刎頸之交文言文及翻譯
刎頸之交,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詞源是《東周列國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刎頸之交文言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出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的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翻譯
廉頗說:“我身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僅憑著口舌立了點功,位次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微賤之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并公開揚言說:“我見了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聽說了這話,不肯和他見面。相如每逢上朝時,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頗爭位次的先后,后來相如出門,望見廉頗,他就調轉車繞道回避。
于是,相如的門客們都勸相如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眷家人來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現您和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公然說一些無禮的話,您卻害怕而躲避他,恐懼得太過分了。平常的人對此尚且會感到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用,請讓我們走吧!
”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的威風比秦王怎么樣?”門客們回答說:“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說:“憑著秦王那樣的威風,可是我藺相如公開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們。我雖然無能,難道會單怕廉將軍嗎?但我想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施加武力,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假如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同存。我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頭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后頭啊。”
后來廉頗聽到這話,就光著膀子背上荊條,由門客引導著到;藺相如府上賠罪,說:“我這粗野鄙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竟寬容我到了這種地步啊!”
兩人終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白話故事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后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并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回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后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么,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后,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名言提示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魯僖公五年》
快樂閱讀
傳說周宣王時,宮里有一位先王時的老宮人,約摸五十多歲,懷孕四十余年產下一女嬰,周宣王夫婦認為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將其包裹起來,拋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后來周宣王又聽說妖氣雖已出宮,但并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辦查找“妖女”之事。在興師動眾查尋“妖女”的過程中,因累及許多無辜,杜伯便不愿再查下去。
三年后,周宣王因夢見一美貌女子驚擾太廟,心中十分害怕,就逼問杜伯查找“妖女”的結果。杜伯認為“妖女”已被溺死,繼續查找下去,會驚擾百姓,于朝廷不利。周宣王聽了大怒,斥責道:“分明是怠棄朕命,行止自繇。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便立即下令處死杜伯。
此時文武百官嚇得面如土色。忽然文官行列里走出一位官員,忙將杜伯拉住,連連說“不可!不可!”這位不懼君王之威的官員就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左儒對周宣王說:“臣聞堯有九年之水,不失為帝;湯有七年之旱,不害為王。天變尚然不妨,人妖寧可盡信?君王若殺杜伯,臣恐國人將妖言傳播,外夷聞之,亦起輕慢之心。望乞恕之。”
周宣王聽了左儒的話,不但沒有收回成命,反倒指責左儒道:“汝為朋友而逆朕命,是重友而輕君也。”左儒回答道:“君是友非,則當逆友而順君;友是君非,則當違君而順友。杜伯無可殺之罪,吾王若殺之,天下必以王為不明;臣若不能諫止,天下必以臣為不忠。吾王若必殺杜伯,臣請與杜伯俱死。”周宣王的怒氣并沒因此消退,仍命令武士將杜伯推出朝門之外殺了。左儒回到家中,也自刎而死。
言行導航
刎頸之交,指情深誼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左儒誓死為好友杜伯勸諫求情。所沒成功,但對朋友的那份情誼是值得我們稱道的,值得我們深思的。
【刎頸之交文言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程門立雪文言文及翻譯05-13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2-03
愛屋及烏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1-22
岳飛文言文翻譯及原文01-24
木蘭從軍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1-14
李廣射虎文言文翻譯及注釋12-25
琢冰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6-04
蘇秦刺股文言文翻譯及注釋01-14
磁針指南文言文翻譯及啟示05-31
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