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二語文月考復(fù)習(xí)題

發(fā)布時間:2017-10-14  編輯:沈舒文 手機(jī)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9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

  真實是歷史劇的品格 毛佩琦

  國人大多都有一點歷史癖,所以,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有廣大的讀者和觀眾。在歷史題材的作品中,史占多少,劇占多少?哪些史實可以劇化,哪些史實不可以劇化?史與劇怎樣結(jié)合?等等。其中一些討論,與其說是認(rèn)識上的分歧,不如說是在實踐上操作的難題,分寸把握的難題。

  討論歷史劇,首先要區(qū)分古裝戲和歷史劇。古裝戲不等于歷史劇,古裝戲的古裝僅僅是一種假托,可能只是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人物事件均可虛構(gòu),劇中人可以穿著古裝演現(xiàn)代故事,甚至可以移植外國故事。僅僅以古代服裝為道具的戲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之內(nèi)。

  歷史劇則不然。歷史劇要求真實。真實是歷史劇的基本品格。

  那么,什么是歷史劇的歷史真實?我認(rèn)為,它應(yīng)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歷史事實的真實,大的歷史背景、主要人物、基本情節(jié)乃至服飾習(xí)俗等等細(xì)節(jié)都要符合真實的歷史。不能把虛假的、編造的故事當(dāng)做歷史,乃至不能把本不是歷史時代的建筑、器物、服飾、習(xí)俗作為那一時代的東西向觀眾展示。

  但是,僅僅有史實的真實就夠了嗎?顯然不行,歷史劇是對歷史形象的解讀,它通過藝術(shù)的手段告訴人們歷史是什么,同時也告訴人們?yōu)槭裁础J录那耙蚝蠊宋锏闹壹樯茞海械挠枰皂灀P,有的予以鞭撻,也就是說,作品要表達(dá)一種理念,而這種理念應(yīng)該是對歷史本質(zhì)正確的、準(zhǔn)確的把握。這就是我們對歷史劇要求的另一方面的真實,把握歷史本質(zhì)的真實。不允許對歷史迸行曲解,不允許顛倒是非黑白,乃至不能夠頌揚過侈,貶抑過度。

  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與其它形式的歷史讀物一樣,應(yīng)該具備認(rèn)知功能、益智功能,因此它不能說假歷史,不能把錯誤的歷史知識告訴讀者或觀眾;歷史劇同時還具有史鑒功能、教化功能。

  但是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畢竟是文藝作品,還應(yīng)該具有文藝作品的屬性,應(yīng)該可供觀賞。具有娛樂功能。歷史劇必須好看。不能簡單地說教,也不能羅列史事;不是歷史解說圖,也不是歷史情景的復(fù)原。它可以有適當(dāng)?shù)奶摌?gòu)和想象,可以移花接木,可以對歷史事實進(jìn)行提煉、使之更加集中更加深刻,其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與現(xiàn)實題材的文藝作品無異。歷史劇應(yīng)該比真實歷史更生動、更感人。歷史劇講述歷史 有歷史書不具備的優(yōu)勢。一方面,它可以把古人請出來。讓他們形象地現(xiàn)身說法;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把今人帶到古人的時代環(huán)境里去感悟,去潛移默化。歷史劇是不可以用歷史教科書或歷史書籍取代的。

  從長期的文藝實踐看,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還應(yīng)該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對歷史劇的教化、借鑒作用片面化、庸俗化。其結(jié)果導(dǎo)致說教,毫無藝術(shù)性可言。而最忌諱的,對歷史劇以至對社會傷害最大的,是在為政治現(xiàn)實服務(wù)的口號下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現(xiàn)實作簡單比對和影射。歷史被當(dāng)作特定的工具,史實必然要受到歪曲以削足適履;另一方面要避免或者堅決反對的就是對歷史的戲說。戲說歷史的作品,不顧基本史實,任意胡編濫造,其終極目的是娛樂,是票房。這種作品即使不禍亂人心,也會給觀眾傳達(dá)錯誤的知識信息。

  我概括歷史劇的寫作原則是:大事真實,細(xì)節(jié)精致,剪裁潤飾,不失本質(zhì)。

  (選自2013年12月23日《光明日報》,有刪節(jié))

  1、下列各項中有關(guān)“歷史劇的歷史真實”的表述,理解最準(zhǔn)確的一項是:( )

  A、歷史劇中所有的歷史背景、人物、情節(jié)乃至建筑、器物、服飾、習(xí)俗等都必須符合真實的歷史。

  B、作者認(rèn)為歷史劇的真實是由史實的真實與對歷史本質(zhì)正確的、準(zhǔn)確的把握構(gòu)成的,惟其如此,它的認(rèn)知功能、益智功能才得以彰顯。

  C、所謂歷史劇的歷史真實就是通過藝術(shù)的手段告訴人們歷史是什么,同時也告訴人們?yōu)槭裁础?/p>

  D、歷史劇的歷史真實是不許對歷史進(jìn)行曲解,不許顛倒是非,乃至褒貶過度。

  2、下列對歷史劇文藝作品屬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歷史劇應(yīng)該比真實的歷史更生動、更感人。

  B、歷史劇應(yīng)有觀賞價值和娛樂功能,它必須好看。

  C、歷史劇適當(dāng)?shù)奶摌?gòu)和想象,或“移花接木”,或提煉歷史史實,能夠讓歷史劇更加深刻。

  D、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原則與現(xiàn)實題材的文藝創(chuàng)作多少有點差異。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既能夠讓歷史人物形象地現(xiàn)身說法,又能夠帶觀眾到歷史時代環(huán)境里去潛移默化的歷史劇,就是好的歷史劇。

  B、對于歷史劇的許多討論,其實并不是認(rèn)識上的分歧,而是在實踐上操作的難題、分寸把握的難題。

  C、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簡單地與現(xiàn)實比對是對歷史劇乃至對社會的最大傷害。

  D、歷史劇在講述歷史方面比歷史教課書有更大的優(yōu)勢。

  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4分)

  (一)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丹霞記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東粵,聞仁化有丹霞之勝,遂泊五馬峰下,別買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一層至千萬層,箍圍不斷。疑嶺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紋耶?尤奇者,左窗相見,別矣,右窗又來;前艙相見,別矣,后艙又來。山追客耶,客戀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議。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見絕壁無蹊徑,惟山脅裂一縫如斜鋸開。人側(cè)身入,良久得路。攀鐵索升,別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級,天然高下,絕不滑履;無級處則鑿崖石而為之,細(xì)數(shù)得三百級。到闌天門最隘,僅容一客,上橫鐵板為啟閉,一夫持矛,鳥飛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闊,鑿崖作溝,引水僧廚,甚巧。有僧塔在懸崖下,崖張高冪吞覆之。其前群嶺環(huán)拱,如萬國侯伯執(zhí)玉帛來朝,間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鴟張蠻舞者。

  余宿靜觀樓。山千仞銜窗而立,壓人魂魄,夢亦覺重。山腹陷進(jìn)數(shù)丈,珠泉滴空,枕席間琮琤不斷。池多文魚在泳游。余置筆硯坐片時,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舊書,愈覺味得。立高處望自家來蹤,從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縱橫無窮,約百里而遙。倘用鄭康成虛空鳥道之說,拉直線行,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tài),文章非曲不為功也。第俯視太陡,不能無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問丹霞較羅浮何如,余曰:羅浮散漫,得一佳處不償勞,丹霞以遒警勝矣。又問:“無古碑何也?”曰:雁宕開自南宋,故無唐人題名;黃山開自前明,故無宋人題名;丹霞為國初所開,故并明碑無有。大抵禹跡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黃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證也。然即此以 觀,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經(jīng)義更無津涯。若因前賢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闌禁后人,不許再參一說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4、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橫皴,無直理——直理:豎直的紋理

  B、左窗相見,別矣,右窗又來——相見:看見它

  C、崖張高冪吞覆之——高冪:高高的幕布

  D、乃坐石磴而移足焉——石磴:即“石凳”

  5、下列句子中能夠體現(xiàn)丹霞山風(fēng)景“蛇蟠蚓屈,縱橫無窮”特點的一組是:( )(3分)

  ①山皆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

  ②前艙相見,別矣,后艙又來。

  ③人側(cè)身入,良久得路。攀鐵索升,別一天地。

  ④上橫鐵板為啟閉,一夫持矛,鳥飛不上。

  ⑤山腹陷進(jìn)數(shù)丈,珠泉滴空。

  ⑥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對文章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從去丹霞山路上寫起,描述水道縈回在群山之中的迷離景況,為寫丹霞山的奇險作為鋪墊。

  B、正式寫丹霞時,作者使用細(xì)筆,漸漸寫入,寫山路、關(guān)隘、寺廟、群山之景,又通過夢“亦覺重”加以深化,饒有情趣。

  C、文章第四段津津有味地寫從原路下山時的心情,并總結(jié)了景物特點。作為文人,作者以“理舊書”喻下山,又從游山聯(lián)想到寫文章,頗有理趣。

  D、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廣到讀書上,指出名山大川被發(fā)現(xiàn)有早有晚,埋沒的一定很多;知識無窮盡,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見,要勇于開拓。

  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⑴次日,循原路下,如理舊書,愈覺味得。

  ⑵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tài),文章非曲不為功也。

  ⑶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黃河之源, 元始探得,此其證也。

  (二)古代詩歌閱讀(10分)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8-9題。

  鹽角兒•亳社觀梅

  (宋)晁補之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

  占溪風(fēng),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8、請結(jié)合全詞內(nèi)容,說說作者筆下的梅花主要有哪些特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4分)

  9、“占溪風(fēng),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一句用到了哪些手法?試作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總角之宴, 。《詩經(jīng)•氓》

  ⑵ ,長路漫浩浩。(《古詩十九首》)

  ⑶ ,心念舊恩。(曹操《短歌行》)

  ⑷ ,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

  ⑸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離騷》)

  ⑹ ,而不知其所止。(蘇軾《赤壁賦》)

  三、文學(xué)類文本閱讀(共2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榕樹的美髯 秦牧

  如果你要我投票選舉幾種南方樹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將投給榕樹。

  木棉、石栗、椰樹、棕櫚、鳳凰樹、木麻黃……這些樹木,自然都洋溢著亞熱帶的情調(diào),并且各自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關(guān)系密切這一點來說,誰也比不上榕樹。一株株古老的、盤根錯節(jié)、椏杈上垂著一簇簇老人胡須似的“氣根”的榕樹,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圍,它們和那水波瀲滟的池塘,閃閃發(fā)光的曬谷場,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長著兩個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構(gòu)成了南方典型的農(nóng)村風(fēng)光。無論你到廣東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處可以看到榕樹,在廣州,中央公園里面,舊書店密集的文德路兩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廟門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隨處有它們的蹤跡。在巨大的榕樹的樹蔭下開大會、聽報告、學(xué)文化、乘涼、抽煙、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幾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過的一課了。

  有一些樹木,由于具有獨特的狀貌和性質(zhì),我們很容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把它們?nèi)烁窕K蓸涫谷讼肫鹬臼浚沤妒谷讼肫鹈廊耍拗袷谷讼肫痣[者,槐樹之類的大樹使人想起將軍。而這些老榕樹呢,它們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穩(wěn)重而又飽歷滄桑的老人。它們那一把把在和風(fēng)中安詳?shù)仫h拂的氣根,很使人想起小說里“美髯公”之類的人物諢號。別小看這種樹的“胡子”,它使榕樹成為地球上“樹木家族”中的巨無霸。動物中的大塊頭,是象和鯨;植物中的大塊頭又是誰呢?是槐樹、桉樹、栗樹、紅松之類么?對!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長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各以一株樹的母本連同它的一切附屬物的重量來計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樹能夠壓倒這種古怪的常綠喬木。榕樹那一把一把的氣根,一接觸到地面就又會變成一株株的樹干,母樹連同子樹,蔓衍不休,獨木可以成林。人們傳說一棵榕樹可以有十畝寬廣的樹蔭。這個估計,其實還可能是比較保守的。我看到一個材料,據(jù)說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個著名的榕樹獨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鉆入泥土的樹根,每一根都發(fā)展成為樹干,它的陰影面積竟超過了一公頃(十五畝)。廣東的新會縣有一個著名的“鳥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滿鷺鷥和鸛,晨昏時形成了百鳥繞林的美景。那一個江心洲渚中的小樹林,也是由一株榕樹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經(jīng)分不出哪一株樹是原來的母本了。

  古代南方有“榕不過吉”(贛南的吉安)的俗諺,這種長江流域的人們難得是一見的樹木,在南方卻隨處都有它們的蹤跡。榕樹的樹子(和無花果一樣,其實它的發(fā)育了的囊狀的花托)很小,只有一粒黃豆大小,淡紅帶紫。我們坐在榕樹底下乘涼,有時不知不覺,可以被撒個滿身。把玩著那些柔嫩的榕子,真禁不住贊美造物的神奇。誰想得到,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長起來,竟可以成為參天大樹,甚至形成一片小樹林呢!自然,榕樹最奇特的畢竟是它的根,氣根落地又成樹干,這就使得古老的榕樹形成了一個個的穹窿門,可以讓兒童穿來穿去地捉迷藏。它的地下的根也氣勢雄偉,往往在樹干的底座形成了一團(tuán)盤根錯節(jié)的突起物,假如是城市街道旁的榕樹,那拱起的樹根甚至能使水泥地面都為之迸裂。南方有些鄉(xiāng)村,在榕樹的基座灌上一層一兩尺厚的水泥,造成一個和樹身緊連在一起的平滑的圓臺,這就使得“榕樹下”更加成為一個納涼消夏的好去處了。榕樹軀干雄偉,綠葉參天,沒有強(qiáng)勁深遠(yuǎn)的根是難以支撐樹身的。因此,它的地下根又很能夠“縱深發(fā)展”,向四面八方蔓延,一直爬到極深和極遠(yuǎn)的地方。根深葉茂,這使得一株大榕樹的樹蔭,多么像一個露天的禮堂呀,怪不得幾百年前,就有人稱譽它們做“榕廈”了。

  有些植物,羞澀地把它們的莖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樹不僅讓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讓它們突現(xiàn)在地面;不僅突現(xiàn)在地面,還讓它的根懸掛在空中;甚至盤纏貼附在樹身上,使這些錯綜糾纏和變化萬千的樹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再沒有一種植物,把“根”的作用顯示于人類之前,像榕樹這樣的大膽和爽快的了。

  在名山勝地的懸崖峭壁上,我甚至看過一些榕樹,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夠成長。一粒榕樹種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頭隙里一點點兒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長起來了。它的根不能鉆進(jìn)堅硬的石頭,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長,在這種場合,這些根簡直像一條條鋼筋似的,它們發(fā)揮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點一滴的營養(yǎng),都兼收并蓄,輸送到樹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樹在泰然地成長,一點也用不著驚奇。這樣重視它的根的樹木,在適宜的氣候之中,還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長的呢!

  我從來沒有看過一株榕樹是自然枯死的。如果不是由于雷殛,不是由于斬伐,它似乎可以千年百代地活下去。正因為榕樹具有這樣神奇的生命力,在舊時代,一株老榕身上常常被人貼滿了祈福禳禍的紅紙,甚至在樹根處給人插上了香燭,有好些迷信的老婦還在向它們焚香膜拜。

  (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廣東澄海人,新加坡歸國華僑。)

  11、以下各項對文章的理解,最正確的兩項是( )( )(4分)(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

  A、文章開頭即寫到“如果你要我投票選舉幾種南方樹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將投給榕樹”,開門見山,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第三段選取植物中的槐樹、桉樹、栗樹、紅松等和動物中的象與鯨作反襯,突出了榕樹的“大”。

  C、這篇散文,作者在語言上平實沖淡,不疾不徐,仿佛述家常一般,突出地表現(xiàn)文章描述“智者”形象的這一特色。

  D、因為對根的重視,所以榕樹的生命力極其頑強(qiáng),只要把榕樹的種子播灑在土地上,在哪里它都能茁壯地成長。

  E、作為當(dāng)代最富盛名的散文家之一,秦牧的這篇《榕樹的美髯》,跨越古今,不分中外,娓娓道來,充分地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

  12、請賞析文中劃線句子。(6分)

  ⑴而這些老榕樹呢,它們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穩(wěn)重而又飽歷滄桑的老人。

  ⑵再沒有一種植物,把“根”的作用顯示于人類之前,像榕樹這樣的大膽和爽快的了。

  13、結(jié)合全文,簡要說明作者為何要把“第一票”投給榕樹。(6分)

  14、本文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對此你有什么啟發(fā)?請結(jié)合文章加以說明。(8分)

  第二卷 語言運用題

  四、語言文字運用(共23分)

  15、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詞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恪守kè 頹圮pǐ 熨帖yùn 揮斥方遒qiú

  B、青苔tái 弄堂lòng 賃屋lìn 長歌當(dāng)哭dànɡ

  C、詛咒zǔ 斂裾jū 蛩音qiónɡ 叱咤風(fēng)云chà

  D、猗郁yī 雋永jùn 攢射cuán 義憤填膺yīng

  16、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3分)

  A、綠洲 喋血 倍受壓榨 急不暇擇 B、頹廢 屠戮 卓有成效 隕身不恤

  C、窗扉 蜇伏 沒精打采 鐘南捷徑 D、幽僻 嬉游 魚翔淺底 淺嘗輒止

  1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zé)o城府,樸實無華,心靈如藍(lán)天一般透明,在今天這個功利浮躁的年代里,這種說真話、做真人的做人品質(zhì)實在是難能可貴。

  B、食品安全衛(wèi)生問題總是不僅僅是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問題,它與社會各領(lǐng)域有著千頭萬緒的聯(lián)系,因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C、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必須營造全民族的閱讀風(fēng)氣,而首當(dāng)其沖的是營造閱讀本民族文化經(jīng)典的氛圍。

  D、一場天災(zāi),讓一片秀美的山河變得分崩離析,我們都聽到了那里的悲泣,都看到了那里的淚水今天,我們同伸手,拂去災(zāi)區(qū)人民臉上的淚水,平慰災(zāi)區(qū)人民受創(chuàng)的心靈。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分)

  A、烏篷船轉(zhuǎn)了一個彎,前面出現(xiàn)了一個掛滿綠藤的石橋。抬眼望去,仿佛看到有馬車的鈴聲輕輕響過,車內(nèi)檀香氤氳,輕煙裊裊,徒增了一層古樸與神秘的色彩。

  B、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進(jìn)步,3D打印機(jī)成了“萬能制造機(jī)”,大到房子,小到微米級的產(chǎn)品,甚至茶杯、拉鏈、汽車模型等都能打印出來。

  C、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年輕人更喜歡能夠網(wǎng)絡(luò)點餐、手機(jī)支付的餐飲服務(wù),以麥當(dāng)勞為代表的傳統(tǒng)連鎖快餐服 務(wù)模式正在經(jīng)歷著痛苦的轉(zhuǎn)型。

  D、父親與徐先生在文藝思想上存在較大的分歧,但兩個人并未中斷友誼。父親一方面與徐先生積極溝通,另一方面,徐先生也非常關(guān)注父親的創(chuàng)作。

  19、下列有關(guān)文學(xué)常識和名著閱讀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最早的、最重要的一個源頭,漢代以后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其作品按音樂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

  B、巴金,原名李堯堂,字芾甘。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霧》、《雨》、《電》)。

  C、《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代蕭統(tǒng)《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選輯。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一個有機(jī)構(gòu)成的組詩。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

  D、雨果是19世紀(jì)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xué)家,法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主張自然中存在的一切,無論是丑的惡的還是美的崇高的,都可以成為藝術(shù)題材,并且提出了美丑對照的審美原則。

  20、閱讀下面這段文字,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楚人的三種精神。(不得摘錄原文短語)(4分)

  楚人立國之初,偏僻狹小,但他們不滿足于偏安一隅,通過“篳路藍(lán)縷,以啟山林”的艱辛歷程擴(kuò)大疆域,最終位列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楚人民族政策為“撫有蠻夷”“以屬華夏”,比當(dāng)時管子“戎狄豺狼,諸夏親昵”和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思想進(jìn)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長,并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楚人發(fā)明了“楚式鬲”(一種陶器),后來還吸取揚越和華夏的青銅冶煉技術(shù)精華,使自己的礦冶水平居于領(lǐng)先地位,并創(chuàng)立了介乎夷夏之間的楚制和楚俗。

  21、閱讀文段,仿照劃線句子,在橫線上填寫恰當(dāng)?shù)恼Z句。(不要求字?jǐn)?shù)完全相同)(4分)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那些感人的詩篇,是作者生命的傾訴,是作者情感的躍動。這樣的傾訴,這樣的躍動,王維將之投射于清新靜謐的空山森林中, , ,徐志摩將之熔化在柔美瀲滟的康河水波里。

  六、寫作(共60分,共1小題)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搞了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的網(wǎng)絡(luò)調(diào)查,在統(tǒng)計了數(shù)千名網(wǎng)友的意見之后,結(jié)果顯得有點黑色幽默:《紅樓夢》高居榜首,而榜單前10名中,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無一漏網(wǎng),而《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瓦爾登湖》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忠曹Q身其中。正應(yīng)了馬克•吐溫對經(jīng)典的定義:人人都希望讀過,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讀的東西。

  請根據(jù)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800字以上,不得抄襲、套作。

  宜昌市第一中學(xué)2015年春季學(xué)期

  高二3月月考

  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六大題,總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命題人:高皓 審題人:張敏

  ★祝考試順利★

  第一卷 閱讀題

  一、現(xiàn)代文閱 讀(共9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

  真實是歷史劇的品格 毛佩琦

  國人大多都有一點歷史癖,所以,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有廣大的讀者和觀眾。在歷史題材的作品中,史占多少,劇占多少?哪些史實可以劇化,哪些史實不可以劇化?史與劇怎樣結(jié)合?等等。其中一些討論,與其說是認(rèn)識上的分歧,不如說是在實踐上操作的難題,分寸把握的難題。

  討論歷史劇,首先要區(qū)分古裝戲和歷史劇。古裝戲不等于歷史劇,古裝戲的古裝僅僅是一種假托,可能只是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人物事件均可虛構(gòu),劇中人可以穿著古裝演現(xiàn)代故事,甚至可以移植外國故事。僅僅以古代服裝為道具的戲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之內(nèi)。

  歷史劇則不然。歷史劇要求真實。真實是歷史劇的基本品格。

  那么,什么是歷史劇的歷史真實?我認(rèn)為,它應(yīng)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歷史事實的真實,大的歷史背景、主要人物、基本情節(jié)乃至服飾習(xí)俗等等細(xì)節(jié)都要符合真實的歷史。不能把虛假的、編造的故事當(dāng)做歷史,乃至不能把本不是歷史時代的建筑、器物、服飾、習(xí)俗作為那一時代的東西向觀眾展示。

  但是,僅僅有史實的真實就夠了嗎?顯然不行,歷史劇是對歷史形象的解讀,它通過藝術(shù)的手段告訴人們歷史是什么,同時也告訴人們?yōu)槭裁础J录那耙蚝蠊宋锏闹壹樯茞海械挠枰皂灀P,有的予以鞭撻,也就是說,作品要表達(dá)一種理念,而這種理念應(yīng)該是對歷史本質(zhì)正確的、準(zhǔn)確的把握。這就是我們對歷史劇要求的另一方面的真實,把握歷史本質(zhì)的真實。不允許對歷史迸行曲解,不允許顛倒是非黑白,乃至不能夠頌揚過侈,貶抑過度。

  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與其它形式的歷史讀物一樣,應(yīng)該具備認(rèn)知功能、益智功能,因此它不能說假歷史,不能把錯誤的歷史知識告訴讀者或觀眾;歷史劇同時還具有史鑒功能、教化功能。

  但是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畢竟是文藝作品,還應(yīng)該具有文藝作品的屬性,應(yīng)該可供觀賞。具有娛樂功能。歷史劇必須好看。不能簡單地說教,也不能羅列史事;不是歷史解說圖,也不是歷史情景的復(fù)原。它可以有適當(dāng)?shù)奶摌?gòu)和想象,可以移花接木,可以對歷史事實進(jìn)行提煉、使之更加集中更加深刻,其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與現(xiàn)實題材的文藝作品無異。歷史劇應(yīng)該比真實歷史更生動、更感人。歷史劇講述歷史有歷史書不具備的優(yōu)勢。一方面,它可以把古人請出來。讓他們形象地現(xiàn)身說法;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把今人帶到古人的時代環(huán)境里去感悟,去潛移默化。歷史劇是不可以用歷史教科書或歷史書籍取代的。

  從長期的文藝實踐看,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還應(yīng)該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對歷史劇的教化、借鑒作用片面化、庸俗化。其結(jié)果導(dǎo)致說教,毫無藝術(shù)性可言。而最忌諱的,對歷史劇以至對社會傷害最大的,是在為政治現(xiàn)實服務(wù)的口號下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現(xiàn)實作簡單比對和影射。歷史被當(dāng)作特定的工具,史實必然要受到歪曲以削足適履 ;另一方面要避免或者堅決反對的就是對歷史的戲說。戲說歷史的作品,不顧基本史實,任意胡編濫造,其終極目的是娛樂,是票房。這種作品即使不禍亂人心,也會給觀眾傳達(dá)錯誤的知識信息。

  我概括歷史劇的寫作原則是:大事真實,細(xì)節(jié)精致,剪裁潤飾,不失本質(zhì)。

  (選自2013年12月23日《光明日報》,有刪節(jié))

  1、下列各項中有關(guān)“歷史劇的歷史真實”的表述,理解最準(zhǔn) 確的一項是:( )

  A、歷史劇中所有的歷史背景、人物、情節(jié)乃至建筑、器物、服飾、習(xí)俗等都必須符合真實的歷史。

  B、作者認(rèn)為歷史劇的真實是由史實的真實與對歷史本質(zhì)正確的、準(zhǔn)確的把握構(gòu)成的,惟其如此,它的認(rèn)知功能、益智功能才得以彰顯。

  C、所謂歷史劇的歷史真實就是通過藝術(shù)的手段告訴人們歷史是什么,同時也告訴人們?yōu)槭裁础?/p>

  D、歷史劇的歷史真實是不許對歷史進(jìn)行曲解,不許顛倒是非,乃至褒貶過度。

  答案:B(A 項中說“所有的歷史背景、人物、情節(jié)……”錯,原文為“大的歷史背景、主要人物、基本情節(jié)乃至服飾習(xí)俗等等細(xì)節(jié)都要符合真實的歷史”;C項只是談歷史劇所采用的藝術(shù)手段,而非談歷史劇的歷史真實;D項的表述也不全面)

  2、下列對歷史劇文藝作品屬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歷史劇應(yīng)該比真實的歷史更生動、更感人。

  B、歷史劇應(yīng)有觀賞價值和娛樂功能,它必須好看。

  C、歷史劇適當(dāng)?shù)奶摌?gòu)和想象,或“移花接木”,或提煉歷史史實,能夠讓歷史劇更加深刻。

  D、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原則與現(xiàn)實題材的文藝創(chuàng)作多少有點差異。

  答案:D(原文是“無異”,即應(yīng)該完全一樣)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既能夠讓歷史人物形象地現(xiàn)身說法,又能夠帶觀眾到歷史時代環(huán)境里去潛移默化的歷史劇,就是好的歷史劇。

  B、對于歷史劇的許多討論,其實并不是認(rèn)識上的分歧,而是在實踐上操作的難題、分寸把握的難題。

  C、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簡單地與現(xiàn)實比對是對歷史劇乃至對社會的最大傷害。

  D、歷史劇在講述歷史方面比歷史教課書有更大的優(yōu)勢。

  答案:C(A項是講歷史劇優(yōu)于歷史教科書的地方,但卻不是評判歷史劇好壞的標(biāo)準(zhǔn);B項由原文中說“其中一些討論,與其說是認(rèn)識上的分歧,不如說……”可知,文章并未否認(rèn)在有些問題上是有認(rèn)識分歧的,并非全“是實踐上操作的難題和分寸把握的難題”;D項由原文中說“歷史劇講述歷史有歷史書不具備的優(yōu)勢”可知,文章并沒有講歷史劇更優(yōu)于歷史教科書)

  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4分)

  (一)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丹霞記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東粵,聞仁化有丹霞之勝,遂泊五馬峰下,別買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一層至千萬層,箍圍不斷。疑嶺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紋耶?尤奇 者,左窗相見,別矣,右窗又來;前艙相見,別矣,后艙又來。山追客耶,客戀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議。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見絕壁無蹊徑,惟山脅裂一縫如斜鋸開。人側(cè)身入,良久得路。攀鐵索升,別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級,天然高下,絕不滑履;無級處則鑿崖石而為之,細(xì)數(shù)得三百級。到闌天門最隘,僅容一客,上橫鐵板為啟閉,一夫持矛,鳥飛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闊,鑿崖作溝,引水僧廚,甚巧。有僧塔在懸崖下,崖張高冪吞覆之。其前群嶺環(huán)拱,如萬國侯伯執(zhí)玉帛來朝,間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鴟張蠻舞者。

  余宿靜觀樓。山千仞銜窗而立,壓人魂魄,夢亦覺重。山腹陷進(jìn)數(shù)丈,珠泉滴空,枕席間琮琤不斷。池多文魚在泳游。余置筆硯坐片時,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舊書,愈覺味得。立高處望自家來蹤,從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縱橫無窮,約百里而遙。倘用鄭康成虛空鳥道之說,拉直線行,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tài),文章非曲不為功也。第俯視太陡,不能無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問丹霞較羅浮何如,余曰:羅浮散漫,得一佳處不償勞,丹霞以遒警勝矣。又問:“無古碑何也?”曰:雁宕開自南宋,故無唐人題名;黃山開自前明,故無宋人題名;丹霞為國初所開,故并明碑無有。大抵禹跡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黃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證也。然即此以觀,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經(jīng)義更無津涯。若因前賢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闌禁后人,不許再參一說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4、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橫皴,無直理——直理:豎直的紋理

  B、左窗相見,別矣,右窗又來——相見:看見它

  C、崖張高冪吞覆之——高冪:高高的幕布

  D、乃坐石磴而移足焉——石磴:即“石凳”

  答案:D (石磴:石頭階梯)

  5、下列句子中能夠體現(xiàn)丹霞山風(fēng)景“蛇蟠蚓屈,縱橫無窮”特點的一組是:( )(3分)

  ①山皆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

  ②前艙相見,別矣,后艙又來。

  ③人側(cè)身入,良久得路。攀鐵索升,別一天地。

  ④上橫鐵板為啟閉,一夫持矛,鳥飛不上。

  ⑤山腹陷進(jìn)數(shù)丈,珠泉滴空。

  ⑥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C (所謂“蛇蟠蚓屈,縱橫無窮”,是指山路水路蜿蜒曲折。①是描繪山形多橫的褶皺,沒有豎直的紋理的;④說明山路陡峭狹隘;⑤與路途完全無關(guān):所以排除這三句。②體現(xiàn)出水路蜿蜒反復(fù)的特點;③體現(xiàn)山路的蜿蜒曲折;⑥說明兩地直線距離之近,從而側(cè)面表現(xiàn)山路之曲。)

  6、下列對文章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從去丹霞山路上寫起,描述水道縈回在群山之中的迷離景況,為寫丹霞山的奇險作為鋪墊。

  B、正式寫丹霞時,作者使用細(xì)筆,漸漸寫入,寫山路、關(guān)隘、寺廟、群山之景,又通過夢“亦覺重”加以深化,饒有情趣。

  C、文章第四段津津有味地寫從原路下山時的心情,并總結(jié)了景物特點。作為文人,作者以“理舊書”喻下山,又從游山聯(lián)想到寫文章,頗有理趣。

  D、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廣到讀書上,指出名山大川被發(fā)現(xiàn)有早有晚,埋沒的一定很多;知識無窮盡,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見,要勇于開拓。

  答案:B (第二段沒有寫關(guān)隘。)

  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①次日,循原路下,如理舊書,愈覺味得。

  答案:第二天,我沿著原來的路下山,就像在溫習(xí)功課,更加覺得很有滋味。(“循”1分,“理”1分,“味得”1分)

  ②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tài),文章非曲不為功也。

  答案:這時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轉(zhuǎn)曲折的樣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轉(zhuǎn)就不是好文章。(“作態(tài)”1分、“非……不……”1分,“功”1分。)

  ③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黃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證也。

  答案:名山大川,還有混沌而沒有被開辟的,像黃河的源頭,到元代才被探訪到,這就是證明。(“辟”1分,“元”1分,“此其證也”各1分。)

  參考譯文:

  [1]東粵:即廣東。

  [2]五馬峰:在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

  [3]舛午:違背、抵觸。惝恍:模糊不清。這里是無法弄清楚的意思。

  [4]“崖張”句:謂山崖突出,像張開高高的帷幕覆蓋遮蔽了僧塔。

  [5]玉帛:瑞玉與縑帛。古時天子會諸侯,諸侯例獻(xiàn)玉帛為禮品。

  [6]豪牛丑犀:形容山嶺奇形怪狀。

  [7]犁靬:古代國家名。《漢書西域傳》說,大宛等國獻(xiàn)大鳥卵及犁靬國表演幻術(shù)的人。這里形容山形千變?nèi)f化。

  [8]鴟張:像鴟鳥般張開雙翼。鴟,鷹的一種。

  [9]琮琤:玉石碰擊聲。此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10]文魚:一種有斑紋的魚。又,鯉魚,金魚均又稱文魚。

  [11]鄭康成:漢鄭玄,字康成,高密人。著名經(jīng)學(xué)家,遍注五經(jīng)。虛空鳥道:即空間直線距離。

  [12]羅浮:為廣東名山,橫亙增城,博羅等縣。風(fēng)景秀麗,是道教第七洞天。

  [13]遒警:此指緊湊。

  [14]禹跡:大禹治水時,曾遍行九州,因稱禹所到處為禹跡。此句意為自大禹遍行天下以來已有四千馀年。

  [15]屯蒙:《易》二卦名,都是晦暗蒙昧之意。這里指尚處于原始未開發(fā)階段。

  [16]津涯:水的邊岸。此指盡頭,邊際。

  [17]矜矜然:自負(fù)。闌禁:阻隔、限止。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達(dá)廣東東部,聽說仁化縣有風(fēng)景優(yōu)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順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訪。山勢從平地上突起,有橫的褶皺的形象,沒有直的挺立的山峰,一層山峰來了之后,層層山峰也迎面而來,完全圍住沒有斷口。(我)懷疑嶺南離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說山峰的形狀也好像都成了螺紋嗎?特別讓人驚奇的是,左面的窗戶剛看見,剛離開,右面的窗戶又來了;前面的船舷看見它,剛離開,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山追著客人,還是客人留戀山呢?朦朧模糊,不能夠想象出來。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見丹霞山到處是絕壁,沒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側(cè)裂開了一條縫,就像被鋸子斜斜地鋸開一樣。人側(cè)著身子進(jìn)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著鐵索向上攀登,見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樹根作梯級,就像天然形成的臺階一般,腳下絕不會打滑;沒有樹根作梯級的地方就開鑿山崖做梯級,細(xì)數(shù)一下共有三百級臺階。到闌天門的山路最為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山路的盡處上面橫放著一塊鐵板作為進(jìn)出的門,若一人拿著長矛守衛(wèi),那么連一只鳥也飛不過去。山上的樓臺廟宇很堅固,又很寬敞,開鑿山崖形成溝渠,把泉水引到寺廟的廚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懸崖之下,懸崖像高高張開的布覆蓋著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環(huán)抱,就像是各國的諸侯拿著文書來朝見,夾雜的山嶺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鷂鷹張開兩翅或蠻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靜觀樓,山高千丈,緊挨著窗戶,似乎壓迫著人的魂魄,連夢中也覺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進(jìn)去好幾丈,泉水如珠子般懸空滴落,躺在床上終夜聽著泉水叮咚的聲音連綿不斷。山澗有很多身上有著美麗花紋的魚兒在游動。我放下筆靜坐一會兒,不知不覺已忘記了外面的世界,忘記了有家,也忘記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著原來的路下山,就像在溫習(xí)功課,更加覺得很有滋味。站在高處眺望自己上山的路,從江口到這里,山路就像龍蛇蚯蚓那樣彎彎曲曲,縱橫交錯無窮無盡,大約有一百里那么遠(yuǎn)。如果用鄭康成虛空鳥道的說法,拉成直線行走,那么從五馬峰到丹霞,一會兒就可到達(dá)。這時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轉(zhuǎn)曲折的樣子,正如文章, 如果不曲折宛轉(zhuǎn)就不是好文章。但從高處俯視山下,丹霞山確實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階上一級一級地挪下山。

  僧人問我,丹霞山與羅浮山比較怎么樣呢?我說:羅浮山的風(fēng)景分散,找到一處美景的快樂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勞,丹霞山憑著美景的集中而勝出了。僧人又問我:丹霞山上沒有古碑又怎么解釋呢?我說:雁蕩山從南宋開始開發(fā),所以沒有唐代文人的題跋;黃山從明代開始開發(fā),所以沒有宋代文人的題跋;丹霞山是從我們這個朝代初期才開發(fā)的,所以并沒有明代的碑刻。從大禹到現(xiàn)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還有混沌而沒有被開辟的,像黃河的源頭,到元代才被探訪到,這就是證明。然而從這點來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賢圣人們的學(xué)說是無限廣闊的。如果因為前代的學(xué)者們偶然對經(jīng)典作了一些解釋,就因此想小心謹(jǐn)慎地禁錮后來的學(xué)者,不讓他們再增加一點新的觀點,這真是淺薄而荒謬啊,大概不應(yīng)該這樣吧。

  文章簡評:

  乾隆四十九年暮春,袁枚到廣東去看望任肇慶知府的弟弟袁樹,專程去游覽了仁化的丹霞山,寫了這篇游記。

  文章從去丹霞山路上寫起,描述水道縈回在群山之中的迷離景況,為寫丹霞山的奇險作為鋪墊。正式寫丹霞時,使用細(xì)筆,漸漸寫入,先通過正面描述,又通過夢“亦覺重”加以深化,最后又津津有味地寫從原路下山時的心情,眼、耳及思想多方面的反射與全方位介紹的湊合,使丹霞山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袁枚的文章喜歡以議論作結(jié),這篇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廣到讀書上,指出名山大川被發(fā)現(xiàn)有早有晚,埋沒的一定很多;知識無窮盡,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見,為其所囿,要勇于開拓。這點,在今天仍然很有意義。由此,我們想到,任何事物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啟迪作用;就游覽山水來說,就應(yīng)該像袁枚一樣,善于品味大自然的啟示,從游中發(fā)現(xiàn)理與趣。

  丹霞即丹霞山,在今廣東省仁化縣。

  (二)古代詩歌閱讀(10分)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8-9題。

  鹽角兒•亳社觀梅

  (宋)晁補之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

  占溪風(fēng),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8、請結(jié)合全詞內(nèi)容,說說作者筆下的梅花主要有哪些特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4分)

  答案:特點:顏色雪白、香氣透骨。(每點1分,共2分)

  情感:在這首詠梅詞中,詞人寫的是梅花的非凡的神韻和高潔的品格,實際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人格的寫照,詞人在梅花的高潔的品格中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2分)

  9、“占溪風(fēng),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一句用到了哪些手法?試做賞析。(6分)

  答案:用到了擬人和反襯(或?qū)Ρ?手法。“占溪風(fēng),留溪月”一句說占盡了從小溪吹來的輕風(fēng),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梅花的魅力。“堪羞損、山桃如血”一句說梅花將紅如血的鮮艷山桃花羞怯慚愧得減損了幾分顏色,在反襯(對比)中突出了梅花的氣質(zhì)和神韻的超凡脫俗。(兩種手法各1分,分析各2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總角之宴, 。《詩經(jīng)•氓》

  ⑵ ,長路漫浩浩。(《古詩十九首》)

  ⑶ ,心念舊恩。(曹操《短歌行》)

  ⑷ ,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

  ⑸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離騷》)

  ⑹ ,而不知其所止。(蘇軾《赤壁賦》)

  答案:

  ⑴言笑晏晏 ⑵還顧望舊鄉(xiāng)

  ⑶契闊談讌 ⑷榆柳蔭后檐

  ⑸雖九死其猶未悔 ⑹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三、文學(xué)類文本閱讀(共2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榕樹的美髯 秦牧

  如果你要我投票選舉幾種南方樹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將投給榕樹。

  木棉、石栗、椰樹、棕櫚、鳳凰樹、木麻黃……這些樹木,自然都洋溢著亞熱帶的情調(diào),并且各自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關(guān)系密切這一點來說,誰也比不上榕樹。一株株古老的、盤根錯節(jié)、椏杈上垂著一簇簇老人胡須似的“氣根”的榕樹,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圍,它們和那水波瀲滟的池塘,閃閃發(fā)光的曬谷場,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長著兩個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構(gòu)成了南方典型的農(nóng)村風(fēng)光。無論你到廣東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處可以看到榕樹,在廣州,中央公園里面,舊書店密集的文德路兩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廟門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隨處有它們的蹤跡。在巨大的榕樹的樹蔭下開大會、聽報告、學(xué)文化、乘涼、抽煙、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幾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過的一課了。

  有一些樹木,由于具有獨特的狀貌和性質(zhì),我們很容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把它們?nèi)烁窕K蓸涫谷讼肫鹬臼浚沤妒谷讼肫鹈廊耍拗袷谷讼肫痣[者,槐樹之類的大樹使人想起將軍。而這些老榕樹呢,它們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穩(wěn)重而又飽歷滄桑的老人。它們那一把把在和風(fēng)中安詳?shù)仫h拂的氣根,很使人想起小說里“美髯公”之類的人物諢號。別小看這種樹的“胡子”,它使榕樹成為地球上“樹木家族”中的巨無霸。動物中的大塊頭,是象和鯨;植物中的大塊頭又是誰呢?是槐樹、桉樹、栗樹、紅松之類么?對!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長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各以一株樹的母本連同它的一切附屬物的重量來計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樹能夠壓倒這種古怪的常綠喬木。榕樹那一把一把的氣根,一接觸到地面就又會變成一株株的樹干,母樹連同子樹,蔓衍不休,獨木可以成林。人們傳說一棵榕樹可以有十畝寬廣的樹蔭。這個估計,其實還可能是比較保守的。我看到一個材料,據(jù)說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個著名的榕樹獨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鉆入泥土的樹根,每一根都發(fā)展成為樹干,它的陰影面積竟超過了一公頃(十五畝)。廣東的新會縣有一個著名的“鳥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滿鷺鷥和鸛,晨昏時形成了百鳥繞林的美景。那一個江心洲渚中的小樹林,也是由一株榕樹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經(jīng)分不出哪一株樹是原來的母本了。

  古代南方有“榕不過吉”(贛南的吉安)的俗諺,這種長江流域的人們難得是一見的樹木,在南方卻隨處都有它們的蹤跡。榕樹的樹子(和無花果一樣,其實它 的發(fā)育了的囊狀的花托)很小,只有一粒黃豆大小,淡紅帶紫。我們坐在榕樹底下乘涼,有時不知不覺,可以被撒個滿身。把玩著那些柔嫩的榕子,真禁不住贊美造物的神奇。誰想得到,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長起來,竟可以成為參天大樹,甚 至形成一片小樹林呢!自然,榕樹最奇特的畢竟是它的根,氣根落地又成樹干,這就使得古老的榕樹形成了一個個的穹窿門,可以讓兒童穿來穿去地捉迷藏。它的地下的根也氣勢雄偉,往往在樹干的底座形成了一團(tuán)盤根錯節(jié)的突起物,假如是城市街道旁的榕樹,那拱起的樹根甚至能使水泥地面都為之迸裂。南方有些鄉(xiāng)村,在榕樹的基座灌上一層一兩尺厚的水泥,造成一個和樹身緊連在一起的平滑的圓臺,這就使得“榕樹下”更加成為一個納涼消夏的好去處了。榕樹軀干雄偉,綠葉參天,沒有強(qiáng)勁深遠(yuǎn)的根是難以支撐樹身的。因此,它的地下根又很能夠“縱深發(fā)展”,向四面八方蔓延,一直爬到極深和極遠(yuǎn)的地方。根深葉茂,這使得一株大榕樹的樹蔭,多么像一個露天的禮堂呀,怪不得幾百年前,就有人稱譽它們做“榕廈”了。

  有些植物,羞澀地把它們的莖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樹不僅讓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讓它們突現(xiàn)在地面;不僅突現(xiàn)在地面,還讓它的根懸掛在空中;甚至盤纏貼附在樹身上,使這些錯綜糾纏和變化萬千的樹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再沒有一種植物,把“根”的作用顯示于人類之前,像榕樹這樣的大膽和爽快的了。

  在名山勝地的懸崖峭壁上,我甚至看過一些榕樹,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夠成長。一粒榕樹種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頭隙里一點點兒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長起來了。它的根不能鉆進(jìn)堅硬的石頭,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長,在這種場合,這些根簡直像一條條鋼筋似的,它們發(fā)揮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點一滴的營養(yǎng),都兼收并蓄,輸送到樹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樹在泰然地成長,一點也用不著驚奇。這樣重視它的根的樹木,在適宜的氣候之中,還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長的呢!

  我從來沒有看過一株榕樹是自然枯死的。如果不是由于雷殛,不是由于斬伐,它似乎可以千年百代地活下去。正因為榕樹具有這樣神奇的生命力,在舊時代,一株老榕身上常常被人貼滿了祈福禳禍的紅紙,甚至在樹根處給人插上了香燭,有好些迷信的老婦還在向它們焚香膜拜。

  (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廣東澄海人,新加坡歸國華僑。)

  11、以下各項對文章的理解,最正確的兩項是( )( )(4分)(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

  A、文章開頭即寫到“如果你要我投票選舉幾種南方樹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將投給榕樹”,開門見山,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第三段選取植物中的槐樹、桉樹、栗樹、紅松等和動物中的象與鯨作反襯,突出了榕樹的“大”。

  C、這篇散文,作者在語言上平實沖淡,不疾不徐,仿佛述家常一般,突出地表現(xiàn)文章描述“智者”形象的這一特色。

  D、因為對根的重視,所以榕樹的生命力極其頑強(qiáng),只要把榕樹的種子播灑在土地上,在哪里它都能茁壯地成長。

  E、作為當(dāng)代最富盛名的散文家之一,秦牧的這篇《榕樹的美髯》,跨越古今,不分中外,娓娓道來,充分地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

  答案:CE(A,沒有點明主旨,B,此處不是反襯,D,“在哪里”文中沒有根據(jù))

  12、請賞析文中劃線句子。(6分)

  ⑴再沒有一種植物,把‘根’的作用顯示于人類之前,像榕樹這樣的大膽和爽快的了。

  答案:運用擬人手法,給榕樹賦予靈性(1分)。不同于把根深埋地下的其他植物,榕樹的根不僅深埋地下,更長于地上、附于樹身,與眾不同,彰顯了勃勃生機(jī)(2分)。(聯(lián)系上下文)

  ⑵而這些老榕樹呢,它們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穩(wěn)重而又飽歷滄桑的老人。

  答案:運用比喻手法,將榕樹比作老人(1分)。既突出了榕樹氣根繁盛的特點,也強(qiáng)調(diào)了榕樹滄桑、智慧的一面(2分)。

  13、結(jié)合全文,簡要說明作者為何要把“第一票”投給榕樹。(6分)

  答案:①榕樹是南方分布最廣的樹,隨處可見。②小小種子卻能“獨木成林”,蘊含自然規(guī)律,充滿智慧。③生命力頑強(qiáng),只要一點泥土就能生長,且不會自然枯死。(一點2分)

  14、本文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對此你有什么啟發(fā),請結(jié)合文章加以說明。(8分)

  答案:作者借由對榕樹的“美髯”——根的描寫,表現(xiàn)了根之于榕樹的重要性,即使其擁有強(qiáng)大的生命力,能茁壯成長,(學(xué)生很可能只看到頑強(qiáng)生命力而忽視“根”這個源頭)從而抒發(fā)了對根的重視這一感慨。結(jié)合作者本人華僑的身份,(提醒學(xué)生看注釋)對根的重視體現(xiàn)了他對于故土的感情,也表達(dá)了人生需要重視基礎(chǔ)的感悟。啟發(fā)略(無論到哪里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或者“基礎(chǔ)的重要性”等。若談“生命力頑強(qiáng)”則只得一半分?jǐn)?shù))

  第二卷 語言運用題

  四、語言文字運用(共23分)

  15、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詞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恪守kè 頹圮pǐ 熨帖yùn 揮斥方遒qiú

  B、青苔tái 弄堂lòng 賃屋lìn 長歌當(dāng)哭dànɡ

  C、詛咒zǔ 斂裾jū 蛩音qiónɡ 叱咤風(fēng)云chà

  D、猗郁yī 雋永jùn 攢射cuán 義憤填膺yīng

  答案:B (A,熨yù;C,咤zhà D,雋juàn)

  16、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3分)

  A、綠洲 喋血 倍受壓榨 急不暇擇

  B、頹廢 屠戮 卓有成效 隕身不恤

  C、窗扉 蜇伏 沒精打采 鐘南捷徑

  D、幽僻 嬉游 魚翔淺底 淺嘗輒止

  C、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年輕人更喜歡能夠網(wǎng)絡(luò)點餐、手機(jī)支付的餐飲服務(wù),以麥當(dāng)勞為代表的傳統(tǒng)連鎖快餐服務(wù)模式正在經(jīng)歷著痛苦的轉(zhuǎn)型。

  D、父親與徐先生在文藝思想上存在較大的分歧,但兩個人并未中斷友誼。父親一方面與徐先生積極溝通,另一方面,徐先生也非常關(guān)注父親的創(chuàng)作。

  答案:C (A項“看到有……鈴聲”搭配不當(dāng);B項不合邏輯,“微米級的產(chǎn)品”比“茶杯、拉鏈、汽車模型等”更小;D項語序不當(dāng),“父親一方面”應(yīng)改為“一方面,父親……”)

  19、下列有關(guān)文學(xué)常識和名著閱讀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最早的、最重要的一個源頭,漢代以后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其作品按音樂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

  B、巴金,原名李堯堂,字芾甘。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霧》、《雨》、《電》)。

  C、《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代蕭統(tǒng)《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選輯。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一個有機(jī)構(gòu)成的組詩。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

  D、雨果是19世紀(jì)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xué)家,法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主張自然中存在的一切,無論是丑的惡的還是美的崇高的,都可以成為藝術(shù)題材,并且提出了美丑對照的審美原則。

  答案:B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0、閱讀下面這段文字,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楚人的三種精神。(不得摘錄原文短語)(4分)

  楚人立國之初,偏僻狹小,但他們不滿足于偏安一隅,通過“篳路藍(lán)縷,以啟山林”的艱辛歷程擴(kuò)大疆域,最終位列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楚人民族政策為“撫有蠻夷”“以屬華夏”,比當(dāng)時管子“戎狄豺狼,諸夏親昵”和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思想進(jìn)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長,并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楚人發(fā)明了“楚式鬲”(一種陶器),后來還吸取揚越和華夏的青銅冶煉技術(shù)精華,使自己的礦冶水平居于領(lǐng)先地位,并創(chuàng)立了介乎夷夏之間的楚制和楚俗。

  答案:開拓進(jìn)取(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技術(shù)創(chuàng)新)

  21、閱讀文段,仿照劃線句子,在橫線上填寫恰當(dāng)?shù)恼Z句。(不要求字?jǐn)?shù)完全相同)(4分)

  “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那些感人的詩篇,是作者生命的傾訴,是作者情感的躍動。這樣的傾訴,這樣的躍動,王維將之投射于清新靜謐的空山森林中, , 。徐志摩將之熔化在柔美瀲滟的康河水波里,

  答案示例:陶淵明將之寄托在恬靜優(yōu)美的遠(yuǎn)村深巷中,杜甫將之體現(xiàn)在洶涌磅礴的滾滾江水中,李清照將之沉浸在凄切冷清的梧桐細(xì)雨上。

  六、寫作(共60分,共1小題)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搞了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的網(wǎng)絡(luò)調(diào)查,在統(tǒng)計了數(shù)千名網(wǎng)友的意見之后,結(jié)果顯得有點黑色幽默:《紅樓夢》高居榜首,而榜單前10名中,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無一漏網(wǎng),而《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瓦爾登湖》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忠曹Q身其中。正應(yīng)了馬克•吐溫對經(jīng)典的定義:人人都希望讀過,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讀的東西。

  請根據(jù)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800字以上,不得抄襲、套作。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va丝袜 | 中文字幕一本高清在线 |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 最新AV网站在线看 | 亚洲欧美v人片在线观看 |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