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賞析
王惲(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兼政治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
元代:王惲
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
入手風光莫流轉,共留連,畫船一笑春風面。
江山信美,終非吾土,問何日是歸年?
賞析
樂府詩中有《江南弄》、《采蓮曲》等,表現江南水鄉的特有風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紅》的曲牌,將樂府的這種風調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樂》的別名。
秋天是菱角蓮蓬的收獲季節,水鄉姑娘們蕩著蓮舟,來到湖塘之上,一邊勞作,一邊笑語喧嘩。這種景象本身就充溢著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將它放在“秋煙”也即清秋的晨霧中表現,作為隱隱約約的遠景,這種朦朧美令人心旌動蕩。詩人自己也蕩舟于湖上,風平波靜,水面如搖曳的一塊白絹。“波靜如橫練”,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軟”的質感,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煙”的朦朧與“橫練”的明晰形成一重對照,“人語”與“波靜”又形成一重對照,從而使短短的兩句景語中,蘊涵了豐富的詩情畫意。
“入手風光莫流轉”,語本杜甫《曲江》的詩句:“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流轉”即遷延變化之意。這是詩人面對湖上美景的感想,何況此時他的小船已經穿過了“秋煙”,同采菱的姑娘們打了照面。后者對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詩人銷魂。“共留連”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對“入手風光”感想的延續,又是作者相逢畫船的實情寫照。江南水鄉風物明媚,人情旖旎,詩人陶醉其間是可以想象的。
豈料結尾筆鋒陡然一轉,悲從中生。詩人借用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嘆:“問何日是歸年”。“何日是歸年”是杜甫《絕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見這種鄉愁在詩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從客方的美景中意識到“終非吾土”,從極度的快意中涌現出歸期杳渺的惆悵,就特別令人悲愴。這種大起大落的手筆,具有動魄驚心的效果。
《平湖樂》(即《小桃紅》)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詞綜》即將此曲收入為詞。由宋詞一路衍化而來的那部分曲,確曾存在亦詞亦曲、“詞以文(而)言,曲以聲(而)言”(劉熙載《藝概》)的一體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產生,主要還是緣于早期文人以詞筆為散曲的創作傾向。該篇末句“問”為襯字,可知作者是將它認同為曲的。
作者簡介
王惲(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朝學者、詩人兼政治家。
中統元年(1260年),王惲得到姚樞的推薦,被擢升為中書省詳定官。中統二年(1262年),被授予中書省左司都事。七月進入翰林院任事。不久受李璮、王文統案牽連而革職。至元五年(1268年),被起用為御史臺首位監察御史。之后歷官承直郎平陽路總管府判官、翰林待制、河南河北道按察使、行御史臺治書侍御史、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拒絕盧世榮的征召,以疾回歸鄉里。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受董文用舉薦,出任閩海道提刑按察使。次年請歸。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以老臣的身份受征召進京。隨后被授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通議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大德五年(1301年),致仕歸家。大德八年(1304年),病薨于汲縣,終年七十八歲,謚文定。
王惲是金、元之際著名的詩文大家和元世祖時期的重要文臣,在金末元初文壇上獨樹一幟,其詩文影響遍及整個元代。一生仕宦,是元世祖、裕宗和成宗三代諫臣。其詞清麗雅正,平易通達,風格接近蘇軾、辛棄疾。其書法遒婉。著有《秋澗先生全集》。
【《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賞析】相關文章:
采菱作文09-27
采菱作文范本09-27
采菱教案及聽課評語05-08
采紅菱作文(通用20篇)10-10
元曲《中呂·普天樂·秋懷》注釋及賞析06-07
《涉江采芙蓉》賞析10-26
《上山采蘼蕪》古詩賞析03-28
古詩《涉江采芙蓉》賞析03-28
踏平湖07-27
《秋興》唐詩賞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