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草書的文言文翻譯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旭草書的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張旭草書的文言文
“張旭草書得筆法,后傳崔邈、顏真卿。旭言:"始吾見公主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神。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韞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張顛"。醒后自視,以為神異,不可復得。后輩言筆札者,歐、虞、褚、薛,或有異論,至張長史,無音言矣。”
張旭草書的文言文翻譯
張旭深得草書筆法,后來傳授給了崔邈、顏真卿。張旭說:“開始時,我看見公主與挑夫爭著過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后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張旭每次飲酒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后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后人評論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或許有不同的意見,至于論到張旭,都沒有異議。
張旭的人物簡介:
唐開元、天寶(公元714—756年)間吳(今江蘇蘇州)人。張旭,唐朝開元、天寶(公元714—756年)間吳(今江蘇蘇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圣”。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后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他被后人尊稱為“草圣”。
張旭草書的故事背景:
唐代是一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藝術向多元化、多層次化發展創新的封建帝國,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高峰。在文化藝術方面是古今中外的空前大交流、大融合。她“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吸引吸收,無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革新”。打破框框、突破傳統,這就產生了“盛唐之音”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也正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當時的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文藝樣式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作為唐代的草書,在繼承“二王”的基礎上融合貫通,“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寫出了“唐代之音”的雄渾、放縱之態。書法這門藝術,在當時既是最普及的,也是那個時代最鼎盛的藝術,由于大膽革新創造草書藝術,因而出現了無可再現的高峰,作為代表人物就是張旭。
拓展閱讀: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唐杜甫全文注釋
[唐]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難得。及茲煩見示,滿目一凄惻。
悲風生微綃,萬里起古色。鏘鏘鳴玉動,落落群松直。
連山蟠其間,溟漲與筆力。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
俊拔為之主,暮年思轉極。未知張王后,誰并百代則。
嗚呼東吳精,逸氣感清識。楊公拂篋笥,舒卷忘寢食。
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
注釋:
【鶴注】此及后二篇,同是大歷元年作。《杜臆》:楊本殿中監,題云“殿中楊監”,尊殿也。草書云圖,豈如右軍《筆陣圖》耶?《唐書》:殿中省監一人,掌天子服御之事。南齊有內外殿中監。
斯人已云亡①,草圣秘難得。及茲煩見示,滿目一凄惻②。
(楊示旭書,起處總提。斯人指張,及茲指楊。)
①《詩》:“人之云亡。”②陸機詩:“感物凄惻。”
悲風生微綃①,萬里起古色,鏘鏘鳴玉動②,落落群松直③。連山蟠其間④,溟漲與筆力⑤。(此敘其書法之神妙。微綃之上,如風生萬里,以筆有古意也。玉動狀其疾徐,松直狀其蒼勁,連山狀其起伏,俱漲狀其浩瀚。)
①潘岳詩:“凱風揚微綃。”②謝脁詩:“鏘鏘玉鑾動。”③《天臺賦》:“蔭落落之長松。”④《法書要錄》:索靖章草書,若雪嶺孤松,冰河危石。蕭思話行草,如連岡盡望,勢不斷絕。⑤溟漲,謂溟渤漲水。謝靈運詩:“溟漲無端倪。”《南史》:王僧虔論書云:“張芝、索靖、韋誕、鐘會、二衛,并得名前代,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異耳。”
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①。俊拔為之主②,暮年思轉極。未知張王后,誰并百代則③。(此贊其書學之精深)。
①衛恒《書勢》:弘農張伯英,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后染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韋仲將謂之草圣。②《杜臆》:“俊拔為之主”,自是筆訣,在草書尤難。③《王羲之傳》:“我書,我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雁行。”
嗚呼東吳精①,逸氣感清識②。楊公拂篋笥③,舒卷忘寢食④。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⑤。(末結楊公之賞鑒。草書逸氣,足動楊之清識,故常卷舒把玩,而又念其揮毫落筆時。旭醉后善書,不獨酒德可觀,公詩“張旭三杯草圣傳”,可證。此章,四句起,下三段各六句。)
①東吳精,享東吳之精氣。本傳:旭,東吳蘇州人。《杜臆》云:李頎贈張顛詩“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知旭原有此號也。②魏文帝書:“公干有逸氣。”《晉書》:衛瓘忠允清識,有文武之才。③班婕好詩:“捐棄篋笥中。”④鮑照詩:“朝日下卷舒。”⑤劉伶有《酒德頌》。
古詩四帖的張旭草書解釋
《草書古詩四首》,遼寧省博物館藏,墨跡本,五色箋,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傳為張旭狂草之作,極為珍貴。其內容,前兩首是庾信的《步虛詞》,后兩首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四五少年贊》(疑為偽托)。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今人郭子緒云:“《古詩四帖》,可以說是張旭全部生命的結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藝術的精華,永恒美的象征。”
釋文: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云車。飄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原詩為棗)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云。龍泥印玉簡(原詩為策),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原詩為歌)吹分。虛(原詩為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
淑質非不麗,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復清曠,區中實譁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繙(翻)。
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
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張旭草書的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公輸”翻譯01-20
伯俞泣杖文言文翻譯05-31
《過秦論》文言文翻譯01-15
文言文翻譯方法01-14
《治駝》的文言文翻譯07-17
蘇武牧羊的文言文翻譯03-29
文言文句式的翻譯技巧07-17
猴弈的文言文翻譯07-16
文言文南轅北轍及翻譯03-17
馬說文言文翻譯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