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作文【實用5篇】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作文 篇1
校園文學是當今主流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校園文學的主要寫作者是在校學生,這些人的綜合素質決定了校園文學的高度。現實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知識面狹窄,社會閱歷淺,寫作內容相對簡單。光有一對想象的翅膀,寫出來的東西會缺乏推敲;一味的借鑒又有斧鑿痕。時常可以聽到沒有東西可寫、不知從何動筆的抱怨。學生手上很少沒有作文書的,有的可能還有好幾本。可是占有優秀作文書之多與寫出優秀作文之少之間已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何必舍近求遠,實實在在地抓住課本,好好地消化好編者精心挑選的范文,甚至只是文言文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甚至創造新篇。
語文學習的魅力就在于走進文本,感知文意;走出文本,習得技巧。這就是有效地文學鑒賞。我們作文水平的提高正有賴于此。同樣是學習語文,有的人學了十多年依然寫不出只言片語,就是寫了也語意不通;有的卻可以在高考那樣有限的時間里,寫出文質兼美的文言應試之作;更有的少年成就文名,享受特招讀夢寐以求的大學。除卻天資,這對文本的鑒賞能力和水平就是關鍵了。
可是許多學生并不注重課文的學習,尤其時下高考題目和語文課本之間的聯系不太緊密的情況下,部分學生對于文本鑒賞尤其文言文閱讀深惡而痛絕之。就寫作而言,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這樣做的惡果就是每到寫作文的時間他們感到度日如年,搜索枯腸依然一無所獲;或者東拼西湊、張冠李戴些“文章”來交差,更不用說創作了。這就是當前的現狀。
想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勢,只有狠抓文本鑒賞,提高鑒賞水平,以期寫作能力水漲船高。“文無定法”可是絕大部分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之處:要么以情動人,要么以理服人,要么兼而有之。抓住情與理這個賞析點,一般能求得本質的理解。
一旦學生明白了情感在先,圍繞情感選材才是記敘文的真諦,那么應試作這類文章便不再是難事,還能舉一反三進行更有意義的創作。像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高明的鑒賞家用自己的理解化用舊材料而寫出的杰作。我們像古人一樣用心體驗生活,用高尚的情感洗滌心靈,提升人生的品味,學習古人寫人記事的方法,一些回憶類文章,祭文,課本劇,演講稿學生創作便陸續在周記中出來了。這些作品雖然語言不夠成熟,但是體現了對生活嚴肅的審視,從中學生的獨特視角展現的一方情感天地。有的作品參加全國作文競賽獲了優勝獎,有的'在校刊上發表,有的在教師的公開課上使用。來源于課內的鑒賞知識化成的驕人成績,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對高中生來說,文言文最有借鑒價值的還屬《鄒忌諷齊王納諫》《燭之武退秦師》《伶官傳序》《過秦論》這類經典的政論文,古人以文取士,短小的篇幅中就融貫滿腹經綸,超卓的見識。有機會學到歷朝歷代最頂尖的論文,集眾名家之智慧,本來就是當代中學生的幸運。學生寫作議論文的示例也正在此。事實上,.CoM中學生存在議論文寫作障礙。這與他們對政論性文言文的抵觸情緒不無關系。只有真正認識到了這些文章的價值,他們才能學到精髓,并且把論說的技巧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中。領悟能力高的還能得到見解上的突破,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用義正詞婉的方式來寫作時事評論,雜文,演講稿等論說性質的文章。展開辯論賽,背誦比賽等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教育學生寫作時要像這些經典的論說文一樣,抓住一條根本原則:以理服人。文章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禁得住推敲。
鑒賞《陳情表》這樣既以情動人又能以理服人的巔峰之作,更是要用心理解,反復朗誦,融會貫通,成為寫作的高標,化為自己的東西。
學習文言文,能讓人注意說話的策略,幫助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但可以提供行文要以情動人的示范,而且以理服人的思路對作文對做人都收益終生。課內文言文有效鑒賞,多學善思,擇取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對校園文學的繁榮無疑起著積極促進作用。
文言文作文 篇2
云霧繚繞,山峰高聳入云,在這座山崖上矗立著一座竹亭。飛鳥盡去,在這空蕩的山間,飛雁撲棱翅膀的聲音顯得格外突兀。
突然一道琴聲打破天際,繼而傳來不斷的琴聲,錚錚——音調低沉緩和,如江流般一瀉千里,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忽而音調突變,豪放昂揚,如山峰般高峻挺拔,突生一種磅礴之氣。琴聲時高時低,時起時伏,令飛禽走獸駐足癡望。錚一曲終畢,抬手撫琴,但見此人呈現毫不拘泥之態,舉手投足間盡顯瀟灑之氣,原來是調琴高手俞伯牙。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好!隨即一陣鼓掌聲從遠方傳來。俞伯牙緩緩睜開雙眸,詫異地抬眼望去,只見一位素衣男子佇立在不遠處,外貌清秀,低眉淺笑,神態中滿懷欣佩之情。正疑惑間,面前男子作揖道:打擾了,在下姓鐘名子期,先生這等高超的琴技,想必是聞名天下的俞伯牙俞先生吧。俞伯牙起身,抱揖回道:正是鄙人。鐘子期笑道:久仰久仰,方才我聽到先生的琴聲,感覺時而置身于崇山峻嶺中,徒生浩然之氣,又時而置身于流水潺潺中,泰然自若,不禁心生喜愛,不免駐足于此。聽到這一番話,俞伯牙不禁一喜:這天下竟有人能會意吾的琴旨,實是能稱得上我的知已啊。于是說道:過獎了,先生可愿每日來這里傾聽鄙人的琴聲?鐘子期回道:幸甚至哉。
于是,每日于這竹亭之中,俞伯牙備琴等待,熱上一壺濃茶,在這茶香氤氳中,鐘子期如約而至,不必言語,相視一笑便可會意。愈伯牙專注調琴,手指快速飛動,婉轉動聽的音樂傾瀉而出。而鐘子期則手執清茗,淺酌低嘗,表情時而悲傷;時而歡笑;時而激帛;時而低沉。變幻無常,仿佛置身于琴聲之境中。一曲終了,鐘子期稍作點評,二人飲茶作樂,談笑風生,實是欲界之至樂。
然而一日,俞伯牙照舊備琴等待,熱茶也已備好。日漸黃昏,卻遲遲不貝鐘子期的到來,心甚焦慮,翹首楚盼,等待的人依舊未來。這時正值秋季,空谷清幽,猿鳥哀啼,旁邊的老樹落葉紛紛,佝僂的'枝干無力地伸展著,遠處的斜陽置于山間,卻顯孤獨寂寥之感。俞伯牙長嘆一聲,失望離去。
飛雁傳書,卻帶來不幸的消息,得知好友病逝,俞伯牙攜琴再次來到了竹亭中,正襟危坐,雙手覆于琴弦上,錚——琴聲卻與以往的激昂豪放格然不同,悲沉婉轉,似對知己的悼念,又似對往日的追憶,終不解意。曲畢,物是人非,望著周圍空蕩的氛圍,俞伯牙悲從中來,抬手揮袖,檀琴被打翻在地,仰天大嘆:知己已不在,吾要這琴何用!一滴清淚泫然落下。
此生若能得一知己,無悔,足矣。
文言文作文 篇3
吾班有學子名曰錢辰者,體態擁胖,高大壯碩,肥臀圓腰,人皆喚以“力士”之名耳。夫辰者性憨厚無心計,雖力大而樂交弱者,喜玩笑,善滑稽,人俱樂與其往來嬉鬧。辰功課不佳,不善學術,常為師所重責,而明日即忘之,復嬉笑如初。然辰寬厚實誠,嘗助班級以其力也。
舊班中缺水,水桶若空空,師令余等搬水歸而充之。班中無一人應,人人環顧而視,良久,無一挺身者。師怒,喝叱曰“爾等碌碌無人為用乎?斯等微事而面面相覷耶?”人皆鴉雀無聲,伏于桌而環視愈急。班中有吳昊者,平日力能扛桌,未有其比。而穩坐如磐石,合目而無起身之意。錢辰昂然環視,笑而起身,大呼“吾愿往!”,遂亢亢然括步而去。如風而歸,負水桶于肩上,面色微紅,其狀如昔烏獲、孟賁故容。辰弛桶安于機中,遂悠然笑而大步歸位。班中膽虛者弗敢正視之,俱垂首。而錢辰忽滑倒,如熊覆地,狼狽不堪。眾皆笑之,辰顏色不改,乃肅然而坐。眾笑良久方止。
辰之趣事類此多矣,吾等課余之時憶之,不覺笑而失聲。今記其事跡,不覺愈感可笑也。
文言文作文 篇4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郁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于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
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終于郁郁而沉于汩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系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易當為客字之誤)。
余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于情于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羅,去今兩干余載矣,夫兩千余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余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懷王于冥冥之中,定當后悔不迭,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文言文作文 篇5
陽春景晚,先父駕鶴歸去,吾輩始知古人所謂“九回腸”云者也。 匠人何德何能,敢勞動四方圣賢之駕?先父獨一農夫,豈能蒙六藝傳人之澤?雖九叩首,其吾父子所能報耶!
先妣罹難,吾呱呱而未滿月,先父懷抱孤兒奔走鄉里,乞乳百家,自此鰥居。童年,父視兒為心,兒無以報;少年,父視兒為肝,兒亦無以報;青年,父視兒為驕傲,每夸于人前,兒猶無以報;而立,吾以超生去職,遠離故井,浪跡沿海,兒更無以報;不惑,吾只身來修水,就職琴海,始取吾父于鄂南,闔家團圓,雖不曾一日而廢離,奈何吾父年已古稀,與吾所報之日無幾矣……父八十之年猶奔走于街道,編籃換錢,分文儲之,以遺二孫。孰知一日遽然長逝,枕下尚存數千金。嗚呼,吾自此莫能盡孝于膝下,豈不痛哉!天下有不孝之子,吾為首也。
先父嘗謂余曰:“爾吮百家奶,食千家糧,故千百父母,當謹記大恩!……”吾不悔之年作《百家奶》一詩成名,父欣喜若狂;明年,又作《唱給江南》以頌母愛無疆,父泣涕沾襟;又二年,作《太陽樹下的歌唱》,誓以終身許三尺講臺,父容光煥發……而今,吾已知天命,齒動鬢蒼而視茫茫,瞻顧遺跡,養育之恩有如涌泉,涓涓而灌注吾心田,而吾竟無以報,何其哀也!
世云“厚養薄葬”,至理之言!吾能薄葬吾父,而未能厚養之,忤也。視之厚養而厚葬者,是為不孝;視之薄養而厚葬者,是為不道;視之力莫能厚養而亦能厚葬其父母者,是為不仁也!吾力能厚養而未厚養,力能厚葬亦未厚葬,古語“自取其辱”,實我之謂也!
嗚呼,服喪之期,作此文以示一女一男謹記祖德。吾自此日三拜于靈前,唯此而已,唯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