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實詞15篇(精品)
在學習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實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實詞1
故 ①鳩曰:"何故?" ②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問其故 ⑤故自號曰醉翁⑥故為之說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陽關無故人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詞:緣故,原因b形容詞:老、舊c連詞:所以,因此)
觀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②予觀夫巴陵勝狀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④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⑤今以蔣氏觀之,猶信。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a動詞:看b名詞:景觀,景色c動詞:考察)
歸 ①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③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a動詞:回,返回b歸依)
規 ①圓規 ②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a名詞:原形b動詞:計劃)
國 ①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③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a名詞:都城、京城b名詞:諸侯國)
果 ①魏果去邯鄲 ②未果,尋病終(a副詞:果然、果真b動詞:實現c名詞:果實)
號 ①故自號曰醉翁 ②陰風怒號 ③齊號為怯(a動詞:取別號b動詞:呼嘯c動詞:稱)
和 ①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 ③ 若春和景明 ④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a動詞:伴著b形容詞:安樂、和睦c形容詞:和暖d動詞,音hu:拌和,混合
會 ①會賓客大宴 ②遷客騷人多會于此(a動詞:回合、聚會b動詞:適逢,正趕上)
火 ①持就火煬之 ②火燒令堅 ③再火令藥熔(a名詞:火b用作狀語:譯為"用火"c用作動詞時,譯為"用火烤")
文言文實詞2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2、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于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陽樓記》) 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策:1、馬鞭。(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于(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愿馳千里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后受其敵《狼》) 2、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么(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共(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里)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文言文實詞3
點 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谏硤銮稂c兵(a.動詞:征。b.檢閱。)
毒 ①若毒之乎
、诤魢u毒癘
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動詞:怨恨。B名詞:毒物,有毒的c名詞:危害、毒害)
度 ①春風不度玉門關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蹖O子度其行(a動詞:度過、越過。B音dúo,動詞:估計。)
法 ①世傳其兵法
、趧t以法刑斷其兩足(a名詞: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詞:謀略、策略)
方 ①方七百里,高萬仞
②今方來,吾欲辱之(a名詞:方圓。b副詞:正(好)、正要)
復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③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④更若役,復若賦(a副詞:再、又。b恢復。)
賦 ①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②歲賦其二
③更若役,復若賦
、苁胫x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動詞:抒發。B動詞:征收、斂取。C名詞:賦稅。)
負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
、谪撈洚惻c眾也(a動詞:背、以背載物b動詞:依仗)
更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鳴
、蹆喺吒缽拇箝T入
、芨粢,復若賦
、莘疾轃o情,更在斜陽外(a動詞:改變,更換。b名詞:夜里計時單位c副詞:因gèng,更加)
顧 ①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
、谌櫝加诓輳]之中
、垲櫜蝗缡癖芍?(a動詞:回頭看b動詞:拜訪,探望c副詞:難道,反而)
文言文實詞4
度
1、尺寸,量長短的標準。(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
3、規章制度。(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4、越過。(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度日如年)
5、duó,計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度德量力)
6、duó,揣度,估計。(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7、duó,考慮。(度義而后功)
得
(1)名詞。收獲。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2)動詞。①取得,獲得。遂不得履。(《鄭人買履》)
、诘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
、鬯浮S诒擞媱t得。(《中山狼》)
道
(1)名詞。①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谕緩,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風尚。師道之不傳也久已。(《師說》)
、艿懒x。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⑤思想,學說。墨之道,兼愛為本。(《中山狼傳》)
、薜览,規律。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
、咭庀颉5啦煌,不相為謀。(《論語》)
⑧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名。唐分全國為十五道,隸屬于中央。清末和民國初分一省為數道。
(2)動詞。①取道。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走路,趕路。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
③說,講。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芰舷搿9蕡@誰有書來。
⑤通導,引導。道之以政。(《論語》)
、尥▽,疏導。不如小決(決口),使道。(《左傳》)
當
dāng(1)動詞。①兩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②抵御,抵抗。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③占據,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茏钄r。有狼當道,人立而啼。(《中山狼傳》)
、莩袚。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⑥主持,執掌。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⑦應當。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
、嗯袥Q,判罪。吏當廣所失亡多。(《李將軍列傳》)
(2)介詞。①表處所。對著,面對。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诒頃r間。值,在,正在。當時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3)副詞。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诒頃r間的未來。將,將要。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dàng(1)動詞。①符合。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②當作。安步當車。(《戰國策》)
、垡詾。我當是相公呢!
(2)形容詞。適宜。此殊未當。(《采草藥》)
殆
(1)形容詞。①危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诰衿>攵鵁o所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③通怠,懶惰。農者殆則土地荒。(《商君書·農戰》)
(2)副詞。①表測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诒砑s略。幾乎,接近,差不多。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錄〉后序》)
怠
形容詞。(1)懈怠,松懈。天大寒,硯水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2)輕慢,不恭敬。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楊愿傳》)
(3)疲倦。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記》)
達
(1)動詞。①通,透。屋極有窗以達氣。(《獄中雜記》)
、跁尺_。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
、壑、到。自昏達曙。(《促織》)
、艿竭_。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萃〞裕靼。仆山?袢,不達世務。(《南史》)
、薜弥。不求聞達于諸侯。(聞達:得志揚名。)(《出師表》)
、弑磉_,告知。詞不達意。
(2)形容詞。①顯貴的。達官貴人。
、诨磉_。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漢書》)
(3)復合詞。達人:顯達的人
從
cóng動詞。①跟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依順,聽從。民弗從也。(《曹劌論戰》)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參與。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趕。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⑤依傍,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薏扇∧撤N原則。從寬、從嚴、從簡、從緩
cóng,舊讀zòng(1)名詞。①隨從的人。其從如云。(《詩經》)
②副職。魏從九品分正從。(《文獻通考》)
、壑柑梅坑H屬。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形容詞。從屬的.。從犯。
Zòng通縱
(1)形容詞。直的。衡(橫)縱其畝。(《詩經》)
(2)名詞。合縱的盟約。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3)動詞。放縱。欲不可從。(《禮記》)
歸
1、返回。(津澤皆歸其根《夢》予不得歸矣《指》)
2、歸還。(歸璧于趙《廉》)
3、舊稱女子出嫁。(吾妻來歸《項》)
文言文實詞5
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燕書十四首》)
【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史記·汲鄭列傳》)
【存】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3.若復失養,吾不貸汝矣。(《宋史·薛奎列傳》)
【貸】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新序·雜事第一》)
【逮】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北史·崔浩傳》)
【德】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新唐書·戴胄傳》)
【登】當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管得了的。
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宋史·賈黃中傳》)
【典】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后漢書·文苑傳》)
【點】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后漢書·樂恢傳》)
【多】稱贊
【譯文】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征召他,他都沒有答應。
10.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三國志·田疇傳》)
【奪】強行改變
【譯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行改變。
文言文實詞6
1.一時富貴翕嚇,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沈貞甫墓志銘》)
【易】輕視
【譯文】我一時間失去了富貴,眾人看了驚駭不已,但貞甫卻不因此而輕視我。
2.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少知名。(《陳書·不害傳》)
【憂】父母的喪事
【譯文】他的品性最講孝道,在家為父親守喪超過了常理,因此年輕時就有了名聲。
3.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史記·田叔列傳》)
【游】交往
【譯文】田叔為人苛刻廉潔,并以此自得,喜歡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4.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張中丞傳〉后敘》)
【尤】指責
【譯文】看的.人見到情況這樣,就來指責那個地方,那也太不通曉事理了。
5.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義田記》)
【隅】邊疆
【譯文】(文正公的)忠義譽滿朝廷,事業布滿邊疆。
6.國家無虞,利及后世。(《資治通鑒·漢高帝六年》)
【虞】憂患
【譯文】國家沒有憂患,利益延及后世。
7.數決疑獄,庭中稱平。(《循吏傳》)
【獄】案件
【譯文】多次判決疑難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稱。
8.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新唐書·陽城傳》)
【遇】對待
【譯文】陽城性情謙虛敬肅簡約樸素,無論年長年幼,都一樣對待。
9.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莊子》)
【與】結交
【譯文】輪扁,是斫車輪的人啊,可是讀書人結交他。
10.時始詔民墾荒,閱三年乃稅。(《明史·方克勤傳》)
【閱】經歷
【譯文】當初皇帝下令百姓開墾荒地,經歷三年才收稅。
文言文實詞7
曰
、僬f:乃謂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诮凶,稱作:曰師曰弟子云者(師)曰顏佩韋、楊念如……(五人)
文
①文字:其文漫滅(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谖恼拢浩湮募s(屈)
進
、偾斑M:余船以次俱進(赤)其進愈難(游)
②進獻:群臣進諫(鄒)相如前進缶(廉)
、鄢鰜碜龉伲哼M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奇奇異,罕見:其見愈奇(游)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奇單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好
①美好:好鳥相鳴(與)
、谙埠茫╤ào):寡人竊聞趙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出
、倥c“入”相對: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
②產生、發生:莫知計所出(指)
、鄢霈F、顯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記》)極盡: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觀
、倏,觀賞: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芙)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
、谟^察: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廉)古人之觀于天地(游)
③宮廷建筑:大王見臣列觀(廉)
④景象:非常之觀(游)岳陽樓之大觀(《岳陽樓記》)
求
、賹で、需求:求人可使報秦者(廉)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
、谡埱螅呵蠖坏谜咭玻ㄋ停
險
、俚貏莶黄教梗弘U以遠,則至者少(游)
②險要,險阻: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也(赤)
云
、僬f:昔人云將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谡Z氣詞: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為詩云爾(孔)
③如此,這樣:曰師曰弟子云者(師)
④云(云):天下云集響應(過)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
、贀艄模喊傩章勍蹒姽闹暎希R人三鼓(《曹劌論戰》)
、谡駝樱何L鼓浪(石)
③鼓(樂器):瞽奏鼓(《書胤征》)
④彈奏:趙王鼓瑟(廉)今王鼓樂于此(孟)
、莨糯归g計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文言文實詞8
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實詞理解題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1、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2、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3、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4、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5、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6、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7、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一詞多義的產生:
、僭~的`本義。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
、谠~的引申義。
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
、墼~的比喻義。
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
、茉~的借代義。
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
、菰~的假借義。
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
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
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
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
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
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13、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
14、課(督促勸說)
15、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
16、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17、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18、對(回答或對話)
19、如(到、往)
20、掾(古代屬官的統稱)
21、工(工匠、精巧、擅長)
22、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
23、容(寬容、或許、許可)
24、貸(借出借入,寬容)
25、獄(官司、案件、監牢)
26、白(告訴)
27、與(贊揚)
28、多(贊揚)
29、遽(急速、就、恐懼)
30、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
31、給(食用豐足)
32、按(追究、考察、調查)
33、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
34、典(主持)
35、令(美好)
36、差(病好了)
37、執(捉拿)
38、延(延請)
39、。p免)
40、謝(道歉、推辭、告訴)
41、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42、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43、赧(因羞愧而臉紅)
44、竟(結束、完)
45、坐(因……而犯罪、因為)
46、甫(才)尋(不久)
47、造(造訪)
48、過(拜訪、責備)
49、弒(子殺父、臣殺君)
50、用(財用、因為)
文言文實詞9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A)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故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 ,本來)
9故臣復取璧(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堅守、安定)
文言文實詞10
1.愛,i
(1)名詞,恩惠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產死去,孔子聽說這件事后,流著眼淚說:他是古代為我們留下來的恩惠啊。
(2)動詞
、俳o人恩惠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吳廣平素給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為他所用。
②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韓愈《師說》)
喜愛他的兒子,選擇良師教他們。
③憐惜,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子魚論戰》)
憐惜那些鬢發斑白的老人,還不如向他們投降。
、芰呦В岵坏
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
、萃ㄋB,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
躲藏起來不見面,(急得我)抓耳撓腮來回走。
(3)形容詞,吝嗇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百姓都認為您是吝嗇啊。
2.安,ān
(1)形容詞
、侔踩,平安
謝莊遂安。(《馮婉貞》)
謝莊于是就安全了。
、诎卜
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風雨中像大山一樣安穩。
、郯捕,舒適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不擔憂(東西)少而擔憂分配得不均勻,不擔憂貧窮而擔憂社會不安定。
(2)動詞
、侔采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曹劌論戰》)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出來分給別人。
、诎仓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失街亭》)
離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營地。
、蹞嵛,安撫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及部將)那些人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該加以撫慰,和他們結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使他們到來之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莅残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調出京城做官二年來,感到坦然安心。
(3)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我對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辭呢?
3.被,讀音一:bi
(1)名詞,被子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訓儉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譏笑您,(說您)就像公孫弘蓋布被子一樣(做假騙人)。
(2)動詞
①覆蓋
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大雪飄過嶺南,覆蓋了南越一帶好幾個州。
、谠馐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世上有災年和豐年,是自然界的規律,禹、湯這樣的賢君也曾遭受過。
(3)介詞,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讀音二:pī,通披
、俅┰谏砩匣蚺谏砩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谂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邊走一邊吟詠詩句。
4.倍,bi
(1)動詞
、俦诚,背著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
按照兵法,(布陣時)應當右面靠著山陵,前方和左面靠著水澤。
、谶`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
希望您詳細的(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
、奂颖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即使加倍賞賜,屢次的懲罰也還是不能避免禍亂。
(2)數詞,一倍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十倍于敵就包圍他們,五倍于敵就攻打他們,一倍于敵就設法分散他們的力量。
(3)量詞,照原數加一次
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可是說到那住戶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詞,更加,倍加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自一人在異地客居,每到佳節更加思念親人。
5.本,běn
(1)名詞
、俨菽镜母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希望樹木長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穩固。
②根本,基礎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您要實行仁政的話,那么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決)呢?
、郾緲I,常代指農業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
如果督促(那些棄農經商的)百姓,叫他們回到農業上來,都從事農業生產。
④書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現在還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丟掉。
、荼菊,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
這沒有什么困難的,另外準備一份奏章,審判書的內容并不改換。
(2)量詞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
如果印幾十幾百幾千本,就非?炝恕
(3)動詞,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還是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由于人為的原因呢?
(4)副詞,本來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出師表》)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種地為生。
6.鄙,bǐ
(1)名詞,邊界,邊遠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蜀地的邊邑有兩個僧人。
(2)動詞
、僖詾檫吔(邊邑)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稜T之武退秦師》)
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當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
②輕視,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狹小。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7.兵,bīng
(1)名詞
、俦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們聚集到咸陽。
②士兵
未幾,敵兵果舁炮至。(《馮婉貞》)
不久,敵兵果真抬著炮來了。
、圮婈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想不給,又擔心秦國軍隊來攻打。
④戰爭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兵災旱災一個接一個到來,天下的財富極度匱乏。
、輵鹇詰鹦g,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謀。(《謀攻》)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對方的計謀。
8.病,bng
(1)名詞
、僦夭
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您的病在腸胃之中。
、诒撞,缺點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儉示康》)
人們都笑話我固執,不大方,我不認為是毛病。
(2)動詞
、偕
今而后我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祭妹文》)
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讓我從哪里去叫你呢?
②使成病態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狀,弄成病態作為職業來求取錢財。
、蹞模瑧n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君子只擔心自己無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④責備,羞辱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古人把儉樸認為是美德,今人卻因為儉樸而譏笑羞辱人家。
(3)形容詞
①困苦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如果我不做這個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谄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今天我太累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9.察,ch
(1)動詞
、儆^察,仔細看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我)慢慢地觀察它,就(發現)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縫。
、诳辞宄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視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獸身上毫毛的細梢,卻看不見成車的柴草。
、墼攲,考察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冻啾谥畱稹)
剛才考察眾人的議論,完全是想要損害您的。
、芰私猓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辦。
、菘疾旌蠹右酝扑]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先前一個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薦我為孝廉。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水清澈到了極點,就沒有魚了;人精明到了極點,就沒有朋友。
10.朝,讀音一:cho
(1)動詞,朝見,朝拜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每當上朝時,常常假托有病(請假)。
(2)名詞
①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于是入朝拜見威王。
、诔,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多次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輔助兩代君主,足見老臣
心意。
讀音二:zhāo
名詞,早晨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有的時候,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就能到達江陵。
11.曾,讀音一:c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已經,才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風景我過去曾經很熟悉。
讀音二:曾zēng
(1)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
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時代,空閑的土地還沒有完全開墾出來。
(2)動詞,通增,增加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用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忍,增長他的才干。
(3)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
12.乘,讀音一:chng
(1)動詞
、亳{,坐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之下。
、谏,登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涉江》)
登上鄂渚回頭望啊,在秋冬的寒風中嘆息。
、勖爸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兜翘┥接洝)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來到泰安。
、苓B接,一個接一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兵災旱災一個接一個到來,天下的財富極度匱乏。
(2)介詞,趁著,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憑借著這種有利的形勢,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劃分諸侯的山河。
讀音二:shng
(1)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然而秦國憑借著很小的一塊土地,取得了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勢。
(2)量詞,輛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信陵君竊符救趙》)
就約請賓客,準備一百多輛兵車。
(3)數詞,四
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殽之戰》)
先用四張熟牛皮做禮物,又送上十二頭牛來慰勞秦軍。
13.誠,chng
(1)名詞,誠心誠意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誠的心意所感動,便派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山。
(2)副詞,表肯定,確實,的確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確實知道自己(長得)不如徐公漂亮。
(3)連詞,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如果能這樣,那么,霸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中興了。
14.除,ch
(1)名詞,臺階
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
跟隨皇帝到了雍棫陽宮,扶著御輦下臺階。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您)應當在天下縱橫馳騁,替漢朝除去奸佞賊臣。
、谛拗,清理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就清理了魏忠賢的廢祠舊址,來安葬他們。
、郯莨偈诼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我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15.辭,c
(1)名詞
、僭V訟的供詞
獄辭無謀故者,經秋審入矜疑,即免死。(《獄中雜記》)
訟詞中沒有寫明是預謀殺人或故意殺人的,經過秋審歸入矜疑一類,就可以免去死罪。
、谘赞o,文辭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可是侯生竟然沒有一句話送我。
、弁修o,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
、苊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近來奉了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向南一指,劉琮就投降了。
⑤一種文體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譚嗣同》)
并且帶來他自己所撰寫的書和詩文辭賦的稿件數冊,一小箱家信托付給我。
(2)動詞
①告別,辭別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現在出來,沒有告辭,怎么辦呢?
、谕妻o,不接受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信陵君竊符救趙》)
如姬想為公子出力,就是獻出生命也不會推辭。
、塾嬢^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行大禮的人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16.從,讀音一:cng
(1)動詞
、俑S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只狼仍然跟隨在后面。
、谝理,聽從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聽從了他的計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③參與,參加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參軍走了,養母也死去了。
、茏汾s
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追趕。
、菀腊,緊挨著
樊噲從良坐!而欓T宴》)
樊噲緊挨著張良坐下。
(2)介詞,由,自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讀音二:zng
名詞
、僦柑梅坑H屬。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畢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們得到。
②通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的盟約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于是合縱的盟約被破壞了,(六國)又爭著割地賄賂秦國。
17.殆,di
(1)形容詞
、傥kU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我如果不是來到了您的門前,就危險了。
、诰衿>攵鵁o所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
(2)副詞
、俦頊y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酈道元的所見所聞,大概和我一樣。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
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燕國趙國處在其他國家幾乎被秦消滅光了的時候。
18.當,讀音一:dāng
(1)動詞
、賰烧呦嗟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招募能捕到這種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頂他應交的租稅。
、诘钟,抵擋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估計您的軍隊能夠抵擋得住項王的軍隊嗎?
、壅紦咽
一夫當關,萬人莫開。(《蜀道難》)
一個人把守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下來。
④主持,執掌
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元軍邀請主持國政的人相見。
、菖袥Q,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陳涉世家》)
你們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錯過了期限,錯過期限就會被判處殺頭的罪。
、迲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
各位將軍官吏如有再敢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和這個書案一樣。
(2)介詞
、俦硖幩,對著,面對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面對窗戶梳理頭發,照著鏡子在額頭貼上花黃。
、诒頃r間,值,在,正在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在這個時候,有商鞅輔佐他。
(3)副詞
、俦肀厝,必定,一定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過不了多久我一定回來,回來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诒頃r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今天將要遠離了,面對表章落淚,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了。
讀音二:dng
(1)動詞
①符合
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縣官的)心意。
②當作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戰國策齊策》)
晚些吃飯,(粗茶淡飯)也可以當作肉食;從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當成坐車。
(2)形容詞,適宜,恰當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采草藥》)
按照古法采草藥,多在二月和八月,這很不恰當。
19.道,do
(1)名詞
、俚缆
有狼當道,人立而啼。(《中山狼傳》)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間,像人一樣直立著嚎叫。
②途徑,方法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
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③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稁熣f》
從師的風尚已經很久不能流傳了。
④思想,學說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
⑤道理,規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垛叶〗馀!)
我所喜歡的是(事物間的)規律。
、藓玫恼未胧┖途置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2)動詞
、偃〉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從酈山下來,取道芷陽從小路行走。
、谧呗罚s路
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
聽說曹操已經向荊州(進軍了),就日夜加速趕路。
、壅f,講
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哪里講得完呢?
、芡▽,引導,疏導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貨殖列傳序》)
所以(對于人民),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發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勢引導他們。
20.得,d
(1)名詞
①收獲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不如自己前去尋找,希望能有萬一的收獲。
、谛牡茫w會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心得。
(2)動詞
、偃〉,獲得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
、诰邆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積累善行,成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③能夠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能和項羽相見。
、芡瓿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
醫治完了眼前的創傷,卻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是為了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嗎?
(3)形容詞
、偃谇
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記王忠肅公翱事》)
某某太監也很守法,和王翱相處得很融洽。
②對,正確
此言得之。(《六國論》)
這句話說對了。
、鄣靡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晏子的車夫)趾高氣揚,很得意的樣子。
(4)副詞,必須、應該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而欓T宴》)
你替我把他叫進來,我應該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文言文實詞11
1、人不知而不慍(怨恨)《論語十則》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迷惑)(疑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導)
4、擇其善者而從之(長處;優點)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脅迫,攻擊)《狼》
10、顧野有麥場(回頭看,看見)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放松,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邊境)《為學》
18、旦辭爺娘去(早晨)《木蘭詩》
19、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只)(水流的`聲音)(
20、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桃花源記》
2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同上)
23、后遂無問津者(探訪)(同上)
24、芳草鮮美(鮮嫩美麗)(同上)
25、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會賓客大宴(適逢)《口技》
28、婦撫兒乳(喂奶)(同上)
29、一時齊發(同一時候)(同上)
30、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同上)
31、賓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雖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將近)((愚公移山)
35、雜然相許(贊成)(同上)
36、寒暑易節(交換)(同上)
37、雖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懼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這)《短文兩篇.陋室銘》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愛者甚蕃(多)《短文篇.愛蓮說》
42、亭亭凈植(樹立)(同上)
43、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當)
44、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馬)《短文兩篇.三峽》
45、良多趣味(真、實在)(同上)
46、林寒澗肅(寂靜)(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
48、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視力好。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
49、夏蚊成雷,私擬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愉悅)
58、水尤清洌(清涼)《小潭石記》
59、怡然不動(愣往的樣子)(同上)
60、叔爾遠逝(忽然)(同上)
61、往來翕忽(輕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錯)(同上)
63、悄愴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無不,都)《核舟記》
73、其兩膝相比者(挨著)(同上)
文言文實詞12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詞匯居于首位。古代語言的詞匯中最重要的是實詞,掌握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是閱讀文言文(古代漢語用文字表示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實詞應該掌握積累多少,有不同見解。但就中學生來說,統編教材附錄中的實詞表(以下簡稱實詞表)所列詞應是起碼的'數字。文言實詞的掌握本應逐課積累,幾年之后,水到渠成。但實際上高三畢業班的學生能就實詞表中所列詞的詞義、用法,能夠逐一準確解釋者恐怕不多。這樣就難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
實詞表的缺點在于一無例句,二無具體義項。為了彌補這個不足,編寫了統編教材文言文常用實詞義項及例句。
幾點說明:
一、實詞表中所列實詞,列舉課文中出現的常見義項及例句(有個別詞刪去如“今”),例句出處用篇目第一個字表示如“赤”(赤壁之戰),“游”(游褒禪山記)。非高中篇目及課外例句出處用全稱。
二、實詞表中未列,但在課文中,或課外屬常見義項,有極少量補充。
三、每個常見義項一般者舉1———3例,在同一課文反復出現者一般不重復。
四、少量與實詞詞義有交義現象的虛詞列入并注明。
課文文言文常用實詞義項及例句書
、贂牛菏谷诉z趙王書·(廉)是時曹操遺權書·(赤)
②書寫書法:憑幾學書·(項)
、圩郑毫w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漢書·藝文志》)
、軙悍e書·滿架(項)無從致書·以觀(送)
請①請求:(秦王)固請·(廉)
、谥t辭:臣請·完壁歸趙(廉)
對①回答:對·曰“臣嘗有罪……(廉)奏對·稱旨(譚)
、趯χ簩Αぞ飘敻瑁ā抖谈栊小罚
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來告良(鴻)
、趯檺郏嚎z立遠視,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蹖櫺牛壕摇び谮w王(廉)
許①答應、允許:寧許·以負秦曲(廉)
、诖蠹s: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負①倚仗、憑借:秦貪負·其強《廉》負·勢竟上(與)
②承擔:寧許以負·秦曲(廉)予此行所負·之責任(黃)
、郾硹墸簺Q負·約不償城(廉)
、芄钾摚撼颊\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吾上恐負·朝廷(左)
⑤背肉祖負·荊(廉)王負·劍(荊)
、迶儇摗ぶ當担
立①即刻、馬上:趙立·奉壁來(廉)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
、谡玖ⅲ汗示昧ⅰづc其客語(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側立·千尺(石)立·土動即百尺(夢)
交①交情:為刎頸之交·(廉)
、诮煌撼家詾椴家轮弧ぃ┙弧び问苛郑ǔ啵
、巯嘟、交互:葉葉相交·通(孔)疏條交·映(與)設安設,設置:設·九賓于廷(廉)
引①引導:左右引·相如至(廉)
、跔恳、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見人方引·嬰兒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車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诤ε拢褐廴舜罂帧ぃㄊ
畢①完盡:錄畢·,走送之(送)畢·禮而歸之(廉)
、诙迹好也划叀がF(屈)
卒①步兵:旦日饗士卒·(鴻)率罷敝之卒·(過)
、谒溃呼斆C聞劉表卒·(赤)
、劢K于:卒·相與歡(廉)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五)
、芡ā扳А保撼蓚}卒·莫知所救(促)卒·然邊境有急(論)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石)
、谧x書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訓)予本非文人畫士·(。
③有才能的人:尊賢而重士·(過)以致天下之士·(過)勝不敢復相士·(毛)
、苁勘旱┤震嬍俊ぷ洌櫍
將①將領:廉頗為趙將·(廉)晉鄙?宿將·(信)
、趲ьI:使將將·其軍歸魏(信)
撫①安撫:則宜撫·安(赤)
②巡撫:獻諸撫·軍(促)以大中丞撫·吳者(五)
走①快跑:兔走·觸株(五)可燒而走·也(赤)持劍盾步走(鴻)
、谮呄颍后P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
事①事情:世異則事·異(五)足以立事·(赤)不擇事·而問焉(問)
、趶氖,奉事:以地事·秦(六)
禮①禮儀:畢禮·而歸之(廉)
、诙Y貌,尊敬:秦則無禮·()禮·天下之奇才(六)計計策、謀劃: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赤)計·未定(廉)莫知計所出(指)
難①困難:難·去今之縣令者(五)吾見其難·為(庖)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
、跒碾y(nàn):今操芟夷大難·(赤)
、鄯瘩g:所謂交相問難·(問)
愿①樂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谙M涸浮そY友(廉)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赤)
案①幾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擊傷夫人(記)
、诓炜矗赫儆兴景浮D(通“按”)(廉)
方①周圍:今齊地方·千里(鄒)
、诓⑴牛航癫俜健みB船艦(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張)
修①長、高:鄒忌修·八尺有余(鄒)龐然修·偉(促)巨身修·尾(促)
、趯W習,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壞不修·(項)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苷危盒蕖な貞鹬撸ㄟ^)朝早晨:朝·服衣冠(鄒)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朝①朝廷:動以朝·廷為辭(赤)
文言文實詞13
文言翻譯惡
è
(1);形>罪惡;邪惡。與“善”相對!吨G太宗十思疏》:“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 《;指南錄>后序》:“不幸呂師孟構~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2);形>丑;丑陋。與“美”相對。《釆草藥》:“未花時釆,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釆,則根色黯~!
(3);形>壞;不好!墩摲e貯疏》:“歲~不人,請賣爵子。” 《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言,而君畏匿之。”
(4);形>污穢!段弩肌罚骸靶入舳鴤Ω刮浮薄秷髣⒁徽蓵罚骸傲衅婉R之間,~氣襲衣裾”
(5);形>險惡;兇險!;指南錄>后序》:“而境界危~,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wù
(1);動詞>憎惡;討厭;不喜歡!遏~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所~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名>恥辱;羞辱。《史記-平原君列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焉!
(3);動詞>嫉妒。《赤壁之戰》:“表~其能而不能用也!
wū
(1);代>哪里;怎么。《齊桓晉文之事》:“以小易大,彼~知之?” 《滿井游記》:“余之游將從此始,~能無記?。”
(2);嘆>相當于“啊”、“唉”!睹献-公孫丑上》:“~!是何言也!
文言文實詞14
1、回頭看;回頭。(贏得倉皇北顧)
2、看。(顧野有麥場)
3、探問,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4、顧惜,顧念。(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5、考慮。(大行不顧細謹)
6、但是。(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7、仔細端詳。(顧玩)
8、表輕微轉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
9、反而,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故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2、舊,與新相對。(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3、衰老。(暮去朝來顏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為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6、原因,緣故。(既克,公問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將守關者)
8、原來,本來。(此物故非西產)
9、所以,因此。(故臣復取璧)
10、故事:舊事,前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鼓
1、擊鼓。(百姓聞王鐘鼓之聲《孟》齊人三鼓《曹劌論戰》)
2、振動。(微風鼓浪《石》)
3、鼓(樂器)。瞽奏鼓(《書·胤征》)
4、彈奏。(趙王鼓瑟《廉》今王鼓樂于此《孟》)
5、古代夜間計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蓋
1、白茅編成的覆蓋物。
2、建筑房屋。(蓋屋)
3、車蓋,車蓬。(日初出大如車蓋)
4、遮蓋,掩蓋。(日月欲明而浮云蓋之。《淮南子》)
5、崇尚。(蓋威)
6、超過,勝過。(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蓋世無雙)
7、加上。(蓋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9、承接上文,表推測,大概。(蓋其至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蓋至此哉)
負
1背東西,以背載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擔負,使承擔(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依仗,憑借(秦貪,負其強,)
4對不起,辜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5違背,背棄(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
6失敗(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
7覆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8虧欠,拖受,責通債(通家尚負責。)
復
1返回;回來。(昭王南征而不復)
2恢復(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3再,又(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4重復(山重水復疑無路)
5回答(王辭而不復)
6報復(有北面復匈奴之志。)
7免除賦稅徭役(沛幸得復,豐未得復。)
8通覆,遮蓋,蓋上(復之以掌,虛若無物。)
9復算,追究(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非
1、不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非人不傳非親非故)
2、不。(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非同小可)
3、過錯,不對。(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4、責怪,反對。(是是非非)
5、沒,無。(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方
1、周圍。(今齊地方千里《鄒》
2、并排。(今操方連船艦《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1、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張》)
2、當時候。(方此之時)
3、正在。
4、將要。
發
1、發射。(百發百中)
2、出,出發。(朝發夕至)
3、派遣。(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4、起,起用。(舜發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5、打開,掀開。(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6、拿出。(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
7、發覺,泄露。(恐前語發)
8、撥動。(施關發機)
9、發動。(非常之謀難于猝發)
10、發出,抒發。(發其志士之悲哉發號施令)
11、花開。(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多
1、數量大,與寡或少相對。
2、稱贊;贊美。(故傳天下不足多也。《論積貯疏》)
3、增加。(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荀子》)
4、大都,大多
文言文實詞15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國各省市中考語文試卷均開始嘗試考一點課外的文言文選段。上海則在20xx年開始,中考語文卷中出現了課外文言語段閱讀試題,這一考試內容今后仍將延續下去,落實《課程標準》關于初三學生“能獨立閱讀課外淺易的文言詩文。能結合自己的已有積累,借助注釋、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大體讀懂文言詩文的內容”的要求。
分析近三年上海語文中考結果,課外文言文閱讀似乎已成了“中考殺手”,每年的得分情況在當年試卷各部分中總處在底部位置,得分率始終徘徊在60%左右。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初三學生缺乏足夠的文言實詞的積累,制約了對文本內容的準確把握和對文本思想內涵的深入體會。
全國各地中考課外文言文語段多半是一些大家熟知的寓言和成語故事等。20xx年上海中考語文卷的“鄭人逃暑”選自南北朝前秦苻郎的隨筆集《苻子》,是一個流傳較廣的寓言故事。故事告誡人們: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不能只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不能一成不變的用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否則會碰壁受害的。讀懂這篇短文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文中的一些實詞,如“逃、流、徙、從、席、患、濡、去、是、晝、夕”等。仔細分析試題,可以發現命題老師也正是圍繞著這些實詞在做文章:第7題(試卷題號,下同)解釋加點的詞語,命題者選擇了“徙”、“去”兩個實詞要求解釋它們各自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第8題解釋句子“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關鍵在理解“是、晝、夕”等詞在句中的含義;至于第9、10題的答案,則建立在對文本內容的準確把握和對文本思想內涵的深入體會上,其前提也同樣是對文本字詞含義的準確把握。
由此可見積累文言實詞的重要性,它是初三學生提高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中考課外文言文得分率的關鍵所在。中考之所以特別強調實詞的積累,是因為古今語言的最大差異不在虛詞,而在文言實詞:我們如果不知道文言實詞的不同義項,不知道這些實詞的古今異義,在考試中就會難以理解古文的內容,甚至鬧出笑話來。如,第7題的“去”是“離開”的意思,與我們今天使用的現代漢語中的“去”(前往或表動作趨向)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同學們平時學習課內文言詩文時要注意養成文言文實詞積累的習慣,特別是出現頻率高的文言文實詞,一定要下功夫弄清楚所包括的義項,并記住不同義項在課文中出現過的典型例句。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積累、掌握150個左右常用文言實詞,能結合具體語境說出它們的意思。綜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筆者覺得下列實詞值得大家在學習課內文言文時給予足夠的重視:
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嘗、朝、徹、乘、馳、從、錯、達、旦、當、道、得、定、毒、惡、伐、犯、方、菲、奉、負、賦、覆、更、故、顧、固、觀、歸、好、號、還、惠、及、極、疾、計、加、假、間、簡、見、節、竭、津、盡、進、居、舉、具、聚、苦、勞、類、良、臨、慮、論、漫、靡、滅、名、明、命、沒、謀、難、平、期、戚、奇、強、竊、清、請、窮、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勝、師、實、食、使、事、是、時、屬、說、素、湯、通、痛、亡、望、為、謂、聞、徙、犧、鮮、向、效、信、興、行、形、修、徐、許、尋、業、遺、異、易、詣、益、陰、應、盈、游、余、語、喻、緣、遠、閱、責、章、知、止、治、致、眾、專、走、足、作、坐
以上實詞未必都會成為中考加點詞解釋的命題范圍,但卻都是教材中反復出現,并在課外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極高的.實詞,要想真正提高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掌握這些實詞是必不可少的。
同學們在學習以上文言實詞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重視對字詞基本含義的了解和積累。任何一個字詞都有它的本義與引申義,文言文學習應重視常見實詞的本義及主要引申義的認讀,如20xx年中考試題中的“全”、“徙”、“去”,它們的釋義分別為“完整”、“移動”、“離開”,是這三個常用實詞的本義或主要引申義,積累這一類知識,有助于提高我們的遷移能力,這是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之一。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妨參考光明日報出版社的《初中文言讀本》,該書每篇短文后所附的“小辭典”很好地闡釋了常見實詞的發展演變過程。
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在古漢語中,有一種我們稱之為“通假字”的現象,即古人用此字來代彼字,通假字的讀音和詞義,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例如“臥右膝,詘右臂支船”中的“詘”同“屈”,解釋為“彎曲”;又比如,古漢語一般為單音節詞,即一個漢字為一個詞,現代漢語則以雙音節詞為主。學習文言文時,要特別重視這一語言特征,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中的“妻子”是一個并列詞組,即“妻”和“子”的并稱,不同于現在僅是一個詞,指“男子的配偶”。這類詞組在教材中還有“祖父”、“卑鄙”、“感激”、“交通”、“平方”、“痛恨”、“無論”、“犧牲”等。
積累常用實詞,要特別留心課本注釋。一般情況下,中考命題組不是由研究古典文學或古代漢語的專家們組成的,因而在命題時他們往往會從課本的注釋里挖掘命題素材,這樣比較穩妥,不至于出現分歧和爭議。因此,我們一定要非常重視課本注釋,在使用其他資料復習備考時一定要與課文注釋相結合,如有分歧,也應盡量采用課文注釋的說法。
【文言文實詞】相關文章:
文言文實詞08-28
(熱門)文言文實詞11-28
[集合]文言文實詞11-29
文言文常用的實詞07-15
文言文實詞集錦08-03
文言文實詞集錦07-08
文言文實詞【實用】11-26
(薦)文言文實詞11-26
文言文實詞(通用)11-26
文言文實詞集錦【精華】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