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淳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陶元淳,字子師,江蘇常熟人。康熙中舉博學鴻詞,以疾不與試。二十七年,成進士,廷對,論西北賦輕而役重,東南役均而賦重,愿減浮額之糧,罷無益之費。閱者以其言戇,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廣東昌化知縣,到官,首定賦役,均糧于米,均役于糧。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縣隸瓊州,與黎為界,舊設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緣為奸,元淳立撤去。一權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舊不滿百家,至此戶口漸蕃。元淳時步行閣里間,周咨疾苦,煦嫗如家人。
瓊郡處海外,軍將多驕橫,崖州尤甚。元淳嘗署州事,守備黃鎮中以非刑殺人,游擊余虎縱不問;且貪,索黎人獻納。元淳訪得其狀,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賄之不得,造蜚語揭之。總督石琳下瓊州總兵會訊,元淳申牘曰:“私揭不應發審,鎮臣不應侵官,必挫執法之氣,灰任事之心。元淳當棄官以全政體,不能蒲伏武臣,貽州縣羞也。”初鞫是獄,鎮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據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備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國法也。”鎮中氣懾,疾揮去,卒定讞,論罪如律。崖人為語曰:“雖有余虎,不敵陶公一怒。”而總督卒因元淳倔強,坐不檢驗失實,會赦免。復欲于計典黜之,巡撫蕭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車,便劾廉吏,何以率屬?”為言于總督,乃已。
元淳自奉儉約,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諸生,講論至夜分不倦。屢乞病未果,竟以勞卒于官。昌化額田四百余頃,半淪于海,賦不及二千,浮糧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為浮糧考,屢請于上官,乞豁除,無應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獲俞旨免焉。 (選自《清史稿·列傳第二百六十三》)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舉博學鴻詞,以疾不與試 與:參加。
B.卒定讞,論罪如律 論:議論
C.一權量,定法度 一:統一。
D.復欲于計典黜之 黜:罷免。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關心民生疾苦的一組是( )
①愿減浮額之糧,罷無益之費 ②時步行間里問,周咨疾苦
③當棄官以全政體,不能蒲伏武臣 ④雖有余虎,不敵陶公一怒
⑤為浮糧考,屢請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獲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陶元淳愛民如子,關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縣知縣時,厘定賦役,裁減額外的賦稅,減輕了百姓負擔,使百姓“相率以力耕為業”,發展了當地農業生產,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為官剛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時,守備黃鎮中違法殺人,陶元淳依法審案被誣陷,總督下令瓊州總兵“會訊”。陶元淳得知后上書申辯,總督終因陶元淳的倔強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氣,不懼威脅。在他初審黃鎮中違法殺人的案子時,黃鎮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沖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無懼色,拍案怒斥,黃鎮中“氣懾”而退。
D.陶元淳力行節約,生活儉樸,為官時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歡與讀書人交往,常常與他們討論問題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請求辭官而不得允許,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元淳訪得其狀,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賄之不得,造蜚語揭之。(5分)
(2)吾初下車,便劾廉吏,何以率屬?(5分)
答案
4.B(論:判罪)
5.B(③是描寫元淳為官剛正不屈;④是側面描寫元淳為官剛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為)
6.B(總督終因陶元淳的`倔強,便定了他“檢察失實”的罪名)
7.(1)陶元淳查訪到他們的罪狀,列成條款向上級報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賄賂陶元淳被拒絕,就造謠誣告他。譯出大意給1分;“列款”(列成條款)“私”(私下,偷偷地)“蜚 ”( 無根據的、無緣無故的)“揭”(誣告,揭發、告發、誹謗等也可)四處,譯對一處給1分。
(2)我剛上任,便彈劾正直的官吏,(將來)靠什么率領(管理)下屬呢?
譯出大意給1分;“下車”(官吏到任)“劾”(彈劾)、“何以”(以何,憑什么)、“率”(率領,管理)四處,譯對一處給1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陶元淳,字子師,江蘇常熟人。康熙年間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因為疾病而沒能參加考試。康熙二十七年,考中進士,在朝廷策對中,他論述西北地區賦稅輕而徭役重,東南地區徭役與西北地區相同而賦稅較重,希望減免超出額度的糧稅,免除沒有益處之費用。閱卷者認為他的話很愚直,將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為廣東昌化知縣,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賦稅徭役,把各種實物田賦統一為交稻米,把應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賦上。裁減、革除各種雜稅,百姓紛紛以努力耕作為業。昌化縣隸屬于瓊州,與黎族交界,過去設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機做壞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統一了測定物體輕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對此感覺很方便。城中居民,原來不滿百家,到此時戶口漸漸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鄉間,詳細詢問百姓疾苦,親切溫暖如一家人。
瓊州地處海外,軍中將領大多驕橫,崖州尤其嚴重。元淳曾經代理崖州事務,守備黃鎮中用酷刑殺人,游擊余虎卻放縱不管;而且貪婪,要求黎人進獻財物。陶元淳查訪到他們的罪狀,列成條款向上級報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賄賂陶元淳被拒絕,就造謠誣告他。總督石琳下令瓊州總兵會同審訊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書中說:“私人的揭發不應該交付審訊,守備的大臣不應侵犯地方官的職守,(你們這樣做)必將會壓制執法的正氣,讓辦事的人灰心。我應當放棄官職來保全政體,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讓州縣蒙羞。”當初審訊這場官司時,黃鎮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闖入崖州官署,元淳按著桌案怒叱到:“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務,守備竟敢命令甲士劫持,這是藐視國法。”黃鎮中的氣焰被震懾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終審判定罪,依法判處黃鎮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說:“崖州雖有余虎,卻敵不過陶公一怒。”總督最終因為元淳性情倔強,就以不認真考查,審理不合實情為由將其治罪,恰好趕上大赦而被免罪。總督又想在對官員進行三年政績考核時趁機罷免他,巡撫蕭永藻剛被任命,曰:“我剛上任,便彈劾正直的官吏,(將來)靠什么率領(管理)下屬呢?”替元淳在總督面前說話,總督才罷休。
元淳生活非常節儉,為官時每日只需供應一束韭菜。元淳喜歡接交讀書人,常常講學論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請求辭官而沒被允許,最終因積勞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規定的田地數目是四百多頃,但一半淪陷于海中,賦稅不到二千,而超額的田賦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對超過的田賦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級官吏請示,請求免除超額的田賦,但無人理會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兒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這件事報告了朝廷,最終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這些超額的田賦。
8.①通過描寫“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景象,烘托居所環境之清幽、景色之幽美;(2分)
②以聲襯“幽”:綠草叢中,聲聲蛙鳴,反襯出居所的幽靜。(2分)9.這首詩正是如此。全詩寫景井然有序。首句概言“湖山勝處”,兩聯分承敷衍。頷聯“水滿”“草深”是水濱景色,承前寫“湖”;頸聯“頭番筍”、“第一花”,則是山地風光,承前寫“山”。前六句極寫幽靜的景色之美,可謂“山居景況,一一寫盡”(2分)。但古井微瀾,一個“嘆”字寫出了因往日舊交零落殆盡而引發的寂寞傷感之情(1分)以及志士空老、報國無成,抒發了憤恨無奈之情。(1分)
【陶元淳文言文閱讀】相關文章:
陶公文言文翻譯及閱讀03-01
呂陶傳文言文閱讀題04-07
閱讀陶穀文言文附翻譯02-26
陶侃傳文言文閱讀習題及答案03-07
課外文言文閱讀之陶侃03-02
《陶侃惜谷》文言文閱讀答案01-14
淳淳鄉情04-17
淳淳鄉情04-17
與朱元思文言文閱讀題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