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國真
我不知道
是否還在愛你
如果愛著
為什么會有那樣一次分離
我不知道
是否早已不再愛你
如果不愛
為什么記憶沒有隨著時光
流去
回想你的笑靨
我的心起伏難平
可恨一切
都已成為過去
只有婆娑的夜晚
一如從前那樣美麗
解讀:平心而論,汪國真能夠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風靡中國詩壇,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異數。他以淺顯、明朗的詩歌風格和平庸的語言組織技術,引得無數大學生如癡如醉的追捧。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現代詩良性發展之后的一次絕無僅有的尷尬。但如果我們從漢語現代詩發展的軌跡仔細檢索,我們就不難厘清那次詩歌繁華的全部真實。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汪國真橫空出世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正處于一個因經濟轉型而導致的文化失重的關口,在某種話語威嚴下,許多優秀的憂患詩人從詩歌表達線路上退場。剩下的詩人們又在喋喋不休進行詩歌表達方式和技術的論爭。這種本末倒置的論爭,如今仍然在小范圍內短兵相接。我始終認為,與工具主義的口舌之爭實屬浪費才華。
在表達失位和話語控制所導致的詩歌空曠里,汪國真閃亮登場。成就了一個令人迷惑的奇跡。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誰都可能成為英雄。他遭遇出人意料的歡迎熱度,令眾多詩人怏怏不樂。他們忘記了中國古老的成功事實所顯示的,任何成功,都必須遵守“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基本原則。
正如一些人所說,汪國真的詩歌缺乏令人震撼的深度。在八十年代的詩歌啟蒙運動以及海子的精神使徒似的寫作之后,汪國真的平和、簡潔,也許正是某種返璞歸真的精神呼吁結果。《懷想》的結構與現代歌詞相差無幾。在兩段類似的邏輯語法之后,再進行歸納似的說辭。這是他一貫使用的詩歌手法,簡單、明了,“像粉色的文化口紅一樣,涂抹在蒼白失血的精神之唇上,以滋潤營養不良的文化面顏。”(朱大可語)
“我不知道 /是否 還在愛你 ” 如果依然愛著,為什么會分離?語言輕快、明朗,呈現出一種慣性的流暢與平和。沒有跳躍,沒有變形,也沒有語義的分解。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就像一個人的喃喃自語,不需要閃爍其辭,躲在詞語的背后進行語焉不詳的夢囈。
愛情有各種各樣的結局,不能因為沒有終成眷屬而否定曾經的情感歷程。對于結局的變化,除了適應和懷念,似乎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每種結局都最大限度地修改人生的容貌,以顯示自身的軌跡。如果我們把時間尺度放大,就會在記憶的深處觸摸到一種痛楚。“我不知道 /是否 早已不再愛你”如果不愛 ,為什么時光消弭不去你在我心中的痕跡。
追憶似水年華!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但肯定是重要的內容。在人類的生活途徑中,兩情相悅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結合,是根植于生理土壤的精神升華。
《只要彼此愛過一次》是汪國真絕唱似的訴說。這次,他把習慣性的兩節回返似的主歌換成了四節。之后,依舊是提綱挈領似的總結。前面的展開是為后面的觀念肯首作鋪墊。這是符合大眾閱讀習慣的秘制果皮丹,他成功地運用這一手法,機智地破解了先鋒派詩人九曲回腸似的詭秘和家常話語嘮叨所產生的閱讀困惑。
繼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自從先鋒派詩人們一邊咀嚼北島、舒婷他們的剩菜殘羹,一邊叫嚷著“北島時代過去了”時,,中國現代詩進入了一個空前衰敗的時期。這種尷尬的局面的形成,有多種因素,但忽視讀者的審美介入,不得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朦朧詩的巨大陰影下,一批經過啟蒙的“后朦朧時代”的詩人們,數典忘祖地搶灘突圍,以擺脫朦朧詩的話語霸權。那是一個聒噪的歲月,數以萬計的“詩歌公社”匆忙地聚積于“現代派”的杏黃旗子下,在1986年的《深圳青年報》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現代詩狂歡。之后,這批各自回營的詩人和亞詩人們進入自己的犄角內不斷地自我復制,造就了現代詩寫作疑竇叢生的迷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