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說濟水伏流地中的文言文的翻譯
上學期間,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說濟水伏流地中的文言文的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說濟水伏流地中
古說濟水①伏流②地中,今歷下③凡發④地皆是流水,世傳濟水經過其下。東阿⑤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⑥,謂之阿膠⑦;用攪濁水則清⑧。人服之,下膈⑨、疏痰、止吐,皆取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⑩。今醫方不載此意。
【注釋】
①濟水: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古代所說的濟水包括兩部分:一是黃河以北部分,源出河北濟源河,流入黃河;一是黃河以南部分,為黃河的支流,因分流處與河北的濟水入口隔岸相對,古人便把它看做濟水的下游。濟水流經山東入海。
②伏流:潛流于地下。濟南地質條件獨特,地下水特別豐富,古人不了解這一點,誤以為是濟水伏流其下使然。
③歷下:地名,指今山東濟南。
④發:挖掘,開挖。
⑤東阿:地名,在今山東東平西北,東平湖邊。
⑥取井水煮膠:用井水熬驢皮制膠。據《水經注》載,東阿境內的阿城北門西側皋上有井,巨若車輪,深六尺,歲常煮膠,以貢天府。
⑦阿膠:中藥名,也叫驢皮膠,以驢皮加水熬制而成,原產于山東省東阿縣。
⑧攪濁水則清:將阿膠攪入水中,可以使混濁的水變清。東漢孔融的《同歲論》中就有阿膠徑寸,不能止黃河之濁的句子。
⑨下膈:可以治療所謂膈食之病。
⑩淤濁及逆上之疾:積食、氣脹、嘔吐之類的病癥。
【譯文】
過去有說濟水消失后是在地下潛流的。現在歷下一帶,只要掘地就都是流水,世人相傳是因為濟水經過其地下。東阿也是濟水經過的地方,這里的人們取井水熬膠,稱之為阿膠;將阿膠放入濁水中攪動,濁水就會變清。人服用阿膠,能夠疏通食氣、化痰、止嘔吐。這些都是利用了濟水更趨下的天然性質,其水清而不滯,重而不濁,因此被用于治療食氣淤滯混濁、不能通下的病癥。現在醫家的藥方書沒有記載這層意思。
出處簡介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于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于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余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于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并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古說濟水伏流地中的文言文的翻譯】相關文章:
貓說文言文翻譯10-09
馬說文言文翻譯05-06
《馬說》文言文翻譯05-22
鳥說文言文翻譯08-10
《說釣》文言文翻譯10-11
文言文《龍說》翻譯07-17
《說琴》文言文翻譯02-03
馬說文言文原文翻譯09-03
盲者說文言文翻譯答案04-17
問說文言文原文翻譯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