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任末好勤記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1-03-31 16:07:31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任末好勤記文言文翻譯

  《任末好勤記》選自王嘉《拾遺記》。本文的內容是任末好勤記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任末好勤記文言文翻譯

  任末好勤記文言文翻譯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學無常師,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

  翻譯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與險阻(去尋師)。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怎么可以成功呢?”有時他在竹林樹林附近,編扎白茅成為小屋,削荊條作為筆,擠出樹汁作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讀書,黑夜便點燃捆扎的麻蒿來照亮自己(讀書)。看書有體會時,(把心得)寫在衣裳上,用來記錄那些體會。學生們敬佩他勤奮學習,輪流把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以便看到他寫的心得),不是圣人的言語不看。(他)臨死時告誡他的學生們說:“一個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他還活在人們的心里;不肯學習的人即使活著,也不過是活著的死人(比喻庸碌無為的人)罷了。”

  注釋

  1、任末:東漢新繁人,字叔本,少習《齊詩》,學識淵博,游京師,教授十年。

  2、常:固定的。

  3、笈:書箱。負笈:背著書箱。

  4、每:常常。

  5、庵:小草屋。

  6、刻:擠、榨。

  7、蒿:蒿草。

  8、凈衣:干凈的衣服。

  9、縛:捆扎。

  10、會意:體會。

  11、題:寫。

  12、悅:敬佩。

  13、或:有時

  14、雖 : 即使

  啟示

  《任末好學勤記》告訴了我們學習中要注意的很關鍵的問題:一是“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隨時記錄,這是讀書的好方法;二是讀書應有選擇,“非圣人之言不視”,其意是應讀好的、有益的書。人生的本質是勞動, 勞動是積累知識的途徑。 《趙普》原文: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 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趙普》譯文: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勸說他要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開書箱看到里面的書籍,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情沉著且為人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夠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大多過分謹慎拘于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和他比的。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個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這個人(擔任某官),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又把這個人(擔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發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來回到家。過了些日子趙普把撕碎的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又像當初一樣上奏。太祖這才清醒過來,終于任用了那個人。

  任末和趙普在求學上有相同的地方。

  文學常識

  字叔本,蜀郡繁(今屬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人,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陽游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余年。其一生事跡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歲時,學習沒有固定的'教師,常背著書箱,不怕路遠和險阻到處求學,有時,他在樹林里搭個小茅棚住下,削樹枝作筆,汲樹汁當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稈、蒿草之類取光,他刻苦讀書,到了中、晚年仍堅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便用洗凈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 任末不僅刻苦好學,而且還以愛友尊師聞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陽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車(古時一種獨輪小車)載上棺木,親自推著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風俗,人死于異鄉,不能歸葬祖塋,對死者或死者家屬,都是一件遺恨終身的大事。任末出于對朋友的至誠,不顧路途坎坷,櫛風沐雨地推車送友人尸骨還鄉,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義舉,由此傳為美談。 以后,任末回到家鄉,蜀郡守曾聘請他做管理全郡總務的功曹史,他稱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師亡故,他又不顧路途遙遠前去奔喪,竟死在奔喪途中。臨死前,任末告訴陪他同行的的侄兒任造說:"你一定要把我的尸體送到老師家門,如果人死后還有知覺,我為老師奔喪盡了弟子的禮節,魂靈也不感到慚愧,如果死后沒有知覺,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滿足了。"

  任末尊師愛友的風范,對后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一書的《先賢士女總贊》中,有"叔本慕仁"條。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后漢》又記載,任末臨終時曾告誡學生們說"好學不倦的人,雖然死了猶如活著;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尸走肉罷了!"從此,"行尸走肉"便作為了一條成語,意思是可以走動的尸體,沒有靈魂的肉體,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無能、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糊涂過日子的人。 作為漢代的鄉土名人,以后的《新繁縣志》、《新繁鄉土志》都記載了任末的事跡,五四時期反封建禮教的斗士吳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學校歌》的第一句則寫道"任先經苑起儒宗",熱情地贊美了任末在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上的歷史功績。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道久久高清国产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香蕉中文日韩v日本 | 中文字幕永久乱码专区 | 亚洲精品91福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