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 .A 原文是“越是……就越是會具有……
2. D 原文是:認為莫言的獲獎標志著中國、亞洲的文化和經濟地位在全球不斷上升。
3. C “都有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文中沒有這一表述。
4. B
聊:姑且
5. A 都是連詞,表目的關系; B、連詞,于是、就;副詞,才;C、動詞,擔任;介詞,被。D、連詞,
表承接關系;連詞,表轉折關系
6. B
錯在“親人去世”,應是“親人年邁”。
7. ①賢能的人生活在社會上,社會政治黑暗那么就隱退,政治清明就入世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開明
的社會,為什么像這樣使自己受苦了?”
②陶潛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勞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樣。自認為曾祖父是晉朝的宰相,自己
作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恥。
8.詩中描繪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壯麗景象。雨后黃昏時,積水在青草豐茂的路上自由向低洼處流淌,裊裊的
炊煙還盤旋在綠楊簇擁的村莊上,展示出一幅旖旎如江南風光又不失北國雄渾的壯麗圖景。
9.人們聽說邊疆無戰(zhàn)事之后,悠然欣賞三三兩兩的游騎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獵的景象。作者借描繪傍晚塞外
雨后的景象,告誡企圖侵犯邊疆的敵人,我軍嚴陣以待,守護邊疆,表達了詩人對草原的熱愛和對和平的
向往之情。
10. (1)舟遙遙以輕飏
聊乘化以歸盡
(2)響窮彭蠡之濱 聲斷衡陽之浦 (3)欲茍順私情 (4)
樂以忘憂
11. B(3 分)E(2 分)C(1 分)(A“他會親自到我們身旁來安慰我們”錯誤;C“《第九交響樂》所展示
的一樣”不太確切;D“這說明貝多芬徹底絕望了”錯誤。)
12. 引用傳主書信中的原話,直接展示傳主的精神,增強了感染力,也為作者的評述提供了依據;引用他
人的話,使文章對人物的評述更加全面客觀,真實可信,也能從側面塑造傳主的性格。二者與作者的評述
相結合,有助于讀者全面而深刻了解傳主的精神和影響,提升了傳記的閱讀價值。
13. 描寫貝多芬去世時天氣惡劣,象征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難,渲染沉痛悲傷的氛圍,抒發(fā)了人們的痛苦
之情;暗示不認識的人也對他無比崇敬,表現貝多芬的偉大及其影響力。
14. 贊同。他教會我們要承受苦難,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經歷和樂曲,教會那些受
苦而奮斗的人隱忍痛苦;要學會與命運抗爭,對苦難命運,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 也教會
人們不向苦難命運屈服,不息奮斗,要學會用痛苦換取歡樂。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換來了成功,而且他
用他的苦難鑄成歡樂來安慰人們,鼓勵人們,給人們勇氣和力量。所以在藝術上,貝多芬遠不僅是音樂家
中的第一人,而且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
15 .B “舍我其誰” 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于擔當,遇到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是
自視甚高,自認極重,與“傲氣”搭配。A.拍手稱快:拍著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感情色彩不
當。C. 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真正的事。“危”不是指危險,而是指正直. D. 率爾成章 率爾:
不經思索,隨意地。不假思索,下筆成文。形容寫文章粗疏草率,不認真。
16. C
A.結構混亂。“作用”后加逗號,然后加“這”。 B 項 句 式雜糅,主要原因是……;……造成
的。D 主客體倒置,在“廣大人民群眾”后加“來說”。
17. C:原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曾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兩個人生驛站,而他們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
是為了對有限人生的超越。兩者相互補充,一退一進,共同影響了中國文人的人格。如果在現實世界中積
極入世之路滯澀難通,他們就會轉入精神驛站,通過與自然為伍的精神張揚,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實現與天地精神共舞的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這就是“達則兼 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中國文人的人格
特點。(摘 自《中華審美通史•隋唐卷》,韓德信主編)
18. 還是
或者
熏沐
充分
基礎
解析 第一空應填“還是”,與前“無論”搭配,填“或是”也可;第二空應填“或者”,表選擇關系,而
“甚至”表遞進關系,與文意不符;第三空應填“熏沐”原指熏香沐浴,含有“熏陶的意思” “熏沐”
內涵較“熏陶” 豐富;第四空應填“充分”(多用于抽象事物);第五空應填“基礎”它是指事物發(fā)展的
根本或起點;“基本”指根本的、主要的,一般不能位于句末。
19. 參考示例:
幸福是有心情徘徊于秀麗南山,在靄靄的薄霧中,體悟“采菊東籬”的那份閑適。
幸福是滿臉風塵地從異地回到家,享受慈愛母親溫暖的嘮叨和她那噴香的飯菜。
幸福是有興趣徜徉茂密的松林,在皎潔的月光下,玩味“明月松間照”的那份愜意。
幸福是自己孤獨于城市喧囂中,聽到友人為自己點播了一曲最愛聽的歌曲。
譯文:
陶潛字淵明,是潯陽柴桑人,曾祖陶侃是晉朝的大司馬。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的情趣,知識淵博,善于
寫作文章,聰穎灑脫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當世人說是真實的記錄。
因為他親人年邁家里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沒幾天就辭職回家了。州里征召他為主簿,
不去就職,自己種田來養(yǎng)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問候他,瘦弱饑餓地躺在床上
有一段時間了。道濟對他說:“賢能的人生活在社會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隱退,政治清明就入世為官。
如今你生活在政治開明的社會,為什么像這樣使自己受苦了?”陶潛回答說:“我怎么敢奢望賢明的君王
呢?志向不達到。”道濟把粱肉贈送給他,陶潛揮手讓他拿走。
他又做鎮(zhèn)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說:“姑且想做個文官,把這作為補貼家用的資本,可以嗎?”
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為彭澤令。在縣里,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一直醉酒
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于是命令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年末,恰逢郡里派遣
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這些俸
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xiāng)下的小人做事啊!”過了幾天將印綬交還辭職,于是作了《歸去
來兮辭》。
義熙末年,征召為著作郎,不去就職。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認識他,但是卻不能叫他來(指叫陶潛來他府
上)。陶潛曾經去廬山,王弘命令陶潛的老熟人龐通之攜帶著酒肉,在他前往廬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請他。
陶潛的腳有疾病,他讓一個門生的兩個兒子用籃輿抬他,已經到達栗里這個地方,龐通之邀請他一起喝酒,
陶潛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潛坐在籃輿上,也不生氣。以前,顏延之在擔任劉柳后軍功曹這個
官職時,在尋陽,和陶潛交情很好。后來顏延之擔任始安郡,經過潯陽,便天天去陶潛家。每次前往,一定
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請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延之要走的時候,留下二萬錢給陶潛,
陶潛全部把錢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經九月九日沒有酒,走出宅邊菊叢中坐著,很久,滿手拿著菊
花。忽碰上王弘送酒來,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潛不通曉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張質樸的琴,沒有琴弦,
每喝酒恰到好處時,就撫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無論尊貴和卑微的人來拜訪他,有酒就設宴。陶潛如果
先喝醉,就告訴客人說:“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這樣。
陶潛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勞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樣。陶潛自己認為他的 曾祖一輩是晉朝
的宰輔等級的大官,自己作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恥。元嘉四年,朝廷將要征召他去當官時,恰逢他死了。
死時六十三歲了。世人都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