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文(集錦6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作文 篇1
說起文言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厭惡,因為我對文言文有著很深的矛盾,就像是水火不容,每次考試我的文言文都是全班做的最差的,所以我很討厭文言文。
從初中開始,我就對文言文產生了厭惡的情緒,記得第一次上文言文課時,語文老師教我們的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蘇軾是宋代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文受到很多人的贊揚,但是跟文言文有著代溝的我,卻不是很喜歡這些文章,每次上文言文的課,我總是聽到一半就走神了,還有幾次竟然睡著了,然后被老師點名批評,我真的很是尷尬。但是文言文的確很難懂,而且我這個人在無聊,聽不懂的情況下,就很容易產生瞌睡,然后自己也不知道的情況下睡著,所以我很多時候都想大哭一場,以表達自己內心的無奈。
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我買了一本初中語文教材全解,那上面有課本里文言文的翻譯和注釋,我雖然讀文言文都不懂,但是我至少對白話文感興趣啊,再說了,我讀了一段時間,發現還挺有意思的,因為文言文里介紹的人物傳記讀起來就像是在讀古代版的名人傳記一樣,介紹了很多古代有知識,有成就的人物,所以我就來了興趣,還別說,慢慢的,我就試著去讀文言文,開始很困難,很多字都被我理解錯了,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個意思,然后我就回去看一下注釋,在恍然大悟,結果在下次的考試中,我的文言文試題拿了全班第一,害得班主任特意問我是不是做了弊,我解釋了很久他才相信我,哎,倒霉的我啊。
逐漸到了高中,我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本性難移,我還是一看到文言文就會厭煩,我想過按照初中的辦法學習文言文,但是高中的課程是在太多了,我根本沒有多的時間去鉆研,所以我就一直吃我的老底,做文言文試題的時候能夠答對三分之一我就萬幸了。
本來我以為我這輩子跟文言文就這樣了,但是總分十九分加上詩歌鑒賞一共二十五分,我只能拿到七八分,的確很讓我感到痛心,于是我就狠下心來,用了一個月的課余時間牢記文言實詞還有相關的詩人背景等等,終于又提升了五六分的水平,盡管效果不怎么明顯,還特別的辛苦,但是我還是比較開心的,因為我努力了,我是用自己的勤奮換來的'分數。
還有很多時候,我自己一個人無聊,便開始回想自己學過的,看到過的文言文,然后默默地背誦,背不起來了也懶得背誦,直接下一篇,很多次我都背的顛倒,這篇文章的內容背到了下一篇上面,然后實在想不起了,我自己便會為自己的爛記性笑起來,然后就這樣度過無聊的時光。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它是我們建立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基礎,這是我在一個演說節目里看到的一句話,所以現在我不怎么討厭文言文了,相反還有些喜歡,文言文之所以讓人頭疼,這也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嗎,再說了,看到文言文頭疼的肯定不止我一個人吧,我又何必為此感到厭煩呢。
考試的時候,我也不會因為看到文言文就喪失了信心,相反,現在的我看見文言文就好比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正等待著我去逐步的翻譯,逐步的探索呢,怎么樣,你是否還會因為文言文難懂而感到厭煩呢。試一試我的方法吧,說不定會幫助到你哦。
文言文作文 篇2
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鷓鴣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流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①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從。
(1)上闋中有一詞為全詞的'詞眼,請找出,并說明理由。(4分)
(2)本詞運用多種手法,表現出浪漫主義色彩,請選擇其中一種手法作簡要分析。(2分)
參考答案:
(1)詞眼:疏狂(1分)。上闋寫自己“為天帝山水郎”,上書請求留云借月等,表現其遠離世俗,熱愛自然,不受拘束(1分)。下闋“幾曾著眼看侯王”表現其傲視權貴之“狂”(1分);寫偏愛梅花,表現其不拘世俗,獨守高潔(1分)。
(2)答案一:想象手法(1分),想象自己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承辦天帝詔書的批示,多次向天帝獻上奏章(1分)(從“玉樓金闕”一句思考回答亦可);
答案二:夸張手法(1分),“詩萬首,酒千觴”,表現自己的豪情。(1分)
文言文作文 篇3
薄暮而曀,云歸而萬物暝,鱗云蔽天,或明或暗。倦鳥歸窠,云隙窺天。倏爾狂風漫卷,作則飛沙走土,措手不及,為風所制。樹影婆娑,沙沙起浪,若乳虎嘯林。如麻雨腳,紛至沓來。點樹,擊石,融水。悄然來去,潤物無聲。空氣清潤,雨絲微涼,微風拂面,其喜洋洋者矣。若夫雷鼓聲響,竟有艷日撥云,天見鈞分,東墨西赤,晦明交融,電閃雷鳴。至若霞光溢天,霶霈傾盆,忽有一虹飛夸南北,明滅可見。
夜至,皓月當空。厚云歸,為朵,為盾,唯近月處留葉狀闕處。月明如洗,靜如鏡,若魚眼。遠天澄如水。風起,云動,月遮。蔽月處,云熠燿。天若河,云似岸,鉤月作帆使。惟嘆無星波光見。
觀天之樂何極!
文言文作文 篇4
天雁落,孤鴻起,紅竹清影,碧水斑駁。帶華陽而披鶴氅,著謝屐而高歌所向。夕陽淺淺,晬容陽陽,屈神府而降百靈,舍簪笏以求清萍。便攜秋杖,緩登綿山。山之所在,乃吾晉西大地。除其泱泱之漠土,唯代代之子墓,父堤母陂,古城修輝,萬載宋氏,以此威魁。故,父兮養我,以厚土之德物、竣山之博木。是以雖方興未艾,猶知以何為德、以何為哉。
父者,負也。吾父高德,教子畏葸不及,惠子畏葸不足,養子畏葸不徵。故,以賦性,沐愚子,至今如是。未晬之齡,得賜名之幸;及晬之齡,得拈周之榮;百晬之齡,得宴客之弘。韶年光華易逝,少不更事,曾沿屋角捕蛾,股墜地,不穩入井,父赤身以救。及明世事,父以經教我,扶手臨書,謂吾:“字當為人,故爾需書瘦骨之楷,以為錚錚之氣”。
舞勺之年,父植柏柳數棵,于方畝之庭院。當時是,父曾攜我以游園。園者,于城之右,以桃李聞名諸鄉。及春,綻薇姿桃李;及秋,則有諸碩果,累累以負枝頭。父喜桃李,言非薄幸乃癡情。后吾有知,父亦喜流水,言非無情乃不可違。因父之故,吾亦愛桃李,更喜風起,覺其似俏窕佳人,夢夢娑薇。父知吾思,笑不可遏,稱吾未及弱冠,到已先知情趣。
后三年,父多事,鬢先秋。而立之年已如不惑。性不改,然不喜言語,亦不常歸家。數次相見,更相攜以游山。常去者,綿山。山之麓,乃晉介子推之墓,割股奉君,不言厚祿。隱后期年,隨火而逝,傲傲清骨,悲哉足乎。山之陰,乃三清大羅宮,須彌之間,戲耍云霧。靈霄斗姆,運星辰以繪千秋古跡,撥群鹿而登五老經閣。白曾來,霞客亦曾來,而今父來,吾亦來。晨鐘暮鼓,悠悠鶴吟,父曰,道骨者,錚然不變。
又三年,父歸家更不易。吾常望月興嘆,時而恍若見父。仰而思,恐為同月照異鄉,一秋憾雙人耳。思之,吾時好餌魚。五花龍睛、望天、玉印不知幾何。常餌魚以思鴻雁,若思之久矣,輒常有魚飽腹而亡。嗚呼,吾害生之行徑,不足道也。
去年,父回,與之再赴綿山,森森兮如舊,茫茫兮如舊,皓皓兮如舊。父不言,吾惶惶隨其后。登山麓,過山陰,澹澹幽泉,熙熙容光。山之巔,廣遠難極,滿引霧湯(shang),知其非岱宗、華嶺,然,亦撼若天地之孤鷗。正欲悲來,父熾目如炬,觀山陰已如蚍蜉之大羅。笑言,何其清矣!倘無凡塵之心,則留清明之骨。
吾父如是。
文言文作文 篇5
是日,天漸寒。風急作,寒氣傾人,若非以火耀體,則凍瑟難熬東。眾則聚于小閨,閨中燃急火,其皆坐于座中,樂然言閑物。閨外則寒風喧哮,時而戲戶,俄而卷羅幃。眾則曰;“凍風乃一戲稚兮”。
余拘于小閨,視外大觀,天欲雪。余見是景,躍然出戶,至東街尋予友樂春,相言駕軾至窩山賞雪。余興頷,少頃,至窩山。
囊而出車,未幾則鵝毛迅舞,俄而舞于蒼穹。至于林間,若白玉遍滿地,粼粼玉光如彩珠之光溢出于明鏡。行于林間,玉光四溢,難以繼行。
忍勇前行,至林盡,余俯觀山勢,白靄與山半相藉,難以觀其底。樂舞玉花,戲于山 首,六出戲于樹,則樹光躍動,甚感欣悅。幾何而重疊于樹,點雪掛枝,其若天仙,戲姿萬千。眺視其樹,雪敷其身,木形各異。如玉劍,如玉屋,如玉人。其態之多難以言記。
既而仰峰,高百尺。素雪鎖,霧連千頂,山峻勢險,如泣且倒,云巒成布,眾山竦峙。飛劍窮指,雪于其間,未示其蹤。既而凍風猛起,天降布雪。潔山如泣,互相藐倒。余與吾友視此觀,恂恂而去。
余與友馳然而上山頂,行道中,踏雪戲雪者,戲雪而惜雪者,二人歡也。未幾熙熙而至山巔。萬里山河若戲于予等之手,眺視遠山,天山一色,山共天,天融山。上下天山,蒼白一片,時而雪光四射,山氣寒凄,潔然一片,如進天宮, 仙靄飄藐,云氣騰升,梨花飄落。俯看河江,冰凍畢盡, 虛見水跡。友馳然而歌曰;“天戲山巒水凍寒,熱氣紫生仙中潭。”
雪漸止,萬籟皆靜。山若畫中一點,夫人也,乃畫中一粒,蒼穹若畫中一抹。然則河乃畫間一滴。時有野鳥翔集,戲于樹間,則玉花飛落,若秋日之玉蘭則花舞飛射之始于花匣兮。時而鳴于蒼穹, 鳴聲聆諧,千山傳響,概若仙樂。
既而紅霞歸于山下,至于空中紅霞,乃畫中一點也,于時,紅光四射,雪若霞中珠物,晶晶映紅光。天始黯,余與友戚然歸家,余更俟旦日之游。·
文言文作文 篇6
我輩作文,必幾經刪潤①,而后文成。聞歐陽文忠作《晝錦堂記》,原稿首兩句是:“仕宦②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再四改訂,最后乃添兩“而”字。作《醉翁亭記》,原稿處有數十字。粘之臥內,到后來又只得“環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聞吾鄉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視,輒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萬無可去,而后脫稿⑤示人。此皆后學所當取法也。
①刪潤:刪改和潤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進士。④輒:總是。⑤脫稿:(著作)寫完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富貴而歸故鄉A.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B.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C.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小題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視,輒去十余字。
【小題3】“此皆后學所當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體指什么?(3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2】每寫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貼在墻壁上,天天仔細閱讀,每次總會刪除十多個字。(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3】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后成文。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例句中的“而”起連接作用,把兩個動詞連在了一起。A表修飾,B表連接,C表并列,D表轉折。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的辨析能力。
點評:平時學習中,對于文言虛詞、多義詞要多加比較,知道它有幾個意思,并分別舉出例句,積累下來。遇到多義的文言虛詞、實詞后一定要加以聯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該詞是什么意思,這樣熟能生巧。考試時再遇到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區別開了。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成”“ 熟”“ 去”,根據語境理解這幾個字,分別譯為“寫成,寫好”“仔細”“刪掉”。了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3】試題分析:審題后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在原文中找到題干中的句子,到它的前面去尋找答案,因為代詞一般指代前面的內容,句中的“此”即是題干所說的“法”。理解可知,指前面的“作文,必幾經刪潤,而后成文”這一概括性的語句。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提取和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點評:審題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找到相關的語句,進一步精讀之,確定哪些語句與題干要求相符,提取出來即可。題干中要求用原文語句回答的,必須用原文語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語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語句。
【文言文作文】相關文章:
文言文作文【經典】10-17
(經典)文言文作文10-18
(經典)文言文作文09-24
[精選]文言文作文08-27
文言文作文[精選]08-02
文言文作文【精選】08-21
【經典】文言文作文08-04
文言文作文[經典]09-20
(精選)文言文作文08-15
文言文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