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測試卷及答案】
一、積累與運用(28分)
l.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讀音無誤的一項是( )(3分)
A.衰草(shuāi) 誕生(dàn) 遺骸(hái)
B.農諺(yán)哺乳(bǔ) 潮汐(xī)
C.萌發(méng) 繁衍(yān) 褶皺(zhě)
D.蟾蜍(chú)頻率( píng) 劫難(jié)
2.下面句中無錯別字的一項是() (3分)
A.盡管各國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對這些害蟲嚴加防患,但很難保證沒有漏網之“蟲”。
B.馬路上急弛而過的汽車聲 ……人,開始了聲音的“過濾”。
C.從聲舌里,人學會了分辨,感受各種喜怒哀樂,也吸收了知識。
D.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妖亡了。
3.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3分)
A.風雪載途(滿,填滿) 鐺聲匿跡(隱藏)
B.充耳不聞(聽,聽到) 年年如是(這,這樣)
C.無動于衷(折衷,調竄) 足不出戶(門)
D.視而不見(看 ) 激動不已(止、止住)
4.依次填人下列空缺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英國自然雜志 一了愛丁堡羅斯棟研究所威爾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
②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 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③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 棕樹蛇繁衍的天敵。
A.宣告 支持 控制 B.公布 支持 扼制
C.宣告 支援 扼制 D.公布 支援 控制
5、下列關于說明順序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對于不同事物的說明,說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內容和說明順序要求不同;對于同一事物的說明,由于說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內容和說明的順序要求也可不同。
B、邏輯順序往往運用在闡釋事理的說明文中,它包括的內容很多。如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難到易、由繁到簡、由局部到整體、由具體到抽象,這些往往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C、說明文的順序一般包括邏輯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程序順序四種。
D、按照事物發展的先后次序說明就是采用時間順序說明。人物生平介紹、動植物生長過程、科學觀測記錄、生產流程說明、民族歷史陳述等等,都可采用時間順序說明。
6、商品的標價一般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并多用“元”作單位。請用這種方法寫出“肆佰柒拾壹元零陸分”標價。(3分)
7、修改下面的病句。(4分)
(1)目前,我國各方面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還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
(2)從大量的事實中告訴我們,環境災難是沒有國界的。
8、仿照例句,以我國古今的發明創造或杰出人物為對象,加上適當的修飾語寫三句連貫的話。(2分)
例句:我們有雄偉的萬里長城,有博大精美的故宮,有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
仿句:
9.填空。(4分)
(1)竺可楨,_______家,地理學家。他的《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_______學的。
(2)談家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里,介紹了“無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系”,這些現在統稱____________。
二、閱讀與探究(42分)
(一)(18分)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隨著時節推移的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溫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10.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鳥分別用了“傳語”、“暗示”、“唱歌”三個詞,作者這樣寫在修辭手法和內容上與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2分)
11. 根據所供材料,請你給物候學下個定義(所填不超過15字)。
物候學就是
的科學。(2分)
文中黑體字部分的句子分別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2分)
12.第2自然段對物候知識、物候學的介紹 。(2分)
13.第3自然段的內容是寫 _____(答案不超過12個字)。(2分)
14、第一自然段中所選的三個例子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至少說出兩個理由,多說一個加一分(2分)
15.請聯系你所觀察到的生活實際舉一個物候現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話表述),或舉出一個含有物候學道理的諺語。(2分)
16.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的生存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但近年不斷傳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開放,某種鳥改變了遷徙、棲息習性的消息,這都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學了《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聯系其它有關文章,你認為在維護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方面,我們應怎樣努力?(4分)
(二)(13分)
1979年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與此同時,除去鯽魚卵細胞的核,讓卵細胞留出空間做好接納囊胚細胞核的準備。一切準備就緒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鯽魚卵細胞內。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這種鯽魚并沒有經過雌、雄細胞的結合,僅僅是給卵細胞換了個囊胚細胞的核,實際上是由換核卵產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魚。
17.本段說明的對象是什么?(2分)
18.文段中使用了列數據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9.為什么叫這種魚為“克隆魚”? (2分)
20.簡述“克隆鯽魚”的過程。(3分)
21.舉例說明本段語言的準確性。(3分)
(三)
被妖魔化的沙塵暴(11分)
李栓科
①剛剛掠過我國及日本的沙塵暴,所到之處,飛沙走石、黃沙彌漫。一時間輿情沸騰。
②然而,人類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阻擋沙塵暴的發生。
③沙塵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幾千萬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濕潤的西南季風,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北地區形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和荒漠區,這一區域又正處在西風帶上。這些是沙塵暴形成的根本原因,與人類的活動無關。但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過度放牧、開墾種植和砍伐森林,使許多土地裸露,確實增加了沙塵暴的強度和頻次。
④沙塵暴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許多自然現象相互關聯、互為因果。假如我們消滅了沙塵暴及其源頭的沙漠干旱地區,也就消滅了地球上的多種自然生態,絕滅了適應干旱氣候的一切物種,并會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統的更加可怕的反饋和報復,甚至引發我們難以想象的災難。
⑤沙塵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見,但并非有害無利。
⑥首先,沙塵暴塑造了近百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正是黃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們的先民擇此生根繁衍。沙塵暴還使荒蕪死寂的諸多海島身披沃土,從夏威夷群島、日本列島到我國的廟島群島,無一不是沙塵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塵暴所遷移的沙塵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地區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塵暴向亞馬遜盆地輸入的沙塵量就有約1300萬噸,相當于該地區每年每公頃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塵暴能有效地緩
解酸雨。沙塵含有豐富的鈣等堿性陽離子,這些外來的和地面揚起的堿性沙塵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國北方地區工業很發達,但除了個別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發生,這與北方常有沙塵天氣有很大關系。沙塵暴還維系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循環與穩定。沙塵含有豐富的營養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營養物約40 010是由沙塵暴帶入的,促進了該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實上,處在什么自然帶上.就有什么樣的降水和溫度,就只能生長什么樣的植被,這是人類所不能改變的。
⑧我們見多了在草地植樹防風沙卻把草地變成沙地的人為災禍。干旱半干旱地區那點可憐的降水也許能夠滿足小草生長的需要,但當我們人為地植入大樹,那點水就遠遠不夠供樹木生長。于是樹木就憑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處吸奪水分,周邊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沒
有了為大樹儲備水分的綠草,大樹小樹也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最終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樹。
⑨沙塵暴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近代人類過度的放牧或農耕,以及自以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劇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刪改)
22.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濕潤的西南季風,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北地區形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和荒漠區。
B.如果人類消滅了沙塵暴及沙漠干旱地區,也就消滅了地球上的多種自然生態,絕滅了一切物種,甚至引發我們難以想象的災難。
C.沙塵含有豐富的營養物。沙塵暴帶人海洋中的營養物促進了該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塵暴之所以會被妖魔化,主要是因為人們只看到沙塵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3.第③自然段“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過度放牧、開墾種植和砍伐森林,使許多土地裸露”一句中,“過度”和“許多”能去掉嗎?請說明理由。(3分)
24.根據文意,談談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認識沙塵暴?(4分)
三、創新寫作(50 分)
25. 根據要求作文。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者”可貴,“行者”更可貴。“行者”,用行動詮釋生活的意義,用行動抒寫生命的美麗。魯迅以直面人生的吶喊喚起民眾的覺醒,“我”以滿腔的熱情幫助迪龍實現生命的蛻變,而面臨危機的美麗漢語需要我們用行動去拯救。
當我們抱怨環境臟亂時,我們為什么不俯下身去?當我們接受善意的微笑時,為什么不報以同樣的微笑?當我們自怨自艾時,為什么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行動,就在舉手之間。做一個“行者”,行動著,感悟著,收獲著……
請以“做一個‘行者’”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字(寫成詩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