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初中文言文

時間:2024-05-12 11:02:57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精華】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文言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文言文【精華】

初中文言文1

  金華戴元禮,國初名醫,嘗被召至南京。見一醫家,迎求溢戶,酬應不閑。戴意必深于術者,注目焉,按方發劑,皆無他異。退而怪之,日往視焉。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錫一塊。麾之去。戴始大異之,念無以錫入煎劑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戴求得其書,乃餳字耳。戴急為正之。

  [注]國初:明朝初年。[注]南京:明朝初年朱元璋遷都南京。[注]餳:古糖字。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嘗被召至南京 解釋:

  (2)迎求溢戶 解釋:

  (3)按方發劑 解釋:

  (4)日往視焉 解釋:

  2.翻譯句子。

  (1)退而怪之

  譯文:

  (2)戴求得其書,乃餳字耳

  譯文:

  3.說那醫家是平庸的醫生,但不是奸詐的'醫生,從文中 (填原文)處可以看出這一點。

  4.從文中戴急為正之可以看出戴元禮作為名醫不只是在醫術方面,還表現出較強的職業道德,現在請你從戴元禮角度給庸醫們說一句話,既要清楚,又比較委婉。

  參考答案:

  (1) 曾經 (2)充滿 (3)藥 (4)每天

  2.(1)回去后感覺很奇怪 (2)戴元禮要到(記載這則古方的)書,原來是餳字

  3. 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錫一塊。

  4.略

初中文言文2

  1、積累文中幾個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

  2、試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例句: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3、理解背誦

  ①《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⑦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初中文言文3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晉朝太元年間,在武陵這個地方有個以捕魚為職業的人,有一次,他沿著一條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樹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好像有點光亮。漁人就棄船登岸,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極狹窄,只能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感到開闊明朗了。只見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還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叫的聲音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全都安閑快樂。

  他們看到漁人,就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有人就邀請他到家里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因為逃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和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斷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起來。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漁人在洞里停留了幾天,才告辭回去。洞里的人囑咐他說:“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經過的路,處處做上標記。回到郡里,漁人就到太守那里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去,尋找先前做好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條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個清高的人。他聽說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去尋找,但沒有實現,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后就不再有去尋找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4

  塞翁失馬

  兩漢:劉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去做,困難的事也變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變困難了。人們求學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去學,困難的事也變容易了;如果不學,容易的事也變困難了。

  我的天資昏昧,不及別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別人。只要每天認真學習,長久堅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資聰明、才能敏捷,超過別人幾倍。如果摒棄不用,就與昏昧和平庸沒有區別了。孔子的思想言論,最終是靠天資遲鈍的曾參傳下來的。以此而論,昏昧平庸與聰明靈敏的功用,難道是有常規的嗎?

  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告訴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樣?”“富和尚說:“你憑著什么去呀?”窮和尚說:“我有一個盛水的瓶子和一個盛飯的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一直想雇船沿著長江往下游走,還沒去成呢。你憑著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把事情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慚愧的神色。

  西邊的蜀地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遠啊。有錢的和尚不能到,沒有錢的和尚卻可以到達。人們要樹立志向,難道還不如蜀地邊境的和尚嗎?所以聰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就會失敗。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學習的人,會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陳太丘與友期 / 期行

  南北朝: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初中文言文5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翻譯】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詞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重點字詞】

  ⑴西江月:詞牌名。

  ⑵黃沙: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黃沙道:是指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山縣。

  ⑶明月別枝驚鵲: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

  ⑷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⑸鳴蟬:蟬叫聲。

  ⑹舊時:往日。

  ⑺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⑼見:同“現”,顯現,出現。

  ⑽忽見:忽現,指小店忽然出現。

初中文言文6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2、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于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陽樓記》) 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策:1、馬鞭。(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于(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愿馳千里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初中文言文7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

  2.多背誦。通過背誦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

  3.勤做練習。掌握常用文言詞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譯書是必備工具書。

  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會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重點掌握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例如: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一詞多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應(回答)《愚公移山》

  ②殺之以應陳涉(接應、響應)《陳涉世家》

  ③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該)《口技》

  古今異義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于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

  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詞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詞用作動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盡:吃盡,吃完

  2.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走完

  C、形容詞用作名詞

  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2.造化鐘神秀(《望岳》)神秀:“奇麗的景色”的意思。

  D、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一般來說,其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就是動詞活用為名詞了。

  1.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射:意為射箭的本領。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出、入:這里都活用作名詞,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E、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用船。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裝運土石。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表示行為的憑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糝之(《核舟記》)石青:用石青。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如:日扳促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G、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賓客。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常見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加以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常見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 ……也。(主語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今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是”意思是“這”,復指前面的主語。

  ②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里,是針炙能夠治療的。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今譯:南陽的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則”“即”“為”“則”等幫助判斷。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今譯: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色。

  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今譯:該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斷的,這是較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西湖游記二則》)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病)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醫)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是針炙能夠治療的;病在腸胃,是火劑湯能夠治療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轄的,當醫生的就沒有辦法了。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①投(之)以骨。(《狼》)

  今譯:把骨頭扔給(狼)。

  ②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今譯:你和他一起來。

  4.省略介詞

  林盡(于)水源。(《桃花源記》)

  今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

  (三)倒裝句

  我們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語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子叫倒裝句。主要包括:

  1.謂語前置(主語后說)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②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宋何罪之有?(《公輸》)

  ⑤唯利是圖(成語)

  3.介賓短語后置

  ①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介賓短語“于富者”置于謂語“語”之后)

  ②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四)被動句

  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語不是動作的發出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樣的句子我們叫被動句。

  1.用“為”“為……所”“見”“于”“被”等標志詞表示被動。如:梅花為寒所勒(《西湖游記二則》)“為……所”表被動。今譯: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動詞,概念上表示被動。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此句雖無表被動的介詞和結構,但主語“帝“是被動者。這是一種意念上的被動。今譯:天帝被愚公的誠意所打動。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a.變單音詞為雙音詞;b.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初中文言文8

  《魚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與通歟;鄉通向;辟通避)

  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假如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假如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災禍我也不躲避。假如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但凡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行以采納呢?假如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但凡可以躲避禍害的方法什么不行以做呢?采納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愿采納;采納某種方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愿采納。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峻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丟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假如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承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愿承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符合禮義就承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熟悉的窮人感謝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承受,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卻承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承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承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承受,現在為了熟悉的窮人感謝自己卻承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頓了嗎?這就叫做丟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初中文言文9

  1.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可能嗎?”

  2.樊重樹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來求假焉。引種植之不可已出。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樹和漆樹。

  【譯文】樊重曾經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后,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一年的計劃,不如種谷子;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木.”說的就是這件事呀!3.月攘一雞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①攘:竊取,偷。 ②君子:這里指行為端正的人。道:此處指行為道德。譯文: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他說:“那就讓我少偷點,每個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對的,應該馬上停止,為什么還要等來年?

初中文言文10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文章,記載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優秀的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滲透著古代賢人智者的思想和才華,彰顯了中華漢字的風采和志氣,是中華民族美和智慧的集中表現。初中階段開始設置了文言文閱讀課程,但新課改理念落實尚不到位,下面結合筆者教學實踐,對文言文閱讀有效教學的實踐展開研究。

  一、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存在的不足

  1.偏重于翻譯,忽視了自我感悟能力的培養

  部分初中教師在中考的指針下,著重對學生講授詞匯和句式的翻譯,強化對文言文知識的學習,將文言文解析為若干詞匯和語法,忽視對語言本身蘊含的思想和美感的體會,不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自我感悟和體驗,降低了教學的層次和深度。

  2.脫離文本,片面強調對藝術欣賞技巧的傳授

  文言文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會直接脫離文本,大量講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藝術特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但是其實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有效教學的實踐策略

  1.提高文言文閱讀素養

  文言文對初中生來說難度較大,必須加強對文本的閱讀素養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實現其他教學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教師要確定科學教學方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應該改變傳統文言文教學中過分依賴教師和參考書的弊端,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方法,首先讓學生充分預習,大聲誦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和體會,誦讀中遇到生字詞學生找注解或者資料自學,基本能弄懂文章大概意思,在誦讀和自學中增加了語感和語文知識儲備。教師可以給學生發放預習提綱,學生在通讀和預習生字詞的基礎上,按照提綱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再次感悟文言文的精髓和重、難點,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實現自我提升。

  (2)創設合理教學情境

  文言文內容和形式距離初中生久遠,教師應該搭建學生和傳統文化的有效橋梁,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增強對文言文中的內容和情感的體驗,讓學生參與到文本描述的情境中,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講授《桃花源記》《陋室銘》時可以配上優雅的古琴伴奏,學習《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時可讓學生課下收集景觀的資料,讓他們講述對景物的了解,教師播放景觀的紀錄片,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積極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

  (3)做好文言文閱讀的課后拓展

  教師應該關注文言文講授完畢后的拓展工作,讓學生及時歸納文言文知識點,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還要注重讀寫結合,根據不同文章特點,進行仿寫、擴寫、續寫等訓練,其中最有效和普遍的方法就是書寫讀后感。寫好讀后感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從整體到細節對文章有準確和詳細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對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真情實感進行深入挖掘,這就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再研讀和再創作,從而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素養,把握文言文學習的精髓,在不斷練習中摸索出文言文考試的規律和考點。

  2.加強文言文中考訓練

  文言文是中考語文的重點題目,因此,教師要在增強學生閱讀素養和情感培養的基礎上,提高應試能力,加強對文言文題型的綜合性訓練。

  (1)做真題把握規律

  教師可以將近五年中考文言文閱讀習題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通過訓練提高做題效率,了解出題的共性角度、思維等,結合自身實際,找出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聯習。

  (2)開展針對性練習

  ①翻譯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多讓學生進行口頭即興翻譯,通過課堂比賽式訓練和實時練習,提升初中生思考和反應速度,出現問題及時糾正,為中考打下良好的知識和效率基礎。

  ②有效閱讀能力訓練:對教材的閱讀和試題的閱讀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提升。教師要為學生精選習題,在做典型例題中尋找語感,讓學生適應考試。教師還要對文言文閱讀題進行集中訓練,讓學生在考試規定時間內,進行快速閱讀,再根據文言文試題的設問進行回答,學生與教師共同交流,在爭辯和改正中提高答題的方向性,總結答題規律。

  3.學生自主總結

  老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自己總結考試重點。學生自愿總結,在總結中發現自己需要復習的重點,老師在其中僅僅起輔助的作用。發現學生關于復習總結的好筆記時,就拿出來在全班分享,或者讓學生互相交換筆記,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復習中實現優勢互補。

  總之,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課堂中,教師應該不斷研究有效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制訂針對性的訓練計劃,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興趣,在閱讀中提升對文言文的理解,將古老的文字與現代現階段教學手段和方法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漢字的魅力美和內涵美,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陸艷紅.課改城市化:廣西農村語文教師的挑戰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初中文言文11

  千里之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導讀: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涓人的一句反問可謂直接點出其舉動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謂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釋:①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②捐:白白費掉。③市: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義

  1.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

  3.而吾以捕蛇獨存( ) 4.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三、涓人為什么用五百金買下馬的骨頭?(用文中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譯

  1.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之馬

  古代有個國王,想用千金買千里馬,三年不能夠買到。有個宦官對國王說:“請讓我去買馬。”國王派他去了。三個月就得到了千里馬;但馬已經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馬的骨頭買來,回來向國王報告。國王大怒說:“所要買的是活馬,要死馬干什么?白白地花費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說:“死馬尚且用五百金買下,何況活馬呢?天下人必定認為大王肯出高價買馬,千里馬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買到三匹千里馬。

  一、

  1.派遣、差遣

  2.花費,此指白白費掉

  3.一年,周年

  二、

  1.用

  2.認為

  3.因為

  4.用來

  三、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四、

  1.所要買的是活馬,要死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買到三匹千里馬。

初中文言文12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并沒有機會用到文言文,所以學生沒有適當的語言環境,只能在課堂上進行文言文的學習,所以文言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且現在文言文的教學,大多數都是應試教育,所以主要強調學生進行背誦,對于學生的理解程度就沒有特別關注,并且都是采取老師講解學生做筆記的方式,這樣的情況就增加了學生學習及老師教學的難度。但是新課改提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這就給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所以老師要積極進行課堂的改革,以免學生總是在文言文的課堂上扮演一個受教者,最終對文言文的學習沒有了興趣,影響學生對古文的理解。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問題:其一,初中是小學的.延伸,但是在小學時期學生并沒有接觸文言文的機會,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簡單字詞的書寫及認識,古詩的背誦及默寫等;其二,現在的生活中用不到文言文,所以學生都會覺得文言文沒有必要學習,因為除了應對考試,文言文并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對文言文的理解并不重視;其三,主要是在教師教學方法上的問題。現在文言文的教學方式不夠靈活,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老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主要是老師對文言文進行翻譯,介紹文言文的背景及主要內容,課后要求學生進行背誦,并要對關鍵的字詞理解進行重點記憶,這樣的課堂及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有興趣進行研究,導致文言文的課堂變得沉悶、單一,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三、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1.強化學生的文言文基礎

  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比較薄弱,并且在生活中沒有運用文言文的機會,所以學生對于文言文都非常的陌生,所以要求老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之前,要鼓勵學生進行簡單文言文的積累。如每天由一位學生進行分享,這樣就會使學生增加對文言文的認識,老師也可以抽出上課前的幾分鐘,讓學生進行解釋,這樣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下受到影響,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并且會對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2.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閱讀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變得非常的沒有耐心。所以老師要積極提升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努力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強化學生的閱讀方式,進行興趣培養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的字詞理解提供幫助。同時我們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使學生能夠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除了上述方法,老師還可以采用各種比賽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此來促進學生文言文知識的掌握,促進教育的進步。

  3.豐富文言文的教學形式

  現在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想要提升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成績,應該先進行教學形式及內容的改革。現在的初中文言文教育,老師主要是按照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的方法難免會讓學生覺得單調。所以在教學的形式上,老師應該積極的進行創新,豐富教學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就以《兩小兒辯日》為例,在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言文內容的演練,讓學生扮演文言文中的兩個小孩,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言文的內涵,從而對文言文的理解及學習充滿興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初中文言文13

  3、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記得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們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村民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于是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啦。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14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頃,行抵寺,曰歸云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四山皆大桂樹,隨山陂陀。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貯,謦咳不得他逸;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齦腭之狀。或曰:“遺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皆當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瞑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異之、馬君湘帆,歐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小題1】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每句標一處。(4分)

  ① 卒 不 見 人 ② 其 狀 若 仰 大 盂

  【小題2】寫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①余嘗求小盤谷 ( ) ②探之不可窮 ( )

  ③由寺北行,至盧龍山 ( ) ④若魚龍起伏波浪中 ( )

  【小題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4分)

  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

  【小題4】簡要概述作者游小盤山的行蹤。(4分)

  答案

  【小題1】① 卒 /不 見 人 ② 其 狀 /若 仰 大 盂 〖只標一處,每處2分;

  【小題1】①我 ②窮盡 盡頭 ③到 到達 ④ 像 好像〖每字1分,同義詞也可給分

  【小題1】這是萬竹蔽天(很多竹子遮蔽云天)的地方呀!所謂(所說的')小盤谷,大概就是這里了吧。〖兩句大意各1分,此1分,句子通順1分

  【小題1】從江寧府城出發,經過歸云堂,北行到盧龍山,下山回到出發點。〖每點1分,中間加上景物不計分

  解析【小題1】學生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根據句子的含義劃分節奏。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學生能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內容,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初中文言文15

  讀文段:

  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時教學中,我們就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于能通過熟讀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碰到斷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

  找虛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于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于、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復音虛詞(包括一些復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禪山記》)

  我們通過熟讀語段可知,本語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并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

  例〔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察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3〕、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鴻門宴》)

  依總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論語卷八》)

  熟讀這句話,我們可發現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這樣問題就好辦了。總結: 以上這些就是初中語文文言文中的關鍵知識點分析,抓住其中的這些要點內容,我們才能在初中語文文言文的學習中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認真掌握上面這些要點。

【初中文言文】相關文章:

初中文言文05-20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07-31

初中文言文閱讀09-08

初中必背文言文03-22

初中文言文閱讀03-25

初中文言文及翻譯12-05

(熱)初中文言文02-07

初中文言文(優)01-23

初中文言文【集合】03-22

初中文言文狼的翻譯01-1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在线网址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 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 | 在线播放美女口爆吞精 | 午夜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