泰他們秘密謀劃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齊、岷五王相繼被削。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難”為名舉兵,指齊泰、黃子澄等人為奸臣。事情傳到朝廷之后,齊泰請求建文帝削去燕王的屬籍,宣布罪狀,并加討伐。有人詰問齊泰,齊泰說:“公開指出朱棣是亂臣賊子,才可以攻克他。”于是定下計來大舉伐燕,并且布告天下。當時明太祖時期的開國功臣還健在的人非常少,于是建文帝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領大軍北伐燕軍,不料到了真定就被燕軍所敗。于是黃子澄推薦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為大將軍,齊泰極力阻止,認為不可。黃子澄不聽,最終建文帝還是命李景隆為大將。
當時,建文帝派出五十萬軍隊交給李景隆指揮,李景隆信誓旦旦地說燕軍指日可滅。燕王朱棣(知道之后)卻很高興地說:“昔日漢高祖那樣的英才也只能率領十萬兵馬,李景隆有什么才能,他的人馬正好足夠成為我的軍資!”同年冬,李景隆果然被打敗。建文帝非常驚懼,適逢燕王朱棣上書詆毀齊泰、黃子澄。于是建文帝解除了齊泰的職務,但是背地里留他們在京師,仍參與密議。李景隆給燕王朱棣書信,說齊泰和黃子澄已經被罷免了,請求朱棣息兵。燕王朱棣不聽。建文二年,盛庸在東昌大捷,建文帝祭告祖廟,命齊泰和黃子澄二人任職如故。到了夾河之戰失敗之后,建文帝又解除了齊泰和黃子澄二人的官職請求燕王罷兵,燕王朱棣說:“這是建文帝的緩兵之計啊。”于是進攻更加激烈。
自從削藩的建議開始出現,建文帝聽從了齊泰、黃子澄的進言,說以天下制約燕王一隅之地非常容易。但是燕王起兵之后南軍屢屢失敗,建文帝非常后悔聽從了齊泰等人的削藩之議,因此導致進退為難。等到燕軍步步緊逼之后,建文帝又將齊泰召回京師。齊泰還沒有回到京師,就已經被燕軍攻破了,齊泰逃到了外郡圖謀興復建文帝的基業。當時燕軍非常急切地抓捕齊泰。齊泰將白馬涂成黑色出逃,走出很遠之后,白馬出汗導致墨色脫盡。燕軍士兵見了之后說:“這一定是齊泰的馬。”于是被擒拿到了皇宮。齊泰同黃子澄、方孝孺不屈被朱棣殺害。齊泰的堂兄弟齊敬宗等人都被連坐誅殺,他的叔父齊時永、齊陽彥等發配邊疆。齊泰的兒子僅僅六歲,免死發配,明世宗的時候才被赦免。
(三)古代詩歌閱讀(11分):12—13題。
12.①虛實結合:上句寫夢見自己回到萬里之外的家園,是虛寫;下句寫夢醒之后,發現自己依舊孤眠異鄉,是實寫。虛實相生,更加觸動思鄉之情。
②對比:夢中回鄉的片刻歡娛與醒來子規啼喚的悲涼構成對比,一樂一悲,突出表現了詩人愁苦的思鄉之情。
③用典:運用了莊周夢蝶和杜鵑啼血的典故,寫出了由思鄉入夢境,夢醒還思鄉,子規啼喚更讓人愁上加愁,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
④烘托、映襯:子規啼與三更月,一聲一色,相互烘托、映襯,構成一片清冷、凄涼、愁慘的氣氛,令人觸目傷懷,以景傳情,表達作者的思鄉之苦。
(答對一點給3分,兩點給5分)
13. ⑴春逝之傷:春水遠流,春花凋謝,詩人送春歸,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達作者的傷春情懷,感嘆春光易逝,歲月無情。
⑵遲暮之悲:三四聯既有對范蠡功成身退的羨慕,又有對自己“華發”“滿鏡”而功業無成、心有不甘的慨嘆。
⑶故園美好卻欲歸不得歸的矛盾:尾聯兩句是倒裝,從暗用范蠡典故來看有歸隱之意,可詩人卻“不歸”,反映其處于彷徨矛盾之中:欲為不能,欲隱不甘。
(能分析出其中兩種思想感情即可,每點3分)
(四)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10分)
14.(1)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2)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5)寤寐思服 (6)白露未晞
三、科普文閱讀(15分):15-17題(15分)。
15.C E (A引出宴會模型錯,是為了引出“理論模型”這個概念。B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卻不可能(像折一張地圖一樣)把一個街道折起來放進口袋。D不是因為不能精確測量二者間的距離,而是為了說明地圖不能做到完全的精確,具有不完整性。)
16.答案示例:本文語言還具有平易近人的特點(1分),如文中多次使用設問(1分),使用“我們”“你”等人稱代詞(1分),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1分)。(如回答平實、親切、口語化等特點,能進行正確的舉例分析亦可。)
17.答案示例:從文中看,理論模型的特點有:一、理論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對象,但兩者易于混淆;二、理論模型與其表示的對象之間具有結構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論模型需要一套基于專業知識的約定來構建和解釋;四、理論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體現在不完整、不精確兩方面。答對三點得4分,答對四點得6分。)
四、語言文字運用(14分)
18.C (A項中兩面與一面不搭配,應在“后繼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B項有歧義,“經濟學家對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義,“此”是指“只是嘴上說說”還是指“要采取果斷措施”,句意不明;D.句式雜糅,把“靠的”刪掉。)
19. C 信手拈來:信手:隨手;拈:用手指捏取東西。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地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么思考。
(A.游刃有余:現在用來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這里應用躊躇滿志。
B.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關鍵。肯綮:肯,骨間肉。綮,結合處。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現在指關鍵。 D.目無全牛:比喻技術嫻熟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20.A(提示:由循聲而入排定④②①,由追憶盛況排定⑤③⑥注意“于此可見一斑”中的“此”指代的內容)
2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其中孝道作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是中華傳統道德體系的核心理念與首要精神,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和處事最基本的規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