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大全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掩耳盜鈴》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大全,歡迎參考!
掩耳盜鈴:原為掩耳盜鐘。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以下是《掩耳盜鈴》文言文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掩耳盜鈴:原為盜鐘掩耳,為一中國成語,偷鐘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則寓言故事,原文為盜鐘,后來鐘演變成為鈴,掩耳盜鐘反而不常用了。近義詞: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原文
范氏之亡也
①,百姓有得(10)鐘、
②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③以錘。
④毀之,鐘況然。
⑤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
⑥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7)矣!
——選自《呂氏春秋·自知》
注釋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在齊國。
亡,逃亡。
(2)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
(9)惡(e):害怕。
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后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寓意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采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拓展:
呂不韋(?—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衛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為秦國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
早年經商于陽翟,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后,被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掩耳盜鈴》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掩耳盜鈴原文及翻譯10-02
《掩耳盜鈴》原文及翻譯01-05
《掩耳盜鈴》文言文翻譯01-15
掩耳盜鈴文言文翻譯02-23
掩耳盜鈴文言文的翻譯01-15
掩耳盜鈴的文言文翻譯03-09
文言文掩耳盜鈴原文及譯文12-10
岳飛文言文翻譯及原文01-24
《勸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