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實詞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實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實詞1
1、論語
一、默寫:
1、子曰:,思而不學則殆。
2、子曰:歲寒,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4、子貢問君子。子曰:
2、《魚我所欲也》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
二、一詞多義:
得: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為茍得也( )
3、得之則生( )
4、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茍:1、故不為茍得也( )
2、茍全性命于亂世( )
3、茍延殘喘( )
4、一絲不茍( )
加:1、萬鐘于我何加焉( )
2、弗敢也( )
3、加人一等( )
是: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挑撥是非( )
與: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2、蹴爾而與之( )
奉:1、為妻妾之奉( )
2、奉命于危難之間( )
3、不知口休之奉不若人也( )
三、古今異義:
鐘: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古義:
今義:
四、翻譯:
1、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
2、衡于慮( )
3、入則無法家拂士( )
二、一詞多義:
故:1、故天將降大任( )
2、公問其故( )
所以:1、所以動心忍性( )
2、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
為:1、行拂亂其所為( )
2、或異二者之為( )
拂:1、行拂亂其所為( )
2、入則無法家拂士( )
發(fā):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
2、征于色發(fā)于聲( )
3、先發(fā)制人( )
4、發(fā)人深省( )
三、古今異義:
舉: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
今義:
征:征于色
古義:
今義:
喻:發(fā)于聲,而后喻
古義:
今義:
四、詞語活用:(寫出意思即可)
1、苦其心志( )
2、勞其筋骨( )
3、餓其體膚( )
4、空乏其身( )
5、行拂亂其所為( )
6、動心忍性( )
7、生于憂患( )
8、死于安樂( )
五、翻譯: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曹劌論戰(zhàn)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 )
二、一詞多義:
屬:1、忠之屬也( )
2、屬引凄異( )
故:1、公問其故( )
2、故逐之( )
3、溫故而知新( )
靡:1、望其旗靡( )
2、皆從風而靡( )
從:1、民弗從也( )
2、戰(zhàn)則請從( )
三、古今異義: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古義:
今義:
2、肉食者鄙
古義:
今義:
3、犧牲玉帛
古義:
今義:
4、忠之屬也
古義:
今義:
5、小大之獄
古義:
今義:
6、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古義:
今義:
7、齊師伐我
古義:
今義:
8、可以一戰(zhàn)
古義:
今義:
9、衣食所安
古義:
今義:
四、詞語活用:(寫出意思即可)
1、小信未孚,神拂福也( )
2、公將鼓之( )
3、衣食所安( )
4、懼有伏焉( )
五、翻譯: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文言文實詞2
書
①書信:使人遺趙王書(廉)是時曹操遺權書(赤)
②書寫書法:憑幾學書(項)
③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漢書藝文志》)
④書籍:積書滿架(項)無從致書以觀(送)
請
①請求:(秦王)固請(廉)
②謙辭:臣請完壁歸趙(廉)
對
①回答:對曰“臣嘗有罪……(廉)奏對稱旨(譚)
②對著:對酒當歌(《短歌行》)
幸
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來告良(鴻)
②寵愛: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寵信:君幸于趙王(廉)
許
①答應、允許:寧許以負秦曲(廉)
②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負
①倚仗、憑借:秦貪負其強《廉》負勢竟上(與)
②承擔:寧許以負秦曲(廉)予此行所負之責任(黃)
③背棄:決負約不償城(廉)
④辜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吾上恐負朝廷(左)
⑤背肉祖負荊(廉)王負劍(荊)
⑥敗勝負之數(六)
立
①即刻、馬上:趙立奉壁來(廉)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
②站立:故久立與其客語(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側立千尺(石)立土動即百尺(夢)
交
①交情:為刎頸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葉葉相交通(孔)疏條交映(與)設安設,設置:設九賓于廷(廉)
引
①引導: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牽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見人方引嬰兒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車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恐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備
①完備:前人之述備矣(岳)請備述之(芙)
②防備、準備:又備經年裹物之用(芙)豫備走舸(赤)
秋
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楓葉荻花秋瑟瑟(琵)
②年,時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穰歲之秋(五)
能
①才能:細疏其能(促)
②擅長:非能水也(勸)兼同時進行或具有:操軍兼以饑疫(赤)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
去
①離開: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鴻)
②距離:去北軍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
③去掉: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說》)
師
①軍隊:九國之師(過)勞師以襲遠
②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送)
③學習:不恥相師(師)
傳
①傳記: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黃)
②注釋經義的文字: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師)
③驛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廉)
傳
①傳送、傳遞:傳之美人(廉)
②傳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
③流傳: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游)
道
①道路:有碑仆道(游)從徑道亡(廉)
②道理,規(guī)律: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臣之所好者,道也(庖)
③學說、思想: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訓)
④說: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送)
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受
①接受:項王則受璧(鴻)
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饑(論)
③授予,給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因能而受官(《韓非子外儲左上》)
惑
①迷惑:內惑于鄭袖(屈)不亦惑乎(察)
②疑惑:惑之不解(師)
文言文實詞3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zhàn)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yǎng)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越發(fā)、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故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 ,本來)
9故臣復取璧(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zhí))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堅守、安定)
文言文實詞4
文言翻譯惡
è
(1)<形>罪惡;邪惡。與“善”相對。《諫太宗十思疏》:“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 《<指南錄>后序》:“不幸呂師孟構~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2)<形>丑;丑陋。與“美”相對。《釆草藥》:“未花時釆,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釆,則根色黯~。”
(3)<形>壞;不好。《論積貯疏》:“歲~不人,請賣爵子。” 《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言,而君畏匿之。”
(4)<形>污穢。《五蠹》:“腥臊~臭而傷害腹胃”《報劉一丈書》:“立廄中仆馬之間,~氣襲衣裾”
(5)<形>險惡;兇險。《<指南錄>后序》:“而境界危~,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wù
(1)<動詞>憎惡;討厭;不喜歡。《魚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所~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名>恥辱;羞辱。《史記-平原君列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焉。”
(3)<動詞>嫉妒。《赤壁之戰(zhàn)》:“表~其能而不能用也。”
wū
(1)<代>哪里;怎么。《齊桓晉文之事》:“以小易大,彼~知之?” 《滿井游記》:“余之游將從此始,~能無記?。”
(2)<嘆>相當于“啊”、“唉”。《孟子-公孫丑上》:“~!是何言也。”
文言文實詞5
要,讀音一:yo
(1)形容詞
①主要,重要
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獄中雜記》)
增減重要的語句,奉命執(zhí)行的官員無法辨認出來。
②險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樹幟曰謝莊團練馮。(《馮婉貞》)
在險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墻,樹立一個大旗上寫著謝莊團練馮。
③簡要,切要
可謂要言不煩也。(《世說新語言語》)
可以說是語言簡要不繁瑣。
(2)動詞
①符合,適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察今》)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適合當時的情況的'。
②總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總之,社會長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間留下清白的名聲。
讀音二:yāo
(1)名詞,通腰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墨子兼愛中》)
過去,楚靈王喜歡細腰的人。
(2)動詞
①通邀,邀請
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
張良出來,邀請項伯。
②要挾
惟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獄中雜記》)
只有砍頭沒有什么可要挾的,可是還要拿死者的人頭作抵押。
③相約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雖然曾與府吏相約,但和他見面的機會永遠沒有了。
文言文實詞6
1、盡,完。(言未既)
2、已經,---以后。(既克,公問其故)
3、既然。(將軍既帝室之胄)
4、既----又---并列關系。(三軍既惑且疑)
5、既而:不久。(既而得其尸于井)
6、全、都。(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7、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
假
1、不真,虛偽,假裝。(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弄假成真假仁假義)
2、借。(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3、憑借,借助。(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4、猶貸,寬容,原諒。(愿大王少假借之)
5、給予。(遂乃開倉廩,假貧民《漢書·龔遂傳》)
6、假如,如果。(假有人焉,舉我言復我,亦必疑其誑)
間
1、兩事物的當中。(凡天地之間)
2、中間,期間。(奉命于危難之間)
3、一會兒。(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4、指房屋的'間數。(安得廣廈千萬間)
5、間隙,空隙。(彼節(jié)者有間)
6、隔離。(遂與外人間隔)
7、間或。(間以詩記所遭)
8、離間。(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9、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10、間月:隔月,一個月以上。(骨微傷,病間月)
11、間關:形容鳥聲宛轉。(間關鶯語花底滑)
12、間諜。(秦間來人,趙奢善食而遣之)
13、表時間有時、偶然。(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14、表狀態(tài),從小路。(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15、表情態(tài),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間語曰)
見
1、看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2、召見。(曹劌請見)
3、拜見。(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
4、會見。(一日不見,如三秋矣)
5、見識,見解。(真知灼見一得之見)
6、被。(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7、聽見,聽說。(從茲耳界應清靜,免見啾啾毀譽聲白居易)
8、知道,覺得。(何以見得)
解
1、剖開,分解動物的肢體。(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把系著的東西解開。(悉埋于地,解其棕縛)
3、解開,使分開。(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4、解釋,解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5、理解,懂得。(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6、消散、離散。(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7、分裂、渙散。(天下土崩瓦解)
8、解救、消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軍之仇者,何如)
9、通懈,松解,懈怠。(胡虜益解)
進
1、前進。(余船以次俱進《赤》其進愈難《游》)
2、進獻。(群臣進諫《鄒》相如前進缶《廉》)
3、出來做官。(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
盡
1、完了;沒有了。
2、死。
3、全部用出。
4、竭盡;使完盡。(智者盡其謀)
5、盡頭。
6、窮盡。
7、明白。(聽其言,曰而盡。)
8、極;全。(盡善盡美)
就
1、接近,依靠。(金就礪則利)
2、赴任,就職。(連辟公府不就)
3、完成,達到目的。(軻自知事不就)
4、成就。(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即,隨即。(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
6、走向,走上。(若無罪而就死地)
7、上車、上路。(荊軻遂就車而去)
即
1、靠近,接近。(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2、立即,馬上。(項伯即入見沛公)
3、當,當時。(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4、倘若,如果。(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5、與則的用法相同,相當于那就的意思。(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6、即使。(其傷于縛者,即幸留)
7、就,就是。(聞雞鳴。即起盥櫛)
8、登上帝位。(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
去
1、離開。(欲呼張良與俱去)
2、過去的。(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3、除去,除掉。(為漢家除殘去穢)
4、距,距離。(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5、表示動作的趨勢。(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6、丟棄、厭棄、失掉。(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7、前往、到去。(公然抱茅入竹去)
8、去去:越去越遠,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文言文實詞7
相(xiāng)
(1)名詞。
讀xiàng,丞相,宰相。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2)副詞。
①互相。如: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
②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信(xìn)
(1)名詞。
信義,信用。如: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陳太丘與友期》)
(2)動詞。
①相信。如:吾嘗疑乎是,僅以蔣氏觀之,猶信(《捕蛇者說》)
②信任。如: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出師表》)
(3)形容詞。
誠實,真實。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zhàn)》)
(4)副詞。
確實。如: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隆中對》)
興(xīng)
(1)名詞。
讀xìng,興致。如: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如夢令》)
(2)動詞。
①起。如: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核舟記》)
②興起。如: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③使……興盛。如:若無興德之言(此處“興”為形容詞使動用法)(《出師表》)
④復興。如: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出師表》)
文言文實詞8
文言文實詞亡的用法
(1)<動>逃跑。《陳涉世家》:“今~亦死,舉大計亦死。”《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有罪,竊計欲~走燕。”
(2)<動>丟失;失掉。《智子疑鄰》:“暮而果大~其財。”《六國論》:“諸侯之所~,與戰(zhàn)敗而~者,其實亦百倍。”
(3)<動>滅亡。《子魚論戰(zhàn)》:“寡人雖~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過秦論》:“遂并起而~秦族矣。”
(4)<動>死亡。《赤壁之戰(zhàn)》:“今劉表新~,二子不協(xié)。”
(5)<動>通“忘”。忘記。《韓非子-說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其富之涯矣。”
亡
(1)通“無”。一指“沒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以應。”《報劉一丈書》:“他日來,幸~阻我也。”
[亡命]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
文言文實詞9
一、文言實詞歸納:(基本篇目)
二、通假字歸納: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
(2)茍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 ——《陳涉世家》
(3)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發(fā)起)——《陳涉世家》
(4)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被"通"披":穿著)——《陳涉世家》
(5)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上)——《木蘭詩》
(6)出門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蘭詩》
(7)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 ——《核舟記》
(8)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還有)——《核舟記》
(9)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核舟記》
(10)虞山王毅叔遠甫。(“甫”通“父”:男子美稱)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放)——《核舟記》
(12)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愚公移山》
(16)湯熨之之所及也。(“湯”通“燙”:用熱水焐)——《扁鵲見蔡桓公》
(17)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通"旋":回轉、掉轉)——《扁鵲見蔡桓公》
(18)火齊之所及也。("齊"通"劑":藥劑,湯藥)——《扁鵲見蔡桓公》
(19)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陷)——《出師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出師表》
(2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露)——《馬說》
(2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領)——《馬說》
(23)系向牛頭充炭直。("直"通"值":價值、價錢)——《賣炭翁》
(24)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岳陽樓記》
(25)百廢具興。("具"通"俱":都,全都)——《岳陽樓記》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輸》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擋)——《公輸》
(28)公輸盤詘。(“詘”通“屈”:折服)——《公輸》
(29)自余為僇人。(“僇”通“戮”:遭到貶謫)——《始得西山宴游記》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曬)——《峽江寺飛泉亭記》
(31)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2)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4)衡于慮。(“衡”通“橫”:梗塞,指不順)——《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5)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6)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貲去。(“貲”通“資”:資材)——《越巫》
(38)客問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嗎)——《陳太丘與友期》
(39)略無闕處。(“闕”通“缺”:中斷)——《三峽》
(40)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閑情記趣》
(41)儐者更道。(“道”通“導”:引導)——《晏子故事兩篇》
(42)縛者曷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兩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開玩笑)——《晏子故事兩篇》
(44)輯以翡翠。(“輯”通“緝”:連綴)——《寓言四則之買櫝還珠》
(45)宣王說之。(“說”通“悅”:高興)——《寓言四則之濫竽充數》
(4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4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論語〉十則》
(48)屏棄而不用。(“屏”通“摒”:摒棄)——《為學》
(三)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1)相對于實詞而言,文言虛詞沒有一定的實在意義,主要用來組詞成句,在句子中起語法作用。文言虛詞中可以包括代詞、動詞、副詞等類別,而這些詞類按現(xiàn)代漢語的劃分方式,應屬實詞。這是因為文言虛詞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來的傳統(tǒng)提法,古人的語言觀念不如今人明確,分類自然不夠仔細。文言虛詞大體可以分為:代詞、介詞、助詞、嘆詞、副詞、連詞等候。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詞。也可以是助詞或副詞,應結合其在語句中的作用,具體辨析。
(2)確定虛詞的意義,首先要確定詞性。要確定詞性就得掌握每個虛詞的用法規(guī)律,要聯(lián)系上下文作細致辨析。除此之外,還要弄清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如“之”作主語、謂語賓語則是代詞或動詞,若在主謂之間,則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復習虛詞時要掌握虛詞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語言環(huán)境中辨別詞性和用法。如"公與之乘"這個"之"是涉及的對象,是曹劌,"之"是代詞。二是從語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當句子成分,充當了什么成分。如果沒有充當成分,只起組合作用或表語氣,就是助詞。
(3)在復習中,可以從虛詞功能的角度作分類,以便于系統(tǒng)歸納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虛詞。包括
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吾"、"余"等詞。
第二人稱: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還有"汝"、"爾"、"乃"等詞。
第三人稱: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論戰(zhàn)》)中的“其”是“他們”的意思,此外還有"之"、"彼"、"伊"等詞。
指示代詞: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中的“是”作“這個”講。此外還有"此"、"斯"、"夫"、"或"等詞。
疑問代詞: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中的“孰”作疑問代詞“誰”講,此外還有"何"、"安"、"藥"等詞也是疑問代詞。
B. 起限制或修飾作用的虛詞。包括
程度副詞:
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中的“愈”作“更加”講。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甚”作“很”講。
以為妙絕(《口技》)中的“絕”作“極點”講。
此外還有"殊"、"稍"、"益"等詞均可充當表程度的副詞。
范圍副詞: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中的“咸”作“都”講。
眾妙畢備(《口技》)中的“畢”作“全”講。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講。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中的“但”作“只”講。
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講。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圍。
此外還有"悉"、"俱"、"舉"等詞都可以作表范圍的副詞。
時間副詞: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中的“已”作“已經”講,表時間。
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zhàn)》)中的“既”作“已經”講,表時間。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中的“向”作“從前”講,表時間。
囊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說》)中的“囊”作“從前”講,表時間。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中的“會”作“適逢”講,表時間。
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講,表時間。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記》)中的“忽”作“忽然”講,表時間。
情態(tài)副詞: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中的“誠”作“實在”講,表示一種情態(tài)。
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口技》)中的“漸”作“漸漸”講,表示一個變化的過程。
尉果笞廣(《陳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講,表示一種情態(tài)。
廣故數言欲亡(《陳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講,表情態(tài)。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捕蛇者說》)中“幾”作“幾乎”講,表情態(tài)。
表謙敬、頻率、重復的副詞:
徒屬皆曰:"敬受命"(《陳涉世家》)中的“敬”表謙敬。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謙詞。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扁鵲見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講,表頻率。
表語氣或否定的副詞:
庶竭弩鈍,攘除奸兇,復興漢室,還于舊都(《出師表》)中的“庶”表陳述語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中的“寧”表反問語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主(《陳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弗”表否定。
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表否定。
C. 起關聯(lián)作用或組合結構作用的虛詞。
表時間、處所、對象、方式、原因、被動、比較的介詞:
試用于昔日(《出師表》)中的“于”是一個表時間的介詞,相當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中的“于”作“到”講,表時間。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點,表處所。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中的“乎”也是一個表地點的介詞,做“在”講。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中的“緣”作“沿著”講,表方式。
當窗理云鬢(《木蘭詩》)中的“當”作“對著”講,表對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對象,作“向”講。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憑”講,表示對象。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中的“以”也是“憑”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中的“比”表比較關系。
表并列、遞進、選擇、因果、假設、條件、轉折、關聯(lián)作用的連詞: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視其轍,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曹劌論戰(zhàn)》)中的.“遂”表結果的連詞。
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中的“茍”是表假設關系的連詞。當“如果”講。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個表假設關系的連詞。
非死則徙耳,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中的“而”是一個表轉折關系的連詞,當“但”講。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中的“而”表修飾關系。
D. 表結構的虛詞。
結構助詞: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中的“之”相當于結構助詞,作“的”講;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中的后一個“之”結構上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結構上充當賓語前置的標志。此外還有"者"、"所"等詞可以作結構助詞。
語氣助詞:
蓋-歲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捕蛇者說》)中的“蓋”表陳述的語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斷語氣。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語氣。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詢問語氣。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中的“耶”表疑問語氣。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中的“哉”表反問語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強烈的感嘆語氣。
E. 表感嘆的虛詞一一嘆詞。.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嘆。
嗟乎!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陳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陳涉對無人了解自己的感嘆。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中的“嗚呼”表示作者無可奈何的感嘆。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嘆。
(四)文言虛詞舉例
①、之
(1)結構助詞
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的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捕蛇者說》)——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語氣助詞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補充音節(jié),無實在意義。
②其
作副詞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還是
○3以
作介詞
“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用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憑借
作連詞
“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因為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由于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用來
4. 而
作連詞分別表順承關系、判斷關系和修飾關系。例如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表順承關系,不譯
5. 乃
“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表承接關系的連詞,作“于是、就”講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表判斷關系的動詞,作“是”講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表人稱的代詞,作“你的”講
6. 于
作介詞用,根據語言環(huán)境不同,意義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對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說》)——比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從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給
7. 為
作介詞
“為天下唱。”(《陳涉世家》)——替、給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向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被
焉
作助詞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表句末語氣,不譯
⑨所
所與“以”結合表原因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表原因
作介詞結構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
⑩乎
作語氣助詞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嗎
作介詞
“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相當于“于”,作“對”講
文言文實詞10
1、數目。(愿令得補黑衣之數)
2、若干。(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3、命運。(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shǔ,計算。(蒙沖斗艦乃以千數不可勝數數九寒天數典忘祖)
5、shǔ,列舉罪狀。(數呂師孟叔侄為逆)
6、shuò,屢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數見不鮮)
7、cù,密。(數罟不入洿池)
屬
1、連接,連綴。(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2、通囑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
3、隸屬。(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5、類。(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6、等、輩。(若屬皆且為所虜)
7、系、是。(查明屬實,事屬可行)
孰
1、通熟,仔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2、誰,哪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3、孰與:與比,哪一個更,哪里比得上。(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4、成熟。(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孰)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1、寫,記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2、文字。(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3、書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書籍,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5、國書。(拜送書于庭)
6、書法、字體。(舉世唯知其書)
7、特指《尚書》,泛指一切經書。(《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適
1、到去。(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女子,出嫁。(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3、順從,適合。(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
4、恰好。(從上觀之適與地平)
5、剛才。(適為虞人逐)
6、同謫,被流放。(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7、流放,貶職。(又以適去,竟不自得)
是
1、正確,不錯,與非相對。(覺今是而昨非是非分明)
2、以為是。(各行其是)
3、判斷詞,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4、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5、作語助。(唯利是圖)
使
1、派遣,命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2、使,讓。(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3、出使。(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
4、使喚。(人皆得以隸使之)
5、使者。(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
6、使命。(時周瑜受使至番陽)
7、主使,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假使。(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識
1、懂得,認識。(相逢何必曾相識)
2、知識,見識。(鄙夫寡識)
3、記住。(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勝
1、能承受,勝任,禁得起。(驢不勝怒,蹄之)
2、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不可勝數美不勝收不勝枚舉)
3、勝利。(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百戰(zhàn)百勝)
4、超過,勝過。(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略勝一籌)
5、優(yōu)美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引人入勝)
率
1、順著、沿著。(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2、率領。(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
3、規(guī)格、標準。(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4、大概;大致。(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
5、一概;全部。(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6、主將。(將率不能)
頻率、比率。(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
文言文實詞11
度
1、尺寸,量長短的標準。(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
3、規(guī)章制度。(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4、越過。(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度日如年)
5、duó,計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度德量力)
6、duó,揣度,估計。(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7、duó,考慮。(度義而后功)
得
(1)名詞。收獲。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2)動詞。①取得,獲得。遂不得履。(《鄭人買履》)
②得意。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
③所愿。于彼計則得。(《中山狼》)
道
(1)名詞。①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②途徑,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風尚。師道之不傳也久已。(《師說》)
④道義。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⑤思想,學說。墨之道,兼愛為本。(《中山狼傳》)
⑥道理,規(guī)律。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⑧歷史上的行政區(qū)劃名。唐分全國為十五道,隸屬于中央。清末和民國初分一省為數道。
(2)動詞。①取道。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走路,趕路。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zhàn)》)
③說,講。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④料想。故園誰有書來。
⑤通導,引導。道之以政。(《論語》)
⑥通導,疏導。不如小決(決口),使道。(《左傳》)
當
dāng(1)動詞。①兩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②抵御,抵抗。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③占據,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阻攔。有狼當道,人立而啼。(《中山狼傳》)
⑤承擔。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⑥主持,執(zhí)掌。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⑦應當。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
⑧判決,判罪。吏當廣所失亡多。(《李將軍列傳》)
(2)介詞。①表處所。對著,面對。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②表時間。值,在,正在。當時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3)副詞。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dàng(1)動詞。①符合。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②當作。安步當車。(《戰(zhàn)國策》)
③以為。我當是相公呢!
(2)形容詞。適宜。此殊未當。(《采草藥》)
殆
(1)形容詞。①危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謀攻》)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③通怠,懶惰。農者殆則土地荒。(《商君書·農戰(zhàn)》)
(2)副詞。①表測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錄〉后序》)
怠
形容詞。(1)懈怠,松懈。天大寒,硯水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2)輕慢,不恭敬。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楊愿傳》)
(3)疲倦。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記》)
達
(1)動詞。①通,透。屋極有窗以達氣。(《獄中雜記》)
②暢達。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
③至、到。自昏達曙。(《促織》)
④到達。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曉,明白。仆山海狂人,不達世務。(《南史》)
⑥得志。不求聞達于諸侯。(聞達:得志揚名。)(《出師表》)
⑦表達,告知。詞不達意。
(2)形容詞。①顯貴的。達官貴人。
②豁達。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漢書》)
(3)復合詞。達人:顯達的人
從
cóng動詞。①跟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依順,聽從。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參與。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趕。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⑤依傍,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⑥采取某種原則。從寬、從嚴、從簡、從緩
cóng,舊讀zòng(1)名詞。①隨從的`人。其從如云。(《詩經》)
②副職。魏從九品分正從。(《文獻通考》)
③指堂房親屬。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形容詞。從屬的。從犯。
Zòng通縱
(1)形容詞。直的。衡(橫)縱其畝。(《詩經》)
(2)名詞。合縱的盟約。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3)動詞。放縱。欲不可從。(《禮記》)
歸
1、返回。(津澤皆歸其根《夢》予不得歸矣《指》)
2、歸還。(歸璧于趙《廉》)
3、舊稱女子出嫁。(吾妻來歸《項》)
文言文實詞12
文言實詞與虛詞
(一)(20xx·隨州)閱讀下面的古文,完成1-4題。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①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②幾滑凈,因書之,真草②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④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選自《晉書·王羲之列傳》)
【注釋】①姥(mǔ):老婦。②篚(fěi):圓形竹筐。③真草:楷書,草書。④抗:抗衡,相當。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善鳴,求市未能得(擅長(善于))
(2)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前往(去))
(3)當舉群相送耳(全(全部))
(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
2.“籠鵝而歸”的“籠”與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
A.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B.橫柯上蔽(《與朱元思書》)
C.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D.餓其體膚(《〈孟子〉兩章》)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1)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鵝,心里很高興,堅持要求把鵝買下來。
(2)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看重,都是這類情況。(“皆此類也”意譯為“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亦可。)
4.下列有關王羲之書法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B )
A.王羲之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書法家,被稱為“書圣”。
B.王羲之是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齊名的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C.王羲之書法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
D.王羲之《蘭亭集序》帖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最燦爛的瑰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二)(20xx·長沙)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陳禾
陳禾,字秀實,明州鄞縣人。舉元符三年進士。(時)天下久平,武備寬弛,東南尤甚。禾請增戍①、繕城壁,以戒不虞。或指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盜起,人服其先見。
時童貫權益張,與黃經臣等表里為奸③,搢紳④側目。禾曰:“此國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責,此而不言,一遷給舍⑤,則非其職矣。”首抗疏⑥劾貫,復劾經臣:“怙寵弄權,夸炫朝列。每云詔令皆出其手,言上將用某人,舉某事,已而詔下,悉如其言。夫發(fā)號施令,國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奈何使宦寺⑦得與?”
論奏未終,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請畢其說。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言愈切,上變色曰:“卿能如此,朕復何憂?”內侍請上易衣,上卻之曰:“留以旌直臣。”
(節(jié)選自《宋史》,有刪改)
【注釋】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擱置。③表里為奸:內外呼應做壞事。④搢紳:同“縉紳”,士大夫的代稱。⑤遷給舍:指陳禾將改任給事中的職位。⑥抗疏:上書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輩,等。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B )
A.武備寬弛,東南尤甚/弛擔持刀(《狼》)
B.或指為生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C.人服其先見/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
D.此國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
【解析】A.松弛/放下;B.有的人;C.佩服/名詞作動詞,穿戴;D.根本/本來。
2.下列選項中加點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B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
A.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C.宋何罪之有(《公輸》)
D.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解析】A.代詞,指“這種景況”;B.助詞,的;C.賓語前置的標志;D.音節(jié)助詞,不譯。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禾引上衣,請畢其說。
陳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請求讓自己說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難道敢吝嗇頭顱來報答陛下嗎?
4.本文中陳禾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陳禾的進諫方式與我們學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的`進諫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贊同哪一種?請闡述理由。
①陳禾品質:有先見之明,忠于職守,敢于進諫,剛正不阿。__②進諫方式:鄒忌進諫時采用諷諫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國事,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去規(guī)勸齊王。陳禾采用的是直諫的方式。__③開放題:贊成鄒忌。原因:采用委婉的方法規(guī)勸齊王,使齊王樂于接受。贊成陳禾。原因:陳禾的方式直接,讓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過錯。
(三)(20xx·天津)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題。
李侍郎①紱②,性聰慧,少時家貧,無貲③買書,乃借貸于鄰人,每一翻譯,無不成誦。偶入城市,街衢④鋪店名號皆默識之。后官翰林,庫中舊藏有《永樂大典》⑤,公皆讀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難公,無不立對,人皆驚駭。
(節(jié)選自《嘯亭雜錄》)
【注釋】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紱(fú):李紱,人名。③貲(zī):通“資”,錢財。④衢(qú):四通八達的道路,大路。⑤《永樂大典》:明朝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式文獻集。全書有22937卷,11095冊。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少時家貧 少:年幼
(2)無不立對: 對:回答
2.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庫中舊藏有《永樂大典》,公皆讀之。
書庫中原來的藏書有《永樂大典》,他都讀過了。
3.結合全文,舉例說說李紱是一個怎樣的人。
李紱是一個天性聰慧、勤奮好學的人,“無不成誦”“皆默識之”“無不立對”,體現(xiàn)了他的聰慧;“無貲買書,乃借貸于鄰人”“庫中舊藏有《永樂大典》,公皆讀之”,體現(xiàn)了他的勤奮好學。
(四)(20xx·黃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回答1-5題。
【甲】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冀、雍②,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釋】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③曩:以往,過去,從前。
1.解釋加點的實詞。
(1)略無闕處(通“缺”,中斷)
(2)屬引凄異(延長)
(3)二人對酌(飲酒)
(4)越錢塘,絕長江(橫渡)
2.選出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 C )
A.或王命急宣 或異二者之為
B.故漁者歌曰 溫故而知新
C.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雖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趣味無窮。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從太陽出山(早晨)開始登山,到傍晚時,(他們)已經到半山腰了。
5.(1)《三峽》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山多)、隱天蔽日(山高)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就能戰(zhàn)勝客觀的困難。
文言文實詞13
1、結合課文內容推斷詞義。
如果這個實詞的表面意思在這個語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們可以結合語境聯(lián)想它在其他場合特別是教材上出現(xiàn)過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鄭氏數千指獨完完:滅亡。
B.吾居長,當任罪任:承擔。
C.宥之,立握得為左參議宥:寬恕。
D.居一歲,入覲,卒于京覲:拜見。
答案:A。先根據語境“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千指獨完。”說明鄭氏家族不可能是獲罪了,那么此處的“完”就不應該是結束,完蛋之類了,再聯(lián)想教材《六國論》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與語境相合。
2、用語法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推斷詞義。
將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葉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斷其用法即詞性,可以在具體的選擇中使用排除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虛詞的用法判斷和文言文的翻譯中。如08年高考卷全國卷一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部使者檄剛撫定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喻:開導。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分析這個句子的主語應該是“部使者”,“剛”是廖剛,廖剛做什么呢,去“撫定”,所以中間的“檄”就不是名詞“文告”,而應該是個動詞“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
這幾種推斷方法能靈活運用,還是要依賴于比較好的語詞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單獨運用或者綜合運用這幾種方法來解題,就比只憑識記來應對顯得聰明多了。
文言文實詞14
文言文實詞道的`用法
(1)<名>路;道路。《魚我所欲也》:“呼爾而與之,行~之人弗受。”《陳涉世家》:“會天大雨,~不通。”[又]<動詞>取道;道經。《鴻門宴》:“從酈山下,~芷陽間行。”《<指南錄>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2)<名>途徑;方法;措施。《六國論》:“賂秦而力虧,破滅之~也。”
(3)<名>規(guī)律;法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進乎技矣。”
(4)<名>啟發(fā);事理。《師說》:“聞~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5)<名>道德;道義。《陳涉世家》:“伐無~,誅暴秦。”
(6)<名>學說;主張。《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
(7)<動詞>說;談論。《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好。”
(8)<動詞>通“導”,引導。《論語-學而》:“~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9)<動詞>通“導”。疏通。《尚書-禹貢》:“九河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
(10)<名>古代行政區(qū)劃名。唐代初年全國劃分為十道,道下轄州。明清則在省一級一級行政區(qū)域下設道,道 下轄府,其長官就稱為道或道員、道臺。《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鳳廬~奉檄守御。”
(11)<名>簡稱道 家、道教。《漢書-藝文志》:“~家者流,蓋出于史官。”
(12)<動詞>以為。《灌園叟晚逢仙女》:“他還~略看一會就去,誰知這廝故意賣弄。”
(13)<介>從;由。《管子-禁藏》:“凡治亂之情,皆~上始。”
(14)<量>元稹。《望喜驛》:“一~月光橫忱前。”
[道心]⒈猶言道德觀念。⒉悟道之心。
[道學]⒈道家的學說。⒉指理學,即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儒家為主體的思想體系。
文言文實詞15
點 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②沙場秋點兵(a.動詞:征。b.檢閱。)
毒 ①若毒之乎
②呼噓毒癘
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動詞:怨恨。B名詞:毒物,有毒的c名詞:危害、毒害)
度 ①春風不度玉門關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③孫子度其行(a動詞:度過、越過。B音dúo,動詞:估計。)
法 ①世傳其兵法
②則以法刑斷其兩足(a名詞: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詞:謀略、策略)
方 ①方七百里,高萬仞
②今方來,吾欲辱之(a名詞:方圓。b副詞:正(好)、正要)
復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③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④更若役,復若賦(a副詞:再、又。b恢復。)
賦 ①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②歲賦其二
③更若役,復若賦
④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動詞:抒發(fā)。B動詞:征收、斂取。C名詞:賦稅。)
負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
②負其異與眾也(a動詞:背、以背載物b動詞:依仗)
更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鳴
③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④更若役,復若賦
⑤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a動詞:改變,更換。b名詞:夜里計時單位c副詞:因gèng,更加)
顧 ①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a動詞:回頭看b動詞:拜訪,探望c副詞:難道,反而)
【文言文實詞】相關文章:
文言文常用的實詞07-15
文言文實詞集錦07-08
文言文實詞集錦08-03
文言文實詞方的用法12-15
文言文實詞集錦【精華】07-09
文言文實詞道的用法12-29
文言文常用實詞義07-15
文言文常用實詞義08-07
文言文重點實詞實戰(zhàn)演練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