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文言文知識點

時間:2023-03-23 18:47:40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文言文知識點(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知識點(15篇)

文言文知識點1

  一、通假字

  1、扣其鄉及姓字,皆不答 通叩,詢問。

  二、一詞多義

  1、且

  ①久居,禍且及汝 將要

  ②賊能且眾 而且

  ③宋故自負,且欲觀客所為 并且

  ④且籍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 況且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尚且

  ⑥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將要

  ⑦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將要

  2、力

  ①力多善射 氣力

  ②力請客 極力

  3、許

  ①不知何許人 名詞,處所 ②殺三十許人 形容詞,表示大約的數量

  4、寢

  ①有健啖客,貌甚寢 丑陋 ②既同寢 睡覺

  三、 詞類活用

  奪其物,故仇我:意動用法,以為仇

  客初至,不冠不襪:名作動,戴帽子,穿襪子

  吾欲護汝,則不快吾意 使動用法,使感到痛快

  賊二十余騎四面集 名作狀,從四面

  客奮椎左右擊 名作狀,從左右四、古今異義詞 四、古今異義詞

  子燦見窗戶皆閉 古:窗子和門

  四、特殊句式

  1、客則鼾睡(于)炕上矣 省略句

  2、吹觱篥數聲 定語后置句

  3、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判斷句

  4、 賊二十余騎四面集 定語后置句

  5、北平陳子燦省兄(于)河南

  大鐵椎傳譯文:

  庚戌年十一月,我從揚州回家,與陳子燦同船。子燦時年二十八歲,愛好弄槍使棒,我給他講授《左傳》中的兵謀兵法時,趁機問:你走南闖北,碰到過奇異之人嗎子燦向我講述了大鐵椎的事,于是我寫了《大鐵椎傳》。

  大鐵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陳子燦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家里遇見了大鐵椎。宋是懷慶青華鎮人,擅長武術,七省愛好技擊的人都來向他學習武藝,人們因他長得魁梧健壯,所以叫他宋。宋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懷慶人,力氣大,善射箭,比陳子燦大七歲,小時候同學,因此陳子燦曾經與他一同訪問過宋。

  當時座上有個飯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夾著個大鐵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飯以及拱手行禮時,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鐵椎柄上的鐵鏈折迭圍繞著,像鎖上的鏈子,把它拉開有一丈多長。他很少跟人們交談,說話像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口音。問他家鄉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們同住一個寢室,到半夜,俠客說:我走了。話音剛落,人就不見了。陳子燦見窗門都關著,就吃驚地問高信之。高信之說:客人剛來時,不戴帽子,不穿襪子,用藍手巾包著頭,腳上纏著白布,除了大鐵椎外,什么東西都沒有攜帶,而腰帶中裹著很多銀子。我和宋都不敢問他。陳子燦一覺醒來,俠客卻已打著呼嚕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俠客向宋告辭說:我當初聽到你的名聲時,把你當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藝全不頂用,我走了。宋竭力挽留他,他就說:我曾屢次打殺攔路搶劫的強盜,奪取他們的財物,因此他們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災禍將會牽連到你。今晚半夜,強盜們正約定和我到某個地方決斗。宋高興地說:我騎著馬帶著弓箭來助戰。俠客說:不要去,強盜本領強且人又多,我想要保護你,就不能殺個痛快。宋向來自以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俠客的本領,就竭力請求俠客同往。俠客沒辦法,就帶他一起走。將要到達決斗的地方,俠客送宋登上一座荒廢無人的堡壘,說:你只許觀看,千萬別作聲,(以免)讓強盜們發覺你。

  這時,雞叫月落,星光照著空曠的原野,百步之內能夠看見人。俠客騎馬飛馳而下,吹了幾聲觱篥。一會兒,二十多個騎馬的`強盜從四面聚集過來,徒步行走背著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個強盜提著刀縱馬沖向俠客,俠客大喊:看椎。揮舞起鐵椎,強盜應聲墜落馬下,馬頭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強盜向前包圍上來,俠客奮力揮舞鐵椎左右猛擊,強盜們連人帶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殺死。宋屏住呼吸觀看這場惡戰,嚇得兩腿發抖,幾乎從堡壘上掉下來。忽然聽到俠客大聲呼喊道:我走啦!塵灰滾滾,朝著東方飛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

  魏禧評論說:張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鐵椎捶擊秦始皇,大鐵椎大概也是那種人吧老天生下有奇異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著他的地方。但我讀陳亮的《中興遺傳》,發現那些才智出眾、俠義剛烈、雄奇卓異的人,無聲無息地不能在當代顯露功績聲名的,又為什么這樣多呢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還是任用他們自會有一定的時機呢陳子燦遇見大鐵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應當是三十歲,那么大鐵椎今年已有四十歲了。子燦又曾經看見他寫買東西的單子,楷書寫得非常工整漂亮。

文言文知識點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率: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3、蓋: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為)

  4、固:固不在戰矣(當然)

  5、舉:舉以予人(拿)

  6、然則: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確定,斷定)

  8、固: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本來)

  9、得:此言得之(對)

  10、遷:終繼五國遷滅(改變)

  11、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交)

  12、既: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已經)

  13、以、為、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用,作為,招致)

  14、再:后秦擊趙者再(兩次)

  15、洎、以:洎牧以讒誅(及,等到;因為)

  16、誠: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

  17、向使: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如)

  18、數、理: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天數,命運)

  19、為、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茍、從: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隨)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3、當與秦相較(通"倘",如果)

  三、一詞多義

  1、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②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不對)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沒)

  ④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③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人)

  ④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確)

  ③誠不得已(辦法)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須,應該)

文言文知識點3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人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十則》)

  ④醒侯故使之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十則》)

  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嘗君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余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文言文知識點4

  (一) 通假字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發(“剔”通“剃”,剔光)

  (3)見獄吏則頭槍地(“槍”同“搶”,撞擊)

  (4)及罪至罔加(“罔”同“網”)

  (5)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現露)

  (8)則仆償前辱之責(“責”通“債”,此處指下獄受宮刑)

  (9)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

  (二)古今異義

  (1)意氣勤勤懇懇??(意氣:古,情義。今指: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勤勤懇懇:古,誠懇,懇切。今指勤勞而踏實)

  (2)素所自樹立使然??(樹立:古,立身處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顧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兒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難以自拔)

  (5)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非常:古,不同尋常。今用作程度副詞,相當于“很”、“十分”)

  (6)下流多謗議?(下流:古,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齷齪,不文明)

  (7)仆以口語遭遇此禍??(口語:古,說話。今指談話時使用的言語,與“書面語”相對)

  (三)詞類活用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牛馬: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這里是作者的謙稱)

  (2)倡優畜之(倡優: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伶一樣)

  (3)太上不辱先(辱: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辱)

  (4)何足貴乎(貴:形容詞作動詞。稱道)

  (5)且勇者不必死節(死:動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

  (6)韓非囚秦(囚:動詞的被動用法,被……囚禁)

  (7)若望仆不相師(師,效法)

  (8)衣赫衣,關三木。(名作動,穿)

  (9)孫子臏腳(名作動,受臏刑)

  (10)退而論書策(名作動,寫成書)

  (11)請略陳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12)古者富貴而名摩滅(形作名,富貴的人)

  (13)流俗之所輕也(形作動,輕,輕視)

  (16)思垂空文以自見(使流傳)

  (16)且勇者不必死節(為動,為死)

  (四)一詞多義

  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介詞,用

  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來

  及以至是已經

  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因而

  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連詞表結果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是以,因此

  仆以口語遇此禍因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與所合用,表的`原因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副詞,卻 ,轉折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詞)

  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 ,代詞)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

  屈原放逐,乃教賦《離騷》(于是)

  之

  況仆之不得已乎???(取獨)

  無兄弟之親(定語后置標志)

  而用流俗人之言(助詞,的)

  藏之名山,傳之后人(它)

  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助詞,不譯)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闕然不報,幸勿過(之)

  (2)被動句

  ①蓋西伯拘而演《周易》(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②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以“被”表被動)

  ③下流多謗議(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3)固定結構??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無乃……乎”不是……嗎?恐怕……吧?)

文言文知識點5

  高中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游褒禪山記》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址、卒: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腳;死后)

  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因為;緣故)

  3、以、乃、陽: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因為;是;山的南面)

  4、蓋、謬: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大概;錯誤)

  5、者:而記游者甚眾(的人)

  6、窈然:有穴窈然(深遠幽暗的樣子)

  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8、且:不出,火且盡(將要)

  9、蓋、十一:蓋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

  10、既、或、咎、其、極: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既:已經;或:有人;咎:責怪;其:自己;極:盡情享受)

  11、得: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能至也(因為)

  13、以: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

  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

  15、其:其孰能譏之乎(難道)

  16、以、悲: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嘆)

  17、勝道:何可勝道也哉(說得完,說得清楚)

  二、通假字

  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父:通甫,字)

  三、一詞多義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卻)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傘)

  ②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

  ③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大概)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裝點,掩蓋)

  5、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是)

  四、詞類活用

  1、舍: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動,筑舍定居)

  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動(命名)

  3、名: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名作動,命名)

  4、深、窮: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作名,深度。窮:形作動,走到盡頭)

  5、見: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動作名,見到的景象)

  6、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動,照明)

  7、險遠: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形作名,險遠的地方)

  8、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9、謬、名: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形容詞使動,使錯。名:名作動,識其本名。)

  10、至: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動作名,到達的人)

  五、古今異義的詞

  1、非常: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①古義:不同尋常。②今義:很,十分)

  2、學者: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義:治學的人。②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六、句式

  1、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之陽名之也(判斷句)

  2、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判斷句)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斷句)

  七、難句翻譯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譯: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

  2、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譯:現在所說的華(huā)念作華(huā)實的華(huā),大概讀音錯誤吧。

  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譯: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隨他們而不能夠盡情享受游覽的'樂趣。

  4、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譯: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5、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譯:因而人很少到達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達那里。

  6、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譯: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而沒有外物幫助,也不能達到。

  7、其孰能譏之乎?

  譯:難道誰能譏笑他們嗎?

  8、余于仆碑,又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譯:我對于倒下來的石碑,又因此感嘆古書不存在,后世人弄錯了它的流傳(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本來的情況,哪里說得清楚呢?

  9、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這就是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采取的緣故啊。

文言文知識點6

  1、不亦說乎:通“悅”,愉快。

  2、罔(wǎng):通“惘”,迷惑。

  3、誨女知之乎:通“汝”,你。

  4、佁(yǐ)然:佁,一本作“怡”。

  5、略無闕處:通“缺”,空缺。

  6、食(sì)馬者:通“飼”,喂。

  7、才美不外見:見,通“現”。

  8、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

  9、其真無馬邪(yé):通“耶”表示疑問語氣。

  10、孰視:通“熟”,仔細。

  11、便要還家:通“邀”,邀請。

  12、曾益:通“增”。

  13、衡于慮:通“橫”,梗塞,指不順。

  14、法家拂士:通“弼”,輔弼。

  15、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16、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

  17、與,通“歟”語氣詞。

  18、皆被錦繡:通“披”。

  19、屬予以記之:同“囑”。

  20、四支僵勁:通“肢”。

  21、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原先,從前。

文言文知識點7

  1、 文學常識:作者:酈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2、實詞: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陽,月亮。曦,日光,這里指太陽。空谷傳響: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襄:上。漱,這里是沖刷的意思。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駕。巚:山峰。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良:實在、真。肅:寂靜。屬 :(zhǔ)連續。 引:延長。 絕: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飛奔的馬。 湍:急流。 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

  4、注意區別: 屬:屬引凄異(連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絕:久絕(消失)。絕(山峰):極。阻絕:斷。自三峽……(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闕;同”缺“,中斷。

  6、重點句翻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到了夏天江水上漲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絕了,不能通航。

文言文知識點8

  知識盤點: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采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墻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化為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里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積累卡片:

  信

  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食、其

  在用于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房

  古同“旁”,讀páng,用于“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

  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

  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很多小朋友都有這樣的苦惱:語文學習效率不高、語文成績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師責備,準備了從軍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高效地學習!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長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制成的盔甲。

  5.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賞析】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文言文知識點9

  愛蓮說句子: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

  愛蓮說句子翻譯:

  水上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非常多。

  愛蓮說句子:

  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句子翻譯:

  而我卻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愛蓮說句子:

  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愛蓮說句子翻譯:

  (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能親近而不莊重地玩弄它。

  愛蓮說句子: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句子翻譯: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愛蓮說重點句子:

  (1)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沉浮的品質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2)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漣而不妖

  (3)象征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牡丹、蓮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文言文知識點10

  【考查要點】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知識疏理】

  1.準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重課文的注解,重要的詞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語句;2.字詞的掌握和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3.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試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題從取材看以課內篇目為主,近年有向課外發展的趨勢。選取的課外材料主要是比較淺顯的趣味性記敘文,還有部分哲理性短文。從考查的內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對字詞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現手法的分析等,回答問題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義。特別是一些鼓勵創新的開放性題在文言文閱讀題中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從題型看既有客觀題,又有主觀題。客觀題多采用選擇題;主觀題多采用用原句回答問題、概括意思、填寫等。

  【解題導引】

  例1.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令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揖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呼。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是(朝代)政治家、文學家,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是。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①增其舊制()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前人之述備矣()

  ④去國懷鄉()

  3.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請結合這兩段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膝子京的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5.“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上面的試題比較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命題采用主觀題型,分別從文學常識、文言實詞、仿寫、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領悟等角度考查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運用能力。

  第1題側重考查學生的文學常識,只要平時留心熟記,注意歸類,一般都能回答:北宋(或宋朝)《漁家傲》。

  第2題要結合具體語境解釋加點的詞語。文言實詞的含義是“據境擇義”,要考慮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古今義異詞(制:今作“制度”講,古作“規模”講,其含義為后者):“屬”是通假字,通 “囑”,“囑托、吩咐”的意思:“備”有“完備”、“準備”、“詳盡”多個義項,依據語境,其義為“詳盡”:“去”是個古今異義詞,今義為“往、到”;古義為“離開”,該句中的“去”義為“離開”。

  第3題側重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仿寫。讀了優美的文章,自然會對文中的妙語記憶猶新,躍躍欲試。文中的對偶句所拾即是,關鍵是如何仿寫。不仿先模仿,就是在現成對偶句的基礎上加上限定的仿用詞語,(如“悲陰風怒號;喜漁歌互答”。“悲景色陰晦,喜湖光晴明”。)還可以自主創作,不必苛求完美,只要大體相似即可。實在不行,就從指定的文段中抄錄一組對偶句,當然,無論是仿寫還是創作,其內容應與第三、四段關聯,還是個對偶句即可。

  第4題重在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態度。請聯系作者的處境和文章的主題去分析,即可明確: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第5題可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系原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鼓勵有創見。但觀點錯誤或偏激應酌情扣分。

文言文知識點11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鄙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課文下面注釋:

  1、選自《左傳》。《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本文所寫的戰爭又稱“長勺之戰”。

  2、肉食者:這里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3、間():參與。

  4、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5、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憑、靠。

  6、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個人專有。

  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8、對:回答。

  9、徧:通“遍”,遍及,普遍。

  10、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帛,絲織品。

  11、加:虛報。

  12、信:實情。

  13、小信未孚():(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為人所信服。

  14、福:賜福,保佑。

  15、獄:案件。

  16、雖:即使。

  17、察:明察。

  18、情:(以)實情判斷。

  19、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20、可以一戰: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

  21、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22、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劌。

  23、鼓:擊鼓進軍。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

  24、敗績:大敗。

  25、馳:驅車(追趕)。

  26、轍():車輪軋出的痕跡。

  27、登軾:登上車前的橫木。軾,古代車子前邊的橫木。

  28、逐:追趕、追擊。

  29、既克:戰勝齊軍后。既,已經。

  30、故:原因,緣故。

  31、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

  32、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作,振作。

  中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練習

  一、曲突徙薪

  客有過①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②有積薪。客謂主人:“曲其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③不應。居無何,家果失火,鄉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④。于是殺牛置酒,燔發灼爛⑤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⑥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⑧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⑨而請之。

  (《說苑·權謀》)

  【注釋】

  ①過:拜訪。②傍:同“旁”,旁邊。③嘿(mò)然:嘿,同“默”,不說話的樣子。④息:同“熄”,滅。⑤燔(fán):燒;灼(zhuó),被火燒傷。⑥而不錄:卻不邀請。而,卻;錄,錄用,此處指邀請。⑧鄉(xiàng)使:當初如果。鄉,同“向”,從前;使,假如。⑨寤:同“悟”,醒悟,覺悟。

  【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鄉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②于是殺牛置酒()

  ③余各以功次坐()

  ④今論功而請賓()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

  3。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什么道理?

  二、九方皋相馬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馬者③,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彌轍④。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⑤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⑥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⑦。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伯樂喟然太息曰:“一⑧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列子·說符》)

  【注釋】

  ①子姓:您的家族。姓,標志家族系統的稱號。②形容筋骨:形體外表、筋肉骨架。相,仔細觀察。③天下之馬者:天下絕倫之馬。④絕塵:不揚塵土,形容跑得快,灰塵來不及沾到馬蹄上;彌轍:沒有車轍,形容拉的車速度極快,車輪碾過沒有留下痕跡。彌,同“弭”。⑤擔纆(mò)薪菜:擔柴拾草。纆,繩索。菜通“采”。⑥牝(pìn):雌。⑦牡(mǔ):雄;驪(lí):純黑色的馬。⑧一:副詞,竟然。

文言文知識點12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使動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語使賓語發出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或出現謂語動詞表示的變化。

  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

  其中的“亡”是主語使賓語出現的狀態,意思是“使鄭國滅亡”。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后邊跟了“鄭”這個名詞,成為使動用法。這些謂語動詞只有用使動用法來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師》)(闕:使……減少)

  使使以聞大王(《荊軻刺秦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這個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

  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使……受苦;勞:使……勞苦、疲勞;餓:使……饑餓;空乏:形使……資財缺乏。)

  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破:使……破,撞破)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飽。)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其中加點的“王”本來是名詞,它后邊又帶一個代詞“之”作賓語,要按照一般的用法來解釋和翻譯就會出錯,就有可能翻譯成“先攻破秦進入咸陽的就王他”。這樣必須改變詞性才能解通,變為“使賓語怎樣”,即使動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東封鄭(《燭之武退師》)(封:使……成為邊邑)

  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師》)(利:使……受益)

文言文知識點13

  (1)名詞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駐軍)

  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

  質于齊(做人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填然鼓之(擊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東面而視(面對)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稱帝,稱王)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以甕作;以繩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以目示意)

  道芷陽間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勝(處罰)

  (2)名詞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廟禮之(在廟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

  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秋水時至(按季節,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行(向東)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樣;像包裹

  一樣;像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天下云集響應(像浮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吾得兄事之(用對待兄長的禮節)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頭發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時常)

文言文知識點14

  一、實詞

  言:

  感斯人言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數:

  使快彈數曲幾,表不確定的數目,數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數量,名詞

  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為:

  因為長句寫,創作,動詞wéi

  初為《霓裳》后《六幺》彈奏,動詞wéi

  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wèi

  輕:

  輕攏慢捻輕輕,形容詞

  商人重利輕別離輕視,動詞

  泣: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二、古今異義詞

  因為:古:兩個詞,于是創作。今:表原因的連詞。

  闌干:古:參差錯雜,縱橫散亂。今:用木、石、鋼材制成的`攔擋物。

  向前:古:從前、剛才。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老大:古:年齡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顏色:古:神態、臉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贈之賓語前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賓短語后置;于,向

  轉徙于江湖間介賓短語后置;于,在

  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謂語

  使(之)快彈數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文言文知識點15

  《張衡傳》

  一、古今異義詞:

  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結交今:①連接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今: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

  3.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應薦)。今:不可以

  4.公車特征拜郎中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點、標志

  5.尋其方面方面:古:方向;今:相處或并列的幾點之一

  6.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國王:古:封建社會貴族的封爵。今:古代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現代某些君主制國家的元首。

  7.衡下車,治威嚴。下車:古:官吏初到任;今:從車上走下來

  8.常從容淡靜從容: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9.連辟公府不就辟:古義:征召。今義:復辟。

  10.其牙機巧制牙:古義:發動機件的樞紐。今義:牙齒。

  11.覆蓋周密無際周密: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致。

  12.振聲激揚激揚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13.中有都柱都: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今義:都市;或用作表范圍的副詞(音dōu)

  二、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

  2.傍行八道:“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杯,酒杯。

  詞類活用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奇: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特)

  時天下承平日久(時: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妙盡璇機之正(盡: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皆共目之(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多,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

【文言文知識點】相關文章:

文言文知識點03-21

《愛蓮說》文言文知識點08-21

文言文知識點的復習:文言文閱讀分04-11

文言文翻譯知識點總結03-31

文言文知識點15篇03-23

《曹劌論戰》文言文知識點03-10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知識點04-13

孫權勸學文言文知識點03-22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07-2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国产在不卡在线亚洲 |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视频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高濑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香蕉影视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