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曲《折桂令·九日》譯文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曲《折桂令·九日》譯文,歡迎大家分享。
折桂令·九日
元代: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譯文
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憶翠袖殷勤勸酒,金杯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發,玉蝶愁飛明日黃花,回頭看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遠飛的寒鴉。
注釋
①九日: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中國人素有登高懷鄉習俗。
②對青山強整烏紗: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晉桓溫于九月九日在龍山宴客,風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為意。
③歸雁橫秋:南歸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橫排飛行。
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勸酒。化用宋晏幾道《鷓鴣天》詞句“彩袖殷勤捧玉鐘”意。翠袖:此處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錯落:各自舉起酒杯。金杯:黃金酒杯。錯落:參差相雜,一說酒器名。
⑥玉手琵琶:謂歌女彈奏琵琶助興。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作者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一下自己的官帽,看著大雁回歸,多年漂泊在外的詩人不禁觸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首句中“青山”二字即指代歸隱,面對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詩人聯想到自己奔波的一生,大雁尚有歸期,而自己卻多年客居他鄉。作者明著是寫天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實則表達的仍是對官場的厭倦和歸隱的愿望。這三句既寫景,又有情,情景交融,一個“橫”、一個“倦”字充分地表達了蕭瑟秋天詩人的倦息之情。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作者開始轉向回憶官場的生活,曾經有美人款款招待,鶯歌燕舞,賓主間頻頻舉杯,聽著那歌女彈奏美妙的樂曲。作者用三個對仗工整的短句,采用以點帶面的描寫手法,以小見大,看似是美好的回憶,實則這正是作者所厭倦的官場狂歡,他對此無半點留戀之情。“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詩人已至暮年,白發飄飄,恐怕也再無精力在官場中斡旋,該考慮一下自己的歸宿了。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詩人又轉而描寫眼前景,他向那遙遠的天際望去,只見一抹殘陽西下,幾只寒鴉在空中遠遠地飛去。“寒鴉”曾多次出現在張可久的曲子中,用來表達一種蕭瑟、落寞的情緒,此處再次塑造這樣一種情境,更添惆悵之意,而他自己的經歷正如眼前的情境一樣凄慘、悲涼。這幾句中,詩人再次將自己的經歷與景物融為一體。
此曲真實地表達了作者歸隱的決心,同時也可以看出他作出這種選擇的無奈與矛盾。整首曲子語言清秀明麗,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極具藝術表現力。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如“青山”“寒鴉”“夕陽”,實為寫景,但這景中均寄托著作者的惆悵之情。
【元曲《折桂令·九日》譯文】相關文章:
元曲《折桂令·客窗清明》譯文及注釋12-17
《折桂令·春情》元曲及賞析10-28
《折桂令·春情》元曲欣賞03-21
元曲《折桂令·春情》原文及翻譯03-26
折桂令·春情原文及譯文注釋03-21
《折桂令·寄遠》鑒賞及譯文注釋09-19
《折桂令·客窗清明》原文賞析03-25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全文09-23
《折桂令·客窗清明》翻譯及賞析09-23
古詩如夢令譯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