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現代詩的創作技巧

時間:2024-08-20 09:04:46 海潔 現代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現代詩的創作技巧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現代詩的創作技巧,希望有所幫助!

  現代詩歌也叫新詩,“新詩是指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以來的新體詩歌,它采用現代口語相接近的白話,并在形式、格律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創造”——《新詩鑒賞辭典》。本人認為,這種說法不夠科學全面,應該表述為:“新詩是指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以來的新體詩歌,它采用現代口頭語言或古典書面語言,表達現代人思想感情的在形式上有所創新的詩歌。”這樣,許多使用古典詩言表達現代人思想感情的且格式與古詩不同的詩歌,也可以稱之為新詩。

  新詩的最大特點是自由隨意,沒有固定章法,所以,新詩的創作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她不像古典詩歌有固定的格式寫法和較為深入淺出的詩評詩話可以參照,許多現代詩人留給我們的只有優秀作品,很少涉及詩歌創作本身;學院式的詩歌理論不少,玄秘深奧,甚至故弄玄虛,不太適合于民間詩人和一般詩寫者,加上詩歌普及教育不夠,這也就導致了當前詩壇魚龍混雜、詩風不正的局面。為此,有必要靜下心來對新詩進行一番探究和總結。本人從事詩歌創作多年,積累一定的創作與鑒賞經驗,想從實用的角度來談談新詩的創作,也算是拋磚引玉和促進交流。新詩創作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六個環節:

  一、感興。

  又叫作興、興起、興會等,賈島《二南密旨》說:“感物曰興,興者,情也。謂外感于物,內動于情,情不可遏,故曰興。”感興的基本意思是感物起興(或興起),也就是指人由感物而生成體驗。感興也是發端之意,是一首詩的寫作起因和產生動力,是激發起來的創作興趣。《興辭詩學片語》說感興有三個層面:

  一是日常感興,如觸景生情或觀讀后感,是日常表面的所見所聞;

  二是深層感興,如思想積累和靈感沖動,是更高精神上的所感所想;

  三是中間感興,介于二個層面之間的種種感興,如觸景生情加自由想象,是聯想引起的中間過渡地帶。

  例如,王之煥的《登鸛鵲樓》,因為登臨時的所見所聞,激發了詩人的創作興趣,寫出了千古名篇。沒有登臨感物就無法起興,或者說起興(情)成了無以寄托的抽象。一般來說,沒有感興是寫不出好詩的。

  二、立意。

  就是確立詩歌的主要意旨或意境,相當于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具體來說,就是詩人在一首詩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詩的內核部分,是“寫什么”的中心。如孟浩然《春曉》,寫的是鳥啼花落、春曉而不覺,主要意旨卻是浩然高隱超脫、一無拘系的詩意所在,一種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的意境就是這首詩的立意。而王之煥《登鸛鵲樓》是通過登樓遠眺,寫景議論,來表現詩人開闊的心胸,隱含時空無窮、追求無涯的人生哲理和雄渾高朗的意境,這個意境就是立意所在。再比如顧城的《一代人》,短短二行卻是意象詩的佼佼者,言少意多,語淺意遠,話止意長,象此意彼,極富穿透力和生命力,其立意就是表現一代人的命運和覺醒。在新詩創作中,立意要求正確和創新,不能泥古和板滯。立意可以為題材、構思和意象提供指向性選擇,否則就會很盲目的。

  三、構思。

  就是在立意基礎上去開拓思路、詩情提煉、角度選娶尋找境象、發揮想像、挖掘詩意和布局謀篇。主要依托生活經驗、科學知識、詩文常識、生理體味和心理感受。在布局謀篇方面古典詩歌有三個基本方法可以借鑒:

  一是借景抒情(含單純寫景或抒情),先寫景后抒情,如李白《靜夜思》,因月光而疑霜,因霜色而思寒,月冷霜寒之景不覺觸動了故鄉之思情。

  二是托物言志(包括單純詠物或言志),如于謙《石灰吟》,借寫石灰來表現詩人的人品人格和思想境界。

  三是敘事議論(包括單純敘述或議論),敘述一件事并對此發表觀點,如李清照《夏日絕句》是首詠史詩,不過本詩是先議論后寫事,借項羽不肯過江東自刎于烏江這一史事,概括了詩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人生準則,抒發了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此外,寫景、狀物、記事、敘述、議論、抒情等綜合運用也是古典詩歌常見的構思方法。在新詩中,“綜合運用法”也尤為常見,像戴望舒《雨巷》和徐志摩《再別康橋》。此外,“意象法”是十分常用的構思方法,“象為意用,意為象本”,詩貴有意象,脫離開“象”而直接寫“意”,則易抽象空泛;一味寫零亂瑣碎、毫無關聯的“象”,則因玩忽“意”而薄于價值。所謂意象法,就是由意而找象、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加以比較篩癬進而聯想成篇的構思方法,與下面所說的意象組合有些類似,但不完全相同。構思重在創新,要在感情、角度、布局、語言和手法進行創新。構思是寫詩的重點,好的構思等于一首詩完成一大半。詩尾與詩題也是構思不可忽視的地方。

  《詩歌形態美學》把詩分成內在本質結構和表層意象結構,這也是構思的好方法。內在本質結構就是情感結構,其物化形態有下列幾種:

  一、明線情感結構。

  二、暗線情感結構。

  三、雙線情感結構。

  四、反向情感結構。

  五、多—維向情感結構。

  表層意象結構就是意象結構本身,其物化形態有下列幾種:

  一、遞進式意象組合。

  二、并置式意象組合。

  三、對比式意象組合。

  四、輻射式和輻輳式意象組合。

  這些結構方式及其物化形態對詩的構思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說是比較高級的構思技法,由于篇幅關系,這里只列出目錄、不加以細化。該書還提出詩的音樂美、視覺美和審美信息量等概念。本人從藝術美學角度對此進行綜合,提出詩歌的六大主流詩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音樂美、繪畫美和滋味美,以及若干支流詩美,如朦朧美(含蓄)、自然美(樸實而自然)、文質美(內容與形式統一)、人格美(品德與境界)等,這些美學概念對構思是很有幫助的。

  《學詩指南》提出詩宜有“五義”即五個要素——境(象)、情、意、神、采。以意境(或哲理)為中心,兼顧五個要素,對構思也很有幫助。此外,網上有人提出詩歌的模式,如象征模式、橫斷模式、縱貫模式、升華模式、串珠模式、自白模式、象形模式、現代模式和會意模式,也很值得構思參考。

  四、表達。

  即詩歌的語言及表現方式,它是把構思的內容借助筆或電腦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分行分節形成初步的詩稿。表達主要是考慮怎么寫,采用什么體裁類型來寫。

  就新詩來說,內容上有抒情類、言志類和寫形類;體裁上有自由體、格律體和民歌體;角度上有直抒胸臆和寄托;長短上有微型詩(10行內)、短詩(30行內)和中長詩(30行以上);品種上有敘事詩、抒情詩、政治抒情詩、諷刺詩、史詩、散文詩等,風格上有象征派、意象派和現代派等;藝術手法(傾向)上有現實主義、超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語言風格有古典、書面和口語等;修辭上有比喻、象征、暗示、借代、通感等;處理上有變形、拼貼、借用、嬉皮、夸張、寓言、童話和怪誕等,流派上有中國流派和外國流派二大類無數個品種,排列上有半自由體(無定節有定行)、高低行、樓梯式、對稱體、圖案體和全自由體(無定節無定行無定頓)。

  如何表達是寫詩的關鍵,也是詩人們和初學者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表達是一種語言能力的突破,所以,語言關是一定要過好,要多學習多模仿多積累并形成自己的語言場,才能下筆如神,這是寫詩的必由之路。

  五、錘煉。

  這是借用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做法,即煉字、煉句和煉意。表達只是完成一個初稿,接下來就是在滿足立意主旨的前提下對詩稿進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并反復提煉詩意,使詩變得精煉。賈島《題李凝幽居》中“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就是煉字的例子,改“推”為“敲”,變無聲為有聲,更加生動活潑。黃庭堅《登南禪寺懷裴仲謀》中“歸燕略無三月事,高蟬正抱一枝鳴”。據說改了六次還不滿意,在第七次定稿時改為“殘蟬猶占一枝鳴”,這樣詩味就濃厚多了,這是煉句的例子。詩的精煉,只說煉字煉句是不夠的,“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可見煉意最重要,一般要注意連貫、層次、新穎、悠遠和意在言外等等。

  六、交流。

  一首詩完成之后到底好不好?這就要由讀者來評價,能夠引起多數人共鳴并獲取行家稱贊認可的詩,才能稱之為詩或者好詩。所以,沒有經過交流和發表的詩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詩。寫好的詩要拿出去發表交流,聽聽讀者和詩人們的意見,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如何改進?交流是完善作品和提高詩藝的捷徑之一,交流還可以取長補短、增長見識、博采眾長。我們不難發現,在同樣努力的情況下,經常交流的人進步相對比較快,閉門寫詩又缺少交流的人進步就比較慢。

  上述幾點是新詩創作的過程與步驟,可以歸納為“寫詩六步法”,這是較為系統的一種方法,比較適合于中級詩歌愛好者;優秀詩人,可能會使用三步法(構思、表達和交流)來完成創作;而天才詩人,可能會使用一步法(邊寫邊構思)或二步法(構思加表達)來完成作品。“詩來自生活、高于生活”,新詩的創作離不開生活實踐與人生經歷,想寫出好詩,就要多去生活中觀察實踐,多去模仿學習名篇佳作。

  現代詩的寫作技巧

  一、現代詩的定義

  現代詩要求詩人以飽和激情的想象創造出賦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不講究格律,詩的分段建行、每行的字數沒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詩意和語言的內在音樂動感取勝。

  二、現代詩的形式和要求

  詩是詩人靈魂的剖白,呈現著詩人的全部心靈感受、內心獨白。

  就其意識歸屬分析:有政治的、經濟的、倫理的、歷史的、哲學的、美學的、人生的……就其情緒狀態看:有愉悅的、哀傷的、昂奮的、低調的、愛的、憎的、憤怒的、恬適的、抑郁的……

  一首詩的最佳動情點在哪里?從藝術欣賞看:在你的認同里;以創作實踐論,在你的體驗里。就上面兩點,現代詩要求:①使用日常口語,務求準確,揚棄藻飾。②創造新的節奏。③要求絕對自由取材。④推陳意象、擯除含糊的泛論,把握具體的細節。⑤追求詩的堅定與清晰、放逐混淆與籠統。⑥詩的本質要求高度集中。

  三、感知

  先談談靈感。所謂靈感是詩人、藝術家創作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創作者在豐富的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時,由于某種事物的啟示,思想豁然開朗,捕捉住富有創造性的構思,伴之而來的是創造力和創作激情的爆發。詩人艾青認為:“靈感是詩人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無比協調、無比歡快的遇合,是詩人對事物的禁閉之門的開啟。靈感是詩的受孕。“可見詩的靈感的產生,雖然具有很大的偶爾性,但歸根結底是詩人、藝術家長期生活積累和藝術準備的結果。

  感知即直接、間接的生活感受與認識,是詩歌寫作活動的基礎,也是寫作過程的起點。沒有對生活的感知,絕不可能進入詩歌寫作過程和進行詩歌寫作活動。即如一個從未見過葡萄尤其是沒有吃過葡萄的人,絕不可能向人們道出葡萄的甜美或酸澀。嚴格地說,一切詩歌寫作,成敗得失的關鍵在對于生活感知的廣狹、深淺、新舊、精粗。作家趙樹理說:“有了生活,就有了主題和人物。”不過那有了生活的“有”就頗值得人們玩味與研究。說透了就是感知生活的廣博、深厚、新穎、精神。毫無疑問,感知生活,是詩歌寫作的第一道鐵門檻。是有志于寫作的人必須用心地去跨越的基礎。

  四、提煉

  提煉包含動筆之前的得意、凝意、立意的完整過程。它是繼感知之后接踵而來的第二步工作。盡管對于“提煉”這一術語,詩歌界尚無規范性的界定,但基本含義是明確的,它就是把來自直接、間接的生活的意,經過凝煉與加工,使之升華為詩的主旨。寫詩最要緊的是立意。立意貫穿在詩人對生活的體驗、思索以及命筆行文的全過程中,也反映詩人對生活的加工、改造的匠心與意趣。“意義高低決定詩的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所以許多詩人都熬費苦心地在“意”上下功夫;同時詩的意在詩行中的體現,應是隱蔽而寓于形象中,多運用暗示、曲筆、遠距離比喻、沒有規定性的象征手法。卞之琳的《斷章》是一首優美難懂的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由于詩中象征意義的正確定性和詩人主觀感覺的個體性,給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五、構思

  構思對于每一個詩人、每篇作品來說都絕對必要的,只是因其技巧的精粗,造成了作品的優劣,對此謝冕有一段話說得形象而在理,“超凡的構思可能造成華美的殿堂,平庸的構思只能產生千篇一律的火柴盒。這種“超凡”是指新穎、獨特和深刻,是一種艱苦而富有創造性的勞動。

  六、組合

  寫詩除了要認真遣詞用語,講究文辭外,還必須十分講究字與行、行與行之間的結合方式。

  詩是內視力特別強的一種藝術形式,要求詩人用高度藝術的語言,抒發他在某種境遇里對某些事物的所見、所感、所思,用詩來袒露自己的心靈,傳達自己的心靈信息,以表達對客觀事物的深刻感受。而感受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活動,是對審美客體的直接把握。所以,我們應該在詩歌寫作前,也就是說在詩還正在我們大腦里受孕前就要事先構思好寫這首詩應怎樣寫,包括主題的確定,生活素材的選擇、詩體形式的選取、章法層次的安排等。一般來說,構思是在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世界的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繼承傳統與藝術創新等一系列對立統一規律的不斷探索中,獲得進展與成功。詩的主旨是開門見山還是平中見奇,是引而不發還是先設靶子,是鳳冠豬肚還是一字經緯?

  拓展閱讀

  【序言與說明】

  除了,年少張狂之時,妄議菲薄之外,我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現下,自己的詩又寫到了十字路口。局限住了的,或者就是詩歌理論的有待提高。想一想實在不如寫一寫的緣由。諍友的促成,也是其主要的原因,在此感謝【綠荷聽雨】兄的倡議,且,也是為幾個,我的,初學詩或初賞詩的孩子。我用口語式的語言來寫。如果有引據,全憑記憶,不去翻書了。我陸續的來寫,每天一兩小段,自己加小標題。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我采用自己跟貼的方式,文字用彩色加重,以示區別。因此自己頂自己的帖子,尚望海涵,淺陋之處,尚望達者大家容讓。

  【詩的懂與不懂】

  幾次,總有人說,他她,看不懂詩。有回,實在忍不住了——我問,你能看懂《看圖識字》嗎?回答,說能看懂。我又問,那你后來,能看懂《故事會》嗎?回答,后來,能看懂了。 我說,你能看懂的詩上的字,卻為什么看不懂詩呢?不要試圖從詩中去尋找一個故事,要從詩中去尋找一種感覺。 不要試圖去看懂詩人說了些什么,要看看詩本身帶給了你引發了你激發了你什么。《看圖識字》到《故事會》是給你經驗的,也就是用你已經有的知識去詮釋給你什么。可是詩歌,往往不是,詩歌的欣賞的過程,是審美的過程,主體審美的過程甚至都不需要你去理解,理解錯了,也是對的,因為那是你的,不是詩本身或者詩人本身,詮釋甚至強加給你的。記得,你的。

  【詩歌的起源】

  動物進化的高級了些,都會發聲,人類也不例外。發聲多了復雜了系統了,就是語言。語言多了復雜了,需要記錄,就是文字。所以,語言是在文字之前很久很久的。 動物與人發聲的功能,最初主要還是為了吸引異性,或者高亢或者婉轉。后來形成的詩歌,其先一定是歌在前面,是最好聽的求偶的聲音,那也是最初的詩歌。因此,詩歌,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一定是在文字之前,甚至是在語言之前。 詩歌,大抵是在談情。詩歌,主要分為高亢和婉約兩派。

  【靈感】

  詩歌和詩歌之外的一切相比較,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詩歌需要靈感,要比詩歌之外的一切文學的文化的科學的——需要的靈感,要多的多。也就是說,詩歌更需要靈感,甚至主要是靠靈感。 人類有兩大本能,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食色性也”——通俗點說,即生存和繁衍。 后者的本能力量,是被人類的文明化過程不斷壓抑了的,人類為了生存必須犧牲,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可是被壓抑的這種能量,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利比多”的,依靠了三種方式來施展它的反作用力。一種是宣泄,抽煙喝酒打麻將罵街……一種是轉移,運動爬山賺錢收藏出風頭……一種是升華,其中包括寫詩。 詩歌的靈感,是壓抑的本能,在升華,依靠你的文字的技巧,在傾訴。

  【詩歌的語言】

  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二戰之后,現代主義的詩歌有許多流派。這對中國詩歌產生了幾乎是決定性的影響。加之,外國詩歌的翻譯,幾乎都是在中國白話文之后,所以,現代中國詩歌的語言,是混亂且難堪的。一個不認識字的農婦,一個作文寫的不好的學生,說起話來也會頭頭是道。這是一種語言。一個論文散文雜文寫的很好的人,不會寫甚至不會懂詩歌,因為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詩歌,與其說是使用著混亂的第三種語言,不如說是單獨使用著自己的一種語言,不如說是中國現代詩歌,還沒有形成獨特的自己的一種共通的成熟的語言。或者說,每一個寫詩的人,都只在使用自己的語言。

  【如何理解詩歌的語言】

  詩歌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的藝術形式。這和繪畫使用自己的線條透視構圖色彩的自己的語言一樣。 所以,不要認為自己會說話,認識字,學過好多年的語文課……就等于是懂得了詩歌的語言了。不敢入夢的來入詩——意思是,如果能用其他的語言方便的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不必用詩來表達。 白話詩口語詩自白詩,不等同與白話口語自白,那不過是詩歌語言的一種選擇方式而已,當然,有時候也是希望詩的語言能夠和其他的平常的語言之間能夠互通的原因。

  理解詩歌的語言其實也不深奧,先存心,這詩人是壓抑著了,現在在發泄,用的是詩歌的語言,是他自己獨特的語言,在說他的眼中的影象,是在說他自己的體會,是在傾訴——

  存心之后,是看看自己的心,那些聲音,那些文字,那些懂與不懂的意象,那些清晰和含混,給自己的內心,帶來了什么。如果帶來了,那就是詩歌語言的領會了。

  【詩歌的超前】

  一般的人看國際的頂級的時裝表演,往往感覺時裝也不怎么好看,模特也不怎么優秀——這其中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太超前了。超出了大眾的欣賞品味,超出了一般人的美學的認識。詩歌也是如此。盡管中國的白話詩,實際上等于是割裂了中國的詩歌傳承。盡管三十年前才開始的中國新一代的詩歌的新的發展,中間也幾乎是每十年就走一次彎路。但是即使是這樣,詩歌也遠遠的和詩歌的欣賞者越來越遠。詩歌,在中國,幾乎是從來就是小眾的,不是大眾的。中國詩歌史上,無論是柳永還是范成大,也沒有把自己的影響,擴大到什么大的范圍里去。中國最近的統計,是每人每年平均讀半本書——除了教科書小道消息書實用類書之外,有多少文學書?除了奇幻言情官場文學之外,有多少詩集?這就是問題。

  【詩歌的寫作】

  詩歌的寫作一般是兩種,一種絕大多數是自己的嘗試,自己學自己模仿自己以為自己探索自己嘗試。另外一種,則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講解下分析下修改下完成,后一種,自然是少之又少的了。

  自己摸索出自己的詩來,每個人幾乎走的都是不同的路,外人也不能道其詳,不必說了。這里,我以我自己的認識之外,更是一生中疊逢恩師的一些方法,陸續陳述,望能有一些助意。

  詩歌的創作的靈感,主要是與利比多,所以,從青春期到更年期,是詩歌創作的主要高峰期。那么,詩歌的起首的創作,大約最早也開始于青春期。 自然,天才例外

  【從表述到描述】

  中國現代,母親對于自己的孩子,很少朗讀詩歌,這是幼教的不幸。就是朗讀詩歌,也在朗讀的時候,把詩歌當作另外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來朗讀,造成孩子對于詩歌語言的排斥。自然,所朗誦的詩歌作品,也往往很不恰當。口語和書面語言的差異,已經是難以逾越的鴻溝了,在書面語言之上的詩歌語言,因此更是絕少有人能問津。就是將來成手,自己去做詩,許多人一生都不會駕馭詩歌語言,不過是在使用書面語言來寫作。也有許多人口語化語言的詩,因為沒有很好的經歷過口語—書語—詩語—詩歌口語的過程,而始終徘徊不前。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經歷沒有理解——表述到描述,表現到再現,具象到抽象,意象到符號——這一過程。

  【從口語到書語】

  假如,領著一個會說話了的孩子出去,看見藍天白云,讓孩子去說,孩子會這樣說——爸爸,有好多好多的云哪爸爸問,云是什么顏色的孩子,白色的爸爸,云在哪?孩子,在天上上面是簡單的口語。幾年后,孩子上學,寫作文,寫到上面這一幕時,大約會這樣寫——天上有很多的云彩。上面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是表述。孩子,如果語言文字的基礎好了一些,從表述到描述的時候,也許會這樣寫——蔚藍的天空,許多朵白云在飄蕩。表述到描述,加了修飾加了動態,也有了分句。如果,把它以詩的排列方式來排列——蔚藍的天空許多朵白云在飄蕩

  ——

  這就成了簡單的書面語言化的詩的兩句了。使用詩歌的凝練,錯落,倒置等等常見的表現方式,也許更好一點的可以排列成這樣——許多飄蕩的白云都在蔚藍的天空到了這里,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又向最簡單的詩歌語言的一個過程。也是表述向描述的一個過程。

  【從書語到詩語】

  由此,如果能寫到這樣的程度——許多飄蕩的白云都在蔚藍的天空 再加兩句四季鮮艷的花朵點綴綠色的原野成為一段詩歌

  —— 這就已經算是不錯的詩歌了。中國現代,主流的詩歌,或者說很多人認為的比較好的詩歌,就應該是這樣,但是,這,其實不過是入門而已。遠遠不夠。當然,寫到上面的程度,需要——一個好父親或者好母親對孩子的啟蒙需要一個階段的語文的教學需要從口語成功的向書面語言的轉化需要自己文學的,尤其是文字的相關教育和知識需要自己有詩的,藝術的一些素養和修養。需要自己學習和寫作,把書面語言成功的轉化成詩歌語言。盡管是最低級的詩歌語言。那么,怎樣才能有更進一步的詩歌的造詣呢?這次的轉型,是會寫詩的人的第一個十字路口,自然,許多人,包括那些所謂的大詩人,都沒有轉出來。 對詩歌的追求,與對詩歌語言與詩歌精神的追求,則必須使我們需要更高的層次。 下面說的稍微專業和深邃一些。

  【情感的投入】

  許多人,音樂素養高一點了的時候,往往不再喜歡中國當下的流行歌曲,會喜歡歐美的一些經典的老歌。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中國流行歌手的演唱之中,很少有情感的投入,沒有個性,對音樂作品的不理解……等等。詩歌更是這樣。所以——兒時的一段和爸爸或者媽媽的對話,后來變成一段傳統的詩歌——許多飄蕩的白云都在蔚藍的天空四季鮮艷的花朵點綴綠色的原野

  ——之后,想要有更高的追求,想要第一次提升自己的詩歌藝術的時候,其中的首要的一個方式,就是投入自己的情感,個性的情感。自然,之后如果是這樣——啊,偉大的祖國美麗的家鄉

  ——自然也是好的,主流的詩歌也都是這樣。但是這里,我們說的是個性的情感。所以,如果是這樣——那些飄蕩過我童年的白云不再給我同樣蔚藍的天空

  ——這樣,里面就包含了一些個性的情感,或者是對童年的這段記憶的惆悵,或者是滄桑之后的自己的一些惋惜。

  ——如果,是華麗一路的話,更可以寫成如這樣聚散如變幻飄搖抑或飄曳過往不肯留駐只朵朵簇簇往返此刻往童年不再歸還昔我天空剪滿的邊緣那些不知是否依舊的蔚藍

  ——詩歌的水平的發展,只有到了相當的程度,才能寫成華麗一路。要有超一流以上的文字的功底和駕馭能力之后。所以,也可以寫成更白樸的一路,如這樣——我童年的天空飄滿潔白的云彩那時我正追隨父親的腳步白云追逐我的夢想

  ——由繁華到簡約,再由儉約到繁華,之后無限的循環且螺旋式上升,是美學中對藝術發展的公理之一。 因此永不要滿足于自己的簡單,永遠要追求下一個循環或者輪回。只有華麗之后的簡樸,才是高于華麗的簡樸,現在,還只是低于華麗的簡單。

  【意境的創造】

  上面說了,熟練的駕馭詩歌語言,并且能夠投入個性獨特的情感于其中,來進行詩歌創作。等于是詩歌創作的入門。這時會產生一種困惑,發現自己詩歌缺乏詩意,缺乏獨特性,缺乏向更高層次突破的功底。中國現代詩歌的學習與修養有三大,第一是中國白話文以來的詩歌及其他文學形式,第二是中國古典詩歌與中國傳統文化,第三是外國文學與藝術。那么,我們或者可以從中國古典詩歌當中去尋找必要的學習與突破。首先,是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所共識的詩歌的必須具備的藝術特色——意境。意境的學習有條捷徑,就是古典語言由現代語言的翻譯。不過和學校所教學的古典語言由現代書面語言翻譯的不同的是,在這里我們需要的是古典語言由現代詩歌語言的翻譯。最簡單的,溫八叉的兩句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可以有兩種斷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用簡單的現代詩歌的語言,可以翻譯成這樣——清晨的雞鳴聲傳來茅草的客店曉月懸掛在天邊人的足跡在木扳的橋頭印在秋天的霜上體會這一詩的意境,結合自己的情感與閱歷,從而轉化成自己詩歌中的意境。或者成為這樣——離別鄉村的客棧踩碎破曉的雞鳴一彎曉月鉤扯不住的草草的行程他年歸來再望這個秋天的凝霜落木橋頭攜走我早已風化的足跡

  【意象的創造】

  和中國詩歌不同的是,西方詩歌往往重視的不是意境,而是意象。所以,在現代詩歌創作,到了一定程度且有更高的追求的時候,需要進行意象的創造的學習和練習。在這里,諸如意象的轉化或分化,雙意象與多想象的建立,關系,發展等等,難免顯得有點高深和復雜,就不去贅言了。這里,只簡單的把單一意象詩歌中的意象的建立略微的說一說。言者心聲,那么詩歌就更是心聲了,每個人寫詩都要寫自己的心。心,可以直接表達——啊,我的心啊~也可以含蓄的表達——那是一片處女地那是別人的跑馬場也可以用意象來表達——如果,我用“城堡”這一意象來替代我的心——我的心很倔強,我的心很荒涼,我的心里有悲傷的秘密,我的心不知道在期待著什么……等等,在這里,這一意象所構成的詩歌,也許會是這樣——荒原忽然屹立倔強的城堡從不知道等候的是什么卻一直在等候塵沙包裹起悲傷的秘密猶如已經發黃的潔白霞帔沒有新娘卻反復上演著婚禮

  【詩歌的立意】

  詩歌的創作,與其他文學和藝術形式一樣,都需要立意。古人說“意在筆先”,意思是——立意,要在寫作的前面。 可是,讀了太多的詩歌,發現其主題的混亂或者散亂,沒有結構或者結構只是腳踩西瓜皮式——寫到哪里是哪里,語言的駕馭與剪裁的不當……一切等等,大抵,都是立意的缺乏甚至根本從來就沒有過。和其他文學和藝術形式相比,本來詩歌是更需要立意的,可是現實卻恰恰相反。詩歌的立意,是因人而異的,或者是明確的主題,或者是不明確的傾訴方向。有什么樣的立意并不重要,但是有和沒有卻決不相同。詩歌的立意可以根據自己的素養和習慣來進行。或者可以是這樣——首先,有一個不很清晰的詩歌的立意,比如說,自己可以這樣想或者計劃,首先,我要寫一首幾段式的,現代風格的,表達我曾經的,游子的心情……之后,需要一個階段的醞釀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是幾分鐘的時間,也許需要幾年……在醞釀的過程當中,這個立意會逐漸的豐滿或者削減,會逐漸的清晰或者明確——或者成為這樣——我的立意,是一首四段式的,游子的心情,通過今昔的心情的比對,表達滄桑與成長,磨難與成熟,苦澀和甜蜜……于是,這一立意可以較好的建立起來,而且,在動筆之前。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點是,中國傳統詩歌,往往被分為許多的主題的分類,比如——塞外,田園,閨怨……等等。這種分類,本來是編選者或者評論者,是為鑒賞者而分類的。但是對于初學詩歌創作的人來說,這反而成了一個捷徑,也就是說,除了上面說到過的,通過對古典詩歌進行現代詩歌語言的翻譯——來學習詩歌的意境之外,在這里,也可以通過這種分類,找到自己詩歌創作的立意的初始方向。

  【詩歌的結構】

  如果現代中國詩歌中,有七成以上沒有詩歌的立意的話,那么至少有九成以上是沒有詩歌的結構的。這是現代中國詩歌的現狀。其原因或許是,中國白話運動之后,白話詩的產生與發展,既與中國傳統文學和詩歌形成斷代,又在模仿和借鑒西方詩歌的過程中,只模仿和學習了一些皮毛的外在形式——如中文翻譯后的語言樣式——而沒有過多的對詩歌結構進行很好的借鑒和研究。詩歌的立意,結構,語言,是詩歌的三大基本要素。立意是詩歌的靈魂,語言是詩歌的血肉,那么詩歌的結構,自然就是詩歌的骨架。現代中國詩歌,絕大部分是短詩,少于四十行的短詩,甚至只是十幾行的詩歌,其很大的原因,就是詩者對于詩歌結構的駕馭能力不足。現代中國詩歌的長詩,除了借用戲劇,小說等的結構形式之外,堆砌,充塞也在所皆是。在白話初期,白話詩者們,都或多或少的嘗試,甚至是借用中國傳統詩歌的結構。這一點為詩者少有所知。甚至魯迅先生曾經希望或者預言,中國白話詩歌發展到一定成熟的程度,是自然就會形成繼承與發展了的中國古典詩歌的中國現代白話詩歌的結構與形式。但是直到目前,還不曾有這樣的端倪。詩歌結構的不足,極大的限制了詩歌的立意。幾乎每個詩者都有——很好的詩意的想法,但是總有寫不盡的感覺,或者是很好的詩歌的意境,卻不能充分的表達出來——這只能歸結為詩歌結構——或者是沒有充分的時空架構,或者是詩歌結構中的層次產生了問題。

  【詩歌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與詩歌的立意和結構,是詩歌的三大要素。詩歌的語言是詩歌最外在的表現形式。詩歌的語言也是最體現詩者個性的表現方式。在上面已經談到,詩歌語言的建立,是詩歌語言發展的基礎。

  我也談過,許多詩者的思想和詩意,往往受到詩歌語言的制約。往往有很好的詩歌的立意,人生的體驗,表達不出來,表達的不完整,不透徹,不感人,不深切——的原因,就是自己詩歌語言的桎梏。

  詩歌語言的建立,我也在上面談過,是必須從書面語言轉化——不能從口頭語言直接進展為詩歌語言——這一點我沒有做詳細的嚴謹的考證,但是幾乎沒有文盲的詩人和幾乎沒有一點教育基礎的詩人仿佛就證明了這一點。

  之所以詩歌的語言必須從書面語言轉化的原因,其本身是書面語言一方面給了詩歌語言以語言的幾乎一切基本的基礎,同時,書面語言本身,就是對語言進行了幾乎一切必要的初級加工。

  詩歌語言的建立,和其個人的風格與個性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最初的詩歌的建立開始,一直到一生的詩歌語言的追求,就是一個突出自己個性的過程,表達自己存在的意義,最大的意義就是表現自己的獨一無二,至少詩上,是這樣永恒追求著的。

  所以,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先不去深究其深刻的涵義,也不去分析其精巧的結構,首先撲面而來的是對方的語言。

  可是,當你發現這些語言,不過是簡單的書面語言的時候,發現其是人云亦云的老套語言的時候,發現其是了無新意的詩歌語言的時候,那么,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這,也是當今中國詩歌最大的問題。

  看一本中國當代詩歌選,或者看一個詩人的詩集,看看是否有有價值有美感的詩歌語言,看看有多少是自己的語言而不是因襲別人的語言就足夠了。

  篇幅的原因,下面簡單的例舉詩歌語言的最常見弊病的幾種:散文化——在中國,散文就其含義和文學體裁的分類來說,是外來詞。

  在西方,散文這一體裁,是區別與韻文而來的。也就是說,文學有兩大類的體裁,一是韻文,一是散文。詩歌是韻文的代表,所以,使用其完全向背的語言,是其最大的忌諱。

  中國現代詩歌的散文化傾向,也是其最大的弊病。歌詞化——固然,詩歌的起源,是歌詞。這一歷史過程有四千年甚至更久。詩歌從其歌詞中脫出的過程,是詩歌發展意義上的層次的躍遷,到了今天,除了新學寫詩且自己嘗試著自學者之外,萬不可陷其巢穴,拔出來,往往需要很久很久,一生寫詩不能自拔于歌詞傾向的所謂詩人,是大有人在的。

  粗俗化——中國學習了西方現代派和現代主義各流派的詩歌,多少沒有接觸其語言的精髓。往往受其翻譯后的語言的影響。有時作為逆反其不良的優雅而故做粗俗。一方面,詩者多不做大性情的傾訴,含蓄與適可而止是詩與藝術的特性,另外,詩不做今日語,詩也不以其語言而以其思想,去征服。

  庸俗哲學化——青年初次接觸世界與中年之后領悟世界,尚沒有沉淀遠沒有成熟以前,是往往喜歡感慨人世或人事的。其表現在詩上,就成為庸俗哲學的傳聲筒了,自己往往以為因此而深刻,但是至少由此永失詩者的性情。且,往往永遠扼殺其做為詩歌藝術追求的生命。

  上述種種,是當今中國詩歌的通病,也是當今中國詩者可憐的樂道。作為民族語言的代表,作為民族語言的先鋒,作為豐富和發展語言的領軍,作為中國文學已經沉淪為末落的文學體裁,詩歌,需要所有詩者加倍的努力。

  有關中國現代詩歌語言的節奏與韻律,語感和張力,內涵與外延,準確與多義……等等,想來,是需要掌握了詩歌語言的一般基礎,進行了詩歌寫作的嘗試與努力之后,才可以講到的,所以,在此,先不贅述。

【現代詩的創作技巧】相關文章:

現代詩詞09-16

經典現代詩12-08

現代詩[精選]08-09

現代詩06-25

經典的現代詩07-07

現代詩精選(精選)07-21

秋思現代詩歌現代詩歌09-22

遇見現代詩08-12

母愛的現代詩[經典]08-0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免费 | 亚洲无线乱码字幕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一级天堂 | 日本中出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