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詩兩首問題學案之長城謠和一片槐樹葉
【課標要求】
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在語言運用、結構特點等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幾篇詩歌的思想內涵,從而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學習目標】
1.體會詩人對故鄉、祖國的眷戀之情。培養學生愛國的情操。
2.掌握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培養讀詩、寫詩的興趣。
【學習重點】
反復朗讀,把握兩首詩的中心思想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學習難點】理解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
【自主學習】
《長 城謠》
這是一首詠物抒懷、反觀歷史的抒情詩。主體意象是長城,但詩中也有對黃河的思戀;抒情主線是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但詩中也有對歷史的觀照和反思。
《一片槐樹葉》
這首詩寫于1954年,當時詩人已遠離大陸故土六年了,思鄉之情與日俱增。也許是一次偶然翻檢舊書,夾在書中的一片槐樹葉赫然跳入眼簾,由此觸動了詩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詩人的心靈顫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瀾,于是他借這一片槐樹葉盡情抒發了游子懷鄉之情。
1.給紅色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焚起( )敕勒( )
蟬翼( )沾著( )槐樹( )山巔( )
2、文學(文體)常識。
《長城謠》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詩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詩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內再版七次。
《一片槐樹葉》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東渡日本,回國后與戴望舒等創辦《__________》月刊。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臺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詩歌的倡導者。
【學生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探究】
一、閱讀《長城謠》完成以下題目:
1.理解“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筑”中的“無情”?
2.長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
3.詩人借夢境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戀,結尾卻又說“不眠”,該如何理解?
二、閱讀《一片槐樹葉》完成以下題目:
1.請寫出第一節詩中詩人的感情變化并簡單分析(不超過八十字)。
2.你認為“一冊古老的詩集”有什么深刻含義,請寫出你的理解。
3.最后一節為什么說“去享受一個……槐花香的季節”而不是“桃花香”或其他的花香呢?
4.(探究題)假如在“飄著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里,席慕蓉和紀弦在長城相遇,你認為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請根據你的知識設計一段對話。
5.請你寫古人思鄉的`完整詩句,至少兩句。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yān ài dūnjù fén chì
chányì zhān huái diān
2、席慕蓉 蒙古 穆倫席連勃 七里香 紀弦 路逾 新詩 覃子豪 鐘鼎文 現代
【參考答案】
(一)1.古老的長城飽經滄桑,是歷史的見證,人世的恩怨、成敗、榮辱在長城面前,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只是曇花一現,如白駒過隙,長城歷經風雨不為所動。
2.長城在詩人心中,不僅是客觀的物象和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民族苦難歷史和豐富民族遺產的象征,還是詩人寄托鄉愁鄉思的個性化對象。
3.詩人希望有夢,在夢里回故鄉,但是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鄉愁鄉思讓詩人難以成眠。
(二) 1、詩人剛見到槐樹葉,仿佛又回到故土,贊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現實,這種心情立刻變成了傷感,飄零在外,故國難回,傷心又無奈。
【解析】抓住欣喜——傷感的變化來回答。
2.“一冊古老的詩集”可能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義,也許指古老的中國文化,也許是指詩人對故國的眷戀之情和詩人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不變的追求。
【解析】不要想應該是什么答案,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寫,語句要通順,必要時可簡單解釋。
3這是為了與標題“一片槐樹葉”照應。寫桃花香或其他花香就不符合文意了。
4.席慕蓉:“紀兄,幸會幸會。前來享受‘飄著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了?”紀弦:“是啊!順便也來感受感受那曾經爭戰的歷史。您的《長城謠》我都背得很熟練了。”席慕蓉:“香港、澳門已經回歸了,讓我們一同來企盼祖國的統一吧!”
【解析】最好圍繞思鄉還鄉的意思來寫。
5.①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②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④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