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文言文翻譯方法

時間:2021-04-22 17:39:46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文言文翻譯方法

文言文翻譯方法1

  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增加了直接翻譯題,這既能考查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句子間語意關(guān)系的領(lǐng)會,又能考查考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用選擇的形式來判斷文言句子翻譯的正誤,難度上升了。要做好這一類文言翻譯題,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

文言文翻譯方法

  1、加字法。即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如:

  例1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譯: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

  2、替換法。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如:

  例2將兵與備并力逆操。(《赤壁之戰(zhàn)》)

  “將”換成“率領(lǐng)”,“并”換成“合”,“逆”換成“迎戰(zhàn)”。

  3、拆分法。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有的擴大或縮小了,有的已發(fā)生了轉(zhuǎn)移,翻譯的時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例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妻子”在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兒女”。

  4、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如:

  例4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促織》)

  “以一頭進”前省略了主語“華陰令”,“試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織”,“責”后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要補上再翻譯。

  5、轉(zhuǎn)述法。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如:

  例5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

  “縉紳”是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插在腰帶里,這里是借代用法,譯為“做官的人”。

文言文翻譯方法2

  一、增

  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

  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

  例3:“君與具來!薄芭c”后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guān)聯(lián)詞

  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shè)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fā)語詞、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例1:“夫戰(zhàn),勇氣也。”譯句:“戰(zhàn)斗,靠的是勇氣”!胺颉睘榘l(fā)語詞,刪去不譯。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

  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弊g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jīng)很久不存在了!薄耙病睘榫渲姓Z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diào)

  就是調(diào)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yīng)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diào)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笨烧{(diào)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語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笨烧{(diào)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后移

  例:“何以戰(zhàn)?”可調(diào)成“以何戰(zhàn)”。4、介賓短語前移!斑自揚州。”可調(diào)成“自揚州還”。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

  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jié)詞或多音節(jié)詞。

  例:“更若役,復(fù)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fù)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jié)詞。

  2、對于一些緊縮復(fù)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jù)句義擴展其內(nèi)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

  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yīng)將其意思凝縮。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弊g句:“(秦)有吞并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譯方法3

  文言文翻譯“九字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從而便于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文言文翻譯“九字訣”是指“信、達、雅、留、換、調(diào)、引、增、刪”九個字。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靶拧本褪且矣谠模煌崆狻2浑S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斑_”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文字語句要生動優(yōu)美、簡練流暢。總之,文言文翻譯要求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

  “留、換、調(diào)、引、增、刪”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古今詞義和語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要根據(jù)句子和組成句子的虛詞、實詞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一~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經(jīng)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發(fā)”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譯,否則反而顯得不通順。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xiàn)在仍在用,但現(xiàn)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麗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shù)脑~進行替換。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列論戰(zhàn)》)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此句中的“師”“伐”要用“軍隊…‘攻打”來替換。

  另外,有的詞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內(nèi)容有區(qū)別,翻譯時不能用今義去推敲古義,而要用現(xiàn)代漢語中與文言文詞語的意思相當?shù)脑~去替換,以免造成誤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率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的人來到這與世膈絕的地方。

  “妻子”和“絕境”的古今意義差別很大,不能套用今義去理解。、

  三、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來調(diào)整語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你太不聰明了!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賓語前置)

  ~您憑借什么應(yīng)戰(zhàn)呢7

  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后置)

  ——從揚州回家。

  四、引引申詞義。文言文里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思,這些意思不是憑空產(chǎn)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奇跡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guī)模。

  “增”本義是增加,引申為擴大;“制”本義是制作、制造,引申為規(guī)章、制度,再引申為規(guī)模。翻譯時選取它們的引審義。

  五、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1.文言詞語單音節(jié)詞居多,翻譯時應(yīng)將文言單音節(jié)詞補充為現(xiàn)代漢語中相應(yīng)的雙音節(jié)訶。例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一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我懼怕他們有埋伏。

  “測”“懼”“伏”都是單音節(jié)詞,應(yīng)譯為雙音節(jié)詞“推測”

  (或“猜測”r懼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將數(shù)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應(yīng)把量詞增補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xiàn)象,翻譯時應(yīng)忠實于原文,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例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村里的人看見漁人,很是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處賓語,翻譯時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確定它省略了什么詞語或甸子成分,只是為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順口,表意也.通順明白。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把捕魚當做職業(yè)。(一天),他沿著小河(劃船)行進,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六、刪刪去不譯。文言文里的一些虛詞,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沒有相應(yīng)的詞語對應(yīng),就可以刪去不譯。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的標志!罢摺逼鹜nD作用,“也”表示判斷語氣。翻譯時,“者”“也”都可刪去不譯。

  有時為了使譯文簡潔通暢,對句中重復(fù)多次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例如: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著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橫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稱和謙稱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

  “留、換、調(diào)、引、增、刪”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jié)合在一起,我們要根據(jù)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文言文翻譯方法4

  從考查的特點和目的出發(fā),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譯總是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只能是一種次要的方式。這里說的直譯,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和所采用的表達方式。而意譯,則是根據(jù)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實,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別較大的表達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文言材料的內(nèi)容,但更要求考生能從微觀上理解文言文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別。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譯試題都要求采用直譯的方式,但遇到難以直譯或直譯后表達不出原文意蘊時,也可酌情采用意譯。

  高考文言文翻譯也講究的是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準確無誤,忠于原文,不隨意增刪內(nèi)容和改變風格;所謂達,指的是譯文語句通順,語意明確,行文規(guī)范;所謂雅,指的是文句流暢,鮮明生動,具有文采。對考生來說,信和達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譯多是從前面閱讀材料中選幾個句子進行翻譯,因此翻譯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通讀文言閱讀材料,并借助選擇題的選項整體把握文意,為翻譯局部的語句打好基礎(chǔ),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第二步,按照詞序,逐詞落實,進行一句句對譯。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第三步,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要想在翻譯時做到信、達、雅,還要掌握一些具體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概括為“留、補、換、刪、調(diào)、貫”六個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古代國名、朝代名、年號、人名、地名、官名、政區(qū)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專名之稱。這些詞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

  例如: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句中“人”“我”“北門”就可以保留不譯。

  補1.文言文中是單音節(jié)詞,現(xiàn)代漢語已變成復(fù)音的要補成復(fù)音詞。

  如:奚足以語文事?——哪里夠得上談?wù)撐恼碌氖虑?(20xx年湖南卷)

  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誤合單音詞。例如上例中的“語文”,就不能當作現(xiàn)代漢語中“語文課”的“語文”,在例句中它是兩個詞,“語”是談?wù),“文”是文章?/p>

  2.文言文中與今已有差距的簡練說法,要參照文中語句的含義作適當?shù)难a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譯為“話”,而應(yīng)譯為“記載言論的著作”。

  又如: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這里的“言”不是“說”,而應(yīng)譯為“用文字表述、記載”。

文言文翻譯方法5

  文言文句子翻譯除了涉及到語法和詞義的知識以外,還需要了解修辭格、文化意義以及特定的歷史條件等常識。文言修辭格在高考中較多出現(xiàn)的是比喻和借代。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是保留“原修辭格”還是“還其本來面目”。

  例如:

  (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

  比喻的本體作為“結(jié)論”,喻體是推斷結(jié)論的“原因”,是說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這樣的句子,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按照原句的“格式”直接翻譯,即保留“原修辭格”:井底之蛙,不可能與它討論大海的問題;夏蟲,不可能與它討論結(jié)冰的問題。

  (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

  (三)大王入武關(guān),秋毫無所害。(《史記》)

  (二)(三)中的“藩籬”和“秋毫”如果直接翻譯就是:籬笆圍墻;秋天鳥身上新長的細小羽毛。顯然與文意不合。那么,我們只能“還其本來面目”:把“藩籬”譯為“邊防屏障”;把“秋毫”譯為“細小的東西”。是保留比喻的修辭格,還是直接把比喻意義翻譯出來,要看文章的具體情況。我們只要遵循一個原則:譯文意思既明白清楚,又生動形象。

  又如:(四)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蘇軾《留侯論》)“草野”是借代,那么如何翻譯,才能使得既保留文意的準確性,又顯示文意的生動性。讓我們來作一個比較。

  草野:直譯——荒草野地;意譯——民間;直譯加意譯——荒草野地的民間。

  三種翻譯方法都屬于“信”(譯文準確地表達原意,不曲解原意)和“達”(譯文通順明白,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但是從“雅”(在準確通順的基礎(chǔ)上表達得生動優(yōu)美,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和神韻)的翻譯要求看,前兩種情況似乎略遜色些。所以,可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使得文意準確通順又生動優(yōu)美。

  翻譯“比喻”和“借代”,以“明白”、“生動”為遵循的準則。

  文化意義中最多出現(xiàn)的是委婉辭。由于政治、民俗、習慣等原因,古人說話,常常采用一種迂回的表現(xiàn)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說明白。所以我們在翻譯時要透過字面體會到作者的“真情”所在。

文言文翻譯方法6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而在各類考試時,這“理解基本內(nèi)容”常常以翻譯的題型出現(xiàn),即將文言語句或小段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出來。有些考生對此束手無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實,文言文翻譯是有法可循的:

  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翻譯的步驟是:“解詞”→“串意”→“順意”,通過這三步來完成的。即先解讀重點詞語,明確其含意和用法;再將一個一個、一組一組詞意,語意串連起來,形成句意;最后,把整個語句順暢起來,亦即各詞語間不連貫的使其連貫起來,不通順的使其通順起來。

  翻譯的具體方法是“增”、“刪”、“留”、“變”四法:

  1.增,即對省略部分要增補出來;

  2.刪,即對無實在意義(表語氣、停頓等)的文言虛詞刪去不譯;

  3.留,即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時間、專用名詞等)保留不譯;

  4.變,即對與現(xiàn)代漢語習慣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譯。

  例如,將下面《寇準傳》中的一段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寇準傳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①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shù)不足爾!奔皽食鲫儯佭m自成都罷還,準嚴②供帳,大為具待③。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④不可不讀也!睖誓I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shù)”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選自《宋史·寇準傳》)

  注釋:

 、贉剩嚎軠,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趪溃壕粗亍

 、劬叽壕,備辦;待,接待。

 、堋痘艄鈧鳌罚狠d《漢書》,傳末有“然光不學無術(shù),暗于大理”之語。

  對于這一段行文的翻譯,要先弄清一些詞語的含義。

  通過初讀,文中的主要人物:張詠,又稱“張公”“詠”;寇準,又稱“寇公”“準”。

  文中的地名:成都、陜(即:陜西)。這些詞語都按原文或原義寫出。

  其余各詞語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當初”,“在”原義不變;

  “聞”,“聽說”:“入相”,即進入相府,譯為:“當了宰相”;

  “謂”,“對……說”;

  “其”,“他的”;

  “僚屬”,“同僚們”;

  “奇材”,同今義“奇材”;

  “惜”,“可惜”;

  “爾”,嘆詞:“及”,到,等到;

  “出陜”,出京外任陜西地方官;

  “適”,恰,正趕上;

  “自”,從;

文言文翻譯方法7

  學習文言文,就要會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文。對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xùn)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識的重要標志。文言文的翻譯雖說較難,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復(fù)習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譯整理為“增補、調(diào)換、留借、刪減、互聯(lián)”五種方法。

  增補法

  文言文言簡意賅,故省略成分現(xiàn)象較突出。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法,就是要把語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補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中心詞等,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中就省略了主語“異蛇”,翻譯時如果不增補齊全,意義就不太明確。特別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和兼語,不增補全句子成分就譯成“叫進來,讓拜見夫人”,直接譯出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補后的句子應(yīng)該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譯成“左光斗叫史可法來自己家里,讓他拜見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調(diào)換法

  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結(jié)構(gòu)和現(xiàn)代漢語語序不同,經(jīng)常出現(xiàn)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統(tǒng)稱倒裝句),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原句順序翻譯出來,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譯成了“曾經(jīng)學習彈琵琶向穆、曹兩位樂師”,讓人不知所云,調(diào)換成正確的語序“嘗于穆、曹二善才學琵琶”后就譯為“曾經(jīng)向穆、曹兩位樂師學習彈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譯。翻譯文言文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國號、帝號年號、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專有名稱直接留用,不用翻譯。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一句中,“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須翻譯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關(guān)的詞語代替現(xiàn)有的詞語,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沒有現(xiàn)成的字詞,只得借用相關(guān)的字詞來寄托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許慎在《說文》中稱之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在文言文翻譯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無法翻譯的。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國殤》)和 “顏淵蚤死”(《論衡》)兩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會“借”,你將無法翻譯通這些句子,不信試試?

  刪減法

  文言文雖以言簡意賅見長,但有時為了表情達意,會增加一些字詞,刪減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詞語刪除。有兩種情況較常見:一是偏義復(fù)詞或同義連用中,要刪除這些詞中陪襯的詞素。像“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中的“異同”就是偏義復(fù)詞,意義偏重在“異”字上,翻譯時要把“同”字刪去,譯為“不應(yīng)當有所不同”。類似的有“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后序》)、“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等,都偏重在加點的詞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無實義的句首發(fā)語詞或句中助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刪去不譯。如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中加點的“蓋”字就不用翻譯。

  互聯(lián)法

  文言文中有時把幾件事情(或幾條線索)中相關(guān)的詞語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應(yīng)、相互補充,或起強調(diào)作用,這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叫互文并提修辭手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出塞》)并不是說“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guān)”,而是說“秦漢時期的明月啊秦漢時期的邊關(guān)”。翻譯這類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應(yīng)、補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層意思一層意思進行翻譯——即“聯(lián)”。像“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 ”(《三峽》)之類的句子翻譯都要注意到這一點。

  需要引起同學們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學習過程,文言文的翻譯又是文言文知識和現(xiàn)代漢語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只有在夯實文言基礎(chǔ)知識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譯文言文。

文言文翻譯方法8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高考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罢咭病笔钦Z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yīng)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澤有關(guān)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方法9

  1。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什么?

  文言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

  直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信”,指譯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斑_”,就是譯文明白通順,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把拧,則是更高一層的要求,就是要求譯文的措辭考究,文筆優(yōu)美。對于同學們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

  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guān)鍵詞語的理解要求較高,不能正確把握關(guān)鍵詞語,就很難準確翻譯出全句。因此,對關(guān)鍵詞語更要字字落實。確定詞義要聯(lián)系具體語言環(huán)境,想想現(xiàn)代漢語中哪個雙音節(jié)合成詞與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換(替換與被替換者最好具有相同語素)。同時,要特別注意所翻譯句子的個性特征:是特殊句式,還是固定結(jié)構(gòu)?含有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等),還是有古今異義?若有,一定要辨證施治。

  如:“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蹦愕淖g文要做到“信”,就必須落實“冀”“身”這兩個實詞的意義,落實“復(fù)”這個虛詞的意義,落實“為……”這一特殊句式的特點。全句可譯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2.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

  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居多,現(xiàn)代漢語里則雙音節(jié)詞居多,這是古今漢語在語匯方面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們在把文言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原文中的好多單音節(jié)詞需要變?yōu)殡p音節(jié)詞,這就是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像“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產(chǎn)(一種)奇異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不難看出,“野”“產(chǎn)”“異”“蛇”“黑”“白”等都變成了雙音節(jié)詞。

  單音節(jié)詞翻譯成雙音節(jié)詞,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原來的單音節(jié)詞后面或前面加一個輔助成分(也稱后綴、前綴)。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的“擔”“骨”,就可翻譯成“擔子”“骨頭”。

  二是在原來的單音節(jié)詞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同義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節(jié)詞。如“乃重修岳陽樓”的“重”“修”,就可翻譯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別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誤認為是現(xiàn)代漢語里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如“于是”“雖然”“妻子”“以為”“交通”“可以”等。

  3.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替換法?

  文言文的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并不總是一一對應(yīng)的,有些詞語,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卻閑置下來,還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需要用替換法──用現(xiàn)代漢語中同義或近義的.詞替換文言文里的原詞。

  比如,寫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書”。像“家書抵萬金”(《春望》),“一男附書至”(《石壕吏》),“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其中的“書”都是這種意義。

  還有表示人稱的詞,古代遠比我們今天豐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稱的詞有“寡人”“朕”“孤”(這三個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現(xiàn)在,人人平等,都是一個“我”。

  4.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保留法?

  語言在變,但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xiàn)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發(fā)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們在做翻譯練習時,有時需要運用保留法,即原樣照搬文中語詞。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詞語。如“人”“手”“心”“筆”“墨”“山”“水”“!薄把颉薄疤铩薄按蟆薄靶 薄伴L”“短”等。

  第二,古代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年號、日期、官職名、典章制度的名稱等,我們在翻譯時也應(yīng)該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像《岳陽樓記》的開頭:“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薄皯c歷”(年號)、“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屬專有名詞,翻譯時照搬即可。

  5.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刪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虛詞,它們主要起某種語法作用,或表達一定的語氣,沒有實在意義。這些詞語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現(xiàn)代文中已經(jīng)基本不用,也沒有相應(yīng)的詞語來表示它。對于這類虛詞,我們在翻譯時可刪去不譯。像“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的“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的兩個“而”。

  需要注意的是,刪略法適合于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虛詞;如果把表示實在意義的詞語也刪略了,那就是漏譯。比如《捕蛇者說》最后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體的意思!耙浴笔沁B詞,表示目的,相當于“來”;“夫”是代詞,譯為“那些”;“焉”是代詞,譯為“它”(指這篇文章)。若將這些不該刪去的詞語也忽略不譯,顯然句子就不通順了。

  6.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增補法?

  增補,指翻譯時補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種成分,在文言文中較為普遍,既可以省主語、謂語、賓語,也可以省介詞及介詞的賓語。在翻譯時,為了使譯句完整、通順,應(yīng)將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現(xiàn)代漢語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與坐談”這個句子,就屬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誰“與坐談”?跟誰“坐談”?我們在翻譯時都應(yīng)補出來:(鄒忌)跟(客人)坐下來交談。

  習慣上,增補的文字,翻譯時應(yīng)加括號。

  7.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調(diào)整法?

  調(diào)整法主要用于調(diào)整跟現(xiàn)代漢語語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講到的所有倒裝句,還有未講到的定語后置,以及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量結(jié)構(gòu)等。在碰到這些句子的翻譯時,我們都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來表達。如“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就可翻譯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馬”,“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比較性選擇疑問句)可翻譯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齊人三鼓”(動量結(jié)構(gòu))可翻譯成“齊軍擊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屬形容詞意動用法)可翻譯成“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如20xx年廣西南寧中考卷的翻譯題:“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翻譯時,我們得調(diào)整“所以”的語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皺眉很美,卻不知道(西施)皺眉顯得美的原因。

  20xx年貴州貴陽市考題要求翻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個句子,主要考查點就在“苦”和“勞”這兩個使動詞的用法上。全句可譯為:一定要先使他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

  8.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意譯法?

  意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我們在前面講過,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般情況下,我們應(yīng)盡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實的直譯法;直譯有困難時,我們才采用意譯這種輔助手段。

  具體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們可采用意譯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譯的,如《與朱元思書》中的“鳶飛戾天者”,若直譯為“老鷹飛到天上”,顯然荒誕,因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辭的句子,翻譯時要換借體為本體,如“布衣之怒”的“布衣”應(yīng)翻譯為“平民”,“傴僂提攜”應(yīng)翻譯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運用互文的句子,應(yīng)將幾句簡化合并,如翻譯“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出塞》),就應(yīng)根據(jù)上下文的相互呼應(yīng)和相互補充的表意形式,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再如,古代把國王或王后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說成“填溝壑”,把上廁所說成“更衣”等,我們在翻譯時都應(yīng)根據(jù)其意義譯成今天的用語。

文言文翻譯方法10

  1.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地名、人名、物名、職稱、器皿等,可照錄不翻譯。比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將軍和都尉都是官名,照錄不翻譯。

  2.刪:

  刪去不需要翻譯的詞。比如《曹劌論戰(zhàn)》“夫戰(zhàn),勇氣也!边@里的“夫”為發(fā)語詞,翻譯時應(yīng)該刪去。《狼》:“肉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這里的“之”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沒有實意,應(yīng)該刪去。

  3.補:

  翻譯時應(yīng)補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翻譯時在“如盤盂”前補出形容詞性謂語“小”。

  4.換:

  翻譯時應(yīng)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如《觀潮》:“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校閱水軍!边@里的“歲”應(yīng)換成“年”。

  5.調(diào):

  翻譯時,有些句子(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等)的詞序需要調(diào)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調(diào)整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選:

  選用恰當?shù)脑~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比較常見,因此選用恰當?shù)脑~義進行翻譯,已經(jīng)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如《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里的“顧”是一個多義詞,有多種解釋:回頭看、看、探問、拜訪、顧惜、顧念、考慮,在本句中用“拜訪”最為恰當。

  7.譯:

  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如《核舟記》:“石青糝之。”這里的“糝”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翻譯時必須譯出。

  8.意:

  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白,應(yīng)用意譯。如《鴻門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譯:連秋天里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

  9.縮: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以將其凝縮。

  10.擴: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擴為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二是對一些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nèi)容,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文言文翻譯方法】相關(guān)文章: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方法01-16

初中文言文翻譯方法介紹01-16

高中《文言文翻譯方法》課堂實錄12-24

文言文“公輸”翻譯01-20

伯俞泣杖文言文翻譯01-17

《過秦論》文言文翻譯01-15

文言文南轅北轍及翻譯03-17

馬說文言文翻譯08-26

琢冰文言文翻譯11-2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99狠狠综合久久 | 五月婷日韩中文字幕中文字幕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精品 |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 亚洲国产一线免费观看 |